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进一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 李春生
农村合作经济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农民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愿联合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其目的是围绕农业开展系列服务,特征是自愿、自主、自治。特别是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更需要发展合作经济这个平台:2005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继续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村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亿万农户成为市场的主体,焕发出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农村实行双层经营体制20多年来,总体上是不断完善的,特别是家庭经营这个层次是稳固和完善的,这是20多年农村发展、农业稳定的体制基础:但是,双层经营中“统”的层次、为家庭经营眼务的层次还不健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千家万户的生产勺干变万化的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干家万户的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取得平等的市场地位,农民在市场中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在交易中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完善双层经营中“统”的层次势在必行。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到第一个层面的作用和潜力,影响整个农村发展,甚至城乡经济的发展:发展合作经济能够为家庭承包经营服务.完善双层经营中“统”的层次,农民参加合作社后,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没有变.土地承包关系没有变,对个人财产的处置权没有变。建立合作社能够承担一家一户办不了,政府又不能包办的事情,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同时,根据社员的生产生活需要,建设一些统一经营的基础设施和企业项目二这种双层经营体制,既可充分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又可充分发挥合作社统一经营服务的优越性,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也是我国目前各种类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因,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流通体制和购销关系发生厂一系列重大变化;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尤为重要,但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据调查,目前,农民得到的各种信息,50%以上是通过报刊、广播、杂志获得的;农民田间管理的信息和技术70宁c是农民之间互相学习得来的;农民购买的良种和农资75%以上是由农民自己到市场上购买的,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近80%是农民自己到市场销售的:这样一种状况,如何使农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决定着农民能否把农产品卖出去,能否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跳”,最终决定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因此,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着力点,应放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有所提高,农业就发展;反之,农业就下滑: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就要实行批量、标准化生产.培育品牌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否则就很难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众所周知,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很小,每户农民平均耕种五六亩地。这样小的经营规模,很难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从而也就难以扩展国内外市场。这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个难点。攻破这个难点,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通过农民自愿联合,走合作经济的道路,为社员和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社员们自我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创品牌,建基地,搞加工,促销售,不仅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
发展合作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我国出现了两个低收人群体:一个是低收入的农民: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农村中70%的人口收人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线以下.是收入增加最缓慢的群体:另一个是低收入的城市居民,这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是制定得力的政策,引导和扶助广大劳动群众发展合作经济: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的自助组织和自治组织,它与股份公司不问,不是单纯的资本的联合,而主要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通过发展合作社,可以有效地促使低收人群体联合起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救助,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利处境,创造共同富裕的生活。
尽管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具体组织形式不断变化,但始终坚持互助、平等、民主、团结、诚实、关心社区等价值观。合作社的群众性,决定了合作社可以成为向社员群众传播这些价值观的大学校。通过组织合作社,可以培养社员之间的:互助精神,增强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积累社员的民主管理经验,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社员的生产技能。合作社还可以促进社区建设,合作社搞得好的地方,社区建设通常也搞得好。
发展合作经济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合作经济工作,也是群众工作。加强党对农村合作经济的领导,始终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加强党对合作经济事业的领导,发挥好合作经济组织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党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政治领导,把党的惠农政策通过合作社传达到农民社员手中,有利于确保合作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愿加入,民主管理:合作经济的广泛发展,也就是民主管理形式的广泛发展。广大农民社员可以通过民主管理合作社,实现广泛的经济民主。在有序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提高对现代民主制度的认知、适应能力。作为一种群众组织形式,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收集民意,集中民智中发挥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发展合作经济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
发展合作经济,不能重复“官办”的老路,但完全自下而上民办,难以启动。目前,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实际上涵盖了合作经济组织除了农业保险与信贷功能以外的所有经营内容,是农村优势明显的合作经济组织资源。一是网络优势。供销合作社已形成遍布全国城乡的庞大网络,全国有基层供销社2.4万个,每个省(区、市)、市(地)、县都设有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各级联合社有262万职工,41万个服务网点,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服务网络和体系。二是经济优势。各级供销社有社有企业50607个,近几年通过深化改革、机制创新,多数实现了扭亏增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从2000年以来连续5年盈利,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三是政治优势。供销合作社原本就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80%的农民曾经是供销合作社的社员,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也大多来自农民,对农民有深刻了解和深厚感情,彼此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供销合作社长期以来形成了党和政府与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成为新时期党抓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四是经验优势。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创新,供销合作社探索出了适合国情的合作经济发展路子。并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探索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这一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促进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将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与我国合作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供销合作社对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应该而且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