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论中小企业产权改革与流动
发行时间:2000-1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论中小企业产权改革与流动

    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城乡

中小企业便开始了产权改革的探索。这一探索对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小企业

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的五个阶段

    在我国城乡中小企业产权改革起步以来的10余年中,经历了不断摸索和逐步深入的

过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乡村集体企业的无偿配股;20世纪80年代末,有的地方针对当时乡村

企业出现的问题,开始将集体企业划分若于股份,无偿地分配给所属的社区成员或企业

职工。这是我国产权改革的最先探索,它拉开了我国产权改革的序幕:由于是无偿配

股,不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也不尽合理,加之不利于企业集资,不利于地区产业

结构调整,所以不久便停止了;

    第二阶段: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大体平均配股和售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大标

准,为深化企业改革明确了方向。以此为推动力,国有和城乡集体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

呈现了多样性,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实行最多的是股份合作制。这又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是集体企业将部分存量以股份形式资产量化给职工个人,并保留部分集体股;二是将国

有或集体资产全额出售给企业全体职工。三是保留部分国有或集体股,并确立控股地位:

这些形式,量化或出售给职工的部分执行的是大体平均的原则。由于职工平均配股和购

股,大家受损受益都一样,不利于从切身利益方面提高职工对企业资产经营效果的关切

度,因而便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第三阶段:经营者买大股。为了克服平均配股和购股带来的弊端,更好地调动经营

者的积极性,有的地方便开始了经营者持大股的探索。这种做法,促使企业资产向大股

东集中,有的企业干脆就由企业几个主要负责人买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性质就发生

了变化了,就不能再称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少数人买断为合伙企业,个人买断则为私营企

业了。

    第四阶段:股权在企业内部流通。有的地方为了解决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权过死的状

况,允许企业内部股权买卖:调出企业的职工,其股权可以卖给其他职工;仍在企业工作

的职工股权也可以出售给本企业职工;这种流动,有利于职工将股权变现;出售价格由买

卖双方自定,允许上浮或下降。

    第五阶段:股权向企业外部流动。有的地方,针对股份合作制企业存在的股权不能

流动或只能在企业内部流动的问题,已经允许股权向企业外部流动。一般是,调出企业

的职工,可以不退股;本企业职工持有的股份可以向企业外出售,出售给自然人或法人;

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向股份制企业过渡。    目前在我国,以上五种情况几乎都存在。

这说明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的多样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化,应当允许探索,允

许创新,只要广大职工认可,效果好,就应当允许实践,允许存在。

    产权改革的目标在于产权流动

    在我看来,产权改革的目标不在于建立起哪种形式,而在于建立起适应产权流动的

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权和其他商品一样,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我国正处

于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之中,产权市场还没有发育起来,因此产权还没有达到自由

流通的程度。但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中小企业产权已经开始流动。这对于

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权市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说实在话,我国的产权流

动还很不普遍,但是其经济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一、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效应

    过去,由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的地方分割和部门分割的体制原因,企业普遍存在“大

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加之产权不能流动因而资产存量结构僵化:结果,因为不能随

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很大浪费。特

别是在我国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竞争的力度

增强,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或劳动生产率低,成本居高不

下;或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单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或产品老化,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

而进行升级换代等,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其中有些亏损严重,资不抵

债,濒临破产。对于这些企业,在过去的改革中曾采取过很多办法,但由于无力进行大量

投入,因而效果不大。在产权改革中,通过产权流动,将一些中小企业以出售产权的方式,

转让给大企业,或成为大企业的车间,或成为分公司,生产零组件,为大企业配套,使存量

资产得到优化。

    二、资产与经营者结合效应

    资产与经营者结合效应,是指存量资产和优秀的经营者结合起来,就会产生高效益。

事实证明,同样的资产在不同人的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经营者能

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反之,一个拙劣的经营者则会使一个好端端的企业跨

台。资产和经营者结合的最好方式,是经过市场机制,使经营者对资产和经营方式进行

选择。过去由于产权不流动,加之所有制方面的问题,使经营者对资产和经营方式的选

择成为不可能。在我国各地都存在着不少亏损企业,人们把这些企业的资产称为“不良资

产”。造成这些“不良资产”的原因,多数是由于管理不善,只要有优秀的管理者主持,稍加

改造,甚至只要改变软件,就可以扭亏转盈。在产权改革中,从转换产权人手,实行承包、

租赁或出售。在解决了产权问题的基础上,经营者和资产结合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

化。产权转换的方式决定经营者与资产结合的方式。一般说,凡是由私人承包、租赁或买

断所有权的,绝大部分是由自己亲自经营;少数的自己不经营,而是聘请有能力的厂长(经

理)经营。组建股份制的企业,则由股东代表的董事会聘请厂长或经理。组建股份合作制

企业,则是由职工持股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选举厂长或经理。经营者与资本结合方式的变

