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加快发展步伐 深化“四项改造”全面打造新的供销社
发行时间:2004-10-20
网站编辑:姜志刚
来源:研究所

加快发展步伐 深化“四项改造”全面打造新的供销社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  姜志刚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是全体八股社员共同所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拥有在编职工490阗人,全资、控股企业13家,事业单位1家,区县供销社17个,基层供销社97个:所有者权益52亿元;全系统实现销售204亿元;利润6.2亿元;资产收益率7.7%;

供销社在市委市府和全国总社的关心支持下,以发展为主题,以进为主的体制创新,深化”四项改造”,加快结构调整,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目前所开展的工作

(一)以发展为主题,企业经营结构和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1.积极推进业务(生产)经营和资产资本经营相结合。为加快发展,积极推进由商品(生产)经营向商品(生产)经营和资产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变。盘活资产,积极探索“卖小买大”,“卖劣买优”等新方式进行资产、资本运作,取得较好成效,不仅使社有资产规模得以扩张,还使社有资产得到增值。2003年,全系统资产资本运作收益达4.5亿元。

2.积极推进现代经营方式。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全系统已初步形成五大连锁配送网络体系。一是生活资料连锁经营体系。以烟草公司为龙头,以基层社门店为依托.构建区域内生活资料连锁配送经营网络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连锁店481家,烟草配送店(点)11600多家,配送经营额83亿元:二是医药连锁经营体系;根据供销社医药经营特点和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以国家对医药经营企业实施GSP质量认证为契机,充分发挥市郊供销社8家批发企业和200多家零售药店的优势和资源条件,以人、财、物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可覆盖全市农村的医药连锁经营体系;全市的医药连锁经营额达21亿元:三是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体系;按照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加强市外网络、市郊零售连锁网络和市内消费市场网络的拓展,加快改变农资商品分散经营,一买一卖单一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规模采购连锁配送:通过控股、参股、联合、加盟等多种形式,在江西、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先后设立农得利网络企业,市外配销中心;在市内组建“农得利”超市。四是废旧物资回收连锁网络。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对“实事”项目的要求,以集约化的分购联销经营体制替代分散购销体制,重组废品回收站、点、交投网络中心,构建以分购联销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经过努力,组建废品交投站,交投点157家,服务额达2.5亿元。在市社系统率先进行重组废旧物资收购网络的长宁区供销社,以“新锦华”为晶牌,实行“六个统一“,积极推进“在线收废、电话收废、环保收废”,建立交投站、点18家,收购服务额达1.5亿元。受到了市府和区府领导的肯定,中央电视台等30家新闻媒体也作了相关的报道,现有许多外区回收站加盟长宁废品收购连锁体系:五是果品配送网络体系。以现代化的果品物流配送平台为依托,探索果晶直营连锁网、加盟网、社区网建设,通过连锁配送对社会零售网络的整合,形成超市、卖场、宾馆、工矿团体、零售店连锁配送经营体系。

3.积极推进多元化经营。在以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经营方式的同时,加快进行多元化经营,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多方位扩张,不断提升供销社综合竞争力,市场占有率。

4.积极推进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在以退为主转向以进为主的转变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壮大发展一批骨干企业,目前,已形成烟草、医药、农资、果品、食品、废旧物资收购等一批骨干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尽管销售规模不是很大,但都具有相当的盈利能力。经过企业结构调整,一批骨干发展企业群体正在形成。

(二)以“四项改造”为基本要求,社企改革进一步推进

结合供销社的特点,积极探索供销杜和社有企业两个层面的改造和改革。

1.以社企“职能分开”为方向,深化联合社改造。目前,市郊区、县社正积极探索联合社的改造,主要的做法是:(1)通过改造,进一步确立供销社出资人代表的职能,建立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多元股本的投资公司或者资产经营公司,代表联合社对外开展资产、资本运作,对内实行股权管理,在完善社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理顺联合社与投资企业的产权关系,推进社企职能分开。(2)在联合社改造中,坚持有利于发展、资产完整和组织体制完整的原则。在“一区(县)一社”体制的框架下,将优势企业和核心资产进行归并,“以放人不放资产、放经营不放门店”的原则,建立资产、资本运作平台,由平台进行资产资本运作和股权管理,对无政策限制的原专业公司和原基层社专业门店进行整合,组合成专业经营合作社,并以不同形式的股权关系把它们纳入供销社经营范畴,保持比较完整的资产和组织体制。

