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正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理论
发行时间:2008-05-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姚康镛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重要经验,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条是坚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是对新时期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三十年的总结和肯定。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理论,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新型集体经济提出的背景

1、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部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993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决定》,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体制配置人力和物力资源,逐步形成劳动力、金融、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集体企业得不到计划经济的“惠顾”。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变“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理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党中央指出,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进一步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集体企业内部体制发生的变化。企业从放权、承包、租赁、联营、合资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出现了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公司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3、政府管理机构和职能的变化,影响对集体经济改革的指导和扶持,集体经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政府体改部门撤并后,对集体经济改革的指导的职能不能落实,政策法规滞后。在贯彻“抓大放小”,企业改制和公司制推行,有关部门的指导出现偏差。有的地方提出,集体资本退出,集体企业限时改制,出现“职工不入股,集体不参股,一卖了之”的现象。在全国清产核资工作中,有的认为“集体财产是无主财产”。

4、社会上对集体经济的模糊认识。理论界存在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争论;有的产生集体经济“消亡、过时”的观点。

5、国家统计中出现集体企业数、职工人数、经济指标大幅减少。1991年到2001年工商、统计部门的数据表明,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户数已从1991年的338.2万户降到220.9万户,年均降幅超过10万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业人员急剧下降,1991年到2001年底,全国城镇集体经济从业人员从3628万人降到1241万人,年均降幅超过200万人。

统计部门口径变化,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列入范围,1998年到2001年,规模以上集体企业户数由4.8万户降至3.1万户;资产总额由11275亿元降至8014亿元;所有者权益由3580亿元降至2865亿元;销售收入由11597亿元降至9057亿元;利润总额451亿元降至387亿元;税金372亿元降至364亿元;从业人员由1154万人降至672万人。上海集体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10.6%降为2007年的7.2%

6、新型集体经济提法形成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部分集体企业在改革中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冲破“一大二公”的产权制度的束缚,通过改制和新办多种途径,摒弃“二国营”模式。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改革用工制度,把改制与改组、改造相结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三十年来集体经济改革中,出现多种成功典型,如宝钢、石化、电力、水务等系统国有扶办集体企业,华生化工、上海衡山药业等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企业,上海新工联、山西运城制版、深圳建筑等员工持股公司,海尔、新疆特变电工等上市公司,这些新生的企业组织形式,符合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从而成为体现我国初级阶段集体经济地位作用的主要实现形式,带动了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为社会保持稳定,为劳动者充分就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党和政府以及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简称总社)积极支持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不断研究提升,逐步形成新型集体经济提法和理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总社五代会上朱镕基提出,把城镇集体企业办成职工和社员自己的企业。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999年,国家经贸委提出集体企业改革的七条思路之一,是打破“二国营”模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集体经济新模式。2000年,总社办公室组织承担列入国家轻工业局的软课题“关于轻工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任务,提出了实现轻工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途径。2001年,总社陈士能主任在纪念《条例》颁布十周年的文章中分析了多种形式集体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开放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可喜变化,提出“改革创新是集体经济发展之本”“《条例》促进多种形式集体企业发展

19992002年,上海新工联探索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范大政主任在2002年总社通联会议上介绍,把新工联办成职工自己的企业的体会。

2002年底,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研讨会第一次提出“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创造的新型的集体企业不断涌现”;2003年研讨会,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题报告的题目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20042月,《合作经济调研》刊登范大政署名文章“大力发展城镇新型集体经济——谈新型集体经济的形式、特征和发展”。

200412月,总社陈士能主任在六代会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通过明晰产权,创新产权制度,使‘两个联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集体经济加快发展”。曾培炎同志到会讲话,指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方向。大会前后,《求是》《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刊登陈士能关于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文章;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要媒体对大会作了报道。

200412月,上海召开第二届市社科年会暨市集体经济研究会“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研讨会。20055月,范大政的政协建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探讨》,被全国政协内刊采用。

2005年,总社举办“中国集体经济高层论坛”,蒋正华同志充分肯定集体经济地位作用;20052007年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与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市民建等三次举办集体经济改革发展论坛,总社陈士能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专家参加第一次论坛,市政协原副主席黄关从每次到会,指导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改革。

20073月,上海市政府报告提出“推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20083月,上海市政府报告提出“推进城乡集体企业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经过广大集体经济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长期努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不仅成为政府部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而且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也得到了认同。从2004年起,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宣传系统优秀成果奖两篇,市社联优秀论文五篇,并有二十余篇论文分别被《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改革报》《中国集体经济》等报刊杂志刊登。

二、改革开放中集体经济的变化和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不断完善。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出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全球化、经济发展区域化的趋势。在时代的挑战和机会面前,城镇集体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种形式集体经济有了“五个”新的发展:传统集体企业向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单一产权主体的封闭企业制度向多元主体融合开放的产权结构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社会化经营方式转变;传统企业内部积累方式向利用各种资本积聚方式转变;传统的分配方式向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要素共享利益的机制转变。具体变化是:

