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 陈耀
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体的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与发达国家差距大:从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目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我国仅为28.6cA,在统计的23个国家中,我国排在倒数第二。虽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突破30%,但16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直到2003年也仅为32.28%。
第二,重化工发展阶段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市场相对萎缩。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大企业的10倍以上;从可预见的3—5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以及商贸服务业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投资市场萎缩,从而可能使这些部门的就业需求大大减弱。
第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加剧。我国现有经营性固定资产高达数万亿,但大部分集中在国有重化工企业,而许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实际占有的经营性资产数量很小。同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第四,激励性政策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从政策环境看,目前国家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现有和新办特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工商登记和税收减免方面出台了一些扶持性政策。但这些政策扶持对象仅限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企业类型也主要限于一些传统的服务型企业,因而对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太强的激励作用;此外,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信息咨询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尚欠缺,
第五,劳动密集型产品出u将遭遇更大的阻力、劳动力低成本使得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但也最易触动贸易摩擦敏感的神经,国际上除了设置技术(绿色)壁垒、实施反倾销手段来限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外,目前SA8000标准正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SA800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据悉,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日用五金等产品均受到SA8000的约束。
二,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一,把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作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已大体相当,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落后发达国家高达40个百分点。除了大力发展传统的商贸、餐饮、修理业,还要特别重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业,而且也要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及法律、资信评估、信息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
第二,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在企业内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发展方向。要下决心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多、安全性差、损害健康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并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或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采用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三,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我国已出台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政策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对于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在确立其法律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政府应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
第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针对目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的渠道不多、形式单调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兴办由非政府机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组织中小企业建立资金互助会等措施。
第五,建立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眼务体系。成立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的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会等组织,并使这些组织能够真正反映中小企业的声音和利益要求;鼓励各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在开展专业化协作、产品销售、进出口业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中小企业提供培训、信息、咨询、融资服务、税务代理、记账代理等服务。此外,应重视专门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
第六,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保持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面对即将全面实施的SA8000,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应当积极应对。要积极研究SAS000的合理成分,尽快在我国培育和建立类似的管理体系,在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推广应用并开展自主认证。应借助该标准的认证,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推广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