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当前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和对策
发行时间:2001-10-20
网站编辑:姚康镛 徐新明 骆德芸
来源:研究所

当前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和对策

姚康镛  徐新明  骆德芸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已经10年了。

10年来,《条例》对维护集体企业合法权益、大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

是,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条例》的一些内容带

有历史的局限,在具体执行《条例》的过程中,更遇到陈旧观念和经济体制等一系列困难和

问题。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的新阶段,集体企业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企业

改革的难度不断增大,集体经济的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一、当前影响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

    1.“一大二公”观念的束缚。集体企业大都建立于50年代,受“一大二公”思想影响较

深,至今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不少人认为,集体经济就是合并全部生产资料,财产归大堆,

必须废除个人所有权,量化存量资产就是搞私有化。因此,对集体企业资产冠以“共有”

名称,都不敢触动,恐被说成是“化公为私”、“损公肥私”。在产权制度改革时,对存量资

产的量化,怕被扣上“私分集体财产”的帽子;有的虽下决心跨出一步,也只是停留在虚量

化上,量化到职工的股权仅是收益权。改革后,企业的产权主体仍不明确,所有者是谁?

“共同共有”的出资人是谁?这个问题没有真正解决,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谈何容

易。

    2.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企业改革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红火了一阵,搞得热气腾腾。可是,近几年舆论媒体很少有集

体经济的声音,往往在宣传时,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相提并论;或者突出私营、个

体经济,把集体经济撇在一边。有的地方刊物提出“公退私进,势在必行”,让“集体经济

从竞争性、服务性行业中稳步退出”、“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等,还冠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战略性的调整,是经济体制的创新,是长期被压抑的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释放。”这种宣传,使人们误以为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发展

集体经济已经过时,只有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才适应潮流,符合时代需要。在产权制

度改革中,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后,被划出城镇集体

企业行列。在宣传中,大讲集体经济在萎缩,不讲各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勃勃发展,使人们

错误地认为,集体经济整体日趋“末日”。

    3.现行政策法规的缺陷。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受到现行有关政策规定的制约,

影响了改革创新发展。主要表现;一是政策法规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城镇集体企

业的综合行政法规《条例》,于1992年起正式施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条例》的部分内容已落后于“公司法”和改革实际。如《条例》提出集体财产屑于“劳动群众集体所

有”,可没有明确集体资产终极所有权应该人格化,没有考虑集体资产的出资人,结果是名

为职工所有,实为“空有”。二是有些政策规定限制企业改革。如国家体改委1997年8

月发布了《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规定:“不能将国有集体的净资

产无偿分给个人”。这一规定,把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混同起来。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

企业改制时不能将资产无偿给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而集体资产归劳动群众共同所有,

是他们自己的财产,在企业改制时,规定不能将资产无偿分给个人,则是不正确的。正是

这一规定,极大地束缚了集体企业的手脚,使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至今难以突破。三是缺

乏扶持政策。如不少集体企业改制后,金融机构以种种理由收紧银根,或划回贷款,或提

高贷款利息;而国企破产、兼并的停减免息及职工安置政策等集体企业都享受不到。所有

这些,都使集体企业改革难以突出重围。

    4.企业治理结构乏力。在集体企业中,职工具有所有者和劳动者双重身份,因此,职

工往往把自己的股东身份视作“终身主人”,企业的经营、收益的分配,依照“一人一票”的

形式决策,削弱了企业经营者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力。而在有些经营者持大股的企业中,

个别经营者与一般职工持股之比达数百倍,分散的持股职工处于小股东的弱势地位,其

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实际上成了经营者的私人家园。

    5.企业改制与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脱节。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集体企业集中于

传统工业行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传统工业行业已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有的还处于被淘汰状态。长期的无形磨损,使集体企业的一部分资产化作一堆废物。集

体资产中很大部分投在生产过剩、产品滞后的行业和部门,而市场上急需发展的高新技

术产业部门却很少见到集体的影子:相当数量的集体企业改制没有与技术创新、结构调

整结合起来,忽视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使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旧貌难变新颜:

    二、新形势下 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对策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高度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贯穿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新

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我们高度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推动集

体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南。

    首先,从集体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看,集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

体所有制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贡献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不可替代的。据2001年出版的《上

海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一是上海集体经济面广量大,在一、二、三产业中都有集体经

济。2000年上海集体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8.3%;上海集体企业(含股份合作

制企业)9,320户,从业人数56.98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340.06亿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7.76%、22.89%、10.6%。二是上海集体企业资产运作效率高于国有企业。2000年上海集体企业资产总额为724.66亿元,实现利润32.61亿元,上交税金29.42亿元,资产利税率为8.56%;同年,国有企业年末总资产为2,396.13亿元,利润为15.69亿元,上交税金103.09亿元,资产利税率为4.96%。集体企业资产利税率比国有企业高3.6个百分点。这一切都反映了集体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扩大就业举足重轻。

