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发行时间:2000-10-20
网站编辑:刘树成 李实
来源:研究所

新  经  济

“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赴美考察与研究报告

刘树成  李  实

    在美国,不同的业界,不同的人士,对“新经济”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总的看来,在美国,无论各界人士是否赞成与使用“新经济”这一概念,也无论使用者对其有怎样不同的

理解,但有着共同的一点,即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目前的信息技术革

命,正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新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新经济”理解为“由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与增长”。这种理解

是一种较宽的理解。经济史上的一些重大技术革命,如铁路、电力、汽车等等,都曾推动了

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因此,都可以称作“新经济”。那么,当前的“新经济”,即以信息技术

革命为主的“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我们如何更好地去认识它、把握它、借鉴它?美

国的“新经济”也正在发展中、变化中,特别是美国这一轮的经济增长究竟能持续多久,都

还在观察之中。就美国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新经济”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就技术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它是一个创新的“蜂聚”时期。

    在创新的“蜂聚”时期,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指出,创新是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创新的发挥作

用只是“蜂聚”在某些时间里。他特别指明,“创新”不同于“发明和试验”,因为“发明和试验”本身对于经济生活不产生任何影响。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指能对经济生活产生

影响的”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他指出,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

品,或产品的一种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或新商业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

(4)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新组织,包括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

一种垄断地位。

    当前正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

主线。这一信息技术革命,首先经历了一个技术发展的长过程。在从二战结束时起,经

过50年代、印年代直到70年代的三十多年里,技术本身的发展尚未达到创新“蜂聚”的

程度。二战结束时,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始问世。在此后的30多年里,计算机本身的

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大型到微型、从慢速到高速、从专用到通用、从低性能到高性能、从高

价格到低价格的不断更新与不断升级的演进过程。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个人计算

机的问世,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革命性”转变。由此,使80年代出现了

一个以个人计算机发展为中心的创新“蜂聚”时期。80年代被称为信息技术发展的“Pc时

代”。在此基础上,90年代又进到了一个以互联网发展为中心的创新高峰期。互联网的

发展,是整个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更重大的“革命性”转变。90年代被称为信

息技术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80年代和90年代这两个创新“蜂聚”时期,比起历史上铁路、电力、汽车等的创新情

况,规模与影响更加空前。特别突出的是,一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迅速诞生与崛起。

这首先与信息技术产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一者,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其相关产品

的生产可以分解出许多更细的、独立的新行业,如芯片业、软件业、互联网业、电子商务等

等。二者,这些新分出的独立行业,一般不需要巨大的建筑厂房和机器设备,新企业很容

易创建,特别是由互联网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虚拟企业形式。三者,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

用性极大,且易于操作,购置成本低,使其迅速大众化、普及化、社会化,迅速渗透到或融

合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包括传统工业与商业部门,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动了大

批新兴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就市场运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使竞争空前加剧。

    首先,企业间的竞争空前加剧。一方面,这些新兴高科技企业,在其上市前,都经历了

一个十分艰苦的风险创业过程。有的靠“创意”正确,而创业成功;更有大量的则因“创

意”失误,而遭致失败。“新经济”下的竞争,实际上从“创意”开始,就进入了“你死我活”

的大浪淘沙过程。另一方面,新兴企业股票上市后,更是竞争激烈。一个公司的新产品,

若站住了脚,这个公司便会兴旺发达起来;但若其新产品很快被其他公司性能更好的新产

品所取代,则它立即面临“死亡”的威胁。在“新经济”下,企业间的井购、重组异常激烈。

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不仅是打价格战,而更重要的是打创新战、速度战、质量战、服务战。

    其次,人才的竞争空前加剧。新技术的创新浪潮,正如熊彼特当年所说,将造就出一

批“企业家”。熊彼特说:“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

称为,企业家’。”他指出,在创新“蜂聚”时期,”新企业成群出现”,“企业家成群出现”。在这些“实现新组合的人们”成群出现的过程中,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一些

新的创业者,或新企业中的骨干人员,是从原有企业中分离出来的。而新企业的成功、很

可能导致原有企业的“灭亡”。在“新经济”下,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政府

放宽了移民政策,从印度、中国、俄罗斯等大批引进人才,以充实其“人才库”。

    再次,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新经济”的发展;“新经济的

发展又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技术本身的特性来说,互联网是无国界的。

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现代国际金融与电子商务,以其以秒计算的速度,加剧着国际竞

