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
发行时间:2001-10-20
网站编辑:陈锦华
来源:研究所

专    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  陈锦华

  一、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进行全球范围的结构调整。这带来了两个重大变革,—是经

济全球化,一个是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猛烈地

冲击着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21世纪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趋势。去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经济

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给全球经

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单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到谈判参加世界贸易组织,都是为了适应这个客观趋势。也正

是我们比较好地适应了这个趋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长达20多年的快速持续增长,综合

国力、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显著提高:2000年的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

43.9%,我国同世界经济的合作与竞争,进入到一个新的广阔空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

都摆脱不了它的影响,适者生存的规律正在考验着我们的广大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对外开放,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贸易规则趋同。

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和承受能力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了,不可避免地带来贫富差

距、环境污染以及经济波动的风险,经济安全,甚至国家主权和利益也在受到挑战。这

种种负面效应,正在引起各国日益广泛的不安:从1998年5月日内瓦关贸总协定50周

年纪念活动受到的大规模反全球化活动开始,到以后的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会议、曼谷

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布拉格世界银行年会、悉尼奥运会,以及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

行的“世界社会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全球化的活动和抗议浪潮。

    当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大国经济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广泛影

响和冲击。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30%,日本占16%,这两个经济大国几乎占

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将近一半。在80年代前美国经济三次衰退时,日本经济持续繁荣。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美国经济则持续了近十年的快速增长。它们之间的相

互消长,对全球经济起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但从去年第三、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开始

下降,而且降幅不小,GDP由第二季度约5.0%猛降到1.1%。日本则再次衰退,2000

年原预计经济增长2.3%,现在只有1.2%,比1999年下降0.2个百分点。这是从1974

年以来第一次两大经济体同时发生衰退。它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引起各国的严重关

切。英国《经济学家》甚至提出:“它会把美国的经济衰退全球化吗?”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

说,这决不是无关紧要的事。2000年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总额已达1578亿美元,占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4.6%。其中,对两国出口总额为973.6亿美元,占去年全国出口

总额的37.6%。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此有

足够的估计和准备。中国的企业一定要关注经济全球化中的种种变数,正确地看待它的

正面和负面效应,从各方面做好应对工作:    从发展看,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讲,最重

要的是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我们就能发展,就能壮大;近20

年来,我国的一些地区、产业和企业快速发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上海的巨大发展和突出

变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获得成功的一个光彩夺目的范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我记得20年前,国务院曾经在上海召开过一次全国工交会议,提出了学上海:那时的上

海,还没有兴起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现代产业群,没有宝钢,没有华虹电子,没有上海金

山石化的二期、三期、四期工程,没有新世纪轿车,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也没有为现代工业

提供有力支撑的证券交易所。这20年,是上海大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20年。这个巨大

进步,是上海的新形象,也是中国的新形象。它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一经被人民群

众所拥戴和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在各行各业得到切切实实的落实,就会形成巨大的生产

力,迅速改变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的面貌。中国的企业在抓住机遇上,要

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加强相互学习,特别是要向那些参与经济全球化意

识强、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学习,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二、参与经济全球化重在创新

    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重要的是创新。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

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财富》杂志今年2月份的封面文

章,分析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排行榜的

根据,“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这个概括集中反映了全球企业发展的

客观现实。

    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首要的是观念创新,树立创新思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决

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而应当有广阔的视野,适时看到国内外的各种变化,以应变、善

变的精神,去思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洞察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新的市场,拓展新的事

业。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企业一般都是强调生产加工,现在则要强

调全方位的服务,要从以效益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没有顾客,就没有市场,也就失

去了效益的源头。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企业“虚拟经营”、“制造业的服务化”、“反向营销”

等方法,就是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的创新。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新的具体的经营方

式,更要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这种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注重体制创新。“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企业改革,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体制创新上

下功夫。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

下,广大企业坚持不懈的多年努力的结果,对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去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8个百分点中,由工业拉动的就占了5.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

63.6%。但是,对国企改革和脱困要有正确估量。这里既有企业自身努力的因素,也有

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改善和国家政策扶持的重要原因。党中央提出国企三年脱困,强调的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感和重要性,绝不是讲国有企业改革到此为止。三年改革脱困只

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是为以后打基础的。要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

三年脱困为有利契机,继续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还有

相当数量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并不牢固,企业法人治理绪构还不完善,监督制

约机制还比较弱化,“翻牌公司”的问题也投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都要靠体制的创新来

解决。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机制。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有的

企业生产经营好,有竞争能力,有的却步履维艰,缺乏活力,这里面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

