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城镇合作经济信息 >> 正文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发行时间:2001-01-30
网站编辑:邱晓华
来源:研究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指出,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建设的报告,强调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十五”前期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维持社会良好的政策预期,促进需求的稳定增长是有利的。

    2、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不仅积累了治理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的经验,而且也掌握了反通货紧缩趋势的技巧,还奠定了相对宽裕的物质基础,主要基础设施供应能力大为改善,重要物资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和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

    3、微观主体活力的增强。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微观主体活力增强苗头已经显现。企业效益的改善,增强了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投资和自我发展能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政策的调整,鼓励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这不仅会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会为扩大内需发挥重要作用。

    二、不利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占全国人口70%左右的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减缓,将直接影响到消费需求的稳固回升,进而影响到整个需求的稳固回升。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也将进一步抑制消费。

    2、民间投资增长依然偏慢。民间投资增长的不快,将直接减弱国债投资的乘数效应。

    3、物价仍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进一步激活微观主体经济的活力。

    4、估计国际石油高价格水平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其对企业的成本压力将逐步显现。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发行时间:2001-01-30
网站编辑:邱晓华
  
来源:研究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指出,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建设的报告,强调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十五”前期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维持社会良好的政策预期,促进需求的稳定增长是有利的。

    2、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不仅积累了治理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的经验,而且也掌握了反通货紧缩趋势的技巧,还奠定了相对宽裕的物质基础,主要基础设施供应能力大为改善,重要物资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和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

    3、微观主体活力的增强。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微观主体活力增强苗头已经显现。企业效益的改善,增强了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投资和自我发展能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政策的调整,鼓励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这不仅会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会为扩大内需发挥重要作用。

    二、不利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占全国人口70%左右的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减缓,将直接影响到消费需求的稳固回升,进而影响到整个需求的稳固回升。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也将进一步抑制消费。

    2、民间投资增长依然偏慢。民间投资增长的不快,将直接减弱国债投资的乘数效应。

    3、物价仍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进一步激活微观主体经济的活力。

    4、估计国际石油高价格水平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其对企业的成本压力将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