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改革体制加强管理促进增值
发行时间:2003-08-20
网站编辑:王平
来源:研究所

改革体制加强管理促进增值

青浦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常务理事  王平

上海市青浦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始建于1956年9月,现有企业39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转制企业33家。固定资产原值17687万元,净值9354万元,流动资金26456万元。全社在职职工2658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商品买方市场的形成,给长期在计划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城镇集体工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曾辉煌过40余年的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由于带着陈旧的设备、僵化的机制、老化的产品及沉重的社会负担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与中外合资、私营个体企业竞争,劣势显而易见。如何使城镇集体工业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集体资产得以保值增值?近年来,青浦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以“营造企业活力,夯实企业实力”为目标,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逐步裁减企业冗员,努力完善管理制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1998--2002年全社连续5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两位数增长,特别是2002年产值、利润分别突破了7亿元和1000万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积极调整企业所有制结构,盘活联社资产

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作为公有制表现形式之一,在人们心目中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企业形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浦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的改革是以强化经营者、生产者的责任展开的,主要形式有:风险抵押承包、全员劳动合同制、集有民营等,即使是当时推行的股份合作制也只起到了集资的作用,这些改革虽然在增强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打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三铁”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集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党的十五大精神,使处于徘徊中的青浦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找到了改革的切人口,区联社提出了“以资产为纽带,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租赁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全新的改革思路,着手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青浦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由传统企业向现代集体企业转变。

积极推进有市场、有产品、有效益的“三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革。联社领导以“抓大扶小”为原则,对“三有企业”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这些企业虽然依靠已有的产品、集体企业的牌子、干部职工的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暂处优势,但从长远来看,集体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设备陈旧、管理落后、人浮于事等问题将制约这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如青浦消防器材厂生产的“浦江”牌灭火器在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年创利达百万元以上,但该厂落后的生产设备、偏高的市场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劣势已显。所以,必须抓住这些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目前信心足、观念新等优势,及时调整所有制结构,几年来,我们先后对泖峰厂、消防厂、电梯厂、汽修厂等6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了公司制改组,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由区联社(集体)、经营者、员工(职工持股会)及外来投资者共同持股的、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组织形式的新的企业群体。灵活的机制,科学的管理,盘活了企业资产,使这些企业的发展更迅速、效益更凸现。

二、逐步释放企业资产的集聚效应,创造增量资产

区联社在积极调整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同时,为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巩固改制成效,着手对困难企业中的不良资产、积压产品、坏帐呆帐和债权债务进行了清理,并提出了“剥离不良资产、盘活沉淀资产,释放优良资产”的企业资产运作新思路,逐步释放企业资产的集聚效应,首先对6家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近2000名职工办理了“协保”手续,1200余名职工置换了身份。企业资产经资产办统一清理后向市场出租、出让、拍卖,租金收入安置职工,出让、拍卖收入造标准厂房,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创造增量资产。其次是对由于人员负担、债务负担偏重,造成生产任务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企业,采用“壮士断腕”的方法,剥离富余人员及债务负担,集中企业的产品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最后以“儿子救老子”。如青浦木螺钉厂是一家有20多年生产木螺钉、自攻螺钉历史的专业企业,但连年亏损。1998年初,该厂从全厂200余名职工中选拔了50名技术工人,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组织生产。其余员工逐步分流。5年来,新“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换发出了勃勃生机,年产值已达到3000万元。第三,为确保联社资产的增值,一方面在转制企业、特别是参股企业中实行联社资本投资定额回报制度,这个制度在青浦消防器材厂、上海通信电源厂等企业中试行后效果明显,既调动了控股方增产创利的积极性,又保障了集体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对长期亏损的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上海华海制药厂、金属工艺品厂等资产整体出让后,收回了集体资本,遏制了企业多年亏损的局面;农机配件厂和有色金属铸件厂的厂房、设备出让,土地出租给经营者后,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

通过近年来的改革,我社的企业资产管理和运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二是由原来的生产管理为主向经营管理为主转变;三是由以前的实物形态为主向价值形态为主转变。集体资产的集聚效应逐步得到释放。

三、健全联社资产管理体系,确保企业资产增值

1.建立管理机构。以前,我社的资产主要由财务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主管。随着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加大,联社对企业资产管理权限的增加,单靠两个职能部门兼职管理,已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成立了联社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全社的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其具体职责:一是对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指导监督,防止资产的流失或被平调;二是负责产权界定和调解产权纠纷;三是负责资产评估结果的核定、确认和资产的管理咨询等工作,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在企业中初步建立了“资产管理、资产运作、资产经营”三层次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做到了定岗、定人、定责,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组织保证。

2.加强政策导向。近年来,在重点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条例实施细则》的同时,制定了《青浦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资产管理办法》、《青浦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关于企业添置固定资产和抵押贷款的审批规定》、《青浦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固定资产管理的实施细则》和《企业闲置设备调剂利用的管理办法》、《企业担保的办法》,强调企业资产流动必须报联社审批或备案,从而规范了企业资产使用、管理、保养、买卖和报废的程序,对企业资产依法管理,加强了联社对企业集体资产的绝对控制权,并在联社内部建立了联社资产使用年度预算、决算和定期向理事会报告制度。

3.强化审计职能。联社审计部门以保障集体资产的完整性为原则,采用平时抽样审计,年终全面审计和厂长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办法,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联社企业的财务收支、经济利益、利润分配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加大对企业资产使用、保值、增值的监督力度,对企业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和意见,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近年来,我们又针对企业非生产性开支连年上升的局面,在企业中建立了“干部收入、非生产性开支情况”的年检制度,加大了对企业支出情况的监督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改革体制加强管理促进增值
发行时间:2003-08-20
网站编辑:王平
  
