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发展合作社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发行时间:2003-08-20
网站编辑:沈惠
来源:研究所

发展合作社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沈  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量失业和潜在失业人群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挑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就业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他强调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并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采用积极态度,寻求有效途径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是贯彻落实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  合作经济对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作用显著

近年来,小企业发展拉动就业增长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大家认识,但对合作制企业安排就业,稳定社会的作用,有的同志却不太了解。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合作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50年代第一个就业高潮

合作经济承担的第一个就业高潮是在上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党和政府号召大家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许多手工业劳动者和失业在家的赋闲人员,通过自筹资金和自备劳动工具等办法,建立起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主分配的合作社,进行生产自救。50年代中期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尽管当时的做法偏重于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合作社发展迅猛,生产大幅度增长,有力地带动了就业。据统计,1957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组)有社(组)员491.9万人,其中合作化高潮前人社的老社员有200万人,而合作化高潮期间人社的新社员有近300万人:1958年开展“大跃进”时,为了解决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全国各城市又全面办起了集体所有制的街道工业,这些企业绝大部分规模很小,生产条件简陋,以手工劳动为主,但在发展地方工业,丰富小商品市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街道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1959年9月初统计,北京、天津、武汉、成都、哈尔滨、长春等11个城市参加街道工业生产的妇女就有383万人。

2.70年代末期第二个就业高潮

70年代末期,大批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加上城镇新成长的待业青年,全国面临1700万求职大军,而国家财政又无力投资项目建设,安置庞大的失业队伍。严重的就业形势困扰国民经济发展和危及社会安定,成为“一触即发”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了尽快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央提出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于是各行各业“组织起来”,大办集体企业,成了应急安置就业的主渠道。新办的城镇集体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国有厂矿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等扶持兴办的集体企业。他们主要依靠扶持单位提供场地用房、资金设备、材料和技术指导开展经济活动,重点解决本单位职工子女就业问题。第二种是以待业青年为主的城镇居民自愿组合、自筹资金组建起来的合作制集体企业。参加企业的劳动者带资入投、共同劳动,提留公共积累,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为主、股金分红为辅。这类企业大部分是由区、街道政府及劳动部门扶持创办的。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至1983年短短4年中,仅劳动部门组织创办的劳服企业约13万个,提供就业岗位394万个。

3.改革开放后合作制集体企业萎缩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集体经济比国有经济有较多的灵活性,使集体经济有可能成为就业安置的主渠道,劳动部门在国有企业劳动力指标不够使用的情况下.往往将劳动力安排到集体企业,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就业矛盾,但也造成了集体企业人员臃肿,“三人的饭五人吃”,生产效率不高。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逐步放开,集体企业安置劳动力的功能逐步减退,城镇集体经济也从大发展而转入萎缩。

合作经济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合作经济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它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就出现了消费合作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的小生产者、雇工和低收入者,为了抵御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盘剥,就联合起来,兴办合作社。迄今合作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1.合作社“正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20世纪以来,合作社发展的地域越来越广,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合作社的规模从基层很小的合作社组织到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大型合作社,业务范围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合作社为那些拥有技术但没有或缺乏资金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使那些很贫穷的人也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通过社区互助组织保护了社员的利益。目前,合作社已遍及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1999年统计,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各国合作社组织达到了206个,涉及13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内有近8亿合作社社员,超过1亿人在合作社或通过合作社得到就业。由于合作社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特别是联合国大会从1992年以来,先后通过了5次决议,明确指出合作社“正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强调要求各国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一个支持性环境。在市场经济中,合作经济不属于主流经济形态,但是它在帮助弱势群体组织起来,创造就业,摆脱贫困等方面显示了突出的作用,因此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此十分重视。

2.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集团

蒙德拉贡合作社集团是世界公认的合作经济运动中的成功典范。蒙德拉贡位于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山区,过去一直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上世纪50年代初期,西班牙经济尚处于封闭状态,在当时工业很少的情况下,工人们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蒙德拉贡合作社的创始人何塞·玛丽亚神父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道德意识的人,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非常感兴趣,受欧文的合作思想影响很深。他相信合作的力量,主张联合起来,改造社会,创造财富。何塞·玛丽亚在蒙德拉贡创建技术学校,宣传合作经济的主张,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在他的倡导下,当地群众把发展合作经济作为第一选择。1956年蒙德拉贡创建了由6个人组成的西班牙第一个工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坚持正确的办社原则,坚持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方式,40多年来蒙德拉贡的合作社已从一个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成为集工业、贸易、科研、学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合作制集团,集团下属合作社127个,职工5万人,其中工业、贸易、金融三大集团1999年总营业额达103亿美元,在西班牙十大集团中排名第六位,在整个欧洲集团中排名第185位。为了支持合作社发展,西班牙政府提供丁十分优惠的政策,合作社的所得税税率仅为17.5%,相当于其他企业的50%,当地政府还给予蒙德拉贡每年20%的办学经费资助。

