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这个动力
发行时间:2001-04-20
网站编辑:关壮民
来源:研究所

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这个动力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关壮民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

划的建议》,《建议》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把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作为动力。我们要紧紧依靠

技术进步这个动力,推进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对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战

略性调整,全面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建成钢铁精品基地和我国钢铁行业新工艺、

新技术及新材料开发的基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紧迫感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

将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道路,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

经济的制高点。”这就十分清楚的表明,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显示

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以信

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产业革命将加速国际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和改变主要国家力量的对

比,这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我国WTO的进入也正逢其时。

另一方面,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

主题,一个没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面对这一态势,我们必须顺

应潮流,乘势而上: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把

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现代化,增强高

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策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有所

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在技术上

有所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集团公司内的老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与技术老化,要摆

脱困境,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必须抓住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这个关键环节。要坚持以市场

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同时,要大力调整

产业结构,压缩落后生产能力,淘汰落后工艺,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和加大资金投入,向新

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切实形成以企业为中

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在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

集团公司作为我国钢铁行业的排头兵,钢产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七,而销售收入却居世界

第十。与世界强手相比,我们存在的主要差距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自己特有的具有世

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独创技术,精品占产品产量的比例还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外重

点用户的需求,拥有的专利和技术秘密数量也不多,科研开发力量相对薄弱,高层次科研

开发人才也相对匮乏,技术创新体系和运作机制尚在探索磨合之中,科技管理体制也未

完全理顺;如果我们不加紧努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开:

    为了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新挑战,把集团公司建成钢铁精品基地和我国钢铁行业新

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开发的重要基地,带动我国钢铁工业水平的提高,成为我国乃至世

界最具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为从一定意

义上讲,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只有不断进取,敢为人先,敢

冒风险,敢创一流,才能强化科技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促进科技进步与技

术创新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

要切实把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采

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要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

于探索,在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努力赶超世界一流水

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

    二、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十分需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邓小平同志早在1997年就明确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

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并反复强调: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

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归结到一点,是

人才竞争。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教兴企之路,积极推进企业教

育改革,加强干部和职工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适应信息革命、我国加入WTO

和把集团公司建成“两个基地”的新形势,努力培养一大批急需的跨世纪、能参与全球竞

争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要继续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

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和培养科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设一支宏

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不断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形成

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培育一个争先创新的氛围”,用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住人才,吸引人

才。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只有

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

环境,引导和激励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需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在广大党员、

干部和职工中开展以增强“创业责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新的视

野、新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优秀科

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团结和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把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

创新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要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应

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专

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工作。各级党组织和领导于部必须坚持为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服务,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当好“后勤部长”,以确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工

作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中的两个关系

    在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不能割断历史,而

是要在坚持掌握前入积累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不断转化成生产力

和社会财富。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也只有建立在前人积累的科技成就的基础上,才

能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

明。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科技需求,面

对把集团公司建成钢铁精品基地和我国钢铁行业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开发的重要基

地的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

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

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创

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是正确处理好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开发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在促进科技

进步与科技创新中,大胆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加以消化、应用,有利于加快改

造传统产业,推进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但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加之,当代世界

科技进步发展迅猛,技术更替不断加速,今天称得亡先进的技术,不久就有可能落后。如

果自己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我们一定要

遵循江泽民同志的教导:“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

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努力提高国家的

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

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我们要立下一个雄心壮志,就是必须尽快地使我国摆脱高

新技术落后的局面,努力研究开发出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努力创造井掌

握好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科技产业。”这是关系我们经济繁荣、

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战略之举。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21世纪,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让我们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十五届

五中全会和上海市委第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全党上下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开拓

进取,扎实工作,切实做好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这篇大文章,满怀信心地跨越新世纪,去夺

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为把集团公司建成“两个基地”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这个动力
发行时间:2001-04-20
网站编辑:关壮民
  
来源:研究所

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这个动力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关壮民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

划的建议》,《建议》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把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作为动力。我们要紧紧依靠

技术进步这个动力,推进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对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战

略性调整,全面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建成钢铁精品基地和我国钢铁行业新工艺、

新技术及新材料开发的基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紧迫感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

将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道路,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

经济的制高点。”这就十分清楚的表明,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显示

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以信

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产业革命将加速国际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和改变主要国家力量的对

比,这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我国WTO的进入也正逢其时。

另一方面,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

主题,一个没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面对这一态势,我们必须顺

应潮流,乘势而上: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把

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现代化,增强高

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策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有所

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在技术上

有所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集团公司内的老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与技术老化,要摆

脱困境,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必须抓住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这个关键环节。要坚持以市场

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同时,要大力调整

产业结构,压缩落后生产能力,淘汰落后工艺,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和加大资金投入,向新

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切实形成以企业为中

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在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

集团公司作为我国钢铁行业的排头兵,钢产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七,而销售收入却居世界

第十。与世界强手相比,我们存在的主要差距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自己特有的具有世

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独创技术,精品占产品产量的比例还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外重

点用户的需求,拥有的专利和技术秘密数量也不多,科研开发力量相对薄弱,高层次科研

开发人才也相对匮乏,技术创新体系和运作机制尚在探索磨合之中,科技管理体制也未

完全理顺;如果我们不加紧努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开:

    为了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新挑战,把集团公司建成钢铁精品基地和我国钢铁行业新

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开发的重要基地,带动我国钢铁工业水平的提高,成为我国乃至世

界最具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为从一定意

义上讲,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只有不断进取,敢为人先,敢

冒风险,敢创一流,才能强化科技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促进科技进步与技

术创新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

要切实把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采

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要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

于探索,在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努力赶超世界一流水

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

    二、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十分需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邓小平同志早在1997年就明确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

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并反复强调: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

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归结到一点,是

人才竞争。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教兴企之路,积极推进企业教

育改革,加强干部和职工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适应信息革命、我国加入WTO

和把集团公司建成“两个基地”的新形势,努力培养一大批急需的跨世纪、能参与全球竞

争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要继续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

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和培养科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设一支宏

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不断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形成

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培育一个争先创新的氛围”,用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住人才,吸引人

才。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只有

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

环境,引导和激励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需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在广大党员、

干部和职工中开展以增强“创业责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新的视

野、新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优秀科

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团结和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把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

创新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要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应

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专

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工作。各级党组织和领导于部必须坚持为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服务,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当好“后勤部长”,以确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工

作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中的两个关系

    在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不能割断历史,而

是要在坚持掌握前入积累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不断转化成生产力

和社会财富。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也只有建立在前人积累的科技成就的基础上,才

能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

明。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科技需求,面

对把集团公司建成钢铁精品基地和我国钢铁行业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开发的重要基

地的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

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

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创

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是正确处理好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开发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在促进科技

进步与科技创新中,大胆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加以消化、应用,有利于加快改

造传统产业,推进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但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加之,当代世界

科技进步发展迅猛,技术更替不断加速,今天称得亡先进的技术,不久就有可能落后。如

果自己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我们一定要

遵循江泽民同志的教导:“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

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努力提高国家的

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

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我们要立下一个雄心壮志,就是必须尽快地使我国摆脱高

新技术落后的局面,努力研究开发出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努力创造井掌

握好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科技产业。”这是关系我们经济繁荣、

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战略之举。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21世纪,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让我们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十五届

五中全会和上海市委第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全党上下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开拓

进取,扎实工作,切实做好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这篇大文章,满怀信心地跨越新世纪,去夺

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为把集团公司建成“两个基地”而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