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 访
企业的出路在于改革
一访上海十钢总经理 浦树根
王凯安
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宝山地区企业工作委会于6月下旬组织基层企业厂长、经理
20余人赴青岛海尔集团公司等单位进行考察,有幸请到上钢十厂浦树根总经理参加考
察,借此机会对他进行访问,请他介绍了十钢改革发展的艰难历程。
拥有5000多职工的上海十钢规模虽然不大,但原先还是小有名气,90年代初年产
钢50万吨,销售收入达1l亿元。然而,进入市场经济特别是在如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
种内外原因,产品价格、销售持续下跌,企业开始陷入困境,1997年至1999年连续36个
月亏损,平均每月亏损500万元,职工收入无保障,企业生存成问题。
残酷的现实给上任不久的浦总带来巨大的压力。
人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以浦总为首的领导班子陷入沉思。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没有别的出路,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靠改革。由此开始了他们艰难的改革历程。
首先,加强和统一了三方面的认识:
1.对市场经济重新认识。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微利经
济,市场经济就是淘汰经济,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坐北朝南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2.对自己重新认识。认为国企存在以下深层次矛盾需要解决:(1)企业成本过高。
表现在冗员多工资成本高,管理人员多管理费用高,企业办社会多、辅助部门多,资产闲
置浪费多;(2)体制、机制落后,既缺乏激励,又缺乏约束;(3)产品、工艺结构落后,难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
3.对出路重新认识。认为必须走钢铁闯天下、踏进社会求生存,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然后在认识基础上,他们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进行了三大结构调整:
1.组织结构的调整。痛下决心,关闭了10家亏损联营企业。
2.产业结构的调整,他们提出“优二进三”的思路,即优化主业、发展三产。针对他
们地处上海市区淮海西路热闹繁荣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拆除围墙,出租办公楼给广东人
办起海鲜大酒店,出租闲置厂房开起超市和大卖场,自己则退至浴室、仓库等条件艰苦的
地方办公。同时,将那些不产生效益的闲置资产、辅助部门如消防部门、门卫、食堂等予
以剥离,谋求利润的最大化。
3,人员结构的调整。按照生产需要,1000人就足矣,5000多职工怎么安排,不谓
不难。他们提出的思路是:发展主业稳定1000人,发展三产消化1000人,利用政策待
退养1000人,面向长宁(企业所在区)求生存1000人,退休1000人。采取的办法有:与租
用其房的企业、老板达成协议,派部分职工去做服务员、营业员,成立劳务公司,去从事物
业管理、送报纸等;成立技术咨询公司,与内地企业合作,输出技术和人员;允许甚至鼓励
职工跳槽,这些办法实施的结果,现在职职工3000人,其中在岗2000人。
以上种种举措,可谓用心良苦、费尽心机,为的是”地尽其利、房尽其租、货尽其畅、
人尽其才”。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起初阶段遇到了种种阻力和压
力,办公条件差了,洗澡不方便了,有人有意见,岗位变了甚至没了,更有人有意见,等等,
浦总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停止。当然也没有置职工意见于一旁,而是开展了耐心细
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广大职工终于理解并接受了这些攸关企业生存、职工生活的改革
方案。
实践证明,改革带来的显著效果,企业成本大幅下降,如工资成本从1995年的8000
万元,下降到1999年的4000万元,同时企业经营也出现良好局面,非钢产业收入达2000
万元,2000年开始有了利润。面对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浦总总结这么一句话:可贵的是
迈出改革第一步。
十钢终于突破重重困难,见到了曙光,可浦总为首的十钢人并未因此而显得多么轻
松。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今后如何迈进,他们提出了更新更广的思路,发展是主题,创新是
主旋律,建立四大创新体系;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提出要实现五
超:超常规思考、超极限降本、超力度重组、超压力拼搏、超常速开发。他们的决心、魄力之大,谁都会相信,成功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