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小店铺大流通
发行时间:2000-06-20
网站编辑:万典武
来源:研究所

小店铺大流通

——商业企业的细小性和重要性

万典武

  一、小商业企业的划分标准问题

    大中小企业是相对的,划分标准各有不同。有的从营业面积划分,比如5000M2以上

为大型,500—5000M2为中型,500M2以下为小型。有的从从业人员划分,1000人以上为

大型,50人一1000人为中型,50人以下为小型。还有的是从营业额、资产额等方面划分,

或者把面积、从业人员、营业额等指标综合起来划分。营业额、资产额等划分方法,变动性

大,难以作长期比较和国际比较。1997年,国家国内贸易部制定颁布了一个划分标准,

以零售业为例,销售额3亿元以上,资产2000万元以上为大型;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资

产400万元以上为中型;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资产400万元以下为小型。这个划分标

准,主要是为了组织申报全国大型非工业企业而制定的,眼下很适用,但作长期比较、作

国际比较就颇为不便。我认为以面积划分或以从业人员划分为好。北京、武汉等地把全

市商业网点的面积、人员等作了详细调查,很便于划分企业类别。但全国没有面积的统计

材料,难以取得公认的统计数字。但即便这样,人们脑子里总有个大体的概念,小商业企

业不外是营业面积小、从业人员少、资产少、营业额小的企业。

    二、小商业企业的重要地位

    古语云:集腋成裘,集少成多。单个店铺虽小,集聚起来就形成大流通。

    《中国统计年鉴》的1996年全国零售贸易网点是1396.3万个,其中个体经济为1288万个,占92.2%,集体经济67万个,占4.8个,私有经济12.5万个,占0.9%。个体商业几乎全是小企业,集体商业、私有商业也是以小为主,国有商业中也有一部分小商店,因此,从零售网点总数说,小商业企业占95%左右是大体符合实际的。

    《中国统计年鉴》的1996年全国零售贸易业从业人员是3189.2万人,其中个体经济

为2251.3万人,占70.6%,集体经济为411.1万人,占12.9%,私有经济100.4万人,占3.1%。国有商业其中也当然有一部分人数不多的小企业,因此,从从业人员来说,小商

业占全国零售贸易业从业人员的85%左右是站得住脚的。

    《中国统计年鉴》的199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27298.9亿元,其中个体为7923.7亿元,占29%,集体为4567亿元,占16.7%,国有、合营等经济中也有一部分小企

业,这样,从营业额说,小企业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大体在50%左右。

    简言之,1996年全国零售贸易中,小企业网点占95%,从业人员占85%,营业额占

50%。可见,小企业在商品流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如果按国内贸易部1997年的划分标

准,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下,资产在400万元以下为小企业,小企业占的比例还会更大

一些。

    三、小商业企业大量存在的经济分析

    为什么小商业企业大量存在呢?为什么商业存在着特有的细小性呢?

    1.这是商业特别是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等必须接近消费者的基本特点决定

的。农业、工业生产是面对着物,都有自己的生产力地区配置规律,不完全受居民分布的

制约。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则应当按居民的分布情况来分散设置,因为它们必须

同顾客直接打交道。农村商业网点要广泛分布,城市商业网更必须按居民的分布情况实

行“大分散小集中”,即在各个居民区适当相对集中设置小店铺群。在城市中心或传统商

业繁华区形成比较集中的商业繁华街区,这里应有大中型的商店作骨干,但也必须有各

种小的专业店和餐饮店相配套。因此,无论从全国、全省、全市说,小店铺的数量都是大

量存在的,占店铺总数的绝大部分。

    2.现代城市空心化的趋势,居民向城乡结合部和卫星城市的扩散,使原来相对集中

的商业网点随之扩散。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著名大城市这种趋势十分明显,在

商业区相对衰退,城郊和卫星城镇的新商业网点不断涌现。根本的原因是住宅郊区化和

家庭汽车化。我们古老的北京城也正悄悄在这样转变,北京的商店原来集中在东城、西

城、崇文、宣武四个老城区,零售额占全市的80%左右,现在只占到20%左右,只相当于

一个新兴的海淀区。前门(包括大栅栏)的明显衰退,王府井大街的相对清淡,是众所周知

的实例。我调查过的国内许多大城市都有这种趋势,城市的扩大、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汽车的迅速增加等因素必然促成这种趋势的发展。

