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发行时间:1997-1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记冲击“世界级涂料高地”的华生人

    拥有世界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科学技术的国际涂料行业1996年人均利税5万美元,而座落在黄浦江畔的华生化工厂却创造出人均利税73万元,折合美金8.5万元;超过国际同行70%以上!这是一个奇迹!

    华生奇变: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在国内500家按利税排序的最大工业企业中,华生人从1991年跨进这扇大门起已连续6年进入500强,并每年排序以60—80位向前跃进!这就是仅有400名职工的集体合作社性质极具活力的企业——上海华生化工厂。

    华生化工厂靠2000元自筹资金起家。15年来,在没有任何外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艰苦奋斗,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奋勇搏击,发展成为“国家无投资、银行无贷款、原料无分配(渠道)”,而“产品无积压、企业无外债”的“五无企业”。现在的华生,是一座拥有近10亿元自有资金的大型现代化涂料厂;1996年销售额15.2亿元,雄居全国涂料行业之首;华生生产的“古象牌”涂料自1994年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华生在产值、销售额、利润等方面,已经连续15年以50%的发展速度向前挺进,超过了全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中的任何一家企业,其增长幅度是全国罕见的,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拥挤狭小的厂长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一组最新最具权威性数据:据1997年第一季度全国涂料行业重点企业厂际交流汇总表显示,全国29户重点企业中,今年第一季度亏损户至少有10户,占总户数1/3强;亏损的总额为2349万元,盈利企业的利润总额(除华生外)仅为1093.58万元,说明今年以来全国涂料行业效益滑坡现象严重。华生化工厂今年第一季度利润达到11309万元,同比增长44.8%,不仅在涂料行业独占鳌头,与利润为216万元的第二名杭州湾畔一家同行厂相比,超过了50多倍。

    华生奇迹创造者华生化工厂厂长李隆铭,是华生厂前身“华生生产合作社”的创建人,是一位具有东方传统那种韧性、毅力与中华民族跻身世界之林的自信人。他带领华生人,创造了这种辉煌。1982年建厂以来的15年中,由于其对企业的杰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内贸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1993、1995年度劳动模范;被评为“全国经营大师”并任理事会理事;从1991年至1996年,每年受到黄浦区人民政府的嘉奖;荣获1990年度、1996年度黄浦区“十佳个人”称号。

    “369”精神:铸造了华生企业之魂

    1982年大量知青返城,原上海物资局所属化轻总公司的职工子女中,有160多名返城青年在家等待工作。在一没资金,二没厂房设备,三没可干项目的情况下,解决这160人的就业问题,绝非易事。这副重担就压到公司业务科长李隆铭的肩上,公司领导有言在先:“你试着干一年,带着这些小青年凑合着有口饭吃就行,将来还回公司当你的科长”。

    历史的选择就这样简单。在化工物资流通领域干了半辈子的李隆铭,二话没说,一口应允,以自己独特的市场眼光,选择了风险小又懂行的油漆加工作为起点。李隆铭自己拿出2000元积蓄,购置了3口缸、6根搅棒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借用化轻公司一处废泵房,带着9个知青,用原始的生产方式加工腊克,进行最初的原始积累,他们在区工商局申办了营业执照,办起了面向市场的合作企业,当年小胜:赢利14.8万元,还解决了60个知青的就业问题。

    3口缸、6根棒、9个人似乎是华生创业史上不那么恢宏的开始,然而,它就是那么实实在在,这里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成为企业之魂的"369精神”。

    跨越: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

    李隆铭开始了一种历史跨越,而这种跨越要从传统的小作坊走向广阔的市场。这种跨越首先是观念上的一种飞越,当然不象97回归“飞车黄河的柯氏”那样轰动,但在十多年前却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年,李隆铭放弃了来料加工的经营方式,开拓直接面对市场,生产自己的产品,开始自产自销。当时国内的油漆市场并不景气,许多大厂的产品也因工业用漆锐减而大量积压。而李隆铭发现,上海许多市民自制家具,小木匠、小漆匠蜂起。由于国营大厂的油漆都是5加仑、10加仑一桶,一家一户买不起也用不完。李隆铭抓住这个市场小空隙,设计了o.5公斤的小包装,面向干家万户的民用油漆市场。