化,是以产权结构的变化为基础的,反映了股东的基本权益;

    三、经营机制转换效应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是实现我国走向市场经济而进行的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经

营机制不仅和产权明晰有关,而且和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有关。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相对应的是政府转变职能,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政府管企业,

企业管社会,因而难以提高经济效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增强企业活力开始的,但

由于没有解决好产权问题,效果不大。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产

权改革相对简单,较早较快地迈开了产权改革的步伐;承包、租赁或买断,都是产权的让

渡形式。产权问题解决,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备了首要的物质条件;企业产权明晰和

企业法人产权的落实,就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转变职能的实现,也是企业权力和

义务、利益和责任的统一:

    四、淘汰效应

    在产权改革中,对于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处理,开了企业破产的先河。

虽然破产企业是极少数,但它却给了人们以警示,那就是企业经营不好是要破产的,破产

是企业被迫退出的一种方式,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经营不善的企业退出,其占用的

生产资料才能让渡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使用。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只

有淘汰差的,好的才能发展起来,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实际上,破产处理是一种法律程序,

是对失败者的一种保护。在企业改革中,实行的原则是少破产多兼并,但结果是只兼并

不破产。现在,不搞破产处理,很多中小企业形成一大堆虚拟债权债务无法解决;国家应

当使用好法律的武器,处理好企业退出的问题:

    五、产业升级换代效应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过去多年建设起来的,许多企业由于经济效益不好,积累能力

差,不仅自身得不到更新改造,也造成产业升级换代资金不足。产权流动,老企业变现,有

利于企业自身更新改造,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有的地方,将出售企业资产得到

的现金,一方面用于老企业技术改造,另一方面用于兴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生产新产品,

地方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点,但有的地方却用于弥补财政亏空,甚至用于整修招待所,购买

小轿车,用于招待费等,这是应当纠正的。

论中小企业产权改革与流动
发行时间:2000-1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论中小企业产权改革与流动

    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城乡

中小企业便开始了产权改革的探索。这一探索对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小企业

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的五个阶段

    在我国城乡中小企业产权改革起步以来的10余年中,经历了不断摸索和逐步深入的

过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乡村集体企业的无偿配股;20世纪80年代末,有的地方针对当时乡村

企业出现的问题,开始将集体企业划分若于股份,无偿地分配给所属的社区成员或企业

职工。这是我国产权改革的最先探索,它拉开了我国产权改革的序幕:由于是无偿配

股,不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也不尽合理,加之不利于企业集资,不利于地区产业

结构调整,所以不久便停止了;

    第二阶段: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大体平均配股和售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大标

准,为深化企业改革明确了方向。以此为推动力,国有和城乡集体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

呈现了多样性,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实行最多的是股份合作制。这又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是集体企业将部分存量以股份形式资产量化给职工个人,并保留部分集体股;二是将国

有或集体资产全额出售给企业全体职工。三是保留部分国有或集体股,并确立控股地位:

这些形式,量化或出售给职工的部分执行的是大体平均的原则。由于职工平均配股和购

股,大家受损受益都一样,不利于从切身利益方面提高职工对企业资产经营效果的关切

度,因而便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第三阶段:经营者买大股。为了克服平均配股和购股带来的弊端,更好地调动经营

者的积极性,有的地方便开始了经营者持大股的探索。这种做法,促使企业资产向大股

东集中,有的企业干脆就由企业几个主要负责人买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性质就发生

了变化了,就不能再称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少数人买断为合伙企业,个人买断则为私营企

业了。

    第四阶段:股权在企业内部流通。有的地方为了解决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权过死的状

况,允许企业内部股权买卖:调出企业的职工,其股权可以卖给其他职工;仍在企业工作

的职工股权也可以出售给本企业职工;这种流动,有利于职工将股权变现;出售价格由买

卖双方自定,允许上浮或下降。

    第五阶段:股权向企业外部流动。有的地方,针对股份合作制企业存在的股权不能

流动或只能在企业内部流动的问题,已经允许股权向企业外部流动。一般是,调出企业

的职工,可以不退股;本企业职工持有的股份可以向企业外出售,出售给自然人或法人;