2.以实现“产权多元化”为重点,继续深化社有企业改革。近几年,供销社经过循序渐进的积极探索,将优势企业和优质资产改造成供销社控股的多元投资企业;对非核心经营企业改造成供销社参股(少数供销社控股)的企业;将边、小、微、亏的小企业或门店转制为民营或个体经营。全系统改制面已达到95%以上。

3,以有利于“资源整合”为原则,深化基层社建设。为了寻找一种适合上海供销社特点,既有利于资源整合,又有利于供销社发展的组织体制和经营体制,重新打造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架构。主要做法是:(1)组建中心社。目前,市郊区、县社已基本实行了一区(县)一社的组织体制。以一区(县)一社的组织体制为基础,积极推进组建中心社工作。中心社分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两种,独立核算的中心社代表区社对范围内的资产进行运作和管理;非独立核算的中心社由区社选聘2—3人代表区社对范围内的资产进行管理,原基层社的职能由中心社承担。(2)按经济区设置若于分社。有的将分社设为非独立核算,由区社选聘少量人员管理和运作分社范围内的资产,区社对分社的资产收益实行目标管理。有的将分社设为独立核算,分社承担合作经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职能,同时组建经营者持大股、自然人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分社范围内未改制的资产由新公司托管运作:公司与分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3)保持原有基层社体制,其门店作为优势企业的经营网络阵地,将烟草、医药、农资三大块专业门店实行区、基连锁经营,使区域内供销社的资产得以更大范围的重组和整合,较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以体制创新为抓手,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合作经济的发展,供销社坚持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探索建立适合社有资产特点和社有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1.在用人制度上,正逐步进入市场化配置。企业全面进人市场化运作,使供销社经营人才和用人制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构建竞争激励的选人用人制度,一是采取以“自愿报名、民主推荐、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办法,选聘企业经营者和县社科室的正副科长;二是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营人才的办法,吸纳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的人才进入供销社工作;三是对企业、区社管理层用人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经济补偿,实施“劳动关系置换”。

2.在基础管理上,逐步按企业发展的需要予以规范。一是完善财务预算制度。各单位在建立财务预算制的同时,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注意加强对预算执行正确性的管理,实施对预算执行结果及情况变化的分析和调整。二是完善监控功能和作用。以公开招聘、供销社委派、分片包干的方式强化财务监理制度。建立“财务监督目标责任制”和监理例会制度,对企业日常财务会计活动、重大经营决策、资产运作等实施监控,发现和制止社有资产流失的行为。三是继续梳理历史债务。各级供销社十分重视历史债务的梳理工作,经过努力,长期来困扰供销杜发展的历史债务正在逐步得以缓解。

(四)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供销杜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

根据上海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涵和形式。

1.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服务融人到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去。例如:崇明县供销社抓住市政府将“崇明县规划为旅游区”的机遇,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探索参与社会化服务的途径。与村委会共同投资合作,组建了以餐饮、住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点,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服务融人到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去作了有益的尝试。

1.按照为农、便民的需要,积极创建服务网络。2003年全系统在探索为民便民的举措上又有了新的实践。一是通过建立废品交投站交投点,方便社区居民废品交投收购;二是积极组建农村便民店,方便农民购买,使社区内农民不出村即可买到日常生活用品,使供销社的配送网络直接延伸到村;三是农村综合服务站的建设,为农综合服务站不仅为“三农”提供了服务,供销社自身也拓展了农村市场。

二、下阶段工作的设想

2004年,全市供销社面临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期、进一步改造的挑战期和打造新的供销社的新时期,根据新的形势,树立新理念、新思路,主旋律是打造新的供销社。要继续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全系统有效销售、经济效益同口径增长lO%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力争同比增长4%,社有资产回报率力争达到8%;大力发展现代流通和经营方式,着力推进农资、果晶、烟糖、医药和废旧物资回收等连锁网络建设;积极探索联合社改造的途径和形式,推进联合社的职能转变,保持供销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基本完成社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革,加大社有资产重组和流动的力度,提升社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参与适合上海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区服务,逐步形成为“三农”和城乡居民服务的网络体系。

