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整结构
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
刘树成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如何,举世瞩目:我认为,2000年中
国宏观调控的主旋律将是: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即在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加快结
构调整的步伐。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
于后退。”从政治上讲,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是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
需要。从经济上讲,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克服需
求不足、扩大劳动就业、提高财政收入、化解不良债务、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等
等,都要靠发展。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不保持7%以上的发展速度,困难就
更大。结构调整也要在发展中进行。投资的扩大,将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条件;消费的扩
大,将为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条件。没有投资与消费的扩大,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结
构调整就将失去资金支持和市场空间而难以进行。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近些年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位势,然
而也处于连续几年的下滑之中。这除了国际因素的影响之外,也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
别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金约束趋于硬化有关,与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格
局发生了由普遍短缺到阶段性相对过剩的根本性转变有关。在新的情况下,我国出现了
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亦更加突出。针对这些新情况、
新问题,中央审时度势,采取了一系列综合对策,扩大内需,启动经济,阻止了经济增长可
能出现的严重下滑。特别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做出了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结
构调整紧密结合的重大决策。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
现在我们所说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不同于过去那种片面追求高速度和单纯
的数量扩张,而是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过去那种一时追求速度、一时又不得不进行调
整和压缩、使“速度”与“调整”截然对立的运行格局,导致了经济波动的大起大落。,这也
形成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讲“速度”时,就必须在调整之后;而讲“调整”时,就要压低速度。
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则是一种新任务,要在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进行结构调整。
这主要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运行的背景条件已经发生了
一些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基本改变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商品普遍短缺的状况,出现了阶段
性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这是一项很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使有效
需求不足问题与供给结构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一方面,如果没有一定的增长速
度,结构调整就会失去资金支持和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银行存大于贷的差额,以及相对过
剩的生产能力和较为充裕的物资储备,也为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提供了条件:所以,结
构调整既有需要也有可能在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进行。
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就要扩大总需求,既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又要扩大
外需,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我国将加入wro,这更有利于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
国策。但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无论是克服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还
是下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都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
把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内需上,以内需为主,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方针。
从国际方面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出“过度外向型”经济的脆弱性。同时,亚洲金
融危机过后,国际金融动荡和国际市场动荡一波接一波。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
从国内方面说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也要求我们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内需上。一
者,我国拥有12亿人口的、地域辽阔的大市场,这是与大多数东亚国家所不同的。二者,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之中。我们的技术水
平、基础设施仍很落后,需要大量投入,加快建设。三者,我国人民目前的收入水平和消
费水平也并不高,特别是占人口70%的农民,收入还比较低。四者,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的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很大,也迫切要求扩大内需。
要扩大内需,就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并结合运用税
收、价格等宏观调控手段。在增发建设国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中,特别要注意四点:一
是在投资方向上,要继续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二是要有利于激活国有企业,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甩掉包袱,尽快脱困,轻
装前进;三是要有利于激活社会投资、特别是扩大中小企业的投资;四是要有利于激活居
民消费,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为逐步减少国债发行、减少财政赤字
创造条件。
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适度增加货币供给,加大金.
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并不意味着“放开水龙头”,大发钞票。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所指出的: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金融安全。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构调整”,也不同于我国过去经济波动中常讲的“调整”。过去讲的“调整”,总的看,是一种短期的、量的调整。而现在所讲的“调整”,从需求面看,不是压缩总需求,而是要在扩大总需求中进行结构调整;从供给面看,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地从量
上压缩长线部门的供给、扩大短线即“瓶颈”部门的供给,而是要在量上压缩过剩供给的
同时,更注重于从质上提高供给。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当前面临的经济结
构调整不是暂时性、局部性的调整,而是战略性的调整。这包括:既要淘汰低水平重复建
设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又要加快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
高技术含量的、短缺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的发展;既要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
构进行调整,又要对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进行调整;既要解决当前的市场供求问题,又要着
眼于长远,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只有搞好结构调整,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地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加
入WTO所面临的迫切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
特点,特别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
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所以,一定要增强紧迫感。
在结构调整中,一个新的重大决策就是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是党
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是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与加快
结构调整相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西部开发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
固祖国边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自1999年11月29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