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大因素制约着中国企业“走出去”
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副司长最近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论坛会议上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迈出可喜步伐,中国企业“走出去”已初具规模。但目前立法、管理、信息服务等六大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
一是立法严重滞后。我国虽然在外商投资方面有了非常成型的法律体系,但至今还没有规范的对外投资法律,业务部门主要依靠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无法可依造成了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还造成审批手续繁杂、审批时间过长,容易使企业丧失投资机会和增加企业“走出去”成本。
二是工作机制尚未理顺。国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后期管理工作跟不上,特别严重的是,国家的很多鼓励政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在境外加工贸易信贷资金和金融保函支持方面,审办难度比较大,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可以享受的商业银行信贷及财政贴息扶持政策没有得到落实。
三是政策导向作用有待加强。主要是缺乏总体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管理创新不足,协调力度仍需加大。
四是信息服务严重滞后。目前全国没有建立起一个专门提供国内外商情信息的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使得国内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无法及时得到投资机会,国外的多种投资机会和需求信息也无法及时反馈到国内,导致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的盲目性,加大了投资风险。
五是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目前国家仍然对资本项目外汇从严管理,银行信贷主要扶持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类的海外工程承包项目,而很多以土建为主的国内大型建筑工程企业无法获得贷款,实行带资承包。此外,贷款利率、保险费过高,也使得企业不堪负担。
六是企业微观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目前中国许多海外企业沿袭了传统的国内经营模式,在形式上虽然直接面对国际市场,但行为上却要按照国内现行体制进行管理,在当地封闭经营,信息缺乏,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人事、财务管理制度,甚至不遵守所在国的会计、税收法规,引起当地政府不满,进而引发外深人员难以取得工作签证、企业被歧视孤立等一系列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