来源:研究所

改革体制加强管理促进增值

青浦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常务理事  王平

上海市青浦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始建于1956年9月,现有企业39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转制企业33家。固定资产原值17687万元,净值9354万元,流动资金26456万元。全社在职职工2658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商品买方市场的形成,给长期在计划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城镇集体工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曾辉煌过40余年的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由于带着陈旧的设备、僵化的机制、老化的产品及沉重的社会负担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与中外合资、私营个体企业竞争,劣势显而易见。如何使城镇集体工业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集体资产得以保值增值?近年来,青浦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以“营造企业活力,夯实企业实力”为目标,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逐步裁减企业冗员,努力完善管理制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1998--2002年全社连续5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两位数增长,特别是2002年产值、利润分别突破了7亿元和1000万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积极调整企业所有制结构,盘活联社资产

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作为公有制表现形式之一,在人们心目中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企业形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浦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的改革是以强化经营者、生产者的责任展开的,主要形式有:风险抵押承包、全员劳动合同制、集有民营等,即使是当时推行的股份合作制也只起到了集资的作用,这些改革虽然在增强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打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三铁”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集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党的十五大精神,使处于徘徊中的青浦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找到了改革的切人口,区联社提出了“以资产为纽带,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租赁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全新的改革思路,着手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青浦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由传统企业向现代集体企业转变。

积极推进有市场、有产品、有效益的“三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革。联社领导以“抓大扶小”为原则,对“三有企业”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这些企业虽然依靠已有的产品、集体企业的牌子、干部职工的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暂处优势,但从长远来看,集体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设备陈旧、管理落后、人浮于事等问题将制约这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如青浦消防器材厂生产的“浦江”牌灭火器在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年创利达百万元以上,但该厂落后的生产设备、偏高的市场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劣势已显。所以,必须抓住这些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目前信心足、观念新等优势,及时调整所有制结构,几年来,我们先后对泖峰厂、消防厂、电梯厂、汽修厂等6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了公司制改组,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由区联社(集体)、经营者、员工(职工持股会)及外来投资者共同持股的、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组织形式的新的企业群体。灵活的机制,科学的管理,盘活了企业资产,使这些企业的发展更迅速、效益更凸现。

二、逐步释放企业资产的集聚效应,创造增量资产

区联社在积极调整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同时,为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巩固改制成效,着手对困难企业中的不良资产、积压产品、坏帐呆帐和债权债务进行了清理,并提出了“剥离不良资产、盘活沉淀资产,释放优良资产”的企业资产运作新思路,逐步释放企业资产的集聚效应,首先对6家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近2000名职工办理了“协保”手续,1200余名职工置换了身份。企业资产经资产办统一清理后向市场出租、出让、拍卖,租金收入安置职工,出让、拍卖收入造标准厂房,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创造增量资产。其次是对由于人员负担、债务负担偏重,造成生产任务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企业,采用“壮士断腕”的方法,剥离富余人员及债务负担,集中企业的产品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最后以“儿子救老子”。如青浦木螺钉厂是一家有20多年生产木螺钉、自攻螺钉历史的专业企业,但连年亏损。1998年初,该厂从全厂200余名职工中选拔了50名技术工人,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组织生产。其余员工逐步分流。5年来,新“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换发出了勃勃生机,年产值已达到3000万元。第三,为确保联社资产的增值,一方面在转制企业、特别是参股企业中实行联社资本投资定额回报制度,这个制度在青浦消防器材厂、上海通信电源厂等企业中试行后效果明显,既调动了控股方增产创利的积极性,又保障了集体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对长期亏损的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上海华海制药厂、金属工艺品厂等资产整体出让后,收回了集体资本,遏制了企业多年亏损的局面;农机配件厂和有色金属铸件厂的厂房、设备出让,土地出租给经营者后,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

通过近年来的改革,我社的企业资产管理和运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二是由原来的生产管理为主向经营管理为主转变;三是由以前的实物形态为主向价值形态为主转变。集体资产的集聚效应逐步得到释放。

三、健全联社资产管理体系,确保企业资产增值

1.建立管理机构。以前,我社的资产主要由财务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主管。随着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加大,联社对企业资产管理权限的增加,单靠两个职能部门兼职管理,已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成立了联社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全社的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其具体职责:一是对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指导监督,防止资产的流失或被平调;二是负责产权界定和调解产权纠纷;三是负责资产评估结果的核定、确认和资产的管理咨询等工作,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在企业中初步建立了“资产管理、资产运作、资产经营”三层次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做到了定岗、定人、定责,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组织保证。

2.加强政策导向。近年来,在重点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条例实施细则》的同时,制定了《青浦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资产管理办法》、《青浦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关于企业添置固定资产和抵押贷款的审批规定》、《青浦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固定资产管理的实施细则》和《企业闲置设备调剂利用的管理办法》、《企业担保的办法》,强调企业资产流动必须报联社审批或备案,从而规范了企业资产使用、管理、保养、买卖和报废的程序,对企业资产依法管理,加强了联社对企业集体资产的绝对控制权,并在联社内部建立了联社资产使用年度预算、决算和定期向理事会报告制度。

3.强化审计职能。联社审计部门以保障集体资产的完整性为原则,采用平时抽样审计,年终全面审计和厂长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办法,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联社企业的财务收支、经济利益、利润分配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加大对企业资产使用、保值、增值的监督力度,对企业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和意见,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近年来,我们又针对企业非生产性开支连年上升的局面,在企业中建立了“干部收入、非生产性开支情况”的年检制度,加大了对企业支出情况的监督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