争。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美国无疑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各国,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速自己国家“新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维护

自己的利益,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三、就资金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融资方式的创新。

    熊彼特在分析创新的实现,即“生产手段的新组合”时,特别提出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他强调指出,“新组合”的实现,把资本这个新的特殊要素引进经济过程,从而除了消

费晶市场和生产品市场之外,还会有一个使人感兴趣的第三市场,那就是资本市场;“新

组合”创造了并且滋养了这个市场。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创新“蜂聚”时期,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诞生和崛

起,与资本市场上融资方式的创新是分不开的。这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在这些高科技

中小企业的创业期,新兴的风险资本的投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在这些高科技

中小企业的成长期,即其开始上市,新兴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

个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其创业与成长的过程中,一般有四部分人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

是企业家,即创业者或技术创新者;二是专业的管理者;三是风险资本家;四是投资银行

家。这四部分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策划发展战略,作出决策,并以商业史上前所未

有的速度提出雄心勃勃的创业与发展计划。

    四、就政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政策与制度的创新。

    在“新经济”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更为重要了;政府的直接干预减

少了,而政府的职能更集中于为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创造必要的政策与制度条件。

    对于美国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世界银行发展经济研究部研究主

管尤苏夫提纲挈领地谈了11条:(1)由里根时期开始的减税。这对于推动民间投资具有

重要作用。(2)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格林斯潘为主席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起到了重

要作用。(3)政府在许多领域的解除管制。(4)金融体系的创新。如各种投资公司、基金

等的活跃,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5)对外来移民的开放性政策。这有助

于人才的流入。(6)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关系。(7)冷战结束后,军事工业向商业

与民用的转移。(8)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9)对外贸易的开放性。(10)R&D的大

量投入与效率的提高。(11)美国的海外投资不多,大多投资于国内。这与日本、韩国不

同,日、韩大量进行海外投资,影响了国内产业的发展。以上1l条,就有8条涉及到政府

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解除管制政策、移民政策、军转民政策、外贸政策、科技政策等等。“新经济”是这些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克林顿在2000年度的《总统经济报告》中,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将90年代美国经济

的成功归因于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其一,财政约束,以利降低利率和刺激商务投资;其

二,投资于教育、医疗保健,以及科学和技术,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第三,打开国外市场,

以便美国人能有更好的机会参与海外竞争。在2000年4月5日“白宫新经济会议”上,克

林顿说,关于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其答案不是单一的。他归结了四条,其中,起主导作用

的有两条:一是新经济的性质,它以技术为动力,以创意为引导,置根于创新和进取心;二

是美国企业制度的力量;第三条,许多传统产业和工人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条,政府的上述

三大政策也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些政策为“新经济”的繁荣创造了基础条件。

    五、就宏观经济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促进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微波化。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供求的良性互动。信息技术革命以新供给创造了新需

求,又以新需求推动了新供给,促进了社会总供求的良性互动,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

长,从而延长了经济扩张期,减小了经济波动的幅度。信息技术革命以不断创新的新产品

丰富了社会的总供给,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与消费需求的旺盛,通过市场机制,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总供给的改善与提高。

    其次,信息技术革命缩短了供求之间的距离。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商品和服

务的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缩短了距离,厂商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进行设计与

生产,这样,使“买”与“卖”之间的脱节得以克服,使库存得以减少,甚或实现了零库存。这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有利于缩小整个经济的波动。

    再次,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促进了现代第三产业的

发展,增强了经济结构自身的稳定性。一般说来,三次产业由于各自的生产与技术特点

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波动特点。第一产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其增长率较不稳

定;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具有很强的突然跳跃式的扩张力和收缩力,其增长率的波动

幅度最大;第三产业以服务为主,服务形态的“产”与“销”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而且一般的对服务的需求本身波动较小,所以,其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小。从经济史上看,当第二

产业的比重上升时,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幅度会增大;而当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时,经济

结构自身就增强了稳定性。

    (摘自《经济日报)20帕牟8月1日)