(一)以打造新的供销社为目标,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理念、新思路

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合作制和市场制的关系。研究和探索坚持合作经济目标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结合,使供销社通过深化改革,既具有市场经济的普遍特征,又保持合作经济的基本属性,推进合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二)以振兴供销社为目标,推进业务经营和资本经营新发展。

I.大力推进经营结构调整;供销社要实现新一轮发展,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大力推进“四个并举”.大力调整经营结构:一是在经营定位上,推进业务(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并举;二是在经营领域上,推进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并举,在立足改造传统行业基础上,积极拓展适应市场的新兴行业;三是在方法上,推进内部挖潜和外延扩张并举;四是在措施上,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在优势并举,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推进规模经营;

2.大力推进经营方式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是经营领域中一场新的革命;今年,农资、果晶、烟糖、医药和物资回收等连锁配送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打响晶牌,扩大社会影响力。

3.大力推进新的经营项目的实施。抓住市场机遇兴办新的经营项目,着重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网络建设。加快对传统网点的改造,五大主力要大力推进市内外的连锁、配送,同时进一步构建较为完整的网络体系;二是参与城镇建设:积极参与区县政府的小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自己筹办或合作筹办城镇改造项目;三是市场建设。吸收系统内外办市场的经验,瞄准区域内的市场空缺,兴办各类有供销社特色的、有市场前景的批发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提升社有资产的扩张能力和创利能力;

4.大力推进供销社经济的开放、融合:一是结合社企分开的联合社改造,加快工作重心从业务(生产)经营向资本、资产经营的转变。二是研究棍合所有制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加快社有股本对外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自然人资本.改变传统的单一所有制形式;三是积极探索社有资本向外扩张的方fq、m r<十¨"随,头y尤百7F刷蹬沂刁丹m所月制的融合:

(三)以完善出资人代表职能为目标,继续推进联合社改造

联合社改造的重点是在确保供销社组织体系和社有资产完整性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改造。

1.坚持联合社改造的正确方向。按照国务院(1999)5号文件精神,加快完善社企职能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联合社行使指导、协调和出资人代表三大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出资人代表职能,联合社改造应以此为基本点,来设计社企分开的总体框架及实施方案,确保联合社改造的正确方向。

2.坚持对骨干企业的控制力。对支撑供销社经济的骨干企业,加快对其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多元股本,组建股份制企业,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增强联合社对骨干企业的控制力,为联合社的自身发展构筑强有力的载体。

3.坚持社有资产的有效运行:联合社作为出资人代表,建立投资性公司来运作社有资产,代表联合社开展资本、资产运作和对控股、参股企业的股权管理。

4.坚持规范操作;推进联合社改造,坚持供销社组织体系和社有资产完整性。一是联合社改造涉及社企两个层面的改革,坚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公示等法定顺序,规范运作;二是管理层收购社有企业,应由出资人制订社有资产出让的方案或委托中介进行;三是根据《供销合作杜章程》规定,市社对区县联合社的社有资产负有监管权,对区县联合社的重大改革举措,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继续推进社有企业改革

1.进一步推进抓大放小。抓大放小,坚持正确定位;对大部分小企业、门店继续实施放小。对在调整过程中形成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实施倾斜政策,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发展企业群体的格局。

2.进一步推进供销社经济的开放融合:加强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资本的合作,放宽各类资本准入的限制;以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有利于激发合作经济的活力为原则,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

3.进一步推进转换企业机制。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创新的重点是劳动用工机制、人才机制和管理机制,

(五)以创新城市特色服务为目标,继续深化供销社的服务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农业、农村、农民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要适应“三个集中”的新形势,拓展符合城市特点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

1.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以“三农”和社区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推广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村便民店、废旧物资交投站等好的社区服务形式,使供销社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壮大自身。

2.完善服务手段。供销社经过几年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二条线一个面”(以市农资为依托的农业生产资料一条线,以区县烟糖公司为依托的生活资料一条线,城乡社区服务一个面)的服务网络。

3.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供销社为衣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供销社抢抓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领域。今年,设想因地制宜地试办各种类型的专业生产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参与农村已经形成的各类合作社,在绿化、花卉、蔬果、绿色环保食品等农副产品项目中探索试办市场+企业+农户型的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步伐 深化“四项改造”全面打造新的供销社
发行时间:2004-10-20
网站编辑:姜志刚
  
