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上海小企业的发展
发行时间:2003-02-20
网站编辑: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
来源:研究所

上海小企业的发展

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

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爱和维护下,上海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政策、社会和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进一步加速,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进一步改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本市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新的增长点。实践证明,上海小企业是促进市场竞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力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2001年上海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001年,上海小企业继续保持了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全市有小企业27.2万户,比上年增加l1.5%,占全市30万户企业总数的90%强;从业人员639.7万人,比上年增长11.0%;实现营业收入总额7710.4亿元,资产原价4490.0亿元,实收资本总额440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22.9%和26.O%。透视2001年上海小企业的发展,凸现出以下特点:

(一)结构进一步优化

1.资本结构优化。小企业基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其所有实收资本构成中,国有、集体、法人、个人、港澳台和外商资本所占比重依次为16.9:21.2::5.8:14.8:7.0:14.3。其中公有制资本的比重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而同期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分别上升了1.0和1.9个百分点,两者累计1788.8亿元,占实收资本总额的40.6%,超过全部公有资本109亿元,是外资和港澳台资本总额的1.9倍。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已成为小企业的主要投资来源之一。

2.产业结构优化。为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需要,本市小企业向新兴产业集聚的态势明显,新办小企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开发、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房地产开发、计算机软件等各类新兴经济和社会服务行业。2001年本市小企业在三次产业的户数比例已由2000年的0,5:20.4:79.1调整为0.5:20.9:78.6。

3.所有制结构改善,随着国有小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2001年全市公有制、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小企业的户数比例,已由1999年的43.2:47.7:9,1调整为36.3:52.6:11.1。其中,公有制小企业的比例下降了6.9个百分点,而非公有制上升了4.9个百分点,混合所有制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全市的小企业中,非公有制已经占到52.6%。

{二)三类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1.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迅猛。2001年全市科技型小企业,尤其是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生物、新材料、环保设备开发和科技咨询服务等行业的民营和私营科技小企业发展快速,全市仅从事技术咨询、计算机应用恨务和科研综合服务的小企业就达9262户,比上年增加37.2%;从业人员也比上年增加98.7甲c,达到11.i万人。二是得益于政府建立各类科技孵化基地和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如徐汇区分别与座落在该区的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等科研单位达成一系列协议,携手创建枫林路、岳阳路科技园区,共同开发生物技术、生殖健康,光技术等优势特色产品;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签署了交大科技园、纳米基地设施建设等协议;与漕河泾高科技开发区、复旦复华集团签署了优先扶持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新型制品开发等协议。三是上海市政府对科技型小企业的扶持。为促进科技创新,应对WTO,本市先后成立了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市场化融资的上海技术交易所。2001年3月又成立了国内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专利检索、评估、实施和转化服务。

2.都市型工业蓬勃兴起。根据“十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市经委于2001年初提出,通过市区联手,盘活工业国有资产存量,使都市型工业成为提高上海综合竞争力,体现经济活力的重要亮点。这是上海对建设国际大都市进行功能定位,实施工业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决策。

都市型工业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为载体,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少占地,适宜在都市发展,能够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工业。它主要涉及适合小企业发展的服装服饰、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食品加工制造、包装设计和印刷、室内装饰装潢、化妆品及洗涤用品制造、珠宝钻石等工艺美术晶、旅游产品及健身器材制造、钟表制造,以及其他符合都市型工业特征的新兴行业。市政府根据10个中心城区的资源优势确立了各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方向,形成区县产业一业特强、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发展都市型工业园区为有志者提供了创业的天地。2001年,通过资产重组,资源配置,市中心10个区已有140余户国有老企业将厂房改建成157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吸引了500多户中小企业人驻,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全市有都市型工业小企业6000多户,共完成产值1233.9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1%;实现利润总额52.01亿元,同比增长18.7%:

