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行时间:2003-12-20
网站编辑:刘刚
来源:研究所

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刘  刚

长期以来,集体企业划归各级行政部门管理,他们不顾集体企业的性质和特征,按照管理国有企业的模式管理集体企业。因此,人们把集体企业称为“二国营”。这种“二国营”模式的弊端是:  (1)有些行政部门凭借行政权力,任意平调集体企业的资财,使集体企业资产所有权失去保障。  (2)有些行政部门操纵集体企业生产经营权,使企业丧失生产经营自主权.(2)集体企业领导干部由行政主管部门委派,而不是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企业民主管理权丧失。这种“二国营”模式,使集体企业丧失其特征,失去其活力,严重影响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在党的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集体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革,“二国营”模式逐步破除,新型集体企业不断涌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出现多样化。新型集体企业主要有:(1)为农业服务的专业合作社;(2)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3)科技人员自筹资金创办的科技企业;(4)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在一些行业和领域中,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例如,近些年来,上海市很多科技人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筹资金,带着一批科研成果,创办了大批集体所有的科技企业。据统计,至1997年底,全市兴办的集体所有的科技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已达3291户,共有职工66574人,营业收入74.72亿元,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10万元。这些科技企业进行高知识投入,开拓高科技领域,实行科技成果转让,已成为全市推动科技进步的生力军,对上海市科教兴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集体经济不仅对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童义重大,而且也是广大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集体经济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集体企业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力。正因为集体经济对生产力兼容性很大,它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但是有人却认为集体经济是同较低生产力相适应的,随着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实现,集体经济将走向消亡。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诚然,当前大多数集体企业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造成集体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后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为很多集体企业是在对分散、落后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上产生的,致使多数企业至今物质技术基础还很薄弱。我们能不能据此就认定集体企业只能适应较低生产力呢?当然不能。当前我国已进入科技创新的新时期,集体企业在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绝不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科技的进步,集体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一定会逐步更新,逐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为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社会化,集体企业的经济联合和企业规模将会扩大,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将变革,这必将扩大对社会生产力的容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海华生化工厂从一个集体所有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生产技术的大型涂料企业就是证明。上海华生化工厂创建于1982年,创办时只有3口缸,6根棒,9个人,2000元钱,在一间30平方米破旧屋里代客加工木器清漆。人们称他们是“3、6、9”起家。10多年来,在没有任何外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上海华生化工厂凭着自己双手艰苦创业,在市场经济风浪中奋勇拼搏,不断创新,勇攀高峰,建设成一座大型现代化涂料厂。现在华生化工厂拥有厂房面积近200亩,自有资产10亿元,职工500多人。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改造,新购置的全封闭贮油罐、全自动辖送管道、烧油浇汽两用反应炉、立体化生产流水线,在全国涂料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同时,狠抓技术进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现已形成10个大类、200多个规格品种的“古象牌”家具涂料和内墙彩色涂料系列产品。到1996年,销售收入达15.2亿元,实现利润4.4亿元。华生化工厂这种高速度高效益发展,被上海理论界、经济界誉为“华生奇迹”。怎么能说集体企业只有适应较低生产力呢?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劳动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保证。集体企业同私营企业根本不同。私营企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是获取高额利润。私营企业主为了满足他们发财致富的愿望,总是千方百计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对劳动者来说,企业主获利越多,他们被剥削就越厉害。因此,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两级分化:一级产生少数财产以亿计的大富翁;一级广大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贫困地位。这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也为数百年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所证明。而集体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消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条件,消灭了剥削。在集体企业里,劳动者不是为私营企业主去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去劳动,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归劳动者共同享有,以按劳分配为主,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发展集体经济能够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保证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三)发展集体经济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效经济形式。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发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国家只能把有限资金集中用来兴建现代化骨干企业,进行能源和交通建设。所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事业都可以放手依靠集体来兴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只有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而依靠群众,利用民间的财力和物力,兴办集体企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则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效经济形式。首先,集体企业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能够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集体企业投资少、收效快,易于群众创办。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把民间经济力量调动起来,广开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再次,集体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发展集体经济可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因为集体企业具有这些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就成为我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效经济形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段讲话,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前面的论述充分说明,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能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劳动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行时间:2003-12-20
网站编辑:刘刚
  