企业体制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方

面,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企业的体制创新,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推进资产重组,规范改

制,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要十分注重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创新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

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科研开发投入高于中国几倍,其中占主要比重的是企业。美国的科

技投资的3/4来自企业,欧盟、日本也都在70%左右。中国企业按销售额计算还不到

o.5%。有些上市公司筹集的资金忙于投资房地产,很少用于科技开发。湖北的猴王集

团,据有关材料揭露,通过上市和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忙于炒股、开发房地产、扩大个人

消费,就是不搞科研开发。1996年一1998年对外宣称科技投入5500万元,实际根本没有

投入。现在看来,猴王的破产决不是偶然的。这种欺世盗名、自欺欺人的作法,只能害人害

己,不可能善终。与猴王集团相反,许多企业实实在在重视科技创新,千方百计筹资投入,

并由此导致企业蒸蒸日上,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天津药业公司多年来坚持开发和培

育核心技术,在原料药地塞米松市场上,战胜法国罗素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90年

代初,罗素公司曾凭借其强大的实力,运用低价格抢占中国市场,天津药业公司被迫停产。

但他们没有泄气,而是总结经验、立志创新,经过几年奋斗,终于取得了自己的知识产权,

核心技术超过了罗素公司,重新取得了质量和价格优势,还乘胜扩大出口,占领了亚洲

60%及全球40%的市场。

    三、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中国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比对手具有优势。尽管我国企业

与世界500家大型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世界经济并不是完全由大企业所垄断,

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与我们规模和水平相近的企业。同发展中国家相

比,我们的企业还有相当的优势。即使是与世界500家大企业相比,我们也拥有自身的

优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发挥得好,同样能使我们找到进入市场的机会。

    第一,敢于“走出去”,以自身的优势去寻求国外资源,开拓市场。当今世界500家大

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其他国家从事经营活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参与经济全球

化,就必须树立全球竞争意识,敢于“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从劳务和工程承包为主,发展到海外投资、进行资源开发。他们同

苏丹合作,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是他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新的高起点。他们充分

发挥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庆精神”和技术优势,只用了11个月就勘探开发了地质储量近

2亿吨,用11个月时间建成1506公里的长输管道,用1年时间建成6个油田,用不到2年

的时间,建成炼油厂,到2005年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中方可以取得份额油700万吨,差

不多等于国内华北油田和大港油田两个油田的年产量,他们以10.7亿美元的投资,带动

了国内14.5亿美元的设备、材料出口,高峰时的施工人员超过6000人。苏丹项目的成

功,在非洲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国家纷纷找我们合作。中石油“走出去”的经验十分宝

贵,我们应当有更多的企业象他们那样大步走向世界。

    第二培育企业”舰队”,做大做强一批大企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努力“形成

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

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参与国际化经营主要是靠大企业和

跨国公司,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生产力水平也主要表现在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实力上。有条

件的企业必须认真研究企业的战略定位,励精图治,不断地做强做大。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已经创出了一些名牌企业,有的已成为世界知名企业。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的规

模与实力,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应当认真按照党的十五届

四中全会的决议精神,实施“大企业战略”,挑选一批有一定国际经营基础、产品技术含量

较高、管理基础好、有发展前途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建“国家队”或“联合舰队”,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合作与竞争。上海

宝钢在全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排名第6位,2000年产钢1100多万吨,实现了党的十

四大提出的建成千万吨钢铁基地的目标。销售额705亿元,接近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销售额。宝钢做强做大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坚持“引进、消化、创新”,着眼点不仅在于宝

钢本身,而是通过消化、创新、辐射,带动中国整个钢铁工业。他们做强做大的第二条经

验,是敢于参与国际竞争,获取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他们每年保持10%一12%的产品出

口,经受国外高水平用户的挑剔,并借此不断改进质量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第三,重视

创新,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每年科技投入已占到销售额的3%。第四,通过在

国内外上市,开拓资本运作渠道:他们还利用上市的契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严格规

范公司制运作,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建立企业国际战略联盟。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联盟,以合作方式快速有

效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许多大公司的

一半业务已经通过战略联盟获取利润。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的企业如果仍然坚持独往

独来,就很难确立全球视野、增强竞争能力和占有市场份额,也不可能融人世界经济发展

的主流。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是与国际经济对接、与国际惯例对接的重

要措施。与跨国公司联盟,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可以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企业的

发展。上海汽车集团先后与国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汽车公司战略联盟,引进、消

化、吸收了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建立了包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两大整车生产基

地在内的48家合资企业,并通过流动发展的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形成年产轿车40万辆

