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规划建议透出十一大亮点
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看,与之前的十个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将体现出诸多亮点。
一、社会公众首次广泛参与建议
据统计,参与调查的公众平均年龄为29.7岁,71.1%是男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7.6%。他们主要来自学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军人武警和国有企业。其中超过1/3的参与者是学生(包括25%的大学生和10.4%的中学生),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8.2%。香港《文汇报》为此以《“十一五”规划纳412万人建言》为题,分析说这凸显了该规划报告的制定过程充分体现出“科学性”。
二、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
和谐社会是目标,科学发展是手段。“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科学地发展和谐社会是真正的硬道理”;不科学地发展难免不和谐,不和谐地发展肯定不科学;发展不等于片面的数量、速度和规模的扩大和增长,“科学发展”一方面是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寻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要追求“理性的繁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发展。
三、首次由“计划”改为“规划”
与过去“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的是,在名称上,第十一个“五年”由“计划”变成了“规划”。这几乎成为近期有关“十一五规划”报道的一个焦点。《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显然,后者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
四、人本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则明确了“为谁发展”的问题。“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已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具体体现就是,从过去单纯以增加GDP为出发点,变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举措,强化有关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
五、政府回归公共职能本位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的四大职能,这后两项任务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当前较为薄弱的环节。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看,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已经得到强化,并成为配置财政、税收等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
六、共同富裕提上日程
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这表明中国执政党将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新的五年规划已经从政策取向上坚持普惠制原则,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七、区域经济纳入国家五年规划
注重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定位,通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为全国统一市场的最终形成扫除障碍,是“十一五”规划要重点突破的领域。
八、自主创新被提升至新高度
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
九、从体制上寻找治本之源
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仍制约着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十一五”期间,这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将从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十、创新发展模式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等,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这些关键词所做的描述也正是新发展模式所涵盖的核心内容。
十一、走出“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十一五规划”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已开始走出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而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时代背景、民心所向的清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