    3.随着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晶牌化、时尚化等趋势

日益明显,市场越分越细,专而小的大量专业店应运而生。专业店各有自己的“目标顾

客”,一般不宜规模太大,它们主要靠自己的特色,去同同行和综合性大商店竞争。过去

我国有了粮店,食品店,百货店就大体能满足人民日常的吃、穿、用等基本需要。现在人均

购买力比20年以前增加了几倍,又有了一大批年收入几万元的中产者,还有为数不少的

歌星、球星、富翁,他们都有各自的特殊需求和个性爱好。儿童、青年和中老年的爱好和

消费倾向也大不相同。时装、小手提包、领带、服饰品等的品种花色日新月异,小包装食

品、菜肴的不断创新都是各种专业店铺开展新业务的客观条件。

    4.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等的手工劳动比重较大,又是被动地不规律的接待

顾客有许多临时可变因素,远不如工厂、农业生产那样稳定而规律。因此,它们的管理环

节宜少不宜多,最好是现场的主管者就是最后的决策人。这样既能灵活地适应顾客的各

种要求和变化不定的情况,又可大大节省管理费用,增加企业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的细小性使它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因此,

从所有制角度说,这些小商业企业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最好是属于本企业或

本企业的主人。这是生产关系必须同生产力性质相适应这一客观经济规律的实际体现,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建国初期实行“公私兼顾”政策,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

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几乎全是私人经营,市场繁荣,人民生活称便。1956年敲锣

打鼓,搞全行业公私合营,随意撤并商业网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分别垄断城乡市场,市

场呆滞,官商作风滋长,人民购物受累受气。1978年以来,恢复多种所有制并存,个体、私

企大量发展,市场繁荣兴旺,顾客购物方便又享受良好服务。

    小商业企业是否就十全十美呢?不是的,它仍有许多严重的不足和劣势。首先是

它们的进货批量小,进货价和成本较高。其次是它们各立门户,顾客群有限,知名度较小。其三,它们的营业设施,购物环境,商品陈列,营销方式,企业管理一般比大店差。其四,它们规模小,资本少,经营回旋余地小,品种花色难以备齐,有的销量小,周转慢而导致

新品种少新鲜度差等。其五,它们店多面广,企业主和从业人员“进入”“退出”比较容易,

难免出现良莠不齐,信誉较低,素质较差。

    四、小商业企业改革和提高的几点建议

    1.积极发展私营和个体小商业企业: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

行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行业说,饮食业、生活服务业,全国普遍认真实行这一

政策,因此,长期困扰人们的吃饭难、住店难、理发难、修理难等早在80年代就解决了。50

年的经验教训和无数的事例证明,小商业企业的非公有化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符合生

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一客观规律。

    2.国有的小商业企业,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改变所有制实现形式。主要是坚决地“卖”

给本企业职工实行股份合作制,卖给企业经营者或职工个人变成私人企业,也可向社会

公开拍卖而被收购、兼并等。“卖”的最大困难是现有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安置,其实与其

继续亏损弄到山穷水尽,不如早下决心把“卖”的钱投向社会保障部门为退休职工交足

保障基金和买断现有职工的工龄。单个店“卖”的钱不够的,可以在本市同行业中统筹

安排,甚至地方政府给予一些特殊照顾的政策。长痛不如短痛,久拖不决所亏损的钱会

比这样安排花的钱还多。而且,最主要的是一改所有者,企业的机制一变,企业的自主性

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生产力”就活跃了,经营管理也会大大加强。“亏”会转“盈”,企

业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大为提高。

    3.积极地、稳步地推行连锁、联合、配送等新的经营方式,促进小企业发挥规模效益

和群体优势。上海的华联商厦集团发展了几百家连锁店。正在利用其晶牌发展特许连锁

店,这样,许多小企业可以创造条件取得特许连锁。广大的小企业都应当走加盟连锁公司

的道路。同时,小企业也可以自己联合起来成立联合会等类组织,办些成员企业的公利

事项,如共同做广告、指导商品陈列营销、统一少数商品的大批量进货等。此外,发展社

会化的配送中心、仓储商店等新业态,也有利于小企业的小批量进货。

    4.国家应对小商业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世界

各国多有此类政策,比如日本对小企业有专项法律实行扶持政策,特别是设有专门的银

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其实道理很简单,小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这样

的政策就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上海市人民政府1999年制定了《关于促进本市小

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本市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整套政策文件,其中主要