的生产能力和较为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国内轿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42%,为中国

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我国企业要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重视创建和

发展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晶牌体现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也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

和一个国家的形象。创立和发展品牌是企业长久不衰、保持市场生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之一。中国的企业家要认识品牌,重视品牌,锲而不舍地发展自己的品牌。海尔集团在国

际化经营中始终注重创立国际级品牌,他们不是单纯地追求“出口创汇”,而是提出“出口

创牌”。他们认为,只要海尔的品牌在美国市场、欧洲市场站住脚、扎下根,就不愁创不了

更多的外汇。这种理念不仅使海尔创出了晶牌,也使海内外的市场不断扩大。2000年海

尔的全球营业额达到406亿人民币,创汇2.8亿美元,比上一个年度增加了103%,海尔品

牌已经开始成为国际知名晶牌。“创汇”和“创牌”一字之差,理念却差别很大,效果更是

大不一样。学习海尔,就要学习这种创牌精神和创牌文化。

    四、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是一种全新的手段。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给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组织

结构和管理手段都带来巨大的变革,促进了传统企业体制和管理工作现代化。网络技术

可以改变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网络的应用使得消费者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商品

比较,传统的以标准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需要,而以个性化生产和

特性化服务为特征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的生

产流程也将由原来只能生产一种型号或一类产品的刚性流水线,转为能够根据市场变化

随时改变产品型号、甚至改变产品品种的柔性化生产线。网络技术的应用,要求企业建

立高效决策机制。传统的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将被网络技术所冲击,扁平

式组织结构将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多元化和消费个性化的需要。网络技术实现了企业经营

管理的变革,使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通过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实现企业信

息的共享,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同时,通过对企业供应链和市场链实行电子化管理,

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不同生产经营流程或价值链的高度整合,从而把企业的经

营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我国传统企业与世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于发挥了后发优势,可以少走弯路,有

条件争取不落后。希望一切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在信息网络技

术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应用步伐。现在,由于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波动,有人对网

络技术提出了疑问,其实这是快速发展中的调整和修正,它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我们

应当继续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扩大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整体

素质。继续扎扎实实地推进电子商务。这里最关键的是,企业家的观念要转变,要通过采

取各种手段使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都能够熟悉网络,能够用网络术语

进行思考和行动,能够熟练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走向世界。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
发行时间:2001-10-20
网站编辑:陈锦华
  
来源:研究所

专    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  陈锦华

  一、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进行全球范围的结构调整。这带来了两个重大变革,—是经

济全球化,一个是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猛烈地

冲击着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21世纪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趋势。去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经济

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给全球经

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单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到谈判参加世界贸易组织,都是为了适应这个客观趋势。也正

是我们比较好地适应了这个趋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长达20多年的快速持续增长,综合

国力、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显著提高:2000年的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

43.9%,我国同世界经济的合作与竞争,进入到一个新的广阔空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

都摆脱不了它的影响,适者生存的规律正在考验着我们的广大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对外开放,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贸易规则趋同。

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和承受能力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了,不可避免地带来贫富差

距、环境污染以及经济波动的风险,经济安全,甚至国家主权和利益也在受到挑战。这

种种负面效应,正在引起各国日益广泛的不安:从1998年5月日内瓦关贸总协定50周

年纪念活动受到的大规模反全球化活动开始,到以后的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会议、曼谷

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布拉格世界银行年会、悉尼奥运会,以及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

行的“世界社会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全球化的活动和抗议浪潮。

    当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大国经济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广泛影

响和冲击。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30%,日本占16%,这两个经济大国几乎占

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将近一半。在80年代前美国经济三次衰退时,日本经济持续繁荣。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美国经济则持续了近十年的快速增长。它们之间的相

互消长,对全球经济起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但从去年第三、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开始

下降,而且降幅不小,GDP由第二季度约5.0%猛降到1.1%。日本则再次衰退,2000

年原预计经济增长2.3%,现在只有1.2%,比1999年下降0.2个百分点。这是从1974

年以来第一次两大经济体同时发生衰退。它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引起各国的严重关

切。英国《经济学家》甚至提出:“它会把美国的经济衰退全球化吗?”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

说,这决不是无关紧要的事。2000年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总额已达1578亿美元,占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4.6%。其中,对两国出口总额为973.6亿美元,占去年全国出口

总额的37.6%。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此有

足够的估计和准备。中国的企业一定要关注经济全球化中的种种变数,正确地看待它的

正面和负面效应,从各方面做好应对工作:    从发展看,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讲,最重