1、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产权管理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集体经济组织

1992年前

1992年后

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公司法》、国家体改委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企业组织形式

单一的城镇集体企业

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社区合作企业

股权

单一的“集体股”

多元:集体股、职工个人股、企业外部法人股、自然人股

分配形式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

治理结构

职工代表大会、厂长负责制,“一人一票”,上级主管部门参照国有企业管理

职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董事会)、总经理,“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公司法》规定的治理结构

2、城镇集体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贡献率的新变化。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4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325万户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总额为18.2万亿元,其中集体资本占7.9%。同时,集体资本已广泛渗透到各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如集体联营企业中有74.2%的资本属于集体资本;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中50.2%的资本属于集体资本;在股份合作企业的资本构成中,集体资本占24.9%

根据2002年《中国轻工年鉴》的统计数据,2001年末全国轻工系统规模以上企业中,集体资本的本体和延伸部分的经济贡献分别为(详见下表):

2001

工业总产值

(亿元)

销售收入

(亿元)

利润

(亿元)

税收

(亿元)

本体

1868.4

1762.6

72.8

137.4

延伸

1169.0

1157.6

49.6

103.8

注:①“本体”指集体企业。②“延伸”指股份合作制企业、集体联营、国有和集体联营、其他联营、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③表中经济指标的计算均按照工商登记的各类企业实收资本构成中集体资本所占比重推算。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集体资本在延伸部分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分别占本体部分的62.6%65.7%68.1%75.5%。这些数据中还不包括全国轻工系统规模以下大量存在的小企业和职工个人出资参股、控股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据了解,总社系统1998年以前集体资本基本上100%都在集体企业中,而2001年后集体资本在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组织中的比例已经接近50%。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资本融合是必然趋势,集体资本、国有资本、个人资本不断融合于混合经济之中,集体资本存在于各种企业组织形式。集体经济控制力和贡献率的这种可喜变化,表明改革中集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对新型集体经济内涵、特征的认识

新型集体经济实践和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集体经济是存在于国有、私有经济之间的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它是劳动者“两个联合”、取得控制权,合作互助的一种经济形式。集体资本、劳动者个人资本结合为主是企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劳动和资本要素共享利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劳动者的主动精神和集体主义是集体经济的文化优势。

新型集体经济企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成员资格拓展、出资要素双重、股权结构有限开放、决策形式灵活、利益机制共享、组织形式多样。

新型集体经济较之“二国营”集体经济,内涵特征的拓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改变过去“二国营”集体经济以放弃劳动者个人所有权为特征,劳动者有三种财产权:一是依法取得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二是劳动者出资的个人财产,三是劳动者积累形成的共有财产权。

2、改变过去财产“归大堆”,按照财产的归属,界定财产所有者范围,建立行使集体财产权的权力机构和出资人制度,对行使集体财产所有、使用、收益、处置权作出具体规定。

3、改变产权主体单一,产权结构封闭,坚持和保护劳动者对企业的控制权;产权制度以劳动者控股有限开放的产权结构为主,吸纳国有、私人资本和外资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建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

4、改变劳动与资本的互相排斥,按照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共享利益原则,形成企业以劳动要素差异参与分配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5、改变“一人一票”单一的决策形式,根据企业组织形式吸纳股份制决策做法,采用灵活的治理结构。

6、改变集体企业单一组织形式,有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员工持股公司、社区服务合作组织、混合所有制企业等。

7、改变只分析集体企业的经济指标,忽视集体资本及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对国民经济作贡献的思路。集体经济尤其是“两个联合”为特征的新型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已经释放出的强大生命力,其体量和贡献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分析集体企业及集体资本控股企业经济运行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分析集体资本在各类企业股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反映集体经济的控制力、贡献率;三是分析员工持股企业经济运行的数量和质量。

实践证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离不开新型集体经济。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载体,是马克思公有制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建立政府对集体经济指导管理的体系。首先要明确城镇集体经济的管理部门及职能;其次要发挥工业、手工业等各类联合经济组织帮手作用,按照集体、合作经济特点具体指导监管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再次要发挥集体经济学会等研究部门作用,加强理论、政策、决策研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2、社会舆论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的宣传,推广成功经验,表彰集体、合作经济的带头人。

3、制定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促进集体、合作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指导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4、建立促进集体、合作经济事业发展的基金会组织,由政府、社会、联社、企业及有识之士出资设立,专项用于集体、合作事业发展,帮助弱势群体组织起来,手拉手,互助合作,实现共同富裕。

5、加强对集体、合作组织成员的教育,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倡导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理念。

(作者为上海市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所长)

