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再论发展集体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
发行时间:2004-08-20
网站编辑:刘刚
来源:研究所

再论发展集体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

刘  刚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论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全面地理解和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对我们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资本家阶级凭借其拥有的巨额资本,无偿占有和共同瓜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随着生产发展,财富增加,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一是资本家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一是劳动群众的贫困不断加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工业公司,由1955年的22家发展到1992年的316家,拥有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工业公司,由1970年的2家发展到1992年的49家,分别增长13.4倍和23倍;10亿美元以上的大工业公司拥有的资本在整个工业资产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宁o。英国、德国和日本拥有lO亿美元以上的大工业公司,由1965年的l家发展为1991年的191家,拥有100亿美元的特大工业公司,由1970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56家,分别增长190倍和55倍:  日本占o.9%的大公司控制了86%的资本,德国109家大公司控制了64.7%的资本,英国42家大公司控制了42.1%的资本: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劳动群众却陷入贫困的境地。在美国,目前约有40%的家庭没财产,或只有微薄的财产,约有20%的人生活在全国贫困线以下,200多万人露宿街头。1999年,英国有1450人处于贫困之中,1000万人的月积蓄不足10英镑,950万人无法支付供暖隔热的费用:400万儿童缺少正常的生活条件。

事实证明,资本家阶级的贪婪和掠夺劳动群众的本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取消丁任何入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去统治和掠夺劳动者的特权,在经济上为劳动者创造了平等条件。这种经济上的平等主要表现在:(1)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有平等占有权;(2)劳动者有平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3)劳动者有平等参与按劳分配的权利。这些经济上的平等权利,使劳动者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劳动者不再为资本家去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去劳动,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归社会和劳动者共同享有,以按劳分配为主,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能够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劳动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说:“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和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就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一伟大变革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1990年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与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2.5%左右相比,增速高两倍多。二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排名由1990年世界第十位、发展中国家第二位,跃升世界第六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不少重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像钢、粮食、肉类、煤炭、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国家外汇储备1989年只有55,5亿美元,2003年末已增加到4032,51亿美元,仅决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对外贸易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四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为不断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我们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我国各族人民创建新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为本,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让人民群众能够越来越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有所提高,才能使人民群众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集体经济不仅对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而且也是广大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集体经济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物质上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集体企业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先进生产力。正因为集体经济对生产力兼容性很大,它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物质上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二)集体经济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经济形式。首先,集体企业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既实行共同劳动,互助合作,发挥群体的优势,又实行资本联合,允许职工集资人股,享有集体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使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能够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集体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少,见效快,易于群众创办。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把民间经济力量调动起来,广开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正因为集体企业具有这些特点,发展集体经济就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三)集体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本身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属性,它从诞生之始,就同市场联系比较紧密。集体企业主要从事日用消费品生产,肩负着繁荣市场,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的任务。因此,集体经济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集体经济的行业分布广泛,生产门类齐全,产品品种繁多。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晶中,有相当数量是它们生产的;许多大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和产品的重要零部件是它们提供的;社会上不少服务是它们承担的:所以,集体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集体企业遍布城乡,具有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保证城乡市场的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对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发展集体经济是安置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劳动就业是劳动者生存之本,也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就业,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而发展集体经济则是安置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从历史上看,集体经济对安置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城镇中出现了大批失业工人和社会闲散人员。为了巩固人民政权,解决无业人员就业问题,劳动部门和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在党和政府支持下,组织失业工人和社会闲散人员实行生产自救,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到1952年底,我国仅手工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有2700个,从业人员达25万多人。二是70年代末期,大批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加上城镇新成长的待业青年,全国面临1700万求职大军。为了尽快缓解就业压力,中央提出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白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于是各行各业大办集体企业,把返城知青组织起来就业,就成为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1979至1983年,仅劳动部门组织创办的劳服企业约L3万个,提供就业岗位394万个。由于集体企业安排了大量知青和社会闲劳动力就业,为国家分担了困难,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

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科技进步的新时期。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兴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陆续被淘汰,就会造成大批职工失业。同时,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和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也使大量职工下岗待业。所以安置好职工就业就成为我国当前极为迫切的问题。而集体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同样数量的资金能够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发展集体经济仍不失为当前安置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改革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提出:“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决定》的这些规定,为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改革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