    产品适应市场需要仅仅是“华生”面向市场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市场能够接受“华生”的产品。李隆铭的经营之道是依靠优质周到的服务赢得市场。华生厂几十名职工用大板车、黄鱼车,把华生小包装油漆—车一车地送到全市各个油漆零售点,送到郊区的吴淞、青浦……送货上门,服务周到。服务,使市场认识了“华生”,接纳了“华生”。而适应市场的小包装又进一步刺激了上海市民室内装饰的需求。1983年,华生化工厂的生意出人意料地火红,创利税一下子达到184.5万元,盈利102万元,一年间使“华生”渡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艰难阶段,企业经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小包装”走向了大市场。

    李隆铭又用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再次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1984年,由于日本和美国停止向中国进口腰果油,南方一些城市腰果油大量积压,急需寻找出路;同时,他在上海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科技资料,找到了一则国外用腰果油造漆的简单信息,李隆铭在这两则信息的联系中看出了信息的巨大“含金量”:如果能用积压的腰果油代替桐油造漆,成本可以降低50%一60%,也就是每吨油漆可以多赚2000—2500元!

    欣喜若狂,李隆铭感到牵牛牵到了牛鼻子。他立即南下汕头,用每吨1000元的价格,买下500吨腰果油。他带领5名在油漆生产上有经验的能手,在一个猪舍里埋锅架灶,奋战3个月,终于生产出中国第一的“中国第1号”腰果油漆。这种油漆不仅成本低廉,且漆膜饱满细腻、光亮、耐水、耐热,成为华生厂一个高品位、高效益的独家产品。1985年,华生厂的利润再度翻番,达到261万元。职工增加到230人,不仅解决了全部知青就业,还为化轻公司消化了一批富余人员。

    孙子兵法新篇:李氏品牌战略和双特网络

    1984年,当李隆铭已能独立生产腊克漆,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生存权后,就致力于开发本企业的看家产品作为自己的品牌。他认为,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产品竞争力、市场应变力、科技开发力到职工凝聚力,最终都取决于产品的品牌,质量和效益。在制定和实施产品战略上奋斗了10余年,李隆铭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他的座右铭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新产品一旦在市场上畅销,就等于把产品的技术秘密公开了,人家就会仿效和赶超,所以必须居安思危,把经营开发的目光不断伸向“明天”,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再设计一代,无限循环,做到几代同堂,有备无患,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品牌。

    市场瞬间发生变化,1988年,大批企业效益滑坡。李隆铭处变不惊。

    当时,上海一家家具厂产有一种685树脂漆。李隆铭凭着他的市场目光和企业家智慧,一眼看出它的巨大价值。因此他抓住对方技术转让的机会,来个移花接木,加以改进,形成双组份、单组份不同规格的685树脂家具涂料,然后迅速拿到市场上去推广。他不惜打倒自己创业产品腊克,闯出了销量比腊克增加好几倍的“685”市场。

    常常处于兴奋状态的李隆铭又进入新的状态,一头扎进更高档的聚氨酯彩色涂料上去。他请来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老教授和从大企业退休的老师傅,组织课题组联合攻关.正当他紧锣密鼓、开拓创新时,又碰到了难得的机遇。真是好雨知时节。这一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拨款40万美元,派了一个专家组帮助中国提高出口家具油漆质量。他们走访、调查了全国6大涂料企业,最后被华生厂人拉肩扛、白手起家的企业精神所感动,也为该厂严密的生产管理和旺盛的市场销售所折服,更惊叹的是这家不起眼的小厂竟在开发高档聚氨酯彩色涂料,于是立即确定扶持华生厂,并联络英国著名油漆商格兰特公司对它进行技术指导,试制成功了30余种颜色规格的聚氨酯高级彩色涂料系列产品。就这样,华生厂把“685树脂漆”和“聚氨酯彩色涂料”两大系列产品推向了市场。这一年,他们在沿海地区100多个销售点上推出这一新产品,结果很快变成响当当的拳头产品,产品打到哪里,就轰动到哪里,以至许多地方凡做家具,言必称“685”;搞装饰,指定要“古象牌”聚氨酯高级彩色涂料。聚氨酯高级彩色涂料使华生厂产量、销售额和利润成倍上升,从1988年到1993年,该厂的产量从219吨上升到3万吨,税利也从2136万元猛增到1.6亿元。