    其次,从集体企业的生产关系看,集体所有制作为我国公有制形式之一,体现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最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集体经济提倡的“互助合作、平等互

利”的精神,与党的宗旨和“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一致的。在集体企业里,职工与生产资料

直接结合,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企业的全体成员的关系是互助合作的关系,不

存在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企业职工的劳动成果归劳动者共同享有。正因为集体企业具

有这些特征,它能够在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劳动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大力发

展集体经济,不仅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也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2.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支持

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企业体制

改革创新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既要摆脱“一大二公”的束缚,又要突破传统合作

制的框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劳动者享有个人所有权的企业制度新形式。

    第一,鼓励职工以多种形式持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此进行了大量艰苦有益的

探索。从80年代的承包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制到90年代公司制,以及兼并、联合

等,努力按照集体企业的性质和特征办好集体企业,使之逐步摆脱“二国营”模式。但体

制改革的关键是确立劳动者的个人产权,使集体财产终极所有者、出资人落实到自然人

或法人。各地职工持股有多种形式,如采用持股会、员工持股公司、基金会等法人组织作

为持股职工,或职工共同共有股权的出资人。与职工持股多种形式相适应,集体企业的治

理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状态。可见,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所有者到

位。这样,才能帮助这些老集体企业改革创新,使之尽快地从“一大二公”阴影中摆脱出

来。

    第二,完善股份合作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

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目

前,股份合作制改组已在城镇集体经济中普遍推开,我们不能因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

全盘否定。有些早期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深化改革,结合股权的调整,逐步解决

“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的问题,使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他们在具体操作中,一是对职工

共同共有资产及其增值进行科学的评估,处置存量资产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增资

扩股中合理处理好经营者、技术骨干、职工三者的持股比例关系,既要避免新大锅饭,又要

注意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股权流动管理制度,保障劳动者和其他股东的权益。

    第三,探索集体企业发展的新路径。一是允许私营,个体资本参股集体企业,或者把

一部分集体资产出让给个人,充分利用私人资本,借鸡生蛋;二是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国

际知名企业,来改造传统的集体企业,凭借较高的技术起点、创新能力,开发出具有世界先

进水平的新产品,不仅要占据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跻身国外市场,这是一条快速发展集体

经济的有效途径。三是对长期亏损企业实行产权整体拍卖,再由购买者以股份形式重组

新企业,使企业起死回生。在产权改革条件尚不具备时,也可实行集体资产租赁经营,使

资产主体和经营主体相分离。四是大力发展新型的集体企业。例如股份合作制和职工控

股的公司制企业;国有企业改制或民营科技企业中产生的集体企业;集体企业兼并、收购

国有、个体、私营企业;个人积累出资兴办的集体企业等。如山东临沂王廷江同志,在几

年前,他把个人积累的40m多万元投到村办集体资产,现在已发展到近20个企业,数亿

资产了。

    3.以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导向,抓好集体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江泽民同志

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践证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

力。集体企业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必须抓好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一是有生有死,死中求生,果断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活集体经济,并不是搞

活每一个集体企业,也不等于所有集体企业都要同步发展,而是要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

要求,走优胜劣汰之路。由于信息产业崛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

化,有的传统行业必然萎缩,甚至淘汰。因此,对一些产品落后,没有市场,没有发展前

景的企业该重组的就重组,该淘汰的要淘汰;只要保证集体资产不流失,应大胆地实行

“关、停、并、转”,推进产权流动,盘活资产存量,加快结构调整,死中求生:对一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国民经济发展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要快速搞“大”。16

年前青岛海尔集团从一个濒临倒闭、亏损100多万元的集体小厂起步,2删年营业额

已达406亿元,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集团,就是集体企业成功的典范。

    二是提高技术创新意识,提升竞争能力。集体企业发展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

技术创新能力。不少企业总觉得集体经济势单力薄,资金缺乏,要建立创新体系谈何容

易。因而“等、靠、要”,躺在国家的扶持政策上。这恰恰是阻碍老集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最

大思想障碍:当今市场竞争就是技术竞争,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查

结果表明,开展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创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无

创新企业的1.8倍,人均利润是无创新企业的9.2倍,资金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高

出无创新企业4倍左右。尤其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给集体企业建立创新体系提

供了很好的机遇。集体企业应该抓住知识经济的技术特点(数字化、智能化、知识化等)以

及知识经济反映在管理上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高,建立起

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开发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这是集体企业在市场经

