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城镇合作经济信息 >> 正文
刘国光谈我国改革的方向
发行时间:2006-06-30
网站编辑:刘国光
来源:研究所

刘国光谈我国改革的方向

    近期以来,对于中国改革问题的讨论日趋热烈,有人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大讨论。这次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呢?许多群众、学者都认为,这次争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坚持不坚持改革的问题,而是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的问题,是坚持邓小平开创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方向,还是假借“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帜,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的改革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改革方向,还是采取资本主义私有化的改革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还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或名曰“市场化改革”的改革方向?

    为什么争论的一方要把争论的另一方栽赖为反对改革,否定改革,而把自己打扮成“坚持改革”的角色。其实道理很简单,第一,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反改革是罪大恶极的帽子,类似文革时讲你“反文革”,就可以置你于死地。今天至少是把你放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第二,这样做是为了掩盖某些人借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子把中国导向完全私有化、完全市场化和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的意图。如最近一些人讲的,现在“不好明说”,“说不得”,“亮不出来”,只能“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畏畏缩缩”地说出来。其实某些人暴露的野心比这更大,不只经济领域,还有政治领域,是要颠覆共产党的政权,这里不能详细讲了。

    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出现这么多反思改革,是不是因为改革搞不下去了。我说不是,改革还是一往直前地在进行,但是受到一些干扰,出了一些问题。有一位尊敬的官员说,现在改革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所有问题都与改革方向无关。这些话也对也不对,总体上党中央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总体上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但具体地讲,改革方向在许多重要方面受到干扰,如在所有制问题上,公有制为主体问题受到干扰;如在分配问题上,社会公平问题受到干扰,等等。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方针,力求扭正这些干扰,但是还没有完全扭正过来。这种对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的干扰,是客观存在的,群众和学者对此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建议,实属正常,完全必要,不能动不动就说这是反对改革。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政府改革等等,不能都叫做“市场化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各领域的自我完善。这应该是明白的。国家机构改革,也只能说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而不能按“市场化改革”的原则来进行。就是在经济领域,也不完全是“市场化改革”,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化改革”所能概括的。这里在“市场经济”的前面,有一个“前置词”是“社会主义”,这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中白纸黑字定下来的,不是一句空话,有它的实质内容。有些人鼓吹“市场化改革”的口号时,故意不提这个前置词:“社会主义”。有些人为了打扮自己,掩盖真实面貌,假装提一下“社会主义”,但把“社会主义”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给予任意歪曲的解释。我说“社会主义”不能当成一句空话,它有准确的内涵。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有两条根本原则,第一条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第二条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一些人在鼓吹“市场化改革”道路的时候,故意把这两条去掉,抽掉,扼杀掉。特别是最根本的涉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的一条:“公有制为主体”,故意根本不提,倒是民营经济(即私有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或“主体”的字样,越来越充斥于某些媒体,某些会议。这大概就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的真实含义。(私营经济是要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与公有制共同发展的,但中央没有“民营为主体”一说)。中国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绝对不是简单的“市场化改革”。查一查中央文件,查一查宪法党章,哪里说过我国要实行“市场化改革”?文件中讲到改革开放,总是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在“市场经济”前面,总是加上“社会主义”的前置词;而且“社会主义”一词的内容,总是强调“公有制为主体”。而那些鼓吹市场化改革口号的人,几乎无例外地不提这些关键词。
刘国光谈我国改革的方向
发行时间:2006-06-30
网站编辑:刘国光
  
来源:研究所

刘国光谈我国改革的方向

    近期以来,对于中国改革问题的讨论日趋热烈,有人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大讨论。这次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呢?许多群众、学者都认为,这次争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坚持不坚持改革的问题,而是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的问题,是坚持邓小平开创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方向,还是假借“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帜,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的改革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改革方向,还是采取资本主义私有化的改革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还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或名曰“市场化改革”的改革方向?

    为什么争论的一方要把争论的另一方栽赖为反对改革,否定改革,而把自己打扮成“坚持改革”的角色。其实道理很简单,第一,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反改革是罪大恶极的帽子,类似文革时讲你“反文革”,就可以置你于死地。今天至少是把你放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第二,这样做是为了掩盖某些人借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子把中国导向完全私有化、完全市场化和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的意图。如最近一些人讲的,现在“不好明说”,“说不得”,“亮不出来”,只能“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畏畏缩缩”地说出来。其实某些人暴露的野心比这更大,不只经济领域,还有政治领域,是要颠覆共产党的政权,这里不能详细讲了。

    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出现这么多反思改革,是不是因为改革搞不下去了。我说不是,改革还是一往直前地在进行,但是受到一些干扰,出了一些问题。有一位尊敬的官员说,现在改革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所有问题都与改革方向无关。这些话也对也不对,总体上党中央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总体上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但具体地讲,改革方向在许多重要方面受到干扰,如在所有制问题上,公有制为主体问题受到干扰;如在分配问题上,社会公平问题受到干扰,等等。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方针,力求扭正这些干扰,但是还没有完全扭正过来。这种对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的干扰,是客观存在的,群众和学者对此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建议,实属正常,完全必要,不能动不动就说这是反对改革。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政府改革等等,不能都叫做“市场化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各领域的自我完善。这应该是明白的。国家机构改革,也只能说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而不能按“市场化改革”的原则来进行。就是在经济领域,也不完全是“市场化改革”,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化改革”所能概括的。这里在“市场经济”的前面,有一个“前置词”是“社会主义”,这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中白纸黑字定下来的,不是一句空话,有它的实质内容。有些人鼓吹“市场化改革”的口号时,故意不提这个前置词:“社会主义”。有些人为了打扮自己,掩盖真实面貌,假装提一下“社会主义”,但把“社会主义”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给予任意歪曲的解释。我说“社会主义”不能当成一句空话,它有准确的内涵。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有两条根本原则,第一条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第二条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一些人在鼓吹“市场化改革”道路的时候,故意把这两条去掉,抽掉,扼杀掉。特别是最根本的涉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的一条:“公有制为主体”,故意根本不提,倒是民营经济(即私有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或“主体”的字样,越来越充斥于某些媒体,某些会议。这大概就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的真实含义。(私营经济是要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与公有制共同发展的,但中央没有“民营为主体”一说)。中国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绝对不是简单的“市场化改革”。查一查中央文件,查一查宪法党章,哪里说过我国要实行“市场化改革”?文件中讲到改革开放,总是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在“市场经济”前面,总是加上“社会主义”的前置词;而且“社会主义”一词的内容,总是强调“公有制为主体”。而那些鼓吹市场化改革口号的人,几乎无例外地不提这些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