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展观体现新思维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赵长茂
以何种发展观来规划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问题上的新思维。
我国发展观的重大变革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大原则。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核心内涵,但并非是其全部内涵,也就是说,发展绝不仅仅指经济增长。但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内涵,而是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仅仅等同于GDP增长;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GDP增长是第一要务,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其他,包括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等,都可以牺牲;或者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所有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
片面的发展观必然带来恶果,导致实践中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经济总量扩大,轻经济结构优化;重物质财富获取,轻生态环境保护等偏向。世界上一些国家有增长、无发展的历史教训值得记取,我国某些片面发展的倾向值得警惕。实际上,“非典”疫情在我国爆发和蔓延的事实,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正像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传染病、流行病失控,人们的健康水平低下,得一场重病就可能搞得倾家荡产,那么,不管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都是没有意义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
可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抓住了我国发展问题的要害,是我国发展观的重大变革。所谓“全面”,就是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按照新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的发展应是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全面发展,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的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特点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与我们已经达到的以“翻两番”为目标的“小康”不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入和自然的和谐;毫无疑问,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发展观,要完成这一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的一切政策措施,必须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新的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在诸多的发展目标当中,加快经济发展始终是最根本的。实践证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我们在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忽略统筹兼顾,造成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失调;又不能因为存在一些片面发展经济的问题,而怀疑或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我们必须始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发展中”,一个“社会主义”,决定了我国必须尽快摆脱落后状态,加速发展,使国家强盛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9甲c以上的速度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数量大,现代化水平不高,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尽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到4%;人均1000多美元,仍属于低收入国家:即使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预期的4万亿美元,人均3000美元,人均水平仍相当于日本1973年的水平,韩国1987年的水平。所以,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在实践中需要纠正的是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化的倾向和做法,而不是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实践中全面落实新的发展观
树立新发展观的目的在于落实;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思路来推进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l%。但200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9.17(,城市化水平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除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以外,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比如,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未能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制定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昕规定的占4甲c的要求:从科技方面看,尽管我国在一些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但整体上看,我国科技发展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科技竞争力1999年在世界的排名是第13位,2002年降到第25位。2002年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干亿元大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1%,达历史最高水平,但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约束加强,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摩擦不断增多,比如发展民族工业、防治污染与引进外资的矛盾,出口竞争力增强与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矛盾等等:因此,我国的发展必须克服片面性,以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
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越是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物质文化财富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必须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搞建设、谋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入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人的全面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终目的。坚持"1-2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营造学习氛围,逐步实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有效的政策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体制,从偏重考核经济指标特别是数量指标,改变为考核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指标,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供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