3.社区服务型小企业走出新路。上海把加强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供创业指导、政策信息、人员培训、技术促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下岗职工以社区为依托,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发展非正规劳动组织这一孵化器来创办杜区服务型小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市专门从事社区服务的小企业有115户,从业人员1018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5%和2.9%。经营范围包括净菜加工、饮用水供应、家庭照看、老人和小孩护理、商品代购、餐饮、日用品修理、文化娱乐、卫生保健、花卉种植等行业,形成了净莱、家政、保安、保洁、保绿、票务、快递、卫生等新型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体系。

(三)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解读2001年上海市小企业统计资料,可以发现: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深刻的、根本的变化,由过去的,“有益补充”的地位和“抬遗补缺”的作用,提高到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的新高度,在吸纳就业、吸引创业、发展产业,以及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以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上海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都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突出表现在:

1.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01年上海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比1999年增长了20.3%,总数达639.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752.3万人的85.0%。其中第一产业4.2万人,第二产业401.6万人,第三产业233.9万人,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分布比例为0.6:60.4:39.O。

非公有制小企业特别是私营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增长最为迅速。2001年,全市非公有制小企业的从业人员达208.6万人,占小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32.6%。混合所有制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日益增强,从业人员达113.5万人,占全部小企业从业人员的17.8%,比1999年增长47.7%。上述数据充分表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调整力度的加大,上海职工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不再是人们就业的唯一选择,而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2.吸引创业的重要形式。投资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资金创业的一个重要渠道。突出表现在:第一,外省市来沪投资小企业激增。2001年外省市非自然人来沪直接设立全资或控股企业达861户,同比增加45.2%;来沪参与投资小企业232户,注册资本达153.1亿元和277.2亿元。外省市自然人直接来沪投资也大幅度增长,同年设立小企业户数比上年增加59,2%,注册资本额增加70.3%;在沪参与投资的小企业注册资本51.54亿元。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第二,民营科技小企业激增。2001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5万家,同比增加25.O%,主要分布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和科技咨询业。民营科技小企业已成为上海高技术人才的重要积聚地、科技成果的重要诞生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

3.发展产业的重要力量。上海小企业在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上的作用日益显现,尤其是科技服务、信息咨询、市场中介经纪代理等新兴行业和新拄术开发、新兴的制造业,几乎都是由小企业投资发展起来的。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小企业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自觉顺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结果。第一,新兴服务型小企业发展迅猛。2001年全市有服务型小企业7.3万户,从业人员68.o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2.9%,实现营业收入和实收资本同比分别增长13.8%和39.6%。第二,新型的二产小企业发展迅速;2001年全市第二产业的小企业达91961户,同比增长9,6%,占全市小企业的比重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些新增加的绝大多数是科技和资本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小企业。

二、政府部门努力促进小企业发展政策聚焦

2001年,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小企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各政府部门努力实现政策聚焦,形成工作合力,使上海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一)大力扶持科技型小企业发展。一是推进张江高科技等园区的改革试点。根据{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先后制定了张江园区内资和外资企业设立登记的实施细则,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科技型企业落户张江,2001年共入驻各类科技企业699户。二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政策扶持。上海制定了《关于登记注册中高新技术成果和人力资本,智力成果投资人股等问题的意见》、《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实施意见》,有力地推动了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三是给科技小企业以技术和资金支持。市和各区县两级政府积极扶持创立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区,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设立技改贴息和科研专项基金,使一大批科技型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减轻小企业的社会负担。本市实施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价格政策,一是贯彻市政府《关于取消本市铸锻、热处理、电镀等26项收费的通知》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取消了26项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基金项目。二是根据财政部、国家计委拟公布取消部分涉及乡镇(集体)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要求,取消了乡镇企业管理费、社会福利生产管理费。三是2002年加大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力度,减轻小企业负担。

(三)大力推进小企业的改革改组。一是推进多元投资,改组小企业。据对轻工、纺织、仪电、电气、化工等行业调查,已有40%左右的小企业通过吸收社会资本进行了多种方式的产权重组,规范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小企业在体制转换的同时实现机制转换。二是鼓励配套型小企业的发展。在组建工业大集团的同时,把专业化协作配套程度较高的小企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三是加快建立劣势企业退出通道。2001年,一批产品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差、资不抵债的劣势国有工业小企业通过采取歇业、破产等方法,实现了顺利退出。