来源:研究所

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刘  刚

长期以来,集体企业划归各级行政部门管理,他们不顾集体企业的性质和特征,按照管理国有企业的模式管理集体企业。因此,人们把集体企业称为“二国营”。这种“二国营”模式的弊端是:  (1)有些行政部门凭借行政权力,任意平调集体企业的资财,使集体企业资产所有权失去保障。  (2)有些行政部门操纵集体企业生产经营权,使企业丧失生产经营自主权.(2)集体企业领导干部由行政主管部门委派,而不是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企业民主管理权丧失。这种“二国营”模式,使集体企业丧失其特征,失去其活力,严重影响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在党的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集体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革,“二国营”模式逐步破除,新型集体企业不断涌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出现多样化。新型集体企业主要有:(1)为农业服务的专业合作社;(2)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3)科技人员自筹资金创办的科技企业;(4)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在一些行业和领域中,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例如,近些年来,上海市很多科技人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筹资金,带着一批科研成果,创办了大批集体所有的科技企业。据统计,至1997年底,全市兴办的集体所有的科技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已达3291户,共有职工66574人,营业收入74.72亿元,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10万元。这些科技企业进行高知识投入,开拓高科技领域,实行科技成果转让,已成为全市推动科技进步的生力军,对上海市科教兴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集体经济不仅对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童义重大,而且也是广大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集体经济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集体企业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力。正因为集体经济对生产力兼容性很大,它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但是有人却认为集体经济是同较低生产力相适应的,随着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实现,集体经济将走向消亡。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诚然,当前大多数集体企业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造成集体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后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为很多集体企业是在对分散、落后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上产生的,致使多数企业至今物质技术基础还很薄弱。我们能不能据此就认定集体企业只能适应较低生产力呢?当然不能。当前我国已进入科技创新的新时期,集体企业在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绝不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科技的进步,集体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一定会逐步更新,逐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为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社会化,集体企业的经济联合和企业规模将会扩大,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将变革,这必将扩大对社会生产力的容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海华生化工厂从一个集体所有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生产技术的大型涂料企业就是证明。上海华生化工厂创建于1982年,创办时只有3口缸,6根棒,9个人,2000元钱,在一间30平方米破旧屋里代客加工木器清漆。人们称他们是“3、6、9”起家。10多年来,在没有任何外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上海华生化工厂凭着自己双手艰苦创业,在市场经济风浪中奋勇拼搏,不断创新,勇攀高峰,建设成一座大型现代化涂料厂。现在华生化工厂拥有厂房面积近200亩,自有资产10亿元,职工500多人。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改造,新购置的全封闭贮油罐、全自动辖送管道、烧油浇汽两用反应炉、立体化生产流水线,在全国涂料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同时,狠抓技术进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现已形成10个大类、200多个规格品种的“古象牌”家具涂料和内墙彩色涂料系列产品。到1996年,销售收入达15.2亿元,实现利润4.4亿元。华生化工厂这种高速度高效益发展,被上海理论界、经济界誉为“华生奇迹”。怎么能说集体企业只有适应较低生产力呢?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劳动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保证。集体企业同私营企业根本不同。私营企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是获取高额利润。私营企业主为了满足他们发财致富的愿望,总是千方百计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对劳动者来说,企业主获利越多,他们被剥削就越厉害。因此,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两级分化:一级产生少数财产以亿计的大富翁;一级广大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贫困地位。这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也为数百年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所证明。而集体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消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条件,消灭了剥削。在集体企业里,劳动者不是为私营企业主去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去劳动,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归劳动者共同享有,以按劳分配为主,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发展集体经济能够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保证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三)发展集体经济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效经济形式。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发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国家只能把有限资金集中用来兴建现代化骨干企业,进行能源和交通建设。所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事业都可以放手依靠集体来兴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只有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而依靠群众,利用民间的财力和物力,兴办集体企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则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效经济形式。首先,集体企业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能够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集体企业投资少、收效快,易于群众创办。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把民间经济力量调动起来,广开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再次,集体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发展集体经济可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因为集体企业具有这些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就成为我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效经济形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段讲话,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前面的论述充分说明,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能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劳动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