措施是在货款融资等方面的做法最受小企业主的欢迎。

    5.小商业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对口的协会、同业公会等组织,也可自己组

成小商业企业协会。联合起来办些共同的事业,如职业培训、行业咨询、业务指导、行业自

律等。既有利于同政府各有关部门联系,接受指导监督,也便于代表本行业向各方面反

映意见和建议。

小店铺大流通
发行时间:2000-06-20
网站编辑:万典武
  
来源:研究所

小店铺大流通

——商业企业的细小性和重要性

万典武

  一、小商业企业的划分标准问题

    大中小企业是相对的,划分标准各有不同。有的从营业面积划分,比如5000M2以上

为大型,500—5000M2为中型,500M2以下为小型。有的从从业人员划分,1000人以上为

大型,50人一1000人为中型,50人以下为小型。还有的是从营业额、资产额等方面划分,

或者把面积、从业人员、营业额等指标综合起来划分。营业额、资产额等划分方法,变动性

大,难以作长期比较和国际比较。1997年,国家国内贸易部制定颁布了一个划分标准,

以零售业为例,销售额3亿元以上,资产2000万元以上为大型;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资

产400万元以上为中型;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资产400万元以下为小型。这个划分标

准,主要是为了组织申报全国大型非工业企业而制定的,眼下很适用,但作长期比较、作

国际比较就颇为不便。我认为以面积划分或以从业人员划分为好。北京、武汉等地把全

市商业网点的面积、人员等作了详细调查,很便于划分企业类别。但全国没有面积的统计

材料,难以取得公认的统计数字。但即便这样,人们脑子里总有个大体的概念,小商业企

业不外是营业面积小、从业人员少、资产少、营业额小的企业。

    二、小商业企业的重要地位

    古语云:集腋成裘,集少成多。单个店铺虽小,集聚起来就形成大流通。

    《中国统计年鉴》的1996年全国零售贸易网点是1396.3万个,其中个体经济为1288万个,占92.2%,集体经济67万个,占4.8个,私有经济12.5万个,占0.9%。个体商业几乎全是小企业,集体商业、私有商业也是以小为主,国有商业中也有一部分小商店,因此,从零售网点总数说,小商业企业占95%左右是大体符合实际的。

    《中国统计年鉴》的1996年全国零售贸易业从业人员是3189.2万人,其中个体经济

为2251.3万人,占70.6%,集体经济为411.1万人,占12.9%,私有经济100.4万人,占3.1%。国有商业其中也当然有一部分人数不多的小企业,因此,从从业人员来说,小商

业占全国零售贸易业从业人员的85%左右是站得住脚的。

    《中国统计年鉴》的199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27298.9亿元,其中个体为7923.7亿元,占29%,集体为4567亿元,占16.7%,国有、合营等经济中也有一部分小企

业,这样,从营业额说,小企业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大体在50%左右。

    简言之,1996年全国零售贸易中,小企业网点占95%,从业人员占85%,营业额占

50%。可见,小企业在商品流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如果按国内贸易部1997年的划分标

准,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下,资产在400万元以下为小企业,小企业占的比例还会更大

一些。

    三、小商业企业大量存在的经济分析

    为什么小商业企业大量存在呢?为什么商业存在着特有的细小性呢?

    1.这是商业特别是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等必须接近消费者的基本特点决定

的。农业、工业生产是面对着物,都有自己的生产力地区配置规律,不完全受居民分布的

制约。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则应当按居民的分布情况来分散设置,因为它们必须

同顾客直接打交道。农村商业网点要广泛分布,城市商业网更必须按居民的分布情况实

行“大分散小集中”,即在各个居民区适当相对集中设置小店铺群。在城市中心或传统商

业繁华区形成比较集中的商业繁华街区,这里应有大中型的商店作骨干,但也必须有各

种小的专业店和餐饮店相配套。因此,无论从全国、全省、全市说,小店铺的数量都是大

量存在的,占店铺总数的绝大部分。

    2.现代城市空心化的趋势,居民向城乡结合部和卫星城市的扩散,使原来相对集中

的商业网点随之扩散。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著名大城市这种趋势十分明显,在

商业区相对衰退,城郊和卫星城镇的新商业网点不断涌现。根本的原因是住宅郊区化和

家庭汽车化。我们古老的北京城也正悄悄在这样转变,北京的商店原来集中在东城、西

城、崇文、宣武四个老城区,零售额占全市的80%左右,现在只占到20%左右,只相当于

一个新兴的海淀区。前门(包括大栅栏)的明显衰退,王府井大街的相对清淡,是众所周知

的实例。我调查过的国内许多大城市都有这种趋势,城市的扩大、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汽车的迅速增加等因素必然促成这种趋势的发展。