(四)提供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和服务。财政税务部门按照公共财政职能要求,一是举行不同层面的企业理财培训,先后组织了“企业会计报表阅读和分析”、“财务主管的有效管理和方法”、“企业融资担保方式和管理”、“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会计实务”等专题,开展了培训。二是针对小企业存在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的情况,组织开发了小企业简便会计软件。三是宣传小企业理财知识。四是进行私营企业会计质量情况调查和分析。五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针对部分小企业财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率先在全国设计推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操作示范》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通用模式,指导小企业加强财会管理。

三、上海小企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展望

展望未来,上海小企业将继续保持良好晌发展态势:科技型、社会中介类和都市型、吐区服务型小企业将继续快速发展;小企业的市场经营能力、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将进一步提高;小企业将继续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吸纳就业的重点,发展产业的重点;小企业中的公有资奉比例将继续下降,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小企业将成为上海小企业的主体。全市小企业的规模总量将大大扩张,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地位作用将大大提升。然而,综观2001年上海小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首先,小企业的实收资本普遍不足。2001年上海小企业的户均规模为:从业人员24人、营业收入283.5万元、拥有资产165。1万元、拥有资本162.o万元。折算到人,人均营业收人11.8万元、资产6.9万元、资本6.8万元。总体上看,上海的小企业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使得众多小企业捉襟见肘,很难投入资金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已经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

其次,公有资本可退出的空间很大。目前上海公有制小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公有资本仍占绝对比重。在国有小企业中,国有资本占70.1%、集体资本占2.3甲c;集体小企业中,国有资本占4.4%,集体资本占73.7%。由此可见,目前上海小企业中公有资本退出空间很大。

第三,公有制小企业经济效益仍比较低。上海公有制小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比上年有所提高,但仍不够理想。从投入产出的效率看,国有和集体小企业每万元资产与实现万元营业收人之比分别是1:I.83和1:1.24;而私营小企业高达1:5。17。经济效益的差距,集中暴露出公有制小企业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因此,加快企业机制转换,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经济效益,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目前存在的矛盾,要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小企业更快发展。

(一)缓解资金矛盾,增强小企业竞争力

目前,上海小企业在发展中已凸现出资本短缺,实力较弱的矛盾。为增强人世后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在指导、协调小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小企业减少投资风险,加快向“小而强”、“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增强发展后劲。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采取建立风险投资资金,增加贷款担保资金筹措,开展专业担保机构、币和区县担保组织、企业互助担保等多形式的贷款担保等途径来缓解困扰小企业发展的资本不足问题,推动上海小企业更快地发展壮大。三是政府和协会要引导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优势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靠大联大”,把产业资本和科技资本、知识资本结合起来,壮大资金规模,增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二)结合国有经济调整,加大小企业改制力度

目前上海公有制小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公有资本仍占绝对比重,具有巨大的退出空间。加大对小企业的改制力度,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促进国有资本退出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一,以深化企业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动区县综合改革。针对公有制小企业大多分布在地区,而且基本没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实际,把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和推进区县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结合起来,采取小企业市场化的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开放股权、租赁承包、拍卖变现等方式,推动更多的国有资产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第二,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经济: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资产重组,一面推动小企业的国有资本向其他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参股,一面吸引其他社会资本置换小企业的国有存量资本,逐步减少小企业的国有资产总量,实现国有资本的尽快退出,第三,腾出空间,大力吸引民间投资。要完善和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小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革的政策,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盘活和退出国有资本;尤其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国有企事业单位富余的技术、管理人员、自然人和下岗职工出资置换国有小企业资产,创办非公有制小企业。

(三)深化企业改革,尽快提高公有制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是促进公有制小企业尽快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一,加大企业改革力度,促进公有制小企业财产组织体制的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资本结构,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第二,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解决小企业债务处置和人员分流难题,帮助国有小企业提高应对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实力。第三,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劳动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以及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制度,充分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办好企业的积极性。第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尽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上述措施,发挥国有小企业在推动上海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

(编者有删节)

