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探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研究
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涌现出大批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已成为当前集体经济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有很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和探讨。本课题就新型集体经济产生的必然性、新型集体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扶持新型集体经济的政策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 新型集体经济产生的必然性
一、新型集体经济是对传统集体经济改革的产物
长期以来。我国集体企业划归各级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有些行政部门混淆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用管理国有企业的办法管理集体企业,使集体企业蜕变为“二国营”,扼杀了集体企业在经济上的独立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使集体企业丧失其特征,失去其活力:
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为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办好集体企业,破除“二国营”模式,解除长期加在集体企业身上的枷锁,充分发挥集体企业自身的优势,企业进行多方面改革-
(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多年来,我国对集体企业实行政企不分,由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体制,不仅对集体企业干预过多,严重束缚企业的手脚,而且也造成政府行政部门“种子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影响政府职责的行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的规定,对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城镇集体经济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制定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协调和解决城镇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障城镇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集体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家宏观管理指导下,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自行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商品经营,开展社会眼务,创造财富,增加积累,提高经济效益,繁荣社会主义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既有利于维护集体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又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管理,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改革集体企业产权制度
长期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对集体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管理制度,使企业产权主体模糊不清。由于产权主体模糊不清,给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和困难。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集体企业着重改革了企业的产权制度,通过清理资产,界定产权,职工投资入股,确立职工个人所有权,明晰了企业产权主体。这不仅为企业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转换集体企业经营机制
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成为市场的主体。为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把集体企业推向市场。而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有竞争能力者存,无竞争能力者亡。把集体企业推向市场,就是给企业压力和动力,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生产按市场需求安排,产品按市场变化转换,经营按市场趋势应变;这样,就能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企业就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改革集体企业的分配制度
多年来,集体企业在分配制度上存在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近些年来,为了克服平均主义,建立激励职工的分配机制,改革了集体企业的分配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企业自行制定各种奖励制度,建立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合集体企业性质和特点的分配制度,搞活了企业内部的分配,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在上述经济体制改革中,集体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产生广大批新型集体经济。新型集体经济有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有:(1)实行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相结合,以共同共有为主的集体企业;(2)以劳动者的“两个联合”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3)以劳动者个人资产为基础的合作制企业;(4)由职工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5)由集体资本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些新型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经济,同传统集体经济相比,它的基本特征是:(1)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2)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3)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4)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科学管理;(5)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相结合,建立劳动和资本共享利益的分配制度:正因为新型集体经济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着广阔发展前途。目前,全市仅股份合作制企业就有11500家,从业人员28.8万人,注册资本金96.5亿元,其中国有集体投资占13.1%,职工个人投资占60.4%,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占26.5%。随着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它必将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坚实支柱。
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已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注入巨大活力:但是,市场经济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优胜劣汰,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近几年来,随着收人差距的拉大,产生了两个低收入群体:一是低收入的农民;另一个是低收入的城市居民:如何改善低收入农民和低收入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引导和扶持广大劳动群众发展合作经济:合作经济是弱势群体自愿联合、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通过发展合作经济,可以有效地促使低收人群体联合起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救助,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利的处境,创造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弱势群体,就必然涌现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合作经济:这是近几年新型集体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
从农村来看,当前涌现的大批新型合作经济,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专业合作经济,一种是社区股份合作制经济,这是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
1.专业合作经济。它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典型形式、我国农村自上世纪80年代初,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新的增长,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亿万农户分散的家庭经营,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科技推广等方面遇到很多困难,阻碍了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而靠农产家庭经营难以克服这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的农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产品、行业或按再生产过程中某些环节,由农民自愿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互助合作、发挥所长,共同发展生产和经营。专业合作经济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能人为核心,联合一些专业农户,每户投资人股,组成紧密型的股份合作的经营组织;第二种以有一定规模,并有较好加工和销售条件的企业为龙头,按自愿原则,把周围同行业的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联合体;第三种从政府业务部门中剥离出部分专业人员或以原乡镇企业技术推广机构为载体,组成为农产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主的经济组织。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村建立专业合作社有15.27万个。其中种植业6.09万个,占总数39.9%;养殖业4.1万个,占26.9%;加工运输业2.8万个, 占 18.4%; 其他2.27 万个, 占14.9%。