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明晰产权归属,建立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当前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产权归属模糊不清;几年来,通过清理资产,界定产权,集体企业的资产虽然界定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但集体资产所有权由谁代表,谁是出资人仍然模糊不清。由于产权主体虚设,无人对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监管,导致产生种种弊端,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严重影响集体经济发展。产权归属清晰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环节。集体企业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归属,才能有效地对集体资产进行监管,制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集体资产完整性,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效益,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明晰产权归属是对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根本改革,也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当前集体企业正在深化改革,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同时与这些集体经济形式相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有这些改革的前提,都要明晰产权归属。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归属,就为企业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实行职工持股制,实现产权人格化

集体企业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实行职工持股制是集体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世界各国合作企业普遍实行的原则:国务院于1991年9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集体企业必须遵循“自筹资金、入股分红”的原则。1997年国家体改秀发布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也规定:“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企业职工人人投资人股”。我国政府的这些规定,推动了集体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体现了集体、合作’经济的特征。

实行职工持股制是实现集体企业产权人格化的有效途径。长期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强调“一大二公”,对集体企业多次进行改组、合并、升级,集体企业产权变为单一的共同共有,从根本上排除了职工个人所有权。这种集体所有制名义上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事实上职工是虚有,不能促使职工关心企业的兴衰,关心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职工持股制,企业资产按股占有,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了职工的责任心和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动力。

集体企业的资产主要是由广大职工辛勤劳动而创造的劳动积累形成的。集体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实现产权人格化,可采取职工个人资金人股和量化劳动积累的资产相结合的方式。一是鼓励职工投资人股,开辟资金的来源,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二是量化劳动积累的资产:目前集体企业量化劳动积累的资产,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按照职工现金人股数额进行量化。例如,一个职工现金入股额为一万元,量化到他名下的资产也是一万元,人股数额多,量化到他名下的资产就增多。另一种根据职工工作岗位、工龄长短、技术高低等因素制定一定比例或系数,然后按照比例或系数计算出量化到职工名下的数额。集体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明晰企业产权主体,使产权人格化,这是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1.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集体企业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的主要途径;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资金一般不允许投入集体企业,也不允许职工集资人股,而集体企业又是封闭性的,不吸收企业外的企事业单位投资人股,造成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由于产权结构单一,不仅企业资金普遍紧缺,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且企业管理不善,科学决策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为此,必须打破集体企业的封闭性,实行产权结构多元化。集体企业实行产权结构多元化,主要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集体企业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集体资本与国有资本、私人资本、外国资本的相互结合、相互参股、相互融合,混合生长,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集体企业发展开拓广阔天地。

2.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诸多优势。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股份制不仅表现为同一种性质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更表现为不同性质资本的相互融合。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不同性质的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股份制经济:集体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可以优势互补,具有诸多优势:

第一,有利于促使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过渡,巩固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私人资本和个体资本在未加入混合所有制经济之前,它们是私人资本:而加人混合所有制经济之后,就转化为社会资本。马克思说:“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股份公司相比,其公有性质更为明显,它已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集体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壮大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有利于社会资金聚集,把社会闲置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其开放式的融资机制,取代集体企业封闭式的经营机制,不仅企业本身可以投资,也可以吸收社会法人和自然人投资,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扩大了资金来源,增强了企业经济实力,有利于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第三,有利于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心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实体,成为市场主体,集体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使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生产经营上,以市场为取向,以销定产,真正做到产品跟着用户走,生产围绕市场转,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这样,就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企业活力。

第四,有利于实现集体资本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产权流动、重组和融合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也是企业和创业者扩展产权、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集体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开阔了集f本资本流动重组的渠道,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四)严格保护集体企业产权,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多年来,为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保护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但是,当前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人对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法规置之不理,制造各种借口,采取各种手段,平调集体企业的资产。主要有:

1.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打着统一公有资产经营的旗号,将集体企业资产划归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企业,霸占集体企业的资产,侵占集体企业的经济利益。

2.有的市县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集体企业产权界定中,利用行政权力,将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界定为市属资产,把集体所有改变为地方所有:

3.在组建企业集团时,采取“拉郎配”的做法,取消集体企业独立法人地位,把集体企业资产无偿并进企业集团。

4.在出卖集体企业资产中,侵犯集体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出卖集体企业资产不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由管理部门包办代替;二是集体企业资产出卖后,对下岗职工不作妥善安排;三是集体企业资产出卖的净收益,由地方管理部门管理支配。

这些平调集体企业资产,侵犯集体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严重影响集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严格保护集体企业的产权,坚持制止侵占集体企业资产的错误行为,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再论发展集体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
发行时间:2004-08-20
网站编辑:刘刚
  
