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城市化:扩大内需的唯一通道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发表文章说,从今年前两个月的主要数据看,自去年9月以来的经济刺激路径是难以“保8”的。由于世界经济的困境明年会甚于今年,如果振兴中国经济的宏观政策方向不调整,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今年不爆发,明年也会爆发,所以对宏观刺激方向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个方向就是城市化。众所周知,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经济的现代化就是依托这两个过程完成的。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来推动,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城市化创造需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会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第二,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第三,服务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密不可分。由于新中国在改革前及改革后30年长期发展中,都延续了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就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结构:从产出水平看已经达到了可以满足人均收入3000美元国家的生产能力;但是从需求水平看,由于占人口主体的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水平去年只有4761元,折合美元只有700美元,导致国内需求总规模与供给总规模严重不对称,由此就形成了社会经济总量循环过程中的巨大断裂层,这是中国形成长期过高的储蓄率,以至于不得不长期高度依赖外需的基本原因之一。今天的中国只有1/3的城市人口,服务产业比重只有40%。如果把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提升到2/3,即从目前的4.5亿增加到9亿,使服务产业比重提升到50%,就可以为经济增长创造出一个长期的内需释放过程。为城市化补课是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迟早要做的事情,这不仅可以在世界经济长期陷入低迷的过程中,为中国创造出一个可以长期增长的内需,而且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本次经挤低谷中也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了。只有城市化才是对冲外部需求严重萎缩的唯一出路,而且也是中国经济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内生性要求。目前的国内国际因素都在推动中国立即推出城市化战略,我相信在看清了世界经济危机将长期化这个前景后,将成为中国政府下一步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