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型工业都市型工业成为上海现代工业新亮点
一、“都市型工业”的提出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大城市中分布了大量的“大规模”的传统制造业,这类企业产品结构老化、科技含量不高,但职工人数多,占地面积大-以上海纺织工业为例,1991年底,上海国有纺织服装企业有494户,在职职工53.5万人,工厂占地8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5亿元.棉纺能力241万锭,职工人数超过1万人的企业有好儿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这类传统制造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严重的困境,面临着艰巨的调整仔务。
同时,随着各地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日益迫切,一方面,要求传统制造业实行退出和收缩;另一方面,城市化又需要支柱产业的强力支撑,这就需要传统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两者结合起来,需要各地领导必须找到一条适应城市化要求的新的城市经济支柱产业的整体思路:在这方面,上海市最近提出了“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支柱产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的目标。而北京等一些中心城市也陆续提出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由此,“都市型工业”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概念,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都市型工业的三大亮点
都市型工业必须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型大都市,合理运用在信息、交通、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集聚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并日益显示出园区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待征。
位于泰康路上的上海食品机械厂,有这样一道风景:昔日毫不起眼的厂房,如今已集聚了来自10个国家的从事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的企业,都市型工业园成为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优良平台。此举很快被沪上众多工业科研院所借鉴,上海纺织科技工业研究院一举转型为上海纺织科技工业园.轻工业研究所变成了理日科技工业园,机床研究所变成了机床科技工业园区……园区化发展模式在工业科研院所中蔚然成风。
“品牌化”是上海都市型工业的又一特征。上海的中心城区曾经孕育了一大批名牌,很多名牌至今仍有不小的号召力,利用这种名牌效应吸引更多同类企业的入驻,成了不少都市工业园招商引资的新招数。而这种“品牌化”,其实还有着专业化生产链的特征。三枪集团将从位于卢湾区的集团总部中腾出I万多平方米的面积,吸引国内外内衣同行前来人驻,共同组建上海内衣发展中心。而在曾经赫赫有名的长征锁厂,改建后的长征都市型工业园区集聚了几十家专业锁公司,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有税收、有就业、有环保、有形象”——多赢的格局引起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热情,都市型工业很快就频频联姻各区的特强产业,呈现出“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在以旅游纪念品为特强制造业的黄浦区,人民印刷八厂的一个旧厂房现在改建成了旅游纪念品工业大厦,迅速成为旅游品研究、开发、生产、批发的集散地:
上海的都市型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和市场化运作的阶段。上海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市、区联手,利用国有企业的闲置厂房和水电煤配套资源,采取联合招商、租赁招商等方式,建设都市工业园区;通过实现传统工业转为都市工业、市属企业转为区属企业、国有企业转为多种所有制企业,使政府得税、企业获利、职工就业。
三、发展都市型工业的主要举措
城市的快节奏运行为都市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都市型工业也对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利用都市特有的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都 旧型工业发展。
1.加快建立都市型工业依托的平台。依托大都市,搭建发展平台是都市型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都市型产业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贸易中心。上海处于“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与外商沟通多、商机多,信息快、交通方便、物流通畅:上海利用贸易公司分布集中,对外联系广泛,外贸能力强等特点,发挥产业配置和生产组织功能,使都市成为贸易中心。
——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2000年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消费能力较强;上海市的国际活动较多,经常举行盛大的国际经济与文化结合的各类活动,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国际旅游节、国际电影节以及各种展销、展示会,加强了海外、国内的交流和宣传,有利于吸收中外各地优秀文化,有利于消费者处在时尚消费的前沿,从而引导都市消费新潮,激活市场、取得先发效应。
——高技术中心。上海拥有众多的教育及研究机构,并注意发挥其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为都市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与策略,并且成为新技术的孵化基地。上海工业新高地的建设,也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宏观环境。
2.企业民营化、小型化。在大都市,政府在工业领域追求的目标一般是将都市塑造成高新技术和规模经济产业的积聚地。但是,小企业是大中型企业的摇篮,也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的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处于绝对优势。我国的小企业是都市型工业和科技开发的主要力量,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传统产业的小企业的生存形式、生存依据也应成为被关注的问题。上海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产权主体多元组合,使企业产权结构、从封闭化向开放化转变。一是冲破地址、条块、所有制的束缚,形成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多种企业组织形式:上海梦乡床垫公司是原二轻系统一家老集体企业与新加坡外商合资的企业,成立10年来,累计创利3851万元。相当于中方投资额的13.4倍,后来又与长宁区组建软体家具企业集团,经营者个人出资,并获得相应的期股。集体、地区、个人、外商的开放的产权组合.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面貌。二是从科研、生产、销售的融合,形成劳动和资本要素联合运作的“链”。虹口区普利特化学研究所是一家民营科技企业,1993年由几个大学教授出资3万元组建,1998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他们在市场中形成了劳动和资本要素联合运作的”链”,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确立科研项目。委托有能力的大学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专利后外发给工厂生产,最后,由自己实现销售。小企业通过吸收外部的科技人员人股和参加项目,减少了交易费用,形成了对科技、生产、经营人员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实现了投资少、创造利润和税收高的奇迹。
员工持股控股.使企业内部的产权主体从板块化向清晰化转变。长期以来,国有、集体小企业受“一大二公”的影响.否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扼杀了职工的积极性。在企业改制中,职工创造了员工直接或间接持股的多种形式,形成了劳动者与企业之间清晰的产权关系。一是员工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直接持股。二是员工组建自主的资产管理的组织形式投资企业间接持股。如持股会、基金会、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员工持股企止:内,形成职工股、经营者个人股、外来股互相制衡的产权安排,保证了企业内外股东的利益。
实行“两权分离”,使企业经营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小企业原来一般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同一主体.影响企业内外人才的交流。在市场经济中,小企业从实际出发形成厂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一是委托经营,就是委托能人经营。二是集体和私营业主的双层经营。这是指集体企业以厂房、设备、品牌、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与私营业主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这种形式调动了集体和业主的积极性。既改进了集体企业的机制,增加了集体的收益,又为私营业主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上海推进都市型工业发展的做法,在全国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关专家指出,发展都市型寸:业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着力发展新型业态。完善都市本地和周边地区销售网点,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扩展全国营销网络,如地区总代理、收购商业网点等。二是技术升级。都市产业的二元结构特征为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设计制作技术的结合提供了可能。要加快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工艺流程控制、计算机企业管理以及各种高效、节能、降耗的具有经济规模的生产技术。三是吸引人才。加快优秀人才培养和集聚,形成人才资源高地。人才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宝贵的资源。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三类人才:一是设计人才;二是经营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三是高水平的技工。
(摘自《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