
所谓“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国家和全球经济遭遇次贷危机冲击后,和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相比,中国所出现的经济增速减慢、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动力转化的新现象。在新常态下,要素的比较优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和先发国家的实践,经济增长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各不相同。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一国或地区主要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其主导型产业是煤炭、石油等。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主要靠大规模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钢铁、制造等重化工业是该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主要依靠知识创造和应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驱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IT、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
从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进入“十二五”后,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人口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减少,导致用工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迅速减弱。随着各种要素和资源价格的连续上涨,传统依靠低成本的要素规模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将全面转向创新驱动,让位于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方式。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贡献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人力资源的提升,由此改善要素供给质量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实际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迈入了普及化,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快。
创新驱动是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高级要素,而不是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初级要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走上内生性增长道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入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常态,我们必须走出所谓“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观念误区,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创新源泉作用,更加注重加强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从业劳动者,集聚高端人才,创造“新人口红利”。当然,打造创新引擎还必须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切实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