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上海产权市场六年来的变化
发行时间:2001-08-20
网站编辑:许学武
来源:研究所

上海产权市场六年来的变化

许学武

    据统计: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3年上海产权市场累计成交企业产权3512宗,成

交总额583.74亿元,比前三年成交企业产权1349户,成交总额111.55亿元,分别增长1.6

倍和4.23倍。为此,笔者深感,产权市场的发展不仅仅有其产权制度改革本身的问题,

而且同我国宏观经济与体制改革大背景直接相关,产权市场要有较大的发展.必须顺应这

一大背景的潮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运行机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产权市场发展呈现五个新变化

    以1999年7月至2000年6月与前5年相比,呈现五大变化:

    1.产权入市交易的客体,从整体企业产权转让向部分产权转让发展。产权市场起步

时,大部分人市交易的是非公司制的整体企业产权。据统计,1994、1995年这二年交易市

场出让的企业产权都是集体性质整体的乡镇企业产权,1996年开始,国有企业产权人市

交易,如破产企业以及计划内企业兼并也是整体企业产权转让。所以前几年的统计,主

要是整体企业产权,部分产权交易很少,1996年仅1l宗,1997年20宗,1998年50宗,分别只占当年成交户数的2.86%、3.27%、4.5%,1999年上半年18宗,占11.7%:但是步人1999年下半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部分产权交易量和交易额剧增,据统计,交易量达543宗,占整个交易量的71.4甲c,交易额达78.21i乙元,占整个交易额的58.3%。所以,从1999年开始统计产权的单位,从“户”改为“宗”。实际上到2000年上半年,整体企业产权转让已降为262宗,占22.24%,交易额仅11.29亿元,占6.05%,整体产权与部分产权正好与前几年换了一个位置。

    2.产权入市交易的形态,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发展。产权市场开始是整体企业产

权的各种要素人市,大量的是实物形态资产转让。随着整体企业产权向部分产权转让的

发展,对公司制企业而言,它的部分产权是价值形态的股权,所以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股

权的人市转让剧增。据统计,1999年上半年仅ll宗,交易额为8.01亿元,而下半年升为

509宗,交易额74,11亿元,2000年上半年继续升为899宗,占上半年交易总量的

76.32%,也就是说实物形态的为279宗,占交易总量的23.68%,交易额14.99亿元,仅占交易总额8.03%。

    3.产权入市交易的内容,从企业改制向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方向发展。产权市

场前几年,人市交易的以企业改制居多,如各区、县乡镇集体企业改制人市转让的企业

1996年312家,1997年524家,1998年930家,每年递增70%左右,三年累计1766家,其

巾出让给经营者和职工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1022家(96年115家,97年268家,98年

639家),占57.9%,转让给自然人549家,占31.08%。但是,1999年城乡集体企业改制明显减少,全年转让318宗,比上年减少三分之二,其中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11家,占

34.9%,转让给.自然人167家,占52.5%。2000年上半年集体企业出让303家,其中改

制股份合作制53家,占17.5%,转让给自然人200家,占66%。另一方面1999年下半年

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显得十分活跃,从国有企业人市出让和受让情况来看:前

几年比较平稳,1996年116家,1997年129家,1998年148家,1999年上半年70家,而

1999年下半年增为244家,平均每月40家,比上半年增2.5倍,2000年上半年交易量又

升达412宗,占34.97%,交易额34.43亿元,占交易总额18.5%。同时,上市公司利用产权市场进行资产置换重组比较活跃,2000年上半年人市实现资产重组有58宗,交易额

37.23亿元,比1998年交易额17.06亿元增长1.18倍,既有参股公司股权结构调整优

化,又有与控股大股东进行资产置换和市场紧缺资源优化配置等内容。

    4.产权入市交易的对象,从公有企业向私营、个体、自然人发展。1999年以来,私营

企业和个体自然人收购企业产权量比前几年大增。据统计,其收购量1994年为138家,

1995年为186家,1996年为137家,1997年为170家,1998年为242家,总共为909家,累计收购额为41.32亿元。

    5.产权入市交易的地域,从本市企业购并向异地并购和吸引外资嫁接发展。前几年

人市交易的产权交易主要是本市的企业产权,自从1997年建立长江流域共同市场以

来,上海产权交易所中任理事长的单位,在开展跨地区的企业购并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1998年外地企业集团和有限公司收购上海10个企业产权,收购额2.29亿元。1999年