上海小企业的发展
发行时间:2003-02-20
网站编辑: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
  
来源:研究所

上海小企业的发展

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

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爱和维护下,上海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政策、社会和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进一步加速,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进一步改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本市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新的增长点。实践证明,上海小企业是促进市场竞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力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2001年上海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001年,上海小企业继续保持了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全市有小企业27.2万户,比上年增加l1.5%,占全市30万户企业总数的90%强;从业人员639.7万人,比上年增长11.0%;实现营业收入总额7710.4亿元,资产原价4490.0亿元,实收资本总额440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22.9%和26.O%。透视2001年上海小企业的发展,凸现出以下特点:

(一)结构进一步优化

1.资本结构优化。小企业基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其所有实收资本构成中,国有、集体、法人、个人、港澳台和外商资本所占比重依次为16.9:21.2::5.8:14.8:7.0:14.3。其中公有制资本的比重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而同期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分别上升了1.0和1.9个百分点,两者累计1788.8亿元,占实收资本总额的40.6%,超过全部公有资本109亿元,是外资和港澳台资本总额的1.9倍。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已成为小企业的主要投资来源之一。

2.产业结构优化。为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需要,本市小企业向新兴产业集聚的态势明显,新办小企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开发、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房地产开发、计算机软件等各类新兴经济和社会服务行业。2001年本市小企业在三次产业的户数比例已由2000年的0,5:20.4:79.1调整为0.5:20.9:78.6。

3.所有制结构改善,随着国有小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2001年全市公有制、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小企业的户数比例,已由1999年的43.2:47.7:9,1调整为36.3:52.6:11.1。其中,公有制小企业的比例下降了6.9个百分点,而非公有制上升了4.9个百分点,混合所有制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全市的小企业中,非公有制已经占到52.6%。

{二)三类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1.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迅猛。2001年全市科技型小企业,尤其是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生物、新材料、环保设备开发和科技咨询服务等行业的民营和私营科技小企业发展快速,全市仅从事技术咨询、计算机应用恨务和科研综合服务的小企业就达9262户,比上年增加37.2%;从业人员也比上年增加98.7甲c,达到11.i万人。二是得益于政府建立各类科技孵化基地和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如徐汇区分别与座落在该区的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等科研单位达成一系列协议,携手创建枫林路、岳阳路科技园区,共同开发生物技术、生殖健康,光技术等优势特色产品;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签署了交大科技园、纳米基地设施建设等协议;与漕河泾高科技开发区、复旦复华集团签署了优先扶持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新型制品开发等协议。三是上海市政府对科技型小企业的扶持。为促进科技创新,应对WTO,本市先后成立了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市场化融资的上海技术交易所。2001年3月又成立了国内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专利检索、评估、实施和转化服务。

2.都市型工业蓬勃兴起。根据“十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市经委于2001年初提出,通过市区联手,盘活工业国有资产存量,使都市型工业成为提高上海综合竞争力,体现经济活力的重要亮点。这是上海对建设国际大都市进行功能定位,实施工业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决策。

都市型工业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为载体,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少占地,适宜在都市发展,能够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工业。它主要涉及适合小企业发展的服装服饰、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食品加工制造、包装设计和印刷、室内装饰装潢、化妆品及洗涤用品制造、珠宝钻石等工艺美术晶、旅游产品及健身器材制造、钟表制造,以及其他符合都市型工业特征的新兴行业。市政府根据10个中心城区的资源优势确立了各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方向,形成区县产业一业特强、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发展都市型工业园区为有志者提供了创业的天地。2001年,通过资产重组,资源配置,市中心10个区已有140余户国有老企业将厂房改建成157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吸引了500多户中小企业人驻,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全市有都市型工业小企业6000多户,共完成产值1233.9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1%;实现利润总额52.01亿元,同比增长18.7%:

