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发布,引发境外媒体和机构持续高度关注。英国《金融时报》、穆迪、摩根大通、高盛等媒体机构陆续发布评论文章和研究报告,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经济的暗淡展望是否言过其实?据对765家中国银行的分析显示,资本结构调整和救助措施已经启动,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而且是被低估的)的进展。在持续4年下滑后,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有望在今年底停止下滑。其结果是,真实的债务压力将有所缓解,许多债务缠身的企业以及为其提供贷款的银行将得到喘息的机会。
穆迪公司:中国经济增长趋于稳定,上调增速预期。该评级机构将其对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从此前预计的6.3%调高至6.6%,将2017年增速预测从6.1%上调至6.3%。穆迪高级分析师马达维?博基尔指出,中国经济的放缓和结构调整很可能是逐步的。因此,中国不会严重拖累2016年剩余时间和2017年的全球增长前景。中国经济前景的改善很可能有助于稳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前景。此外,大宗商品价格小幅回升和资本流动的改善将有助于新兴市场趋稳。
摩根大通:通缩结束对于中国而言是最积极的进展。中国正处于从物价持续下跌转向通缩预计逐渐降到零的临界点。这是一个有别于过去50个月的显著转变。在过去50个月中,通缩不仅拉低了中国的物价,也拉低了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物价,这是因为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越来越低廉,加上大宗商品价格日益下降。通缩结束“对中国而言,是最具积极意义的进展”如果分析人士预期通缩即将结束的判断正确,那么实际的债务负担将减轻,给负债累累的公司带来一些安慰,并将移除笼罩中国的最大阴云———人们对债务增长不可持续以及发生金融危机的担忧。而且,在许多人担心货币政策过于紧缩,而央行担心调低利率会导致资金外流规模变大之际,这还缓解了中国人民银行降息以及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压力。
高盛报告:微观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集团近日在一份市场报告中指出,在分析判断中国经济再平衡努力究竟成效如何时,应更多关注具体微观证据,而不宜纠结于传统的宏观数据。在报告中,高盛从过去十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和进口大宗商品组成的具体变化着眼,主张从微观层面透析中国经济从投资、制造和出口为主的所谓旧经济,向消费与服务为主的所谓新经济转型具体成效如何。高盛分析指出,鞋类、成衣、玩具等占据了中国1995年主要出口商品的前五位,而2014年的主要出口商品已被电信设备、自动数据处理机械、热阴极整流管、家具和首饰等取代。分析进一步指出,从出口商品种类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显示出升级趋势,正在从以低利润、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组成,向较高附加价值商品的组成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