异地购并86宗,交易额为37.52亿元。2000年上半年异地并购又升为114宗,交易额

20.05亿元,同比增长了3倍。

    二、产权市场在资本运作中再认识的几个问题

    1.产权市场的功能定位问题。我国产权市场起步时的基本功能只是从要素市场角

度出发后随着市场发育逐步形成了信息集聚辐射、市场价格形成、优化配置资源、优质高

效的中介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等五个功能,经过这六年来的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我国资本

市场的加速发展,产权市场的资本市场属性被确定。以上海产权市场运作中一些非上市

公司在资产重组中一个重要内容——股权的流动和重组比较活跃也证实了这一点。由

此,我们对产权市场的基本功能应加上“资本的集中与重组的功能”。

    从理论上讲,资产要保值增值,必须同时以实物形态、货币形态和证券形态而存在。

而这三种形态可以随时相互转化。也正是这三种形态的相互转化,才保证资源的优化配

置。所以产权市场应是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权交易金

融化的必然。

    从实践上讲,在盘活存量资产中,除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运作外,大量非上市公司的

股权流动和重组也迫切需要有一个区域性的市场来让其运作,据上海产权市场的统计,非

上市公司股权人市交易从1999年7月至2000年6月的成交量有1408宗,成交额达

245.69亿元,分别占产权市场交易总量和总额的72.65%与76.55%。

    2.产权市场运作中盘活存量的问题。对于盘活存量的认识,不能局限于企业实物

资产的存量盘活,而是应该重视盘活广义上的存量资产,以充分挖掘现存的国有、集体资

产的潜力。以上海产权产易所为例,前五年人市交易的主要是一些微利的、亏损的、倒闭

的、濒临破产的企业产权,其大部分是效益差、设备老、产品旧,所谓呆滞和沉淀状态的

实物资产。而且往往是债务重、冗员多,值钱的主要是一些厂房、仓库,包括土地使用权

等。据统计,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五年累计成交2927宗,成交额374.36亿元,其中

百分之九十多是整体企业产权和部分实物资产产权。而近一年来,入市交易量最大的一

块已经转向股权交易。从这一年来产权市场的变化,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盘活存量资

产上不仅要重视盘活沉淀、呆滞的存量实物资产,而且要从盘活广义的存量资产高度来

认识,即推进企业股权交易。同时,在产权流动和重组中还要重视晶睥、商标、商誉、专利

等无形资产的效能。

    3.产权市场实现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回顾产权市场的发展过程感到,对于

保值增值,不能局限于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要坚持市场的“三公原则”,尊重市场对价格

的形成功能。在市场起步时,我们一般掌握在市场成交价不低于上市企业产权的资产评

估确认价。1994年4月国务院文件明确规定,资产评估价就是市场转让的底价。可是

一些企业的领导往往怕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上市挂牌价宁高勿低,结果使一些企业的

存量资产变为坐失,一天天自然流失,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为此,对流动与流失应有一

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产权流动,它必然会在不同行业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转让,要防止

公有资产流失或转让中人为贬值,关键要进入市场交易。因为产权市场有一个内部管理

运作机制的规范,只要这些产权包括厂房、机器设备是以市场确定的价格变现的,实际上

这些公有资产仅仅是从实物形态的资产转移为价值形态的货币资产,并不存在流失问题。

    4.产权市场服务对象问题。产权市场在1994年4月刚建立时,服务对象主要是乡

镇集体企业,1996年3月国有企业产权人市时,开始是破产企业,而从几年来发展看,服

务对象大大拓宽,因此在服务对象上应有新的认识。因为上海产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

场的一个层面,实践中已成为本市企业购并与资产重组的一个重要场所和一个重要渠

道,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日益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为此,在服务领域上不仅仅是围

绕企业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的交易行为,而且拓展为企业集团进行资产经营和产业结构

调整的资产重组,从而在服务对象上也日益扩大,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为国

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服务;(2)为放小扶小服务;(3)为发展非公经济服务;(4)为高科技发

展服务。(5)为异地并购服务;(6)为吸引外资嫁接存量资产服务。

    三、关于进一步发挥产权市场在资本运作中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1.尽快完善产权市场法规。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相

继颁布了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暂行办法,规范了地方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的资产产权的