网站首页 >> 正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理论
发行时间:2008-05-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姚康镛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重要经验,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条是坚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是对新时期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三十年的总结和肯定。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理论,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新型集体经济提出的背景

1、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部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993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决定》,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体制配置人力和物力资源,逐步形成劳动力、金融、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集体企业得不到计划经济的“惠顾”。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变“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理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党中央指出,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进一步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集体企业内部体制发生的变化。企业从放权、承包、租赁、联营、合资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出现了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公司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3、政府管理机构和职能的变化,影响对集体经济改革的指导和扶持,集体经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政府体改部门撤并后,对集体经济改革的指导的职能不能落实,政策法规滞后。在贯彻“抓大放小”,企业改制和公司制推行,有关部门的指导出现偏差。有的地方提出,集体资本退出,集体企业限时改制,出现“职工不入股,集体不参股,一卖了之”的现象。在全国清产核资工作中,有的认为“集体财产是无主财产”。

4、社会上对集体经济的模糊认识。理论界存在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争论;有的产生集体经济“消亡、过时”的观点。

5、国家统计中出现集体企业数、职工人数、经济指标大幅减少。1991年到2001年工商、统计部门的数据表明,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户数已从1991年的338.2万户降到220.9万户,年均降幅超过10万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业人员急剧下降,1991年到2001年底,全国城镇集体经济从业人员从3628万人降到1241万人,年均降幅超过200万人。

统计部门口径变化,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列入范围,1998年到2001年,规模以上集体企业户数由4.8万户降至3.1万户;资产总额由11275亿元降至8014亿元;所有者权益由3580亿元降至2865亿元;销售收入由11597亿元降至9057亿元;利润总额451亿元降至387亿元;税金372亿元降至364亿元;从业人员由1154万人降至672万人。上海集体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10.6%降为2007年的7.2%

6、新型集体经济提法形成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部分集体企业在改革中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冲破“一大二公”的产权制度的束缚,通过改制和新办多种途径,摒弃“二国营”模式。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改革用工制度,把改制与改组、改造相结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三十年来集体经济改革中,出现多种成功典型,如宝钢、石化、电力、水务等系统国有扶办集体企业,华生化工、上海衡山药业等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企业,上海新工联、山西运城制版、深圳建筑等员工持股公司,海尔、新疆特变电工等上市公司,这些新生的企业组织形式,符合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从而成为体现我国初级阶段集体经济地位作用的主要实现形式,带动了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为社会保持稳定,为劳动者充分就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党和政府以及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简称总社)积极支持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不断研究提升,逐步形成新型集体经济提法和理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总社五代会上朱镕基提出,把城镇集体企业办成职工和社员自己的企业。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999年,国家经贸委提出集体企业改革的七条思路之一,是打破“二国营”模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集体经济新模式。2000年,总社办公室组织承担列入国家轻工业局的软课题“关于轻工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任务,提出了实现轻工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途径。2001年,总社陈士能主任在纪念《条例》颁布十周年的文章中分析了多种形式集体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开放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可喜变化,提出“改革创新是集体经济发展之本”“《条例》促进多种形式集体企业发展

19992002年,上海新工联探索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范大政主任在2002年总社通联会议上介绍,把新工联办成职工自己的企业的体会。

2002年底,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研讨会第一次提出“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创造的新型的集体企业不断涌现”;2003年研讨会,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题报告的题目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20042月,《合作经济调研》刊登范大政署名文章“大力发展城镇新型集体经济——谈新型集体经济的形式、特征和发展”。

200412月,总社陈士能主任在六代会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通过明晰产权,创新产权制度,使‘两个联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集体经济加快发展”。曾培炎同志到会讲话,指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方向。大会前后,《求是》《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刊登陈士能关于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文章;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要媒体对大会作了报道。

200412月,上海召开第二届市社科年会暨市集体经济研究会“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研讨会。20055月,范大政的政协建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探讨》,被全国政协内刊采用。

2005年,总社举办“中国集体经济高层论坛”,蒋正华同志充分肯定集体经济地位作用;20052007年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与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市民建等三次举办集体经济改革发展论坛,总社陈士能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专家参加第一次论坛,市政协原副主席黄关从每次到会,指导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改革。

20073月,上海市政府报告提出“推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20083月,上海市政府报告提出“推进城乡集体企业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经过广大集体经济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长期努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不仅成为政府部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而且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也得到了认同。从2004年起,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宣传系统优秀成果奖两篇,市社联优秀论文五篇,并有二十余篇论文分别被《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改革报》《中国集体经济》等报刊杂志刊登。

二、改革开放中集体经济的变化和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不断完善。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出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全球化、经济发展区域化的趋势。在时代的挑战和机会面前,城镇集体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种形式集体经济有了“五个”新的发展:传统集体企业向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单一产权主体的封闭企业制度向多元主体融合开放的产权结构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社会化经营方式转变;传统企业内部积累方式向利用各种资本积聚方式转变;传统的分配方式向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要素共享利益的机制转变。具体变化是:

1、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产权管理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集体经济组织

1992年前

1992年后

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公司法》、国家体改委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企业组织形式

单一的城镇集体企业

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社区合作企业

股权

单一的“集体股”

多元:集体股、职工个人股、企业外部法人股、自然人股

分配形式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

治理结构

职工代表大会、厂长负责制,“一人一票”,上级主管部门参照国有企业管理

职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董事会)、总经理,“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公司法》规定的治理结构

2、城镇集体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贡献率的新变化。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4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325万户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总额为18.2万亿元,其中集体资本占7.9%。同时,集体资本已广泛渗透到各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如集体联营企业中有74.2%的资本属于集体资本;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中50.2%的资本属于集体资本;在股份合作企业的资本构成中,集体资本占24.9%

根据2002年《中国轻工年鉴》的统计数据,2001年末全国轻工系统规模以上企业中,集体资本的本体和延伸部分的经济贡献分别为(详见下表):

2001

工业总产值

(亿元)

销售收入

(亿元)

利润

(亿元)

税收

(亿元)

本体

1868.4

1762.6

72.8

137.4

延伸

1169.0

1157.6

49.6

103.8

注:①“本体”指集体企业。②“延伸”指股份合作制企业、集体联营、国有和集体联营、其他联营、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③表中经济指标的计算均按照工商登记的各类企业实收资本构成中集体资本所占比重推算。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集体资本在延伸部分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分别占本体部分的62.6%65.7%68.1%75.5%。这些数据中还不包括全国轻工系统规模以下大量存在的小企业和职工个人出资参股、控股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据了解,总社系统1998年以前集体资本基本上100%都在集体企业中,而2001年后集体资本在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组织中的比例已经接近50%。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资本融合是必然趋势,集体资本、国有资本、个人资本不断融合于混合经济之中,集体资本存在于各种企业组织形式。集体经济控制力和贡献率的这种可喜变化,表明改革中集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对新型集体经济内涵、特征的认识

新型集体经济实践和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集体经济是存在于国有、私有经济之间的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它是劳动者“两个联合”、取得控制权,合作互助的一种经济形式。集体资本、劳动者个人资本结合为主是企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劳动和资本要素共享利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劳动者的主动精神和集体主义是集体经济的文化优势。

新型集体经济企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成员资格拓展、出资要素双重、股权结构有限开放、决策形式灵活、利益机制共享、组织形式多样。

新型集体经济较之“二国营”集体经济,内涵特征的拓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改变过去“二国营”集体经济以放弃劳动者个人所有权为特征,劳动者有三种财产权:一是依法取得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二是劳动者出资的个人财产,三是劳动者积累形成的共有财产权。

2、改变过去财产“归大堆”,按照财产的归属,界定财产所有者范围,建立行使集体财产权的权力机构和出资人制度,对行使集体财产所有、使用、收益、处置权作出具体规定。

3、改变产权主体单一,产权结构封闭,坚持和保护劳动者对企业的控制权;产权制度以劳动者控股有限开放的产权结构为主,吸纳国有、私人资本和外资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建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

4、改变劳动与资本的互相排斥,按照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共享利益原则,形成企业以劳动要素差异参与分配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5、改变“一人一票”单一的决策形式,根据企业组织形式吸纳股份制决策做法,采用灵活的治理结构。

6、改变集体企业单一组织形式,有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员工持股公司、社区服务合作组织、混合所有制企业等。

7、改变只分析集体企业的经济指标,忽视集体资本及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对国民经济作贡献的思路。集体经济尤其是“两个联合”为特征的新型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已经释放出的强大生命力,其体量和贡献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分析集体企业及集体资本控股企业经济运行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分析集体资本在各类企业股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反映集体经济的控制力、贡献率;三是分析员工持股企业经济运行的数量和质量。

实践证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离不开新型集体经济。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载体,是马克思公有制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建立政府对集体经济指导管理的体系。首先要明确城镇集体经济的管理部门及职能;其次要发挥工业、手工业等各类联合经济组织帮手作用,按照集体、合作经济特点具体指导监管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再次要发挥集体经济学会等研究部门作用,加强理论、政策、决策研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2、社会舆论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的宣传,推广成功经验,表彰集体、合作经济的带头人。

3、制定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促进集体、合作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指导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4、建立促进集体、合作经济事业发展的基金会组织,由政府、社会、联社、企业及有识之士出资设立,专项用于集体、合作事业发展,帮助弱势群体组织起来,手拉手,互助合作,实现共同富裕。

5、加强对集体、合作组织成员的教育,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倡导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理念。

(作者为上海市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