来源:研究所

加快发展步伐 深化“四项改造”全面打造新的供销社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  姜志刚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是全体八股社员共同所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拥有在编职工490阗人,全资、控股企业13家,事业单位1家,区县供销社17个,基层供销社97个:所有者权益52亿元;全系统实现销售204亿元;利润6.2亿元;资产收益率7.7%;

供销社在市委市府和全国总社的关心支持下,以发展为主题,以进为主的体制创新,深化”四项改造”,加快结构调整,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目前所开展的工作

(一)以发展为主题,企业经营结构和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1.积极推进业务(生产)经营和资产资本经营相结合。为加快发展,积极推进由商品(生产)经营向商品(生产)经营和资产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变。盘活资产,积极探索“卖小买大”,“卖劣买优”等新方式进行资产、资本运作,取得较好成效,不仅使社有资产规模得以扩张,还使社有资产得到增值。2003年,全系统资产资本运作收益达4.5亿元。

2.积极推进现代经营方式。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全系统已初步形成五大连锁配送网络体系。一是生活资料连锁经营体系。以烟草公司为龙头,以基层社门店为依托.构建区域内生活资料连锁配送经营网络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连锁店481家,烟草配送店(点)11600多家,配送经营额83亿元:二是医药连锁经营体系;根据供销社医药经营特点和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以国家对医药经营企业实施GSP质量认证为契机,充分发挥市郊供销社8家批发企业和200多家零售药店的优势和资源条件,以人、财、物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可覆盖全市农村的医药连锁经营体系;全市的医药连锁经营额达21亿元:三是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体系;按照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加强市外网络、市郊零售连锁网络和市内消费市场网络的拓展,加快改变农资商品分散经营,一买一卖单一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规模采购连锁配送:通过控股、参股、联合、加盟等多种形式,在江西、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先后设立农得利网络企业,市外配销中心;在市内组建“农得利”超市。四是废旧物资回收连锁网络。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对“实事”项目的要求,以集约化的分购联销经营体制替代分散购销体制,重组废品回收站、点、交投网络中心,构建以分购联销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经过努力,组建废品交投站,交投点157家,服务额达2.5亿元。在市社系统率先进行重组废旧物资收购网络的长宁区供销社,以“新锦华”为晶牌,实行“六个统一“,积极推进“在线收废、电话收废、环保收废”,建立交投站、点18家,收购服务额达1.5亿元。受到了市府和区府领导的肯定,中央电视台等30家新闻媒体也作了相关的报道,现有许多外区回收站加盟长宁废品收购连锁体系:五是果品配送网络体系。以现代化的果品物流配送平台为依托,探索果晶直营连锁网、加盟网、社区网建设,通过连锁配送对社会零售网络的整合,形成超市、卖场、宾馆、工矿团体、零售店连锁配送经营体系。

3.积极推进多元化经营。在以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经营方式的同时,加快进行多元化经营,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多方位扩张,不断提升供销社综合竞争力,市场占有率。

4.积极推进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在以退为主转向以进为主的转变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壮大发展一批骨干企业,目前,已形成烟草、医药、农资、果品、食品、废旧物资收购等一批骨干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尽管销售规模不是很大,但都具有相当的盈利能力。经过企业结构调整,一批骨干发展企业群体正在形成。

(二)以“四项改造”为基本要求,社企改革进一步推进

结合供销社的特点,积极探索供销杜和社有企业两个层面的改造和改革。

1.以社企“职能分开”为方向,深化联合社改造。目前,市郊区、县社正积极探索联合社的改造,主要的做法是:(1)通过改造,进一步确立供销社出资人代表的职能,建立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多元股本的投资公司或者资产经营公司,代表联合社对外开展资产、资本运作,对内实行股权管理,在完善社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理顺联合社与投资企业的产权关系,推进社企职能分开。(2)在联合社改造中,坚持有利于发展、资产完整和组织体制完整的原则。在“一区(县)一社”体制的框架下,将优势企业和核心资产进行归并,“以放人不放资产、放经营不放门店”的原则,建立资产、资本运作平台,由平台进行资产资本运作和股权管理,对无政策限制的原专业公司和原基层社专业门店进行整合,组合成专业经营合作社,并以不同形式的股权关系把它们纳入供销社经营范畴,保持比较完整的资产和组织体制。