来源:研究所

再论发展集体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

刘  刚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论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全面地理解和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对我们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资本家阶级凭借其拥有的巨额资本,无偿占有和共同瓜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随着生产发展,财富增加,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一是资本家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一是劳动群众的贫困不断加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工业公司,由1955年的22家发展到1992年的316家,拥有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工业公司,由1970年的2家发展到1992年的49家,分别增长13.4倍和23倍;10亿美元以上的大工业公司拥有的资本在整个工业资产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宁o。英国、德国和日本拥有lO亿美元以上的大工业公司,由1965年的l家发展为1991年的191家,拥有100亿美元的特大工业公司,由1970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56家,分别增长190倍和55倍:  日本占o.9%的大公司控制了86%的资本,德国109家大公司控制了64.7%的资本,英国42家大公司控制了42.1%的资本: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劳动群众却陷入贫困的境地。在美国,目前约有40%的家庭没财产,或只有微薄的财产,约有20%的人生活在全国贫困线以下,200多万人露宿街头。1999年,英国有1450人处于贫困之中,1000万人的月积蓄不足10英镑,950万人无法支付供暖隔热的费用:400万儿童缺少正常的生活条件。

事实证明,资本家阶级的贪婪和掠夺劳动群众的本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取消丁任何入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去统治和掠夺劳动者的特权,在经济上为劳动者创造了平等条件。这种经济上的平等主要表现在:(1)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有平等占有权;(2)劳动者有平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3)劳动者有平等参与按劳分配的权利。这些经济上的平等权利,使劳动者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劳动者不再为资本家去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去劳动,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归社会和劳动者共同享有,以按劳分配为主,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能够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劳动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说:“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和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就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一伟大变革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1990年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与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2.5%左右相比,增速高两倍多。二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排名由1990年世界第十位、发展中国家第二位,跃升世界第六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不少重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像钢、粮食、肉类、煤炭、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国家外汇储备1989年只有55,5亿美元,2003年末已增加到4032,51亿美元,仅决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对外贸易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四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为不断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我们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我国各族人民创建新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为本,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让人民群众能够越来越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有所提高,才能使人民群众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集体经济不仅对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而且也是广大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集体经济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物质上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集体企业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先进生产力。正因为集体经济对生产力兼容性很大,它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物质上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二)集体经济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经济形式。首先,集体企业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既实行共同劳动,互助合作,发挥群体的优势,又实行资本联合,允许职工集资人股,享有集体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使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能够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集体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少,见效快,易于群众创办。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把民间经济力量调动起来,广开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正因为集体企业具有这些特点,发展集体经济就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三)集体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本身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属性,它从诞生之始,就同市场联系比较紧密。集体企业主要从事日用消费品生产,肩负着繁荣市场,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的任务。因此,集体经济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集体经济的行业分布广泛,生产门类齐全,产品品种繁多。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晶中,有相当数量是它们生产的;许多大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和产品的重要零部件是它们提供的;社会上不少服务是它们承担的:所以,集体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集体企业遍布城乡,具有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保证城乡市场的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对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发展集体经济是安置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劳动就业是劳动者生存之本,也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就业,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而发展集体经济则是安置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从历史上看,集体经济对安置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城镇中出现了大批失业工人和社会闲散人员。为了巩固人民政权,解决无业人员就业问题,劳动部门和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在党和政府支持下,组织失业工人和社会闲散人员实行生产自救,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到1952年底,我国仅手工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有2700个,从业人员达25万多人。二是70年代末期,大批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加上城镇新成长的待业青年,全国面临1700万求职大军。为了尽快缓解就业压力,中央提出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白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于是各行各业大办集体企业,把返城知青组织起来就业,就成为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1979至1983年,仅劳动部门组织创办的劳服企业约L3万个,提供就业岗位394万个。由于集体企业安排了大量知青和社会闲劳动力就业,为国家分担了困难,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

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科技进步的新时期。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兴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陆续被淘汰,就会造成大批职工失业。同时,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和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也使大量职工下岗待业。所以安置好职工就业就成为我国当前极为迫切的问题。而集体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同样数量的资金能够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发展集体经济仍不失为当前安置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改革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提出:“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决定》的这些规定,为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改革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