3.加拿大的合作经济

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一些欧美国家的合作经济也非常发达,在工业、农业、流通、金融等各种服务业都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如加拿大有1万多个合作社和信用社,有1500万加拿大人是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员工有16万多人,主要从事服务于社区经济的各种工作,其中消费合作社占了相当比例。西加拿大合作社联合公司有300个合作社和16000名员工,从几个家庭组成的小型购物俱乐部到大规模复合型仓储式大卖场,从批发合作社到零售合作社,为消费提供了具有特色的服务。魁北克省还活跃着100个专门为学生服务的合作社,1998年销售额达t600万加元。

借助国际合作组织力量

推动我国合作经济发展

鉴于合作社在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国际劳工大会第go届大会通过了关于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国际劳工组织新建议。这个建议指导国际劳工组织挖掘合作社的巨大潜力,通过合作社的企业化来创造就业、摆脱贫困,战胜社会歧视、维护可持续发展。各国合作社组织在国际上的交流也很频繁,国际合作组织经常组织合作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社提供帮助,与当地合作社组织共同寻找发展合作社的机会,致力于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社员拥有、社员掌握、社员与社区受益的合作社。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借助国际合作组织的力量,推动我国的合作社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合作经济的发展。

合作经济是安置就业,扶持弱势群体的重要渠道,在中国应该大力倡导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合作经济的发展环境并不宽松,合作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不顺利。国外合作经济界的同行对此感到很难理解。在有关交流活动中,他们曾婉言向我们提出,中国过去大力搞国有经济,现在又倡导发展私营经济,是不是把合作经济遗忘了? 国内一些长期研究合作经济的经济学家认为,作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合作经济,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经济转轨,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

(作者系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副主任)

发展合作社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发行时间:2003-08-20
网站编辑:沈惠
  
来源:研究所

发展合作社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沈  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量失业和潜在失业人群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挑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就业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他强调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并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采用积极态度,寻求有效途径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是贯彻落实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  合作经济对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作用显著

近年来,小企业发展拉动就业增长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大家认识,但对合作制企业安排就业,稳定社会的作用,有的同志却不太了解。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合作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50年代第一个就业高潮

合作经济承担的第一个就业高潮是在上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党和政府号召大家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许多手工业劳动者和失业在家的赋闲人员,通过自筹资金和自备劳动工具等办法,建立起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主分配的合作社,进行生产自救。50年代中期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尽管当时的做法偏重于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合作社发展迅猛,生产大幅度增长,有力地带动了就业。据统计,1957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组)有社(组)员491.9万人,其中合作化高潮前人社的老社员有200万人,而合作化高潮期间人社的新社员有近300万人:1958年开展“大跃进”时,为了解决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全国各城市又全面办起了集体所有制的街道工业,这些企业绝大部分规模很小,生产条件简陋,以手工劳动为主,但在发展地方工业,丰富小商品市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街道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1959年9月初统计,北京、天津、武汉、成都、哈尔滨、长春等11个城市参加街道工业生产的妇女就有383万人。

2.70年代末期第二个就业高潮

70年代末期,大批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加上城镇新成长的待业青年,全国面临1700万求职大军,而国家财政又无力投资项目建设,安置庞大的失业队伍。严重的就业形势困扰国民经济发展和危及社会安定,成为“一触即发”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了尽快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央提出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于是各行各业“组织起来”,大办集体企业,成了应急安置就业的主渠道。新办的城镇集体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国有厂矿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等扶持兴办的集体企业。他们主要依靠扶持单位提供场地用房、资金设备、材料和技术指导开展经济活动,重点解决本单位职工子女就业问题。第二种是以待业青年为主的城镇居民自愿组合、自筹资金组建起来的合作制集体企业。参加企业的劳动者带资入投、共同劳动,提留公共积累,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为主、股金分红为辅。这类企业大部分是由区、街道政府及劳动部门扶持创办的。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至1983年短短4年中,仅劳动部门组织创办的劳服企业约13万个,提供就业岗位394万个。