2.以实现“产权多元化”为重点,继续深化社有企业改革。近几年,供销社经过循序渐进的积极探索,将优势企业和优质资产改造成供销社控股的多元投资企业;对非核心经营企业改造成供销社参股(少数供销社控股)的企业;将边、小、微、亏的小企业或门店转制为民营或个体经营。全系统改制面已达到95%以上。

3,以有利于“资源整合”为原则,深化基层社建设。为了寻找一种适合上海供销社特点,既有利于资源整合,又有利于供销社发展的组织体制和经营体制,重新打造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架构。主要做法是:(1)组建中心社。目前,市郊区、县社已基本实行了一区(县)一社的组织体制。以一区(县)一社的组织体制为基础,积极推进组建中心社工作。中心社分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两种,独立核算的中心社代表区社对范围内的资产进行运作和管理;非独立核算的中心社由区社选聘2—3人代表区社对范围内的资产进行管理,原基层社的职能由中心社承担。(2)按经济区设置若于分社。有的将分社设为非独立核算,由区社选聘少量人员管理和运作分社范围内的资产,区社对分社的资产收益实行目标管理。有的将分社设为独立核算,分社承担合作经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职能,同时组建经营者持大股、自然人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分社范围内未改制的资产由新公司托管运作:公司与分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3)保持原有基层社体制,其门店作为优势企业的经营网络阵地,将烟草、医药、农资三大块专业门店实行区、基连锁经营,使区域内供销社的资产得以更大范围的重组和整合,较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以体制创新为抓手,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合作经济的发展,供销社坚持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探索建立适合社有资产特点和社有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1.在用人制度上,正逐步进入市场化配置。企业全面进人市场化运作,使供销社经营人才和用人制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构建竞争激励的选人用人制度,一是采取以“自愿报名、民主推荐、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办法,选聘企业经营者和县社科室的正副科长;二是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营人才的办法,吸纳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的人才进入供销社工作;三是对企业、区社管理层用人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经济补偿,实施“劳动关系置换”。

2.在基础管理上,逐步按企业发展的需要予以规范。一是完善财务预算制度。各单位在建立财务预算制的同时,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注意加强对预算执行正确性的管理,实施对预算执行结果及情况变化的分析和调整。二是完善监控功能和作用。以公开招聘、供销社委派、分片包干的方式强化财务监理制度。建立“财务监督目标责任制”和监理例会制度,对企业日常财务会计活动、重大经营决策、资产运作等实施监控,发现和制止社有资产流失的行为。三是继续梳理历史债务。各级供销社十分重视历史债务的梳理工作,经过努力,长期来困扰供销杜发展的历史债务正在逐步得以缓解。

(四)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供销杜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

根据上海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涵和形式。

1.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服务融人到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去。例如:崇明县供销社抓住市政府将“崇明县规划为旅游区”的机遇,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探索参与社会化服务的途径。与村委会共同投资合作,组建了以餐饮、住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点,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服务融人到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去作了有益的尝试。

1.按照为农、便民的需要,积极创建服务网络。2003年全系统在探索为民便民的举措上又有了新的实践。一是通过建立废品交投站交投点,方便社区居民废品交投收购;二是积极组建农村便民店,方便农民购买,使社区内农民不出村即可买到日常生活用品,使供销社的配送网络直接延伸到村;三是农村综合服务站的建设,为农综合服务站不仅为“三农”提供了服务,供销社自身也拓展了农村市场。

二、下阶段工作的设想

2004年,全市供销社面临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期、进一步改造的挑战期和打造新的供销社的新时期,根据新的形势,树立新理念、新思路,主旋律是打造新的供销社。要继续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全系统有效销售、经济效益同口径增长lO%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力争同比增长4%,社有资产回报率力争达到8%;大力发展现代流通和经营方式,着力推进农资、果晶、烟糖、医药和废旧物资回收等连锁网络建设;积极探索联合社改造的途径和形式,推进联合社的职能转变,保持供销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基本完成社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革,加大社有资产重组和流动的力度,提升社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参与适合上海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区服务,逐步形成为“三农”和城乡居民服务的网络体系。