“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发行时间:2000-10-20
网站编辑:刘树成 李实
  
来源:研究所

新  经  济

“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赴美考察与研究报告

刘树成  李  实

    在美国,不同的业界,不同的人士,对“新经济”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总的看来,在美国,无论各界人士是否赞成与使用“新经济”这一概念,也无论使用者对其有怎样不同的

理解,但有着共同的一点,即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目前的信息技术革

命,正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新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新经济”理解为“由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与增长”。这种理解

是一种较宽的理解。经济史上的一些重大技术革命,如铁路、电力、汽车等等,都曾推动了

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因此,都可以称作“新经济”。那么,当前的“新经济”,即以信息技术

革命为主的“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我们如何更好地去认识它、把握它、借鉴它?美

国的“新经济”也正在发展中、变化中,特别是美国这一轮的经济增长究竟能持续多久,都

还在观察之中。就美国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新经济”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就技术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它是一个创新的“蜂聚”时期。

    在创新的“蜂聚”时期,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指出,创新是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创新的发挥作

用只是“蜂聚”在某些时间里。他特别指明,“创新”不同于“发明和试验”,因为“发明和试验”本身对于经济生活不产生任何影响。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指能对经济生活产生

影响的”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他指出,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

品,或产品的一种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或新商业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

(4)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新组织,包括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

一种垄断地位。

    当前正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

主线。这一信息技术革命,首先经历了一个技术发展的长过程。在从二战结束时起,经

过50年代、印年代直到70年代的三十多年里,技术本身的发展尚未达到创新“蜂聚”的

程度。二战结束时,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始问世。在此后的30多年里,计算机本身的

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大型到微型、从慢速到高速、从专用到通用、从低性能到高性能、从高

价格到低价格的不断更新与不断升级的演进过程。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个人计算

机的问世,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革命性”转变。由此,使80年代出现了

一个以个人计算机发展为中心的创新“蜂聚”时期。80年代被称为信息技术发展的“Pc时

代”。在此基础上,90年代又进到了一个以互联网发展为中心的创新高峰期。互联网的

发展,是整个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更重大的“革命性”转变。90年代被称为信

息技术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80年代和90年代这两个创新“蜂聚”时期,比起历史上铁路、电力、汽车等的创新情

况,规模与影响更加空前。特别突出的是,一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迅速诞生与崛起。

这首先与信息技术产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一者,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其相关产品

的生产可以分解出许多更细的、独立的新行业,如芯片业、软件业、互联网业、电子商务等

等。二者,这些新分出的独立行业,一般不需要巨大的建筑厂房和机器设备,新企业很容

易创建,特别是由互联网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虚拟企业形式。三者,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

用性极大,且易于操作,购置成本低,使其迅速大众化、普及化、社会化,迅速渗透到或融

合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包括传统工业与商业部门,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动了大

批新兴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就市场运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使竞争空前加剧。

    首先,企业间的竞争空前加剧。一方面,这些新兴高科技企业,在其上市前,都经历了

一个十分艰苦的风险创业过程。有的靠“创意”正确,而创业成功;更有大量的则因“创

意”失误,而遭致失败。“新经济”下的竞争,实际上从“创意”开始,就进入了“你死我活”

的大浪淘沙过程。另一方面,新兴企业股票上市后,更是竞争激烈。一个公司的新产品,

若站住了脚,这个公司便会兴旺发达起来;但若其新产品很快被其他公司性能更好的新产

品所取代,则它立即面临“死亡”的威胁。在“新经济”下,企业间的井购、重组异常激烈。

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不仅是打价格战,而更重要的是打创新战、速度战、质量战、服务战。

    其次,人才的竞争空前加剧。新技术的创新浪潮,正如熊彼特当年所说,将造就出一

批“企业家”。熊彼特说:“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

称为,企业家’。”他指出,在创新“蜂聚”时期,”新企业成群出现”,“企业家成群出现”。在这些“实现新组合的人们”成群出现的过程中,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一些

新的创业者,或新企业中的骨干人员,是从原有企业中分离出来的。而新企业的成功、很

可能导致原有企业的“灭亡”。在“新经济”下,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政府

放宽了移民政策,从印度、中国、俄罗斯等大批引进人才,以充实其“人才库”。

    再次,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新经济”的发展;“新经济的

发展又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技术本身的特性来说,互联网是无国界的。

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现代国际金融与电子商务,以其以秒计算的速度,加剧着国际竞