转让行为。但从全国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有关国有资产(含集

体)产权交易的管理规定或办法。虽然这段时间来,有的部、委、办也陆续发布了一些办

法,如去年8月国家经贸委制定颁布了《/L商收购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外商可以并

购我国的国有企业,并为此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并购操作上尚未有明确的具体规定,而

原来颁布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企业经营的法律和法规,其主要内容都是针

对投资新设立企业的。又如本市虽然已发布了《上海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在实施办法

上也明确受让方可以是境内外、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能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

自然人或其他组织,但对外商和外资企业的并购也未作具体可操作的规定。所以,建议

国务院和市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完善产权市场法规。

    2.努力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建议:(1)构筑全国产权交易信息中心;(2)实现市

场竞争机制;(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运作;(4)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与平衡机制,引导资源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效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装置。

    3.加快推出新品种。建议:(1)引进外资方的拓展教育(合资合作等)、医疗卫生(境

外人员服务)、创汇农业、高科技等领域的存量嫁接项目;(2)配合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探

索两手市场债权转让和抵押实物资产变现;(3)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市场操作模式,积极

稳妥地促进和开发高科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的产权交易新品种的试点;(4)选择有条件的区

县对股份合作制、非上市股份公司先实行股权托管登记,然后开展区域性的股权管理与

流动试点;(5)扩大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资产重组试点的探索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

使用权、经营权的规范让渡,使一切可以流转的权利进行有限期的有偿转让;(6)利用长江

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网络和西部五省签订的双边合作协议,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异地

购井等。

    4.强化服务功能。产权市场要依托会员运作网络、信息网络、社会团体合作网络、

客户网络、政府指导网络等五个网络,强化六个方面服务:(1)政策咨询服务;(2)并购策划

服务;(3)信息服务;(4)协调操作服务;(5)纠纷调解服务;(6)企业并购的融资服务。

    5.制定相应的扶持配套政策。建议财税主管部门制定对外资企业以其税后利润并

购投资的返税政策,以引导、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并购扩大投资,以有利于外资企业的扩张

发展,又促进本市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诸如此类土地政策、房地产过户政策、外商进

入行业的放宽限制政策、税收政策等,都需要有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予以扶持,以促进产权

市场不断发展。

上海产权市场六年来的变化
发行时间:2001-08-20
网站编辑:许学武
  
来源:研究所

上海产权市场六年来的变化

许学武

    据统计: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3年上海产权市场累计成交企业产权3512宗,成

交总额583.74亿元,比前三年成交企业产权1349户,成交总额111.55亿元,分别增长1.6

倍和4.23倍。为此,笔者深感,产权市场的发展不仅仅有其产权制度改革本身的问题,

而且同我国宏观经济与体制改革大背景直接相关,产权市场要有较大的发展.必须顺应这

一大背景的潮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运行机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产权市场发展呈现五个新变化

    以1999年7月至2000年6月与前5年相比,呈现五大变化:

    1.产权入市交易的客体,从整体企业产权转让向部分产权转让发展。产权市场起步

时,大部分人市交易的是非公司制的整体企业产权。据统计,1994、1995年这二年交易市

场出让的企业产权都是集体性质整体的乡镇企业产权,1996年开始,国有企业产权人市

交易,如破产企业以及计划内企业兼并也是整体企业产权转让。所以前几年的统计,主

要是整体企业产权,部分产权交易很少,1996年仅1l宗,1997年20宗,1998年50宗,分别只占当年成交户数的2.86%、3.27%、4.5%,1999年上半年18宗,占11.7%:但是步人1999年下半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部分产权交易量和交易额剧增,据统计,交易量达543宗,占整个交易量的71.4甲c,交易额达78.21i乙元,占整个交易额的58.3%。所以,从1999年开始统计产权的单位,从“户”改为“宗”。实际上到2000年上半年,整体企业产权转让已降为262宗,占22.24%,交易额仅11.29亿元,占6.05%,整体产权与部分产权正好与前几年换了一个位置。

    2.产权入市交易的形态,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发展。产权市场开始是整体企业产

权的各种要素人市,大量的是实物形态资产转让。随着整体企业产权向部分产权转让的

发展,对公司制企业而言,它的部分产权是价值形态的股权,所以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股