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当前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和对策
发行时间:2001-10-20
网站编辑:姚康镛 徐新明 骆德芸
  
来源:研究所

当前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和对策

姚康镛  徐新明  骆德芸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已经10年了。

10年来,《条例》对维护集体企业合法权益、大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

是,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条例》的一些内容带

有历史的局限,在具体执行《条例》的过程中,更遇到陈旧观念和经济体制等一系列困难和

问题。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的新阶段,集体企业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企业

改革的难度不断增大,集体经济的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一、当前影响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

    1.“一大二公”观念的束缚。集体企业大都建立于50年代,受“一大二公”思想影响较

深,至今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不少人认为,集体经济就是合并全部生产资料,财产归大堆,

必须废除个人所有权,量化存量资产就是搞私有化。因此,对集体企业资产冠以“共有”

名称,都不敢触动,恐被说成是“化公为私”、“损公肥私”。在产权制度改革时,对存量资

产的量化,怕被扣上“私分集体财产”的帽子;有的虽下决心跨出一步,也只是停留在虚量

化上,量化到职工的股权仅是收益权。改革后,企业的产权主体仍不明确,所有者是谁?

“共同共有”的出资人是谁?这个问题没有真正解决,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谈何容

易。

    2.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企业改革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红火了一阵,搞得热气腾腾。可是,近几年舆论媒体很少有集

体经济的声音,往往在宣传时,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相提并论;或者突出私营、个

体经济,把集体经济撇在一边。有的地方刊物提出“公退私进,势在必行”,让“集体经济

从竞争性、服务性行业中稳步退出”、“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等,还冠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战略性的调整,是经济体制的创新,是长期被压抑的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释放。”这种宣传,使人们误以为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发展

集体经济已经过时,只有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才适应潮流,符合时代需要。在产权制

度改革中,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后,被划出城镇集体

企业行列。在宣传中,大讲集体经济在萎缩,不讲各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勃勃发展,使人们

错误地认为,集体经济整体日趋“末日”。

    3.现行政策法规的缺陷。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受到现行有关政策规定的制约,

影响了改革创新发展。主要表现;一是政策法规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城镇集体企

业的综合行政法规《条例》,于1992年起正式施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条例》的部分内容已落后于“公司法”和改革实际。如《条例》提出集体财产屑于“劳动群众集体所

有”,可没有明确集体资产终极所有权应该人格化,没有考虑集体资产的出资人,结果是名

为职工所有,实为“空有”。二是有些政策规定限制企业改革。如国家体改委1997年8

月发布了《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规定:“不能将国有集体的净资

产无偿分给个人”。这一规定,把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混同起来。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

企业改制时不能将资产无偿给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而集体资产归劳动群众共同所有,

是他们自己的财产,在企业改制时,规定不能将资产无偿分给个人,则是不正确的。正是

这一规定,极大地束缚了集体企业的手脚,使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至今难以突破。三是缺

乏扶持政策。如不少集体企业改制后,金融机构以种种理由收紧银根,或划回贷款,或提

高贷款利息;而国企破产、兼并的停减免息及职工安置政策等集体企业都享受不到。所有

这些,都使集体企业改革难以突出重围。

    4.企业治理结构乏力。在集体企业中,职工具有所有者和劳动者双重身份,因此,职

工往往把自己的股东身份视作“终身主人”,企业的经营、收益的分配,依照“一人一票”的

形式决策,削弱了企业经营者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力。而在有些经营者持大股的企业中,

个别经营者与一般职工持股之比达数百倍,分散的持股职工处于小股东的弱势地位,其

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实际上成了经营者的私人家园。

    5.企业改制与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脱节。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集体企业集中于

传统工业行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传统工业行业已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有的还处于被淘汰状态。长期的无形磨损,使集体企业的一部分资产化作一堆废物。集

体资产中很大部分投在生产过剩、产品滞后的行业和部门,而市场上急需发展的高新技

术产业部门却很少见到集体的影子:相当数量的集体企业改制没有与技术创新、结构调

整结合起来,忽视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使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旧貌难变新颜:

    二、新形势下 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对策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高度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贯穿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新

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我们高度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推动集

体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南。

    首先,从集体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看,集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

体所有制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贡献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不可替代的。据2001年出版的《上

海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一是上海集体经济面广量大,在一、二、三产业中都有集体经

济。2000年上海集体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8.3%;上海集体企业(含股份合作

制企业)9,320户,从业人数56.98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340.06亿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7.76%、22.89%、10.6%。二是上海集体企业资产运作效率高于国有企业。2000年上海集体企业资产总额为724.66亿元,实现利润32.61亿元,上交税金29.42亿元,资产利税率为8.56%;同年,国有企业年末总资产为2,396.13亿元,利润为15.69亿元,上交税金103.09亿元,资产利税率为4.96%。集体企业资产利税率比国有企业高3.6个百分点。这一切都反映了集体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扩大就业举足重轻。