争。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美国无疑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各国,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速自己国家“新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维护

自己的利益,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三、就资金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融资方式的创新。

    熊彼特在分析创新的实现,即“生产手段的新组合”时,特别提出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他强调指出,“新组合”的实现,把资本这个新的特殊要素引进经济过程,从而除了消

费晶市场和生产品市场之外,还会有一个使人感兴趣的第三市场,那就是资本市场;“新

组合”创造了并且滋养了这个市场。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创新“蜂聚”时期,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诞生和崛

起,与资本市场上融资方式的创新是分不开的。这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在这些高科技

中小企业的创业期,新兴的风险资本的投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在这些高科技

中小企业的成长期,即其开始上市,新兴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

个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其创业与成长的过程中,一般有四部分人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

是企业家,即创业者或技术创新者;二是专业的管理者;三是风险资本家;四是投资银行

家。这四部分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策划发展战略,作出决策,并以商业史上前所未

有的速度提出雄心勃勃的创业与发展计划。

    四、就政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政策与制度的创新。

    在“新经济”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更为重要了;政府的直接干预减

少了,而政府的职能更集中于为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创造必要的政策与制度条件。

    对于美国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世界银行发展经济研究部研究主

管尤苏夫提纲挈领地谈了11条:(1)由里根时期开始的减税。这对于推动民间投资具有

重要作用。(2)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格林斯潘为主席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起到了重

要作用。(3)政府在许多领域的解除管制。(4)金融体系的创新。如各种投资公司、基金

等的活跃,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5)对外来移民的开放性政策。这有助

于人才的流入。(6)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关系。(7)冷战结束后,军事工业向商业

与民用的转移。(8)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9)对外贸易的开放性。(10)R&D的大

量投入与效率的提高。(11)美国的海外投资不多,大多投资于国内。这与日本、韩国不

同,日、韩大量进行海外投资,影响了国内产业的发展。以上1l条,就有8条涉及到政府

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解除管制政策、移民政策、军转民政策、外贸政策、科技政策等等。“新经济”是这些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克林顿在2000年度的《总统经济报告》中,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将90年代美国经济

的成功归因于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其一,财政约束,以利降低利率和刺激商务投资;其

二,投资于教育、医疗保健,以及科学和技术,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第三,打开国外市场,

以便美国人能有更好的机会参与海外竞争。在2000年4月5日“白宫新经济会议”上,克

林顿说,关于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其答案不是单一的。他归结了四条,其中,起主导作用

的有两条:一是新经济的性质,它以技术为动力,以创意为引导,置根于创新和进取心;二

是美国企业制度的力量;第三条,许多传统产业和工人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条,政府的上述

三大政策也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些政策为“新经济”的繁荣创造了基础条件。

    五、就宏观经济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促进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微波化。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供求的良性互动。信息技术革命以新供给创造了新需

求,又以新需求推动了新供给,促进了社会总供求的良性互动,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

长,从而延长了经济扩张期,减小了经济波动的幅度。信息技术革命以不断创新的新产品

丰富了社会的总供给,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与消费需求的旺盛,通过市场机制,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总供给的改善与提高。

    其次,信息技术革命缩短了供求之间的距离。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商品和服

务的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缩短了距离,厂商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进行设计与

生产,这样,使“买”与“卖”之间的脱节得以克服,使库存得以减少,甚或实现了零库存。这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有利于缩小整个经济的波动。

    再次,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促进了现代第三产业的

发展,增强了经济结构自身的稳定性。一般说来,三次产业由于各自的生产与技术特点

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波动特点。第一产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其增长率较不稳

定;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具有很强的突然跳跃式的扩张力和收缩力,其增长率的波动

幅度最大;第三产业以服务为主,服务形态的“产”与“销”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而且一般的对服务的需求本身波动较小,所以,其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小。从经济史上看,当第二

产业的比重上升时,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幅度会增大;而当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时,经济

结构自身就增强了稳定性。

    (摘自《经济日报)20帕牟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