各地实践证明,发展专业合作经济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重大变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社区股份合作制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经济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将集体土地与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一起折股量化,明确每个社员的股份,经营收益按股分红。二是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它的主要特点将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作股,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人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实行土地经营权人股,独立核算,按股分红。实行社区股份合作制经济,既是对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这是近年来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新型集体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其次,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我国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必须坚持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国有经济,一是集体经济,两者在国民经济中共同组成主体地位:因此,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就成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
(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才能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有经济分布过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随着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国有经济将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骨干企业,对一些竞争性行业将逐步退出,它的阵地将会缩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据统计,1978年至198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结构中, 国有上业由77.6%下降到25.35%—面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比重趋于下降的趋势.只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才能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巾占优势,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的优势,公有制经济就失去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民经济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决定厂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新型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经济支柱,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巩固。
(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有利于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但它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对社会经济带来冲击。如何加强宏观调控,限制市场经济的盲目性,避免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使社会经济更富有活力,是我国政府需要重视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为保证的。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加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我国政府可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使市场经济既有竞争而又有序的进行,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新型集体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新型集体经济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是我的一个重要国情:新型集体企业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企业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先进生产力。正因为新型集体企业对生产力兼容性很大,它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新型集体企业的劳动者同企业资产直接结合,能够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新型集体企业的最大优势,实行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既实行共同劳动,互助合作,又允许职工投资入股,享有企、比资产的所有权,使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把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能够利用民间财力和物力,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亿万群众的事业,只有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可以把民间经济力量调动起来,利用民间的财力和物力,广开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正因为新型集体企业具有这些特点和优势,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就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椿的根本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一)新型集体经济的共有性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新型集体经济的特点是坚持企业资产共有性,这种共有性是劳动者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形成一种共有关系,这与私人企业中雇佣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在集体企业中,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者,改变了劳资的对立,职工之间享有平等权利,这是企业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新型集体经济的共有性建立在产权主体清晰的基础上,改变了过去集体资产名为职工所有,实际职工“空有”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股份合作、员工持股企业中,劳动者出资以自然人身份成为企业股东;集体资产可以按份共有.也可以共同共有,全体职工享有所有、占有、处置、收益的权利,劳动者是企业真正的主人;这样的产权制度,为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提高劳动积极性提供了原动力。
新型集体经济的集体资产属于职工共同所有,在企业存续期间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资产按照企业宗旨,用于集体合作事业发展和职工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劳动者互助合作,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集体经济倡导共享利益是劳动者共同富裕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合作和职工持股企业将劳动者的劳动积累返还给职工,以劳动要素差异折股,形成劳动与资本共享利益的制度,这是新型集体经济的又一重要特征。
在私人企业中一般是“资本剥削劳动”,而在集体制企业中一般是“资本从属劳动”。“惠顾”即合作社社员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国际合作社联盟坚持的重要分配原则。我国早期合作社实行劳动分红,职工以劳动贡献分享企业收益,成为有集体经济特色分配制度。但在“一大二公”的“左”的影响下,劳动分红被取消,剥夺了劳动者以劳动分享企业收益的权利。现今的股份合作和职工持股企业中,劳动者根据劳动贡献获取劳动积累的返回,按劳动要素的差异折股,为经营者设置岗位股,形成劳动和资本要素共享收益的企业分配制度。职工参与分配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按照职工在企业中的劳动贡献获取的工资收入,这是按劳分配的形式;二是按股分红,职工出资部分是按资分配。劳动与资本共享利益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
劳动与资本要素共享利益的制度融合子合作制和公司制的一些做法。目前国外流行的员工持股制度也倡导共享利益的理念,我国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也在实行这样的制度。这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贫富悬殊的情况,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有的专家认为造成我国贫富悬殊扩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社会财富比例过小。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比重,以体现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因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一切资产的增值都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实行劳动与资本共享利益制度,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稳定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保障劳动者劳动的权利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就业,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我国目前需要解决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达1000余万人,加上城镇新增劳动力,合计每年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约2200万至2300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的历史经验证明,发展集体经济是解决就业行之有效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两次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吸纳大批劳动者就业的成功实践-一次是建国初为解决大批失业工人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另一次是1979年前后为安置回城知青和职工子女就业。政府支持劳动者组织生产自救性的合作企业,各行各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当时的“就业难”。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扩大就业,稳定社会做出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一是国有大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兴办集体企业,开辟了安置职工的主渠道,对提高主业效益,保持社会稳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做出贡献。二是上海都市型工业集体企业成为安排劳动就业的亮点;据2000年上海市统计数据显示:在都市型工业中集体企业占40%以上,23%以上的从业人员安排在集体企业中。三是改制的股份合作、职工持股公司不仅安排了原来职工,提高了收益,还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因此,有些专家说; “政府花钱买岗位,不如花钱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