权的人市转让剧增。据统计,1999年上半年仅ll宗,交易额为8.01亿元,而下半年升为

509宗,交易额74,11亿元,2000年上半年继续升为899宗,占上半年交易总量的

76.32%,也就是说实物形态的为279宗,占交易总量的23.68%,交易额14.99亿元,仅占交易总额8.03%。

    3.产权入市交易的内容,从企业改制向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方向发展。产权市

场前几年,人市交易的以企业改制居多,如各区、县乡镇集体企业改制人市转让的企业

1996年312家,1997年524家,1998年930家,每年递增70%左右,三年累计1766家,其

巾出让给经营者和职工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1022家(96年115家,97年268家,98年

639家),占57.9%,转让给自然人549家,占31.08%。但是,1999年城乡集体企业改制明显减少,全年转让318宗,比上年减少三分之二,其中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11家,占

34.9%,转让给.自然人167家,占52.5%。2000年上半年集体企业出让303家,其中改

制股份合作制53家,占17.5%,转让给自然人200家,占66%。另一方面1999年下半年

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显得十分活跃,从国有企业人市出让和受让情况来看:前

几年比较平稳,1996年116家,1997年129家,1998年148家,1999年上半年70家,而

1999年下半年增为244家,平均每月40家,比上半年增2.5倍,2000年上半年交易量又

升达412宗,占34.97%,交易额34.43亿元,占交易总额18.5%。同时,上市公司利用产权市场进行资产置换重组比较活跃,2000年上半年人市实现资产重组有58宗,交易额

37.23亿元,比1998年交易额17.06亿元增长1.18倍,既有参股公司股权结构调整优

化,又有与控股大股东进行资产置换和市场紧缺资源优化配置等内容。

    4.产权入市交易的对象,从公有企业向私营、个体、自然人发展。1999年以来,私营

企业和个体自然人收购企业产权量比前几年大增。据统计,其收购量1994年为138家,

1995年为186家,1996年为137家,1997年为170家,1998年为242家,总共为909家,累计收购额为41.32亿元。

    5.产权入市交易的地域,从本市企业购并向异地并购和吸引外资嫁接发展。前几年

人市交易的产权交易主要是本市的企业产权,自从1997年建立长江流域共同市场以

来,上海产权交易所中任理事长的单位,在开展跨地区的企业购并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1998年外地企业集团和有限公司收购上海10个企业产权,收购额2.29亿元。1999年

异地购并86宗,交易额为37.52亿元。2000年上半年异地并购又升为114宗,交易额

20.05亿元,同比增长了3倍。

    二、产权市场在资本运作中再认识的几个问题

    1.产权市场的功能定位问题。我国产权市场起步时的基本功能只是从要素市场角

度出发后随着市场发育逐步形成了信息集聚辐射、市场价格形成、优化配置资源、优质高

效的中介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等五个功能,经过这六年来的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我国资本

市场的加速发展,产权市场的资本市场属性被确定。以上海产权市场运作中一些非上市

公司在资产重组中一个重要内容——股权的流动和重组比较活跃也证实了这一点。由

此,我们对产权市场的基本功能应加上“资本的集中与重组的功能”。

    从理论上讲,资产要保值增值,必须同时以实物形态、货币形态和证券形态而存在。

而这三种形态可以随时相互转化。也正是这三种形态的相互转化,才保证资源的优化配

置。所以产权市场应是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权交易金

融化的必然。

    从实践上讲,在盘活存量资产中,除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运作外,大量非上市公司的

股权流动和重组也迫切需要有一个区域性的市场来让其运作,据上海产权市场的统计,非

上市公司股权人市交易从1999年7月至2000年6月的成交量有1408宗,成交额达

245.69亿元,分别占产权市场交易总量和总额的72.65%与76.55%。

    2.产权市场运作中盘活存量的问题。对于盘活存量的认识,不能局限于企业实物

资产的存量盘活,而是应该重视盘活广义上的存量资产,以充分挖掘现存的国有、集体资

产的潜力。以上海产权产易所为例,前五年人市交易的主要是一些微利的、亏损的、倒闭

的、濒临破产的企业产权,其大部分是效益差、设备老、产品旧,所谓呆滞和沉淀状态的

实物资产。而且往往是债务重、冗员多,值钱的主要是一些厂房、仓库,包括土地使用权

等。据统计,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五年累计成交2927宗,成交额374.36亿元,其中

百分之九十多是整体企业产权和部分实物资产产权。而近一年来,入市交易量最大的一

块已经转向股权交易。从这一年来产权市场的变化,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盘活存量资

