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航民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发行时间:2003-04-20
网站编辑:肖万钧、巴音朝鲁、武小欣
来源:研究所

航民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肖万钧、巴音朝鲁、武小欣

水泥路,林荫道,欧式洋房排成行;宽厂房,新设备,工业园区矗路旁;影剧院,游泳馆,星级宾馆待客忙;幼儿园,小学校,文娱中心熙熙攘攘。这个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只有一平方公里的村庄——航民村,是浙江省的首富村。2001年,收人13.65亿元,利润1.03亿元,纳税6600万元(累计交税3.9亿元),拥有13.9亿元资产。全村人均年收入2.2万元。

航民村有633名农村劳动力,其中630人由农民变为操纵现代设备的"35人”和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仅有3人,带领20名外地农民,操纵现代化农业机械,对农业进行工厂化管理。全村341户农民,家家住着欧式楼房,产均面积300多平方米。家家有宽敞豪华的客厅,摆放着沙发、彩电、电脑、音响设备,40%农民上了宽带网,厨房、餐厅有煤气灶具和精致的餐具。四、五间大小卧室,放着席梦思软床,铺着鸭绒被褥。每户3个卫生间,24小时供热水。楼前庭园,绿树成荫、鲜花怒放。联合国官员赞叹说:“这里,一幢幢华丽的住宅和主人的生活水准,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最发达的村庄相媲美。”

(一)

改革开放前,航民村是贫困村,人均不到半亩地,年收入只有148元。农民起早贪黑劳动,仍然吃不饱饭。改革开放初,航民村为了摆脱贫困,决定继承祖先的手艺,办漂染厂。1979年初,拿出农民人社20多年的积累6万元,向邻近单位和信用社借款6万元,购买上海印染厂淘汰的旧设备和12口染缸。村民自己建造厂房、水塔,用麻杆、棉花杆和从化工厂捡来的重油渣替代煤烧锅炉,用柴油机发电解决电力供应不足。同年底漂染厂竣工投产。1980年全厂盈利14万元,拿出2万元用于分配,每个村民分得25元,其余12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到1982年盈利100万元,成为萧山县第一个“百万富村”。后来,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1985年用105万元,与本县钱江乡联办一家印染厂;1987年投资180万元,在广东顺德与一个村联办印染厂;1991年投资250万元,在辽宁海城布匹市场联办一家印染厂。为解决染料、化纤原料和电力紧缺的难题,航民村于1988年投资500万元建造染料厂,以后又挤出钱建纺丝厂,投资5500万元建起发电厂。这样的联动发展,使该村成为全国知名的以印染为主,纺织、染料、热电相配套的印染基地。

·

随着印染业的发展,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设备已不能满足要求。航民村投巨资从德、意、荷、日、韩引进上百套世界一流的印花机、定型机、罐蒸机、轧光机、纺丝机、织布机,大部分设备用电脑自动操作。该村纺织印染产品质量与国际主流市场接轨,四分之一的产品销往国外。同时,引进300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重要的管理和科技工作。又与万向集团、杭钢集团、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广东顺德金纺集团、邵阳二纺机厂联合设立航民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企业集团化、集团股份化、股份社会化。2002年产值18亿元,利润1.5亿元,缴税8000万元。

村办工业发展了,各地客商也涌往航民村。1986年投资250万元,建成了航民商场,附有饭店、旅馆。1992年又投资3400万元建起星级宾馆,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常年人桥梁、植树绿化、水电配套、通讯设施建设。四是社会福利。集体出资办幼儿园、小学校。实行职工退休制、养老保险制、医疗包干制:退休工人每月发300—800元退休金。未进企业的老年村民,每月发150元养老金。村民医疗费用包干补贴,重症患者额外照顾。做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倚。量化到村民的个人股中,村龄股占40%,工龄股占40%,管理技术人员贡献股占20%。每股股权的认购价为0.25元,全村1000多村民和200多管理技术人员认购股权14321万股,收回3580万元认购款,全村户均股权40多万股。2000年股权分红7%,2001年达到9%。每户村民分红3—4万元。农民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本所有者,这是历史性的变化。到2001年底,航民村村民的户均资产超过100万元,人均年工资性收入2.2万余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航民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1985年开始,实行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实施“五配套、五替代”工程:村内水泥道路配套,照明路灯配套,给排水管道配套,四旁绿化配套,工、商、文化娱乐小区配套。用标准公厕代替露天粪坑,集体养殖场代替家庭猪圈、鸡棚,自来水代替饮用河水,液化气代替柴草,空调代替蒲扇。后又办热电厂,集中供热,拆除各厂小锅炉,关停水泥厂立窑,净化大气环境。建造了日处理6万吨污水的处理厂,使河水变清。