目前,有的部门在制定就业方针与政策时,却“遗忘”了集体经济。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从舆论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帮助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劳动者依靠自身力量,组织起来实现就业,劳动者才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新型集体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作出的重大举措。新型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经济上全面协调发展;在分配上公平、公正;在政治上发扬民主,人人平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符合这些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
新型集体企业在产业结构上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了一大批餐饮、商贸、旅游、房地产、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优化厂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新型集体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新型集体企业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反对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新型集体企业实行的基本原则是:互助合作、民主管理、人人平等
所谓互助合作,就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实行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所谓民主管理,就是在生产经营上职工享有管理权,凡是企业重大生产经营问题,由职工(股东)大会讨论决定。所谓人人平等,就是在企业内部各就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享其成,人与人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集体企业实行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做到职工之间互惠互利,和谐相处,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扶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充分肯定了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组织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社会上对集体经济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集体经济是“财产归大堆”,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废除劳动者个人所有权;二是认为集体经济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二国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已走向“消亡”;三是认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是“无主财产”,在改制中“集体资产要从企业中退出”:于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要求集体企业限时改制,实行“集退民进”(实际是私有化),影响了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和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宪法》、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维护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破除认识上的误区,从政策法规上创造良好环境,以利于新型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为此建议:
(一)开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理论研究,加大宣传新型集体经济的力度
建议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依托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理论研究。着重研究新型集体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和基奉特征、新型集体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型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扶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等,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实践。
当前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的宣传,一要宣传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二要宣传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必由之路;三要宣传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劳动者实现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四要积极倡导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大胆地进行集体企业的改革创新,推动新型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二)积极倡导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近些年来,在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支持、帮助下,集体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勇于创新,逐步摆脱“二国营”模式,开辟多种途径,推动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在深化集体企业改革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主辅分离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三是在开拓社区服务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四是兴建都市型工业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五是组建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六是在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践证明,集体企业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开拓新途径,新型集体经济有着广阔发展天地。
(三)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建立为新型集体经济服务的体系
在我国,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同样,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指导:建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部门开展集体经济深化改革的研究,适时制定集体经济深化改革指导意见,修改现有的政策法规,加强宏观管理与政策指导,为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和完善对新型集体经济的服务体系;我们町以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通过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实行对合作企业管理与服务的经验,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的指导与帮助。要发挥集体企业联合组织的作用,给予支持,对新型集体企业进行跟踪服务,使之成为政府的“好帮手”。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学会及各类集体(合作)经济研究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为新型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培训与服务:
{四)加强立法工作,以法律保障新型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中的集体财产归劳动者和成员共同所有,由劳动者选举产生权力机构行使所有者权利,集体财产的功能是发展生产,提高职工福利(包括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补充),激励人才,开展培训,合作互助等。在深化企业改革时,集体资产可以作为支付改制成本的来源,可以设立基金,也可以由工会作为出资人,作为企业的法人股东。要适时修改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制定我国《合作经济组织法》,以维护集体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上海大批股份合作制企业正翘首期盼市《促进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以利于上海股份合作制健康发展。国家政府对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可参照国外对合作制、员工持股企业的相关办法,在金融信贷、税收、创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进行扶持;凡是私人企业、街道创办企业、安置下岗就业人员企业以及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等享有的优惠政策,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享受。
课题组组长:范大政 课题组副组长:刘 刚 课题组成员:姚康镛 骆德芸 赵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