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发行时间:2000-12-20
网站编辑:彭学诗
来源:研究所

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彭学诗

    10月9日至12日在京举行的十五届五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计划建议》)。会议指出,《十五

计划建议》提出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会议

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

争力的根本性措施,今后5到10年,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这一切都

表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五计划中关系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全党必须统一

认识、统一行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什么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线?

    《十五计划建议》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

线。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指导思想?

    首先,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这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的根本性措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就是经济结构很不

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生产技术

水平落后,服务业设施和手段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加紧解决,就

难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难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只有对这种不合理的经济

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十五

期间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其次,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这也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的根本性措施。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迫使多数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我国作为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把自己置于经济全球化之外: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

争能力的大小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为适应经济全球化

的大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美国自80年代以来

进行的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是美国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有关国家都在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努力克服自身经济的

结构性缺陷。有些国家的调整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印度经过多年的努力,航天、信息特别

是软件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国

必须抓紧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否则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对这个

问题,哪个国家认识早、调整快,就主动;哪个国家见事迟、调整慢,就被动。再次,从《十五计划建议》提出的各项战略性和政策性重大举措来看,其规定的首要奋斗目标,是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为了实现这个首要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建议》提出了十六

项战略性和政策性举措,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的,也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根本的、贯

穿始终的一条举措,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

其它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怎样才能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计划建议》提出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是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这个奋斗目标的实现?

    第一,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行动,下决《对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有计划

有步骤的调整,争取在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首先,要

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特别是巩固农业的基础

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工业改组

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

展,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业,更新服务设施和手

段,明显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实施西部

大开发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其三,要适应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

个体经济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适当提高私营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

中的比重。

    第二,要把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动力。为此,

必须大胆探索,深化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重点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

业的改革,使它们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

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

此,还必须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此外,还必须要把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作为一项战略

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

队伍;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调整的关系。发展与调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要坚

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不能因强调发展而忽

视调整,也不能调整而影响发展,要使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并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什么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什么必

须走这一条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来看,扩大社会再生产有两种不同的方

式或途径,一种叫做粗放方式,另一种叫集约化方式。在当代,我们只能采取集约化方式

来扩大社会再生产,井以此来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在十五期间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体制创

新和科技创新不仅是集约化方式所需要的,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办法。依靠体制

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依靠体制创新,就是突破影

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依靠生产关系的不断凋整

和完善来促进生产的创新和发展。在生产关系当中,体制具有根本性。要想不断调整和

完善关系,必须着力调整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营管理制度。如果在这一方面能够

有所突破,那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能迈开大步。依靠科技创新,就是依靠最先进

的科学技术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水平

和效益。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对整个生产力的发

展意义更为重大。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本身又是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地发展变

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依靠科技创新,说到底就是依靠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来促进生

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并以此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

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不理的

状况。(转自《解放日报》2咖年10月22日)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发行时间:2000-12-20
网站编辑:彭学诗
  
来源:研究所

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彭学诗

    10月9日至12日在京举行的十五届五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计划建议》)。会议指出,《十五

计划建议》提出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会议

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

争力的根本性措施,今后5到10年,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这一切都

表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五计划中关系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全党必须统一

认识、统一行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什么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线?

    《十五计划建议》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

线。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指导思想?

    首先,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这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的根本性措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就是经济结构很不

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生产技术

水平落后,服务业设施和手段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加紧解决,就

难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难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只有对这种不合理的经济

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十五

期间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其次,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这也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的根本性措施。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迫使多数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我国作为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把自己置于经济全球化之外: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

争能力的大小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为适应经济全球化

的大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美国自80年代以来

进行的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是美国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有关国家都在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努力克服自身经济的

结构性缺陷。有些国家的调整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印度经过多年的努力,航天、信息特别

是软件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国

必须抓紧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否则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对这个

问题,哪个国家认识早、调整快,就主动;哪个国家见事迟、调整慢,就被动。再次,从《十五计划建议》提出的各项战略性和政策性重大举措来看,其规定的首要奋斗目标,是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为了实现这个首要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建议》提出了十六

项战略性和政策性举措,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的,也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根本的、贯

穿始终的一条举措,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

其它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怎样才能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计划建议》提出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是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这个奋斗目标的实现?

    第一,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行动,下决《对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有计划

有步骤的调整,争取在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首先,要

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特别是巩固农业的基础

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工业改组

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

展,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业,更新服务设施和手

段,明显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实施西部

大开发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其三,要适应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

个体经济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适当提高私营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

中的比重。

    第二,要把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动力。为此,

必须大胆探索,深化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重点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

业的改革,使它们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

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

此,还必须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此外,还必须要把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作为一项战略

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

队伍;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调整的关系。发展与调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要坚

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不能因强调发展而忽

视调整,也不能调整而影响发展,要使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并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什么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什么必

须走这一条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来看,扩大社会再生产有两种不同的方

式或途径,一种叫做粗放方式,另一种叫集约化方式。在当代,我们只能采取集约化方式

来扩大社会再生产,井以此来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在十五期间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体制创

新和科技创新不仅是集约化方式所需要的,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办法。依靠体制

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依靠体制创新,就是突破影

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依靠生产关系的不断凋整

和完善来促进生产的创新和发展。在生产关系当中,体制具有根本性。要想不断调整和

完善关系,必须着力调整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营管理制度。如果在这一方面能够

有所突破,那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能迈开大步。依靠科技创新,就是依靠最先进

的科学技术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水平

和效益。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对整个生产力的发

展意义更为重大。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本身又是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地发展变

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依靠科技创新,说到底就是依靠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来促进生

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并以此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

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不理的

状况。(转自《解放日报》2咖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