要的是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我们就能发展,就能壮大;近20

年来,我国的一些地区、产业和企业快速发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上海的巨大发展和突出

变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获得成功的一个光彩夺目的范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我记得20年前,国务院曾经在上海召开过一次全国工交会议,提出了学上海:那时的上

海,还没有兴起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现代产业群,没有宝钢,没有华虹电子,没有上海金

山石化的二期、三期、四期工程,没有新世纪轿车,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也没有为现代工业

提供有力支撑的证券交易所。这20年,是上海大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20年。这个巨大

进步,是上海的新形象,也是中国的新形象。它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一经被人民群

众所拥戴和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在各行各业得到切切实实的落实,就会形成巨大的生产

力,迅速改变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的面貌。中国的企业在抓住机遇上,要

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加强相互学习,特别是要向那些参与经济全球化意

识强、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学习,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二、参与经济全球化重在创新

    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重要的是创新。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

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财富》杂志今年2月份的封面文

章,分析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排行榜的

根据,“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这个概括集中反映了全球企业发展的

客观现实。

    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首要的是观念创新,树立创新思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决

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而应当有广阔的视野,适时看到国内外的各种变化,以应变、善

变的精神,去思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洞察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新的市场,拓展新的事

业。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企业一般都是强调生产加工,现在则要强

调全方位的服务,要从以效益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没有顾客,就没有市场,也就失

去了效益的源头。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企业“虚拟经营”、“制造业的服务化”、“反向营销”

等方法,就是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的创新。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新的具体的经营方

式,更要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这种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注重体制创新。“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企业改革,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体制创新上

下功夫。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

下,广大企业坚持不懈的多年努力的结果,对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去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8个百分点中,由工业拉动的就占了5.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

63.6%。但是,对国企改革和脱困要有正确估量。这里既有企业自身努力的因素,也有

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改善和国家政策扶持的重要原因。党中央提出国企三年脱困,强调的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感和重要性,绝不是讲国有企业改革到此为止。三年改革脱困只

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是为以后打基础的。要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

三年脱困为有利契机,继续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还有

相当数量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并不牢固,企业法人治理绪构还不完善,监督制

约机制还比较弱化,“翻牌公司”的问题也投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都要靠体制的创新来

解决。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机制。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有的

企业生产经营好,有竞争能力,有的却步履维艰,缺乏活力,这里面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

企业体制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方

面,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企业的体制创新,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推进资产重组,规范改

制,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要十分注重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创新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

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科研开发投入高于中国几倍,其中占主要比重的是企业。美国的科

技投资的3/4来自企业,欧盟、日本也都在70%左右。中国企业按销售额计算还不到

o.5%。有些上市公司筹集的资金忙于投资房地产,很少用于科技开发。湖北的猴王集

团,据有关材料揭露,通过上市和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忙于炒股、开发房地产、扩大个人

消费,就是不搞科研开发。1996年一1998年对外宣称科技投入5500万元,实际根本没有

投入。现在看来,猴王的破产决不是偶然的。这种欺世盗名、自欺欺人的作法,只能害人害

己,不可能善终。与猴王集团相反,许多企业实实在在重视科技创新,千方百计筹资投入,

并由此导致企业蒸蒸日上,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天津药业公司多年来坚持开发和培

育核心技术,在原料药地塞米松市场上,战胜法国罗素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90年

代初,罗素公司曾凭借其强大的实力,运用低价格抢占中国市场,天津药业公司被迫停产。

但他们没有泄气,而是总结经验、立志创新,经过几年奋斗,终于取得了自己的知识产权,

核心技术超过了罗素公司,重新取得了质量和价格优势,还乘胜扩大出口,占领了亚洲

60%及全球40%的市场。

    三、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中国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比对手具有优势。尽管我国企业

与世界500家大型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世界经济并不是完全由大企业所垄断,

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与我们规模和水平相近的企业。同发展中国家相

比,我们的企业还有相当的优势。即使是与世界500家大企业相比,我们也拥有自身的

优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发挥得好,同样能使我们找到进入市场的机会。

    第一,敢于“走出去”,以自身的优势去寻求国外资源,开拓市场。当今世界500家大

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其他国家从事经营活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参与经济全球

化,就必须树立全球竞争意识,敢于“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从劳务和工程承包为主,发展到海外投资、进行资源开发。他们同

苏丹合作,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是他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新的高起点。他们充分

发挥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庆精神”和技术优势,只用了11个月就勘探开发了地质储量近

2亿吨,用11个月时间建成1506公里的长输管道,用1年时间建成6个油田,用不到2年

的时间,建成炼油厂,到2005年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中方可以取得份额油700万吨,差

