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
青岛市二轻总公司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要使自己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与国外知名大企业进行平等竞争,关键在于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特别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一、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主体模糊不清。虽然通过清理资产,界定产权,集体企业的资产界定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但集体资产所有权由谁代表,产权主体仍然模糊不清。由于集体资产产权主体虚设,集体资产名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际上职工一无所有,因此,不能发挥职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不能调动他们关心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积极性,从而产生种种弊端,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一是集体资产容易变为部门所有、地方所有,被任意平凋;二是在企业兼并、合资过程中,对集体资产少评估、低评估、漏评估,使集体资产“肥水流入外人田”。三是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或损失。四是对企业领导人缺乏监督,集体资产被挥霍浪费现象严重;由此,集体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被严重削弱。
2.产权的封闭性。集体企业由地方政府管理,各管理部门都自我配套,自我扩张,自成体系,自我服务。产权的封闭性减弱了资产流动性,集体资产很难根据市场要求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造成单一的产权结构。这与发展产权多元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单是坚持和保障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集体资产的完整性和不受侵犯,关系到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集体企业只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主体,才能有效地对集体资产进行监管,抵制和制止平调、侵吞集体资产行为,保护集体资产的完整性,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保障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
2.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集体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改革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才能跻身于市场。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生产按市场需求安排,产品按市场变化调整,经营按市场发展趋势应变,就能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旺盛生命力。
3.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集体企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集体企业只有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主体,才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使企业形成权责分明、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领导体制和科学管理体系。
4.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把企业办成职工自己企业的需要。集体企业的本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拥有所有权。而当前的集体企业却丧失了这一本质,企业名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际上企业资产同职工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必须改革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确立职工个人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把企业办成职工自己的企业。
三、轻工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
轻工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构想要付诸实施,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突出企业的个性,抓住存量资产量化这一关键环节,逐步规范成多种多样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轻工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首先要从量化存量资产、返回劳动积累着手,重新确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转变职工的“二全民”身份,恢复集体企业的本来面目。存量资产主要是指经过产权界定属于企业劳动群众所有的那部分资产。存量资产来源主要有3部分:一是当年老职工出资的增值部分。轻工老集体企业职工大都带资人社,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已经退还股金,但职工股金增值部分仍留在企业。二是劳动积累的沉淀部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策规定集体企业的职32--12资不得高于同行业同工种国营企业的职32]2资标准,又因为集体企业坚持勤俭办厂的优良传统,实行高积累低分配,也是集体资产较快地增值的重要原因。三是国家政策让惠于企业的部分。无论在计划经济还是改革开放前期,集体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在科技项目、银行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这部分资产,国家政策已规定属于企业出资人所有。
存量资产的量化涉及到企业与职工利益的调整,涉及到离退休职工、在职职工和经营者利益关系的调整。轻工集体企业在改制时应该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及“尊重历史,着眼发展,不宜细”、“谁投资谁得益和谁劳动谁得益相结合”等原则处置存量资产。由于不同时期轻工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的构成不同,不同企业的隶属关系和职工队伍变化不同,在改制中存量资产产权主体如何界定?哪部分可以量化给职工?这是企业改制中遇到的政策难点。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设置离退休人员保障股。“文化大革命”以前组建的企业,可以按离退休人员的数量划出一部分资产作为集体共同共有,主要用于增加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以及解决职工中历史遗留问题。如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请专家通过对60、70、80年代集体和全民企业职1.35资福利的对比分析,表明由于集体企业职工平均收入低于全民企业职工平均收入而形成的离退休和在职人员的劳动积累部分占企业存量资产的75呖。这是离退休人员保障股设置的依据和来源。保障股可由工会或退管会的法人持有,也可由基金会持有,一般不量化到人。
二是设置在职职工个人股,由职工个人所有。轻工各类集体企业可以把一部分存量资产采用实量化的方式,划到在职职工个人名下,归其个人所有。实量化的主要依据是职工为集体企业服务的工龄、不同岗位任职的时间、对企业作出的贡献等三要素。一般“文化大革命”以后建立的集体企业出资人容易清晰,创业者和职工变动小,离退休人员和历史遗留问题少,存量资产大多应该实量化。50年代建立的老集体企业资产关系复杂,职工队伍变化大,离退休人员多,存量资产首先应该划出一块用于改善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其次可以“文化大革命”及以后企业资本金的增值部分量化给在职职工。实量化一般应与增资配股相结合,并锁定转让期或以职工劳动合同解除作为转让的条件。
三是设置企业职工岗位股。集体企业承认职工的劳动是一种资源,应该分享企业收益。企业可以一部存量资产设置职工的岗位股,按岗位的重要度拉开差距。职工以劳动力的差异配置在不同的岗位上,享受岗位股的收益。岗位变化,收益变化,离开岗位,收益取消。这一般称为虚量化。岗位股也可用其收益按企业规定的股价购买,使岗位股逐步成为职工个人股。岗位股也可设立基金,由职工共同共有。
做好存量资产量化工作是集体企业改革与创新的基础。在操作中要注意把存量资产量化和改变职工身份、脱掉“二全民”帽子结合起来。存量资产量化是对集体企业职工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和劳动积累的补偿和返回。但存量资产量化,尤其是实量化也意味着职工“二全民”身份的取消。从此,企业和职工之间建立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双向选择的用工机制,而企业也摆脱行政附属物的地位,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