3.社区服务型小企业走出新路。上海把加强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供创业指导、政策信息、人员培训、技术促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下岗职工以社区为依托,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发展非正规劳动组织这一孵化器来创办杜区服务型小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市专门从事社区服务的小企业有115户,从业人员1018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5%和2.9%。经营范围包括净菜加工、饮用水供应、家庭照看、老人和小孩护理、商品代购、餐饮、日用品修理、文化娱乐、卫生保健、花卉种植等行业,形成了净莱、家政、保安、保洁、保绿、票务、快递、卫生等新型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体系。

(三)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解读2001年上海市小企业统计资料,可以发现: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深刻的、根本的变化,由过去的,“有益补充”的地位和“抬遗补缺”的作用,提高到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的新高度,在吸纳就业、吸引创业、发展产业,以及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以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上海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都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突出表现在:

1.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01年上海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比1999年增长了20.3%,总数达639.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752.3万人的85.0%。其中第一产业4.2万人,第二产业401.6万人,第三产业233.9万人,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分布比例为0.6:60.4:39.O。

非公有制小企业特别是私营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增长最为迅速。2001年,全市非公有制小企业的从业人员达208.6万人,占小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32.6%。混合所有制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日益增强,从业人员达113.5万人,占全部小企业从业人员的17.8%,比1999年增长47.7%。上述数据充分表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调整力度的加大,上海职工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不再是人们就业的唯一选择,而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2.吸引创业的重要形式。投资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资金创业的一个重要渠道。突出表现在:第一,外省市来沪投资小企业激增。2001年外省市非自然人来沪直接设立全资或控股企业达861户,同比增加45.2%;来沪参与投资小企业232户,注册资本达153.1亿元和277.2亿元。外省市自然人直接来沪投资也大幅度增长,同年设立小企业户数比上年增加59,2%,注册资本额增加70.3%;在沪参与投资的小企业注册资本51.54亿元。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第二,民营科技小企业激增。2001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5万家,同比增加25.O%,主要分布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和科技咨询业。民营科技小企业已成为上海高技术人才的重要积聚地、科技成果的重要诞生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

3.发展产业的重要力量。上海小企业在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上的作用日益显现,尤其是科技服务、信息咨询、市场中介经纪代理等新兴行业和新拄术开发、新兴的制造业,几乎都是由小企业投资发展起来的。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小企业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自觉顺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结果。第一,新兴服务型小企业发展迅猛。2001年全市有服务型小企业7.3万户,从业人员68.o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2.9%,实现营业收入和实收资本同比分别增长13.8%和39.6%。第二,新型的二产小企业发展迅速;2001年全市第二产业的小企业达91961户,同比增长9,6%,占全市小企业的比重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些新增加的绝大多数是科技和资本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小企业。

二、政府部门努力促进小企业发展政策聚焦

2001年,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小企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各政府部门努力实现政策聚焦,形成工作合力,使上海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一)大力扶持科技型小企业发展。一是推进张江高科技等园区的改革试点。根据{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先后制定了张江园区内资和外资企业设立登记的实施细则,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科技型企业落户张江,2001年共入驻各类科技企业699户。二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政策扶持。上海制定了《关于登记注册中高新技术成果和人力资本,智力成果投资人股等问题的意见》、《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实施意见》,有力地推动了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三是给科技小企业以技术和资金支持。市和各区县两级政府积极扶持创立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区,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设立技改贴息和科研专项基金,使一大批科技型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减轻小企业的社会负担。本市实施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价格政策,一是贯彻市政府《关于取消本市铸锻、热处理、电镀等26项收费的通知》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取消了26项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基金项目。二是根据财政部、国家计委拟公布取消部分涉及乡镇(集体)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要求,取消了乡镇企业管理费、社会福利生产管理费。三是2002年加大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力度,减轻小企业负担。

(三)大力推进小企业的改革改组。一是推进多元投资,改组小企业。据对轻工、纺织、仪电、电气、化工等行业调查,已有40%左右的小企业通过吸收社会资本进行了多种方式的产权重组,规范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小企业在体制转换的同时实现机制转换。二是鼓励配套型小企业的发展。在组建工业大集团的同时,把专业化协作配套程度较高的小企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三是加快建立劣势企业退出通道。2001年,一批产品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差、资不抵债的劣势国有工业小企业通过采取歇业、破产等方法,实现了顺利退出。