为使农民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集体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设施良好的幼儿园、小学校。全村普及12年义务教育,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免交学杂费。同时,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和补贴,办起职工业余学校,全村有326人拿到了初、中级技术证书。1992年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办染化大专进修班,有30名学员完成进修课程。1999年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投资创立东华大学航民纺织品技术开发中心,依托学校培养人才,提高航民人的文化科技素质。

村里还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以及影剧院、图书馆、阅览室、棋牌室、游泳馆、歌舞厅、老年活动室等。夜幕降临,村民涌向这里,汲取知识、寓教于乐。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素质的提高,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生活习惯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航民村党委书记朱重庆领头的村级班子,忠实实践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利益,带领村民和职工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年49岁的朱重庆,16岁就在本村采石场干活。入党后他不断奋进,带领党组织一班人,创造一个又一个业绩。后被推举为航民实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等。村民都说:“重庆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航民村的事业上。”他贡献最大,但一直不拿高工资、高奖金。1979年当厂长时,与工人一样挣工分。1982年厂有了100多万利润,上级给他发奖金,他坚决不要,留给企业扩大再生产。1990年企业利润超过了1000万元,他也不多拿奖金。他说“如果我拿的奖金多,就会拉远与群众的距离。”1998年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村民认为他的贡献大应多持些股份。他说:“我们应该换位思考,股份差距过大,对工作不利。”他坚决主张量化到个人的股权,按村龄、工龄和贡献落实到人。他全家持有140万股,去年分红和工资奖金收入,不及其他厂长经理和销售人员的一半。党委其他成员也是如此。群众评价是:“手中有权力,有权不滥用。”“为公出大力,出力不讲价。”

航民村领导班子对事业永不满足,他们日夜拼命工作,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全身心都交给了村民。一年365天朱重庆几乎没有一天在晚12点前睡觉。有一次厂里安装重要的设备,他一直守在那里,到凌晨4点,工人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一会,他一坐就睡过去了。在筹办漂染厂期间,朱重庆等4人为了答谢上海师傅,请吃一顿饭,花了40元。客人走后,他们商议,如果漂染厂办成了,这顿饭钱在厂里报销;办不成厂,4人分摊。如今朱重庆到外地出差,依然是早餐一碗稀饭,一个面包、一个鸡蛋,几块钱就打发了。他们购置设备,几百万几千万都舍得花,非生产性开支则从不乱花。村里的办公楼是十多年前建的,一直没有搞豪华装修。朱重庆带领一班人,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使航民的事业象钱塘江的潮水,永无休止地奔腾向前。

(作者肖万钧为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宣原副主任)

航民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发行时间:2003-04-20
网站编辑:肖万钧、巴音朝鲁、武小欣
  
来源:研究所

航民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肖万钧、巴音朝鲁、武小欣

水泥路,林荫道,欧式洋房排成行;宽厂房,新设备,工业园区矗路旁;影剧院,游泳馆,星级宾馆待客忙;幼儿园,小学校,文娱中心熙熙攘攘。这个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只有一平方公里的村庄——航民村,是浙江省的首富村。2001年,收人13.65亿元,利润1.03亿元,纳税6600万元(累计交税3.9亿元),拥有13.9亿元资产。全村人均年收入2.2万元。

航民村有633名农村劳动力,其中630人由农民变为操纵现代设备的"35人”和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仅有3人,带领20名外地农民,操纵现代化农业机械,对农业进行工厂化管理。全村341户农民,家家住着欧式楼房,产均面积300多平方米。家家有宽敞豪华的客厅,摆放着沙发、彩电、电脑、音响设备,40%农民上了宽带网,厨房、餐厅有煤气灶具和精致的餐具。四、五间大小卧室,放着席梦思软床,铺着鸭绒被褥。每户3个卫生间,24小时供热水。楼前庭园,绿树成荫、鲜花怒放。联合国官员赞叹说:“这里,一幢幢华丽的住宅和主人的生活水准,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最发达的村庄相媲美。”

(一)

改革开放前,航民村是贫困村,人均不到半亩地,年收入只有148元。农民起早贪黑劳动,仍然吃不饱饭。改革开放初,航民村为了摆脱贫困,决定继承祖先的手艺,办漂染厂。1979年初,拿出农民人社20多年的积累6万元,向邻近单位和信用社借款6万元,购买上海印染厂淘汰的旧设备和12口染缸。村民自己建造厂房、水塔,用麻杆、棉花杆和从化工厂捡来的重油渣替代煤烧锅炉,用柴油机发电解决电力供应不足。同年底漂染厂竣工投产。1980年全厂盈利14万元,拿出2万元用于分配,每个村民分得25元,其余12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到1982年盈利100万元,成为萧山县第一个“百万富村”。后来,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1985年用105万元,与本县钱江乡联办一家印染厂;1987年投资180万元,在广东顺德与一个村联办印染厂;1991年投资250万元,在辽宁海城布匹市场联办一家印染厂。为解决染料、化纤原料和电力紧缺的难题,航民村于1988年投资500万元建造染料厂,以后又挤出钱建纺丝厂,投资5500万元建起发电厂。这样的联动发展,使该村成为全国知名的以印染为主,纺织、染料、热电相配套的印染基地。