(一)以打造新的供销社为目标,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理念、新思路

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合作制和市场制的关系。研究和探索坚持合作经济目标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结合,使供销社通过深化改革,既具有市场经济的普遍特征,又保持合作经济的基本属性,推进合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二)以振兴供销社为目标,推进业务经营和资本经营新发展。

I.大力推进经营结构调整;供销社要实现新一轮发展,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大力推进“四个并举”.大力调整经营结构:一是在经营定位上,推进业务(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并举;二是在经营领域上,推进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并举,在立足改造传统行业基础上,积极拓展适应市场的新兴行业;三是在方法上,推进内部挖潜和外延扩张并举;四是在措施上,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在优势并举,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推进规模经营;

2.大力推进经营方式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是经营领域中一场新的革命;今年,农资、果晶、烟糖、医药和物资回收等连锁配送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打响晶牌,扩大社会影响力。

3.大力推进新的经营项目的实施。抓住市场机遇兴办新的经营项目,着重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网络建设。加快对传统网点的改造,五大主力要大力推进市内外的连锁、配送,同时进一步构建较为完整的网络体系;二是参与城镇建设:积极参与区县政府的小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自己筹办或合作筹办城镇改造项目;三是市场建设。吸收系统内外办市场的经验,瞄准区域内的市场空缺,兴办各类有供销社特色的、有市场前景的批发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提升社有资产的扩张能力和创利能力;

4.大力推进供销社经济的开放、融合:一是结合社企分开的联合社改造,加快工作重心从业务(生产)经营向资本、资产经营的转变。二是研究棍合所有制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加快社有股本对外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自然人资本.改变传统的单一所有制形式;三是积极探索社有资本向外扩张的方fq、m r<十¨"随,头y尤百7F刷蹬沂刁丹m所月制的融合:

(三)以完善出资人代表职能为目标,继续推进联合社改造

联合社改造的重点是在确保供销社组织体系和社有资产完整性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改造。

1.坚持联合社改造的正确方向。按照国务院(1999)5号文件精神,加快完善社企职能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联合社行使指导、协调和出资人代表三大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出资人代表职能,联合社改造应以此为基本点,来设计社企分开的总体框架及实施方案,确保联合社改造的正确方向。

2.坚持对骨干企业的控制力。对支撑供销社经济的骨干企业,加快对其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多元股本,组建股份制企业,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增强联合社对骨干企业的控制力,为联合社的自身发展构筑强有力的载体。

3.坚持社有资产的有效运行:联合社作为出资人代表,建立投资性公司来运作社有资产,代表联合社开展资本、资产运作和对控股、参股企业的股权管理。

4.坚持规范操作;推进联合社改造,坚持供销社组织体系和社有资产完整性。一是联合社改造涉及社企两个层面的改革,坚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公示等法定顺序,规范运作;二是管理层收购社有企业,应由出资人制订社有资产出让的方案或委托中介进行;三是根据《供销合作杜章程》规定,市社对区县联合社的社有资产负有监管权,对区县联合社的重大改革举措,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继续推进社有企业改革

1.进一步推进抓大放小。抓大放小,坚持正确定位;对大部分小企业、门店继续实施放小。对在调整过程中形成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实施倾斜政策,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发展企业群体的格局。

2.进一步推进供销社经济的开放融合:加强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资本的合作,放宽各类资本准入的限制;以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有利于激发合作经济的活力为原则,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

3.进一步推进转换企业机制。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创新的重点是劳动用工机制、人才机制和管理机制,

(五)以创新城市特色服务为目标,继续深化供销社的服务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农业、农村、农民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要适应“三个集中”的新形势,拓展符合城市特点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

1.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以“三农”和社区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推广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村便民店、废旧物资交投站等好的社区服务形式,使供销社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壮大自身。

2.完善服务手段。供销社经过几年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二条线一个面”(以市农资为依托的农业生产资料一条线,以区县烟糖公司为依托的生活资料一条线,城乡社区服务一个面)的服务网络。

3.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供销社为衣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供销社抢抓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领域。今年,设想因地制宜地试办各种类型的专业生产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参与农村已经形成的各类合作社,在绿化、花卉、蔬果、绿色环保食品等农副产品项目中探索试办市场+企业+农户型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