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向股份制企业过渡。    目前在我国,以上五种情况几乎都存在。

这说明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的多样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化,应当允许探索,允

许创新,只要广大职工认可,效果好,就应当允许实践,允许存在。

    产权改革的目标在于产权流动

    在我看来,产权改革的目标不在于建立起哪种形式,而在于建立起适应产权流动的

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权和其他商品一样,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我国正处

于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之中,产权市场还没有发育起来,因此产权还没有达到自由

流通的程度。但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中小企业产权已经开始流动。这对于

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权市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说实在话,我国的产权流

动还很不普遍,但是其经济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一、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效应

    过去,由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的地方分割和部门分割的体制原因,企业普遍存在“大

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加之产权不能流动因而资产存量结构僵化:结果,因为不能随

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很大浪费。特

别是在我国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竞争的力度

增强,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或劳动生产率低,成本居高不

下;或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单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或产品老化,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

而进行升级换代等,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其中有些亏损严重,资不抵

债,濒临破产。对于这些企业,在过去的改革中曾采取过很多办法,但由于无力进行大量

投入,因而效果不大。在产权改革中,通过产权流动,将一些中小企业以出售产权的方式,

转让给大企业,或成为大企业的车间,或成为分公司,生产零组件,为大企业配套,使存量

资产得到优化。

    二、资产与经营者结合效应

    资产与经营者结合效应,是指存量资产和优秀的经营者结合起来,就会产生高效益。

事实证明,同样的资产在不同人的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经营者能

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反之,一个拙劣的经营者则会使一个好端端的企业跨

台。资产和经营者结合的最好方式,是经过市场机制,使经营者对资产和经营方式进行

选择。过去由于产权不流动,加之所有制方面的问题,使经营者对资产和经营方式的选

择成为不可能。在我国各地都存在着不少亏损企业,人们把这些企业的资产称为“不良资

产”。造成这些“不良资产”的原因,多数是由于管理不善,只要有优秀的管理者主持,稍加

改造,甚至只要改变软件,就可以扭亏转盈。在产权改革中,从转换产权人手,实行承包、

租赁或出售。在解决了产权问题的基础上,经营者和资产结合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

化。产权转换的方式决定经营者与资产结合的方式。一般说,凡是由私人承包、租赁或买

断所有权的,绝大部分是由自己亲自经营;少数的自己不经营,而是聘请有能力的厂长(经

理)经营。组建股份制的企业,则由股东代表的董事会聘请厂长或经理。组建股份合作制

企业,则是由职工持股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选举厂长或经理。经营者与资本结合方式的变

化,是以产权结构的变化为基础的,反映了股东的基本权益;

    三、经营机制转换效应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是实现我国走向市场经济而进行的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经

营机制不仅和产权明晰有关,而且和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有关。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相对应的是政府转变职能,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政府管企业,

企业管社会,因而难以提高经济效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增强企业活力开始的,但

由于没有解决好产权问题,效果不大。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产

权改革相对简单,较早较快地迈开了产权改革的步伐;承包、租赁或买断,都是产权的让

渡形式。产权问题解决,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备了首要的物质条件;企业产权明晰和

企业法人产权的落实,就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转变职能的实现,也是企业权力和

义务、利益和责任的统一:

    四、淘汰效应

    在产权改革中,对于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处理,开了企业破产的先河。

虽然破产企业是极少数,但它却给了人们以警示,那就是企业经营不好是要破产的,破产

是企业被迫退出的一种方式,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经营不善的企业退出,其占用的

生产资料才能让渡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使用。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只

有淘汰差的,好的才能发展起来,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实际上,破产处理是一种法律程序,

是对失败者的一种保护。在企业改革中,实行的原则是少破产多兼并,但结果是只兼并

不破产。现在,不搞破产处理,很多中小企业形成一大堆虚拟债权债务无法解决;国家应

当使用好法律的武器,处理好企业退出的问题:

    五、产业升级换代效应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过去多年建设起来的,许多企业由于经济效益不好,积累能力

差,不仅自身得不到更新改造,也造成产业升级换代资金不足。产权流动,老企业变现,有

利于企业自身更新改造,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有的地方,将出售企业资产得到

的现金,一方面用于老企业技术改造,另一方面用于兴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生产新产品,

地方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点,但有的地方却用于弥补财政亏空,甚至用于整修招待所,购买

小轿车,用于招待费等,这是应当纠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