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领导干部要抓紧研究六方面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上海市委书记
黄 菊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提出,要继续探索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新世纪时代特征,符合上海实际及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当
前,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于部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抓紧思考
和研究六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于坚持和发展“三特”之路。90年代上海抓住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发展是硬
道理,通过浦东开发开放实行浦东浦西联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
点”的发展新路。这条路不仅过去10年要走,今后10年还要继续走,这是上海在全国
的地位所决定的。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所谓
“时代特征”,这是要适应跨世纪发展的时代要求;所谓“上海特点”,就是要把握特大城市
的特点。离开了“三特”道路,上海就不可能有大发展;只有坚持走“三特”道路,才能实现上海的持续发展,才能保持上海在全国的应有地位。
二是关于继续保持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上海整个90年代的发展,是为21世纪
的发展打了基础、立了框架,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未来10年。上海的经济增长要高于全国
两个百分点,若全国是7%,上海要达到9qc,没有这“两个百分点”,就没有上海的地位:
今后五年特别是前三年,上海经济实现9%一10%的增长是有基础的,尤其是我国加
入WTO以后,中国最先得益的就是沿海地区。我们在微电子、钢铁、石化等行业也是有
基础的,要坚持能快则快,当然不能快也不要硬撑。有些行业和领域在全国领先是有条件
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确立上海中心城市的地位、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在全国的地
位以及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要有胆量地朝前走。
三是关于对“流”与“留”的再认识。要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从“留”转向“流”,“不求所留,但求所流”的提法有其特定的含义”,应该说该“流”的要加快“流动”,“留”的还得要坚持“留住”。特别是一些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级大项目,要争取留在上海,这不只是为上海争,更多的是为国家争,但项目由谁来投资、所有权归谁、股权占多少,这些都可以商量:尤其是中央企业在上海发展,对增强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有很
大的作用。我们要统一思想,只有交上去,才能留得下、做得大。我们只要经济总量上去,
“蛋糕”做大,对税收和就业有好处,对国家财政有贡献。将来在上海的经济构成中,中央
企业的比例肯定要提高,外地企业所占的比例肯定要提高,外地企业所占的比例肯定会
上升,财政收入中,交给中央财政的比例会上升,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市财政总收人中的比
例要下降,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
四是关于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小城镇建设不依托一定的产业是发展不
起来的,即使建起来也只能是个农民居住区,至多是农民变成居民。小城镇依托的产业主
要是二产和三产,一产只要实现规模化就可以。这次我们搞小城镇建设规划,一定要以
产业为基础,再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布局,最后安排就业和居住问题。小城镇就业人口中,
当地人至少要占50%以上,这样才能保持城镇发展的稳定性。最近市委、市政府要求在
两年内把现有的206个镇乡归并一半,使每个小城镇的人口从目前的1万多人扩大到3
万人左右,这样做有利于推进上海的小城镇建设。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既要思想上统
一,又要产业政策上配套。
五是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是未来10年发展的大问题,不仅要探索
上海今后怎么办,还要分析对全国的影响。从国家来看,今后还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
政策拉动投资、消费和出口。从上海来看,未来发展受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制约更大。总的
想法是,吃饭资金、改革成本要靠财政,最基本的改革成本还是应由政府来出;建设资金
要靠筹集,资金筹措的渠道要进一步拓宽。对于资金问题,一方面过去用过的有效办法
还要继续用;另一方面,过去没有用过的办法要积极探索着用,而且还要抢3年的时间差。
现在国内的社会游资很多,要想办法把这部分资金转到上海来用。还有国际的资金,随
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到中国。在融资思路
上,上海可以做得深些,但总量还是要适当。
六是关于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要认真研究过去10年证券市场发展对上海经济增
长作出的贡献,上海企业从证券市场到底筹集了多少资金?上海要考虑未来10年证券
市场作为主要筹资渠道,到底能够筹集多少资金?证券市场到底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国有资产盘活有两条路,一条是股票上市,一条是通过参股从某些竞争性行业退出再投入
到急需投人的新行业。这方面,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办法,上海要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