3.改革开放后合作制集体企业萎缩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集体经济比国有经济有较多的灵活性,使集体经济有可能成为就业安置的主渠道,劳动部门在国有企业劳动力指标不够使用的情况下.往往将劳动力安排到集体企业,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就业矛盾,但也造成了集体企业人员臃肿,“三人的饭五人吃”,生产效率不高。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逐步放开,集体企业安置劳动力的功能逐步减退,城镇集体经济也从大发展而转入萎缩。

合作经济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合作经济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它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就出现了消费合作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的小生产者、雇工和低收入者,为了抵御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盘剥,就联合起来,兴办合作社。迄今合作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1.合作社“正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20世纪以来,合作社发展的地域越来越广,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合作社的规模从基层很小的合作社组织到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大型合作社,业务范围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合作社为那些拥有技术但没有或缺乏资金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使那些很贫穷的人也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通过社区互助组织保护了社员的利益。目前,合作社已遍及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1999年统计,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各国合作社组织达到了206个,涉及13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内有近8亿合作社社员,超过1亿人在合作社或通过合作社得到就业。由于合作社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特别是联合国大会从1992年以来,先后通过了5次决议,明确指出合作社“正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强调要求各国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一个支持性环境。在市场经济中,合作经济不属于主流经济形态,但是它在帮助弱势群体组织起来,创造就业,摆脱贫困等方面显示了突出的作用,因此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此十分重视。

2.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集团

蒙德拉贡合作社集团是世界公认的合作经济运动中的成功典范。蒙德拉贡位于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山区,过去一直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上世纪50年代初期,西班牙经济尚处于封闭状态,在当时工业很少的情况下,工人们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蒙德拉贡合作社的创始人何塞·玛丽亚神父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道德意识的人,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非常感兴趣,受欧文的合作思想影响很深。他相信合作的力量,主张联合起来,改造社会,创造财富。何塞·玛丽亚在蒙德拉贡创建技术学校,宣传合作经济的主张,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在他的倡导下,当地群众把发展合作经济作为第一选择。1956年蒙德拉贡创建了由6个人组成的西班牙第一个工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坚持正确的办社原则,坚持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方式,40多年来蒙德拉贡的合作社已从一个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成为集工业、贸易、科研、学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合作制集团,集团下属合作社127个,职工5万人,其中工业、贸易、金融三大集团1999年总营业额达103亿美元,在西班牙十大集团中排名第六位,在整个欧洲集团中排名第185位。为了支持合作社发展,西班牙政府提供丁十分优惠的政策,合作社的所得税税率仅为17.5%,相当于其他企业的50%,当地政府还给予蒙德拉贡每年20%的办学经费资助。

3.加拿大的合作经济

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一些欧美国家的合作经济也非常发达,在工业、农业、流通、金融等各种服务业都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如加拿大有1万多个合作社和信用社,有1500万加拿大人是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员工有16万多人,主要从事服务于社区经济的各种工作,其中消费合作社占了相当比例。西加拿大合作社联合公司有300个合作社和16000名员工,从几个家庭组成的小型购物俱乐部到大规模复合型仓储式大卖场,从批发合作社到零售合作社,为消费提供了具有特色的服务。魁北克省还活跃着100个专门为学生服务的合作社,1998年销售额达t600万加元。

借助国际合作组织力量

推动我国合作经济发展

鉴于合作社在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国际劳工大会第go届大会通过了关于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国际劳工组织新建议。这个建议指导国际劳工组织挖掘合作社的巨大潜力,通过合作社的企业化来创造就业、摆脱贫困,战胜社会歧视、维护可持续发展。各国合作社组织在国际上的交流也很频繁,国际合作组织经常组织合作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社提供帮助,与当地合作社组织共同寻找发展合作社的机会,致力于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社员拥有、社员掌握、社员与社区受益的合作社。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借助国际合作组织的力量,推动我国的合作社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合作经济的发展。

合作经济是安置就业,扶持弱势群体的重要渠道,在中国应该大力倡导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合作经济的发展环境并不宽松,合作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不顺利。国外合作经济界的同行对此感到很难理解。在有关交流活动中,他们曾婉言向我们提出,中国过去大力搞国有经济,现在又倡导发展私营经济,是不是把合作经济遗忘了? 国内一些长期研究合作经济的经济学家认为,作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合作经济,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经济转轨,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

(作者系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