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坛现代世界人才争夺战的十种形式
发行时间:2002-08-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坛现代世界人才争夺战的十种形式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撰文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上的人才争夺改变丁形式,在“加紧开发高级专门人才、鼓励输入高级专门人才、限制输出高级专门人才”三大战略框架下,人才争夺不见刀光剑影,不见了滚滚硝烟,而是采取了比较平和、友善的形式。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主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10种:

一、吸引留学人员,收割人才

20世纪末,全世界的留学生人数达150万,其中三分之一,即50多万在美国。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无不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到自己国家留学。近年来,外国大学吸引留学生到本国读书,已从过去的坐在本国消极等待,改变为积极抢滩中国市场。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均把吸引留学生作为增加国际贸易收入的手段,不断在北京、广州召开留学博览会、大学介绍会,争取把中国大学生乃至中学生吸引到他们国家读书深造。实际上这些吸引留学生的举措,无异于开来了一台台“人才收割机”。

二、兼并购买企业,连锅端才

通过兼并企业获得高技术人才是国外企业的重要抢才手段。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和荷兰的菲利浦都发生过为了把它们所需的人才弄到手,高薪收买不成,转而通过并购手段把所需人才连锅端来的事。

三、雇用猎头行动,专瞄高才

自从世界上第一家猎头公司于1926年在美国创立以来,经由二战,不断发展壮大。当今世界猎头十强,基本上成立于上一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运作,经验丰富,手段老到。

世界上的猎头公司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头;三是专门化程度很高的小个头。这些猎头一旦与各国公司搭上界,就成为专猎高才的利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90%以上大企业利用猎头择取人才。

四、国外设立机构,就地取才

在国外设立科研机构,就地取才是日本的拿手好戏。日本把实验室建到了美国的一些高等学府或高科技中心附近,同时开出高于当地20%一30%的薪水,就地取才。

五、寻机趁火打劫,抢掠人才

中国古代兵家36计之中,有一计名曰“趁火打劫”,意思是说,乘对方之危,干损人利己之事。国际间,在人才争夺问题上,趁火打劫之事屡有发生。60年代,美国趁古巴革命,引进1300名古巴医生;60年代末,苏联军队进驻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又乘机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1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六、修改移民法规,开门迎才

美国出于发展本国技术经济的考虑,于1952年和1965年两度修改移民法规,通过放宽移民条件、简化移民手续,为一些外国高级专家进入美国社会提供便利。1949年至1973年,大约有16万名科学家与工程师、6万名医生移居美国。

七、启动特别计划,超前揽才

国外有识之士认为,对学业杰出的学生,只要看准了,就要舍得投资去争取。这口旷对未来的投资”。德国西门子公司实施了争夺人才幼苗的战略,吸纳对象已经从大学生延伸到高中、初中的“高材生”、“神童”,搜索具有发展前途的“幼苗”。

八、利用网络通道,聚集英才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在人才挖掘方面具有信息量大、操作便捷、覆盖面广的特点:在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它将以无形化、高效化的优势受到猎头公司青睐: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使用网络通道挖掘人才的已占领市场45%,这种趋势,还将日益增强。

九、领导出国访问,顺手牵才

国际上,国家与国家之间领导人互访是常有的事,但它往往不是单纯的外交活动。2000年1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应约访印,他首先来到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所在地。在那里,他参观了一家著名的软件开发商的工厂,并对工厂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到新加坡工作。吴作栋说,他已经为创业者提供了几十亿美元的创业投资资本。

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

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历来都被称颂为一件恩泽后世的善举,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喜欢采取这种方法培养人才,为其所用:刚刚跨进新世纪,为了配合美国政府的高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微软公司特别制定了“技能2000”行动计划。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与世界各地350所大学、学院合作,大举培养高技术人才。

坛现代世界人才争夺战的十种形式
发行时间:2002-08-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坛现代世界人才争夺战的十种形式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撰文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上的人才争夺改变丁形式,在“加紧开发高级专门人才、鼓励输入高级专门人才、限制输出高级专门人才”三大战略框架下,人才争夺不见刀光剑影,不见了滚滚硝烟,而是采取了比较平和、友善的形式。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主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10种:

一、吸引留学人员,收割人才

20世纪末,全世界的留学生人数达150万,其中三分之一,即50多万在美国。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无不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到自己国家留学。近年来,外国大学吸引留学生到本国读书,已从过去的坐在本国消极等待,改变为积极抢滩中国市场。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均把吸引留学生作为增加国际贸易收入的手段,不断在北京、广州召开留学博览会、大学介绍会,争取把中国大学生乃至中学生吸引到他们国家读书深造。实际上这些吸引留学生的举措,无异于开来了一台台“人才收割机”。

二、兼并购买企业,连锅端才

通过兼并企业获得高技术人才是国外企业的重要抢才手段。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和荷兰的菲利浦都发生过为了把它们所需的人才弄到手,高薪收买不成,转而通过并购手段把所需人才连锅端来的事。

三、雇用猎头行动,专瞄高才

自从世界上第一家猎头公司于1926年在美国创立以来,经由二战,不断发展壮大。当今世界猎头十强,基本上成立于上一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运作,经验丰富,手段老到。

世界上的猎头公司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头;三是专门化程度很高的小个头。这些猎头一旦与各国公司搭上界,就成为专猎高才的利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90%以上大企业利用猎头择取人才。

四、国外设立机构,就地取才

在国外设立科研机构,就地取才是日本的拿手好戏。日本把实验室建到了美国的一些高等学府或高科技中心附近,同时开出高于当地20%一30%的薪水,就地取才。

五、寻机趁火打劫,抢掠人才

中国古代兵家36计之中,有一计名曰“趁火打劫”,意思是说,乘对方之危,干损人利己之事。国际间,在人才争夺问题上,趁火打劫之事屡有发生。60年代,美国趁古巴革命,引进1300名古巴医生;60年代末,苏联军队进驻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又乘机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1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六、修改移民法规,开门迎才

美国出于发展本国技术经济的考虑,于1952年和1965年两度修改移民法规,通过放宽移民条件、简化移民手续,为一些外国高级专家进入美国社会提供便利。1949年至1973年,大约有16万名科学家与工程师、6万名医生移居美国。

七、启动特别计划,超前揽才

国外有识之士认为,对学业杰出的学生,只要看准了,就要舍得投资去争取。这口旷对未来的投资”。德国西门子公司实施了争夺人才幼苗的战略,吸纳对象已经从大学生延伸到高中、初中的“高材生”、“神童”,搜索具有发展前途的“幼苗”。

八、利用网络通道,聚集英才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在人才挖掘方面具有信息量大、操作便捷、覆盖面广的特点:在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它将以无形化、高效化的优势受到猎头公司青睐: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使用网络通道挖掘人才的已占领市场45%,这种趋势,还将日益增强。

九、领导出国访问,顺手牵才

国际上,国家与国家之间领导人互访是常有的事,但它往往不是单纯的外交活动。2000年1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应约访印,他首先来到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所在地。在那里,他参观了一家著名的软件开发商的工厂,并对工厂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到新加坡工作。吴作栋说,他已经为创业者提供了几十亿美元的创业投资资本。

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

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历来都被称颂为一件恩泽后世的善举,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喜欢采取这种方法培养人才,为其所用:刚刚跨进新世纪,为了配合美国政府的高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微软公司特别制定了“技能2000”行动计划。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与世界各地350所大学、学院合作,大举培养高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