产上不仅要重视盘活沉淀、呆滞的存量实物资产,而且要从盘活广义的存量资产高度来

认识,即推进企业股权交易。同时,在产权流动和重组中还要重视晶睥、商标、商誉、专利

等无形资产的效能。

    3.产权市场实现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回顾产权市场的发展过程感到,对于

保值增值,不能局限于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要坚持市场的“三公原则”,尊重市场对价格

的形成功能。在市场起步时,我们一般掌握在市场成交价不低于上市企业产权的资产评

估确认价。1994年4月国务院文件明确规定,资产评估价就是市场转让的底价。可是

一些企业的领导往往怕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上市挂牌价宁高勿低,结果使一些企业的

存量资产变为坐失,一天天自然流失,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为此,对流动与流失应有一

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产权流动,它必然会在不同行业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转让,要防止

公有资产流失或转让中人为贬值,关键要进入市场交易。因为产权市场有一个内部管理

运作机制的规范,只要这些产权包括厂房、机器设备是以市场确定的价格变现的,实际上

这些公有资产仅仅是从实物形态的资产转移为价值形态的货币资产,并不存在流失问题。

    4.产权市场服务对象问题。产权市场在1994年4月刚建立时,服务对象主要是乡

镇集体企业,1996年3月国有企业产权人市时,开始是破产企业,而从几年来发展看,服

务对象大大拓宽,因此在服务对象上应有新的认识。因为上海产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

场的一个层面,实践中已成为本市企业购并与资产重组的一个重要场所和一个重要渠

道,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日益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为此,在服务领域上不仅仅是围

绕企业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的交易行为,而且拓展为企业集团进行资产经营和产业结构

调整的资产重组,从而在服务对象上也日益扩大,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为国

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服务;(2)为放小扶小服务;(3)为发展非公经济服务;(4)为高科技发

展服务。(5)为异地并购服务;(6)为吸引外资嫁接存量资产服务。

    三、关于进一步发挥产权市场在资本运作中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1.尽快完善产权市场法规。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相

继颁布了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暂行办法,规范了地方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的资产产权的

转让行为。但从全国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有关国有资产(含集

体)产权交易的管理规定或办法。虽然这段时间来,有的部、委、办也陆续发布了一些办

法,如去年8月国家经贸委制定颁布了《/L商收购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外商可以并

购我国的国有企业,并为此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并购操作上尚未有明确的具体规定,而

原来颁布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企业经营的法律和法规,其主要内容都是针

对投资新设立企业的。又如本市虽然已发布了《上海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在实施办法

上也明确受让方可以是境内外、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能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

自然人或其他组织,但对外商和外资企业的并购也未作具体可操作的规定。所以,建议

国务院和市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完善产权市场法规。

    2.努力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建议:(1)构筑全国产权交易信息中心;(2)实现市

场竞争机制;(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运作;(4)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与平衡机制,引导资源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效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装置。

    3.加快推出新品种。建议:(1)引进外资方的拓展教育(合资合作等)、医疗卫生(境

外人员服务)、创汇农业、高科技等领域的存量嫁接项目;(2)配合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探

索两手市场债权转让和抵押实物资产变现;(3)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市场操作模式,积极

稳妥地促进和开发高科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的产权交易新品种的试点;(4)选择有条件的区

县对股份合作制、非上市股份公司先实行股权托管登记,然后开展区域性的股权管理与

流动试点;(5)扩大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资产重组试点的探索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

使用权、经营权的规范让渡,使一切可以流转的权利进行有限期的有偿转让;(6)利用长江

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网络和西部五省签订的双边合作协议,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异地

购井等。

    4.强化服务功能。产权市场要依托会员运作网络、信息网络、社会团体合作网络、

客户网络、政府指导网络等五个网络,强化六个方面服务:(1)政策咨询服务;(2)并购策划

服务;(3)信息服务;(4)协调操作服务;(5)纠纷调解服务;(6)企业并购的融资服务。

    5.制定相应的扶持配套政策。建议财税主管部门制定对外资企业以其税后利润并

购投资的返税政策,以引导、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并购扩大投资,以有利于外资企业的扩张

发展,又促进本市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诸如此类土地政策、房地产过户政策、外商进

入行业的放宽限制政策、税收政策等,都需要有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予以扶持,以促进产权

市场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