(四)提供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和服务。财政税务部门按照公共财政职能要求,一是举行不同层面的企业理财培训,先后组织了“企业会计报表阅读和分析”、“财务主管的有效管理和方法”、“企业融资担保方式和管理”、“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会计实务”等专题,开展了培训。二是针对小企业存在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的情况,组织开发了小企业简便会计软件。三是宣传小企业理财知识。四是进行私营企业会计质量情况调查和分析。五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针对部分小企业财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率先在全国设计推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操作示范》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通用模式,指导小企业加强财会管理。

三、上海小企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展望

展望未来,上海小企业将继续保持良好晌发展态势:科技型、社会中介类和都市型、吐区服务型小企业将继续快速发展;小企业的市场经营能力、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将进一步提高;小企业将继续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吸纳就业的重点,发展产业的重点;小企业中的公有资奉比例将继续下降,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小企业将成为上海小企业的主体。全市小企业的规模总量将大大扩张,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地位作用将大大提升。然而,综观2001年上海小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首先,小企业的实收资本普遍不足。2001年上海小企业的户均规模为:从业人员24人、营业收入283.5万元、拥有资产165。1万元、拥有资本162.o万元。折算到人,人均营业收人11.8万元、资产6.9万元、资本6.8万元。总体上看,上海的小企业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使得众多小企业捉襟见肘,很难投入资金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已经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

其次,公有资本可退出的空间很大。目前上海公有制小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公有资本仍占绝对比重。在国有小企业中,国有资本占70.1%、集体资本占2.3甲c;集体小企业中,国有资本占4.4%,集体资本占73.7%。由此可见,目前上海小企业中公有资本退出空间很大。

第三,公有制小企业经济效益仍比较低。上海公有制小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比上年有所提高,但仍不够理想。从投入产出的效率看,国有和集体小企业每万元资产与实现万元营业收人之比分别是1:I.83和1:1.24;而私营小企业高达1:5。17。经济效益的差距,集中暴露出公有制小企业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因此,加快企业机制转换,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经济效益,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目前存在的矛盾,要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小企业更快发展。

(一)缓解资金矛盾,增强小企业竞争力

目前,上海小企业在发展中已凸现出资本短缺,实力较弱的矛盾。为增强人世后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在指导、协调小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小企业减少投资风险,加快向“小而强”、“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增强发展后劲。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采取建立风险投资资金,增加贷款担保资金筹措,开展专业担保机构、币和区县担保组织、企业互助担保等多形式的贷款担保等途径来缓解困扰小企业发展的资本不足问题,推动上海小企业更快地发展壮大。三是政府和协会要引导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优势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靠大联大”,把产业资本和科技资本、知识资本结合起来,壮大资金规模,增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二)结合国有经济调整,加大小企业改制力度

目前上海公有制小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公有资本仍占绝对比重,具有巨大的退出空间。加大对小企业的改制力度,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促进国有资本退出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一,以深化企业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动区县综合改革。针对公有制小企业大多分布在地区,而且基本没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实际,把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和推进区县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结合起来,采取小企业市场化的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开放股权、租赁承包、拍卖变现等方式,推动更多的国有资产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第二,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经济: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资产重组,一面推动小企业的国有资本向其他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参股,一面吸引其他社会资本置换小企业的国有存量资本,逐步减少小企业的国有资产总量,实现国有资本的尽快退出,第三,腾出空间,大力吸引民间投资。要完善和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小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革的政策,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盘活和退出国有资本;尤其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国有企事业单位富余的技术、管理人员、自然人和下岗职工出资置换国有小企业资产,创办非公有制小企业。

(三)深化企业改革,尽快提高公有制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是促进公有制小企业尽快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一,加大企业改革力度,促进公有制小企业财产组织体制的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资本结构,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第二,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解决小企业债务处置和人员分流难题,帮助国有小企业提高应对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实力。第三,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劳动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以及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制度,充分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办好企业的积极性。第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尽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上述措施,发挥国有小企业在推动上海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

(编者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