·

随着印染业的发展,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设备已不能满足要求。航民村投巨资从德、意、荷、日、韩引进上百套世界一流的印花机、定型机、罐蒸机、轧光机、纺丝机、织布机,大部分设备用电脑自动操作。该村纺织印染产品质量与国际主流市场接轨,四分之一的产品销往国外。同时,引进300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重要的管理和科技工作。又与万向集团、杭钢集团、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广东顺德金纺集团、邵阳二纺机厂联合设立航民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企业集团化、集团股份化、股份社会化。2002年产值18亿元,利润1.5亿元,缴税8000万元。

村办工业发展了,各地客商也涌往航民村。1986年投资250万元,建成了航民商场,附有饭店、旅馆。1992年又投资3400万元建起星级宾馆,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常年人桥梁、植树绿化、水电配套、通讯设施建设。四是社会福利。集体出资办幼儿园、小学校。实行职工退休制、养老保险制、医疗包干制:退休工人每月发300—800元退休金。未进企业的老年村民,每月发150元养老金。村民医疗费用包干补贴,重症患者额外照顾。做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倚。量化到村民的个人股中,村龄股占40%,工龄股占40%,管理技术人员贡献股占20%。每股股权的认购价为0.25元,全村1000多村民和200多管理技术人员认购股权14321万股,收回3580万元认购款,全村户均股权40多万股。2000年股权分红7%,2001年达到9%。每户村民分红3—4万元。农民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本所有者,这是历史性的变化。到2001年底,航民村村民的户均资产超过100万元,人均年工资性收入2.2万余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航民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1985年开始,实行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实施“五配套、五替代”工程:村内水泥道路配套,照明路灯配套,给排水管道配套,四旁绿化配套,工、商、文化娱乐小区配套。用标准公厕代替露天粪坑,集体养殖场代替家庭猪圈、鸡棚,自来水代替饮用河水,液化气代替柴草,空调代替蒲扇。后又办热电厂,集中供热,拆除各厂小锅炉,关停水泥厂立窑,净化大气环境。建造了日处理6万吨污水的处理厂,使河水变清。

为使农民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集体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设施良好的幼儿园、小学校。全村普及12年义务教育,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免交学杂费。同时,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和补贴,办起职工业余学校,全村有326人拿到了初、中级技术证书。1992年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办染化大专进修班,有30名学员完成进修课程。1999年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投资创立东华大学航民纺织品技术开发中心,依托学校培养人才,提高航民人的文化科技素质。

村里还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以及影剧院、图书馆、阅览室、棋牌室、游泳馆、歌舞厅、老年活动室等。夜幕降临,村民涌向这里,汲取知识、寓教于乐。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素质的提高,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生活习惯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航民村党委书记朱重庆领头的村级班子,忠实实践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利益,带领村民和职工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年49岁的朱重庆,16岁就在本村采石场干活。入党后他不断奋进,带领党组织一班人,创造一个又一个业绩。后被推举为航民实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等。村民都说:“重庆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航民村的事业上。”他贡献最大,但一直不拿高工资、高奖金。1979年当厂长时,与工人一样挣工分。1982年厂有了100多万利润,上级给他发奖金,他坚决不要,留给企业扩大再生产。1990年企业利润超过了1000万元,他也不多拿奖金。他说“如果我拿的奖金多,就会拉远与群众的距离。”1998年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村民认为他的贡献大应多持些股份。他说:“我们应该换位思考,股份差距过大,对工作不利。”他坚决主张量化到个人的股权,按村龄、工龄和贡献落实到人。他全家持有140万股,去年分红和工资奖金收入,不及其他厂长经理和销售人员的一半。党委其他成员也是如此。群众评价是:“手中有权力,有权不滥用。”“为公出大力,出力不讲价。”

航民村领导班子对事业永不满足,他们日夜拼命工作,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全身心都交给了村民。一年365天朱重庆几乎没有一天在晚12点前睡觉。有一次厂里安装重要的设备,他一直守在那里,到凌晨4点,工人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一会,他一坐就睡过去了。在筹办漂染厂期间,朱重庆等4人为了答谢上海师傅,请吃一顿饭,花了40元。客人走后,他们商议,如果漂染厂办成了,这顿饭钱在厂里报销;办不成厂,4人分摊。如今朱重庆到外地出差,依然是早餐一碗稀饭,一个面包、一个鸡蛋,几块钱就打发了。他们购置设备,几百万几千万都舍得花,非生产性开支则从不乱花。村里的办公楼是十多年前建的,一直没有搞豪华装修。朱重庆带领一班人,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使航民的事业象钱塘江的潮水,永无休止地奔腾向前。

(作者肖万钧为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宣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