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经济
工业合作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原江西省轻工业厅副厅长 李茂生
中国的集体经济是在合作社经济的基础上改造演变而来的:尽管在形态和规模上有
所变化,但是合作制的内涵和性质没有变化: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向以股份合作制为
基本形式的多种合作制形式的工业合作经济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这种发展更加有利于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运用和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之上的市场经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无
论从微观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队宏观上调整产业结构,都要借助于工业合作经济
这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组织制度,将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生产力联合在一起,促进生产要
素的合理配置-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特征来说,也需要通过工:业合作经济这种财
产组织形式,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因此,可以说工业合作经济,既是社会主
义客观经济条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是合作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
从历史上看,合作经济本身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市场经济在不同阶
段,也会对合作经济的筹资方式、产权制度、经营手段、分配原则提出不同要求。显然,合
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参与主体,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事实上合作
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与社会主义整个市场经济并存,两者发展的关系是越来
越密切的;
一。我国的客观经济条件需要工业合作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
国50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就整体来说还没有根本改变基础差、底
子薄,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
现,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是我国在工业经济领域发
展合作经济的基本依据。具体的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发展不
平衡性,致使各行业、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十分突出。我国既有世界
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高、精、尖的生产技术,同时又大量存在着半机械化和手工业操作等落
后的生产方式。这种落差极大,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运用
多种办法和多种形式,进行生产联合和经济合作,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发展合作经济能够适应社会化的生产要求,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组合;合作经济对
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既可以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生产力结合,又可
以同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力结合,合作经济这种对生产力水平的适应性较强.容量较
大的特点,使得它特别适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结构的多层次性质,具有强
大生命力:因此,要想适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合作经济的这一组织形式是必然的
首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工业合作经济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既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微观基础。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财产主体的多元化。
只有一个所有者是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改革开放
以来所形成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格局,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真正建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就是为这一体制塑造出新型的产权结构,从而使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
元化。合作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理所当然地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现实来说,发展合作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所有国家的普遍做法,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也在发展合作经济;在我国合作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市场竞争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合作经济多数属中小型企业,它具有经营机制灵
活,分工协作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独特优势,它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建立、完善、发展中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公有制企业深化改革需要工业合作经济
增强企业活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在整个体制改革中
起着举是轻重的作用。无用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企业的活力在不断增强,但
队总体上说,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困境,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根本的问题在于传统的公
有制企业形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我国的公有制企业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另一种是集体(合作)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生产
资料归集体企业范围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它与全民所有制—‘起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主
体: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把全民所有制及其管理方式视为最佳企业模式,在实践中大搞
集体(合作)企业向全民所有制企业“看齐”、“升级”、“过渡”,抹杀了集体(合作)所有制企
业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差别,严重束缚了集体(合作)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那
么,社会主义经济究竟采取何种企业制度形式,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呢?实践证明,工业
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回顾我国集体(合作)经济改革的过程,
先后经历了简政放权,建立生产经营责任制,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这些改革
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之也出现一些
弊端,如承包制的承包基数随意性,只包盈不包亏,短期行为、分配不公等,结果企业的经
营机制难以转换。其中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这些改革均难以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无
法解开体制上政企不分的死结。以合作制为摹本形式的工业合作经济企业,不仅可以克
服上述弊端,更好的转换经营机制,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优越于公司制企业,主要体现在劳
动者当家作主,民主管理上;公司制企业自然电要实行民主管理,但它必须通过股份或
股票这个中介,只有当职工拥有本企业的股份,才能凭借股份或股票的权利参与企业管
理事务。而合作制企业的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是直接的;
四、确保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需要工业合作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和基本格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个宏观问题,而且还要具备微观内涵,要体
现在企业这个国民经济的细胞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有制结构必然出现
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企业所有制转化为不同所有制相互渗透、并存、发展的新
格局,那么,何种企业组织形式能适应这种客观趋势,成为涵括多种产权关系的公有制
组织形式呢?以合作制为基础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这样一种能在微观层次上保证公有制占
主体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与合作制两种企业制度优点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容
量极大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它把企业的资产主要通过股份和合作的形式,可以由不同
所有者持有,吸纳各种经济类型人股,因而能容纳多种性质的所有制和产权关系。股份合
作制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控股资产的经济性质。从理论上讲,掌握股份的51%就掌握了
控股权,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不需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样就使得全民、集体、个体私
营、外资经济在企业内部得到兼容,并在微观层次上受到公有制经济的调控,在公有制经
济的引导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这就一方面坚持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另一方
面有效地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