    其次,从集体企业的生产关系看,集体所有制作为我国公有制形式之一,体现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最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集体经济提倡的“互助合作、平等互

利”的精神,与党的宗旨和“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一致的。在集体企业里,职工与生产资料

直接结合,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企业的全体成员的关系是互助合作的关系,不

存在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企业职工的劳动成果归劳动者共同享有。正因为集体企业具

有这些特征,它能够在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劳动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大力发

展集体经济,不仅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也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2.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支持

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企业体制

改革创新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既要摆脱“一大二公”的束缚,又要突破传统合作

制的框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劳动者享有个人所有权的企业制度新形式。

    第一,鼓励职工以多种形式持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此进行了大量艰苦有益的

探索。从80年代的承包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制到90年代公司制,以及兼并、联合

等,努力按照集体企业的性质和特征办好集体企业,使之逐步摆脱“二国营”模式。但体

制改革的关键是确立劳动者的个人产权,使集体财产终极所有者、出资人落实到自然人

或法人。各地职工持股有多种形式,如采用持股会、员工持股公司、基金会等法人组织作

为持股职工,或职工共同共有股权的出资人。与职工持股多种形式相适应,集体企业的治

理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状态。可见,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所有者到

位。这样,才能帮助这些老集体企业改革创新,使之尽快地从“一大二公”阴影中摆脱出

来。

    第二,完善股份合作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

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目

前,股份合作制改组已在城镇集体经济中普遍推开,我们不能因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

全盘否定。有些早期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深化改革,结合股权的调整,逐步解决

“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的问题,使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他们在具体操作中,一是对职工

共同共有资产及其增值进行科学的评估,处置存量资产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增资

扩股中合理处理好经营者、技术骨干、职工三者的持股比例关系,既要避免新大锅饭,又要

注意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股权流动管理制度,保障劳动者和其他股东的权益。

    第三,探索集体企业发展的新路径。一是允许私营,个体资本参股集体企业,或者把

一部分集体资产出让给个人,充分利用私人资本,借鸡生蛋;二是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国

际知名企业,来改造传统的集体企业,凭借较高的技术起点、创新能力,开发出具有世界先

进水平的新产品,不仅要占据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跻身国外市场,这是一条快速发展集体

经济的有效途径。三是对长期亏损企业实行产权整体拍卖,再由购买者以股份形式重组

新企业,使企业起死回生。在产权改革条件尚不具备时,也可实行集体资产租赁经营,使

资产主体和经营主体相分离。四是大力发展新型的集体企业。例如股份合作制和职工控

股的公司制企业;国有企业改制或民营科技企业中产生的集体企业;集体企业兼并、收购

国有、个体、私营企业;个人积累出资兴办的集体企业等。如山东临沂王廷江同志,在几

年前,他把个人积累的40m多万元投到村办集体资产,现在已发展到近20个企业,数亿

资产了。

    3.以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导向,抓好集体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江泽民同志

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践证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

力。集体企业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必须抓好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一是有生有死,死中求生,果断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活集体经济,并不是搞

活每一个集体企业,也不等于所有集体企业都要同步发展,而是要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

要求,走优胜劣汰之路。由于信息产业崛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

化,有的传统行业必然萎缩,甚至淘汰。因此,对一些产品落后,没有市场,没有发展前

景的企业该重组的就重组,该淘汰的要淘汰;只要保证集体资产不流失,应大胆地实行

“关、停、并、转”,推进产权流动,盘活资产存量,加快结构调整,死中求生:对一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国民经济发展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要快速搞“大”。16

年前青岛海尔集团从一个濒临倒闭、亏损100多万元的集体小厂起步,2删年营业额

已达406亿元,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集团,就是集体企业成功的典范。

    二是提高技术创新意识,提升竞争能力。集体企业发展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

技术创新能力。不少企业总觉得集体经济势单力薄,资金缺乏,要建立创新体系谈何容

易。因而“等、靠、要”,躺在国家的扶持政策上。这恰恰是阻碍老集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最

大思想障碍:当今市场竞争就是技术竞争,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查

结果表明,开展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创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无

创新企业的1.8倍,人均利润是无创新企业的9.2倍,资金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高

出无创新企业4倍左右。尤其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给集体企业建立创新体系提

供了很好的机遇。集体企业应该抓住知识经济的技术特点(数字化、智能化、知识化等)以

及知识经济反映在管理上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高,建立起

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开发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这是集体企业在市场经

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