    3.随着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晶牌化、时尚化等趋势

日益明显,市场越分越细,专而小的大量专业店应运而生。专业店各有自己的“目标顾

客”,一般不宜规模太大,它们主要靠自己的特色,去同同行和综合性大商店竞争。过去

我国有了粮店,食品店,百货店就大体能满足人民日常的吃、穿、用等基本需要。现在人均

购买力比20年以前增加了几倍,又有了一大批年收入几万元的中产者,还有为数不少的

歌星、球星、富翁,他们都有各自的特殊需求和个性爱好。儿童、青年和中老年的爱好和

消费倾向也大不相同。时装、小手提包、领带、服饰品等的品种花色日新月异,小包装食

品、菜肴的不断创新都是各种专业店铺开展新业务的客观条件。

    4.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等的手工劳动比重较大,又是被动地不规律的接待

顾客有许多临时可变因素,远不如工厂、农业生产那样稳定而规律。因此,它们的管理环

节宜少不宜多,最好是现场的主管者就是最后的决策人。这样既能灵活地适应顾客的各

种要求和变化不定的情况,又可大大节省管理费用,增加企业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的细小性使它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因此,

从所有制角度说,这些小商业企业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最好是属于本企业或

本企业的主人。这是生产关系必须同生产力性质相适应这一客观经济规律的实际体现,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建国初期实行“公私兼顾”政策,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

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几乎全是私人经营,市场繁荣,人民生活称便。1956年敲锣

打鼓,搞全行业公私合营,随意撤并商业网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分别垄断城乡市场,市

场呆滞,官商作风滋长,人民购物受累受气。1978年以来,恢复多种所有制并存,个体、私

企大量发展,市场繁荣兴旺,顾客购物方便又享受良好服务。

    小商业企业是否就十全十美呢?不是的,它仍有许多严重的不足和劣势。首先是

它们的进货批量小,进货价和成本较高。其次是它们各立门户,顾客群有限,知名度较小。其三,它们的营业设施,购物环境,商品陈列,营销方式,企业管理一般比大店差。其四,它们规模小,资本少,经营回旋余地小,品种花色难以备齐,有的销量小,周转慢而导致

新品种少新鲜度差等。其五,它们店多面广,企业主和从业人员“进入”“退出”比较容易,

难免出现良莠不齐,信誉较低,素质较差。

    四、小商业企业改革和提高的几点建议

    1.积极发展私营和个体小商业企业: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

行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行业说,饮食业、生活服务业,全国普遍认真实行这一

政策,因此,长期困扰人们的吃饭难、住店难、理发难、修理难等早在80年代就解决了。50

年的经验教训和无数的事例证明,小商业企业的非公有化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符合生

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一客观规律。

    2.国有的小商业企业,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改变所有制实现形式。主要是坚决地“卖”

给本企业职工实行股份合作制,卖给企业经营者或职工个人变成私人企业,也可向社会

公开拍卖而被收购、兼并等。“卖”的最大困难是现有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安置,其实与其

继续亏损弄到山穷水尽,不如早下决心把“卖”的钱投向社会保障部门为退休职工交足

保障基金和买断现有职工的工龄。单个店“卖”的钱不够的,可以在本市同行业中统筹

安排,甚至地方政府给予一些特殊照顾的政策。长痛不如短痛,久拖不决所亏损的钱会

比这样安排花的钱还多。而且,最主要的是一改所有者,企业的机制一变,企业的自主性

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生产力”就活跃了,经营管理也会大大加强。“亏”会转“盈”,企

业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大为提高。

    3.积极地、稳步地推行连锁、联合、配送等新的经营方式,促进小企业发挥规模效益

和群体优势。上海的华联商厦集团发展了几百家连锁店。正在利用其晶牌发展特许连锁

店,这样,许多小企业可以创造条件取得特许连锁。广大的小企业都应当走加盟连锁公司

的道路。同时,小企业也可以自己联合起来成立联合会等类组织,办些成员企业的公利

事项,如共同做广告、指导商品陈列营销、统一少数商品的大批量进货等。此外,发展社

会化的配送中心、仓储商店等新业态,也有利于小企业的小批量进货。

    4.国家应对小商业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世界

各国多有此类政策,比如日本对小企业有专项法律实行扶持政策,特别是设有专门的银

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其实道理很简单,小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这样

的政策就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上海市人民政府1999年制定了《关于促进本市小

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本市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整套政策文件,其中主要

措施是在货款融资等方面的做法最受小企业主的欢迎。

    5.小商业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对口的协会、同业公会等组织,也可自己组

成小商业企业协会。联合起来办些共同的事业,如职业培训、行业咨询、业务指导、行业自

律等。既有利于同政府各有关部门联系,接受指导监督,也便于代表本行业向各方面反

映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