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明晰产权归属,建立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当前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产权归属模糊不清;几年来,通过清理资产,界定产权,集体企业的资产虽然界定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但集体资产所有权由谁代表,谁是出资人仍然模糊不清。由于产权主体虚设,无人对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监管,导致产生种种弊端,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严重影响集体经济发展。产权归属清晰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环节。集体企业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归属,才能有效地对集体资产进行监管,制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集体资产完整性,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效益,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明晰产权归属是对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根本改革,也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当前集体企业正在深化改革,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同时与这些集体经济形式相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有这些改革的前提,都要明晰产权归属。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归属,就为企业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实行职工持股制,实现产权人格化

集体企业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实行职工持股制是集体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世界各国合作企业普遍实行的原则:国务院于1991年9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集体企业必须遵循“自筹资金、入股分红”的原则。1997年国家体改秀发布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也规定:“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企业职工人人投资人股”。我国政府的这些规定,推动了集体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体现了集体、合作’经济的特征。

实行职工持股制是实现集体企业产权人格化的有效途径。长期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强调“一大二公”,对集体企业多次进行改组、合并、升级,集体企业产权变为单一的共同共有,从根本上排除了职工个人所有权。这种集体所有制名义上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事实上职工是虚有,不能促使职工关心企业的兴衰,关心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职工持股制,企业资产按股占有,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了职工的责任心和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动力。

集体企业的资产主要是由广大职工辛勤劳动而创造的劳动积累形成的。集体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实现产权人格化,可采取职工个人资金人股和量化劳动积累的资产相结合的方式。一是鼓励职工投资人股,开辟资金的来源,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二是量化劳动积累的资产:目前集体企业量化劳动积累的资产,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按照职工现金人股数额进行量化。例如,一个职工现金入股额为一万元,量化到他名下的资产也是一万元,人股数额多,量化到他名下的资产就增多。另一种根据职工工作岗位、工龄长短、技术高低等因素制定一定比例或系数,然后按照比例或系数计算出量化到职工名下的数额。集体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明晰企业产权主体,使产权人格化,这是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1.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集体企业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的主要途径;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资金一般不允许投入集体企业,也不允许职工集资人股,而集体企业又是封闭性的,不吸收企业外的企事业单位投资人股,造成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由于产权结构单一,不仅企业资金普遍紧缺,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且企业管理不善,科学决策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为此,必须打破集体企业的封闭性,实行产权结构多元化。集体企业实行产权结构多元化,主要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集体企业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集体资本与国有资本、私人资本、外国资本的相互结合、相互参股、相互融合,混合生长,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集体企业发展开拓广阔天地。

2.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诸多优势。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股份制不仅表现为同一种性质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更表现为不同性质资本的相互融合。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不同性质的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股份制经济:集体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可以优势互补,具有诸多优势:

第一,有利于促使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过渡,巩固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私人资本和个体资本在未加入混合所有制经济之前,它们是私人资本:而加人混合所有制经济之后,就转化为社会资本。马克思说:“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股份公司相比,其公有性质更为明显,它已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集体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壮大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有利于社会资金聚集,把社会闲置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其开放式的融资机制,取代集体企业封闭式的经营机制,不仅企业本身可以投资,也可以吸收社会法人和自然人投资,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扩大了资金来源,增强了企业经济实力,有利于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第三,有利于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心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实体,成为市场主体,集体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使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生产经营上,以市场为取向,以销定产,真正做到产品跟着用户走,生产围绕市场转,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这样,就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企业活力。

第四,有利于实现集体资本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产权流动、重组和融合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也是企业和创业者扩展产权、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集体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开阔了集f本资本流动重组的渠道,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四)严格保护集体企业产权,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多年来,为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保护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但是,当前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人对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法规置之不理,制造各种借口,采取各种手段,平调集体企业的资产。主要有:

1.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打着统一公有资产经营的旗号,将集体企业资产划归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企业,霸占集体企业的资产,侵占集体企业的经济利益。

2.有的市县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集体企业产权界定中,利用行政权力,将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界定为市属资产,把集体所有改变为地方所有:

3.在组建企业集团时,采取“拉郎配”的做法,取消集体企业独立法人地位,把集体企业资产无偿并进企业集团。

4.在出卖集体企业资产中,侵犯集体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出卖集体企业资产不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由管理部门包办代替;二是集体企业资产出卖后,对下岗职工不作妥善安排;三是集体企业资产出卖的净收益,由地方管理部门管理支配。

这些平调集体企业资产,侵犯集体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严重影响集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严格保护集体企业的产权,坚持制止侵占集体企业资产的错误行为,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