不多等于国内华北油田和大港油田两个油田的年产量,他们以10.7亿美元的投资,带动

了国内14.5亿美元的设备、材料出口,高峰时的施工人员超过6000人。苏丹项目的成

功,在非洲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国家纷纷找我们合作。中石油“走出去”的经验十分宝

贵,我们应当有更多的企业象他们那样大步走向世界。

    第二培育企业”舰队”,做大做强一批大企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努力“形成

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

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参与国际化经营主要是靠大企业和

跨国公司,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生产力水平也主要表现在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实力上。有条

件的企业必须认真研究企业的战略定位,励精图治,不断地做强做大。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已经创出了一些名牌企业,有的已成为世界知名企业。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的规

模与实力,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应当认真按照党的十五届

四中全会的决议精神,实施“大企业战略”,挑选一批有一定国际经营基础、产品技术含量

较高、管理基础好、有发展前途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建“国家队”或“联合舰队”,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合作与竞争。上海

宝钢在全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排名第6位,2000年产钢1100多万吨,实现了党的十

四大提出的建成千万吨钢铁基地的目标。销售额705亿元,接近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销售额。宝钢做强做大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坚持“引进、消化、创新”,着眼点不仅在于宝

钢本身,而是通过消化、创新、辐射,带动中国整个钢铁工业。他们做强做大的第二条经

验,是敢于参与国际竞争,获取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他们每年保持10%一12%的产品出

口,经受国外高水平用户的挑剔,并借此不断改进质量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第三,重视

创新,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每年科技投入已占到销售额的3%。第四,通过在

国内外上市,开拓资本运作渠道:他们还利用上市的契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严格规

范公司制运作,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建立企业国际战略联盟。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联盟,以合作方式快速有

效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许多大公司的

一半业务已经通过战略联盟获取利润。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的企业如果仍然坚持独往

独来,就很难确立全球视野、增强竞争能力和占有市场份额,也不可能融人世界经济发展

的主流。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是与国际经济对接、与国际惯例对接的重

要措施。与跨国公司联盟,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可以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企业的

发展。上海汽车集团先后与国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汽车公司战略联盟,引进、消

化、吸收了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建立了包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两大整车生产基

地在内的48家合资企业,并通过流动发展的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形成年产轿车40万辆

的生产能力和较为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国内轿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42%,为中国

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我国企业要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重视创建和

发展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晶牌体现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也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

和一个国家的形象。创立和发展品牌是企业长久不衰、保持市场生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之一。中国的企业家要认识品牌,重视品牌,锲而不舍地发展自己的品牌。海尔集团在国

际化经营中始终注重创立国际级品牌,他们不是单纯地追求“出口创汇”,而是提出“出口

创牌”。他们认为,只要海尔的品牌在美国市场、欧洲市场站住脚、扎下根,就不愁创不了

更多的外汇。这种理念不仅使海尔创出了晶牌,也使海内外的市场不断扩大。2000年海

尔的全球营业额达到406亿人民币,创汇2.8亿美元,比上一个年度增加了103%,海尔品

牌已经开始成为国际知名晶牌。“创汇”和“创牌”一字之差,理念却差别很大,效果更是

大不一样。学习海尔,就要学习这种创牌精神和创牌文化。

    四、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是一种全新的手段。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给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组织

结构和管理手段都带来巨大的变革,促进了传统企业体制和管理工作现代化。网络技术

可以改变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网络的应用使得消费者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商品

比较,传统的以标准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需要,而以个性化生产和

特性化服务为特征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的生

产流程也将由原来只能生产一种型号或一类产品的刚性流水线,转为能够根据市场变化

随时改变产品型号、甚至改变产品品种的柔性化生产线。网络技术的应用,要求企业建

立高效决策机制。传统的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将被网络技术所冲击,扁平

式组织结构将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多元化和消费个性化的需要。网络技术实现了企业经营

管理的变革,使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通过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实现企业信

息的共享,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同时,通过对企业供应链和市场链实行电子化管理,

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不同生产经营流程或价值链的高度整合,从而把企业的经

营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我国传统企业与世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于发挥了后发优势,可以少走弯路,有

条件争取不落后。希望一切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在信息网络技

术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应用步伐。现在,由于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波动,有人对网

络技术提出了疑问,其实这是快速发展中的调整和修正,它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我们

应当继续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扩大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整体

素质。继续扎扎实实地推进电子商务。这里最关键的是,企业家的观念要转变,要通过采

取各种手段使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都能够熟悉网络,能够用网络术语

进行思考和行动,能够熟练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