    李隆铭终于用两大“拳头产品”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

    1993年,意大利、日本等国把高科技聚氨酯油漆打进中国市场,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李隆铭深感此事不仅事关华生厂的兴衰成败,而且事关中国涂料行业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深知,这种具有耐寒、保光、丰满度好的高科技聚酯漆,尽管价格比聚氨酯漆高1倍以上,原材料却与聚氨酯漆差不多。高技术只高在核心技术固化剂上。为此,他一面与港商、台商、新加坡商进行谈判,出国考察,一面组织力量攻关。然后组织两个班子,对四种聚酯漆固化剂进行反复的分析研究,试制、失败、再试制、再失败……经过长达半年的奋斗,终于试制成功,而且年内已生产出几十吨与国外产品类比毫不逊色的新产品,李隆铭还一鼓作气,凭着他成熟的工艺和管道化的设备,加紧制作1万立升的聚酯反应锅,超过国内同类锅容量1倍,成为“中国之最”。作为战略性储备产品,它们可能是90年代后期以至下个世纪的当家产品。

    李隆铭带领华生人创造了华生奇迹,一方面在于他能领导华生开发出一个又一个好

产品;另一方面,他创造的“双特网络经营法”是他组建区域网络经营成功的奥秘。

    所谓“双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全国选择重点市场,组建特约经销点。华生厂与外省市有实力的经销公司或商场签订销售协议,华生化工厂向销售方提供三大优惠:(一)产品以下浮2%的出厂价价格供货:(二)延缓交款日期25天;(三)实行产品专卖,厂方对一个地区只供货给一家特约经销处,同时也要求销方承担同类产品只销华生产品的义务。由于销方能受到三大优惠,各地踊跃承销;在很短的时间里,特约经销就从华东扩散到全国,达152处,再通过152个点向周围辐射,现已发展到5万多家华生产品销售点,形成了效率极高的市场经营网格。二是特优销售服务。在网络经营中,华生把销售服务放在首位。首先在销售时间上,坚持早8点至晚8点的连续12小时服务,星期天也不休息。新老客户、大小生意一视同仁,服务热情周到。其二在供货方式上,实行市区用户送货上门,卸货直接搬进需方仓库,市外用户送货上火车。24小时服务,主动代客托运,一切从方便用户着想。其三是销前产品示范。售前,为使用户了解产品性能和使用方法,李隆铭派专人上门示范,深受各网点经销单位欢迎。华生奇迹的创造充分显示了网络经营的独特优越性。

    华生经营模式:高积累高投人高效管理

    华生飞起来了。深思熟虑的李隆铭统一全厂意志,坚持华生艰苦创业精神,先积累、后消费;高积累,高投入,使华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羽翼丰满。

    就在华生厂利税直线上升的同时,企业每年留利的85%转化成资本,除了流动资金、生产备用金完全是自有资金以外,每年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坚持不向上伸手,不找银行贷款,全部从企业利润中提取。

    设备厂房太简陋,不符合生产危险品的条件,李隆铭领导华生厂立即更新改造,而且,要换就换最先进的。全密封的贮油罐、全自动的输送管道、烧油烧气两用的反应炉、立体化生产流水线,都是全国涂料行业首屈一指的。

    华生厂在漕河泾开发区的5个车间被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征用,限期在3个月内搬迁完毕。李隆铭一咬牙,干脆投资2300万元建新厂。考虑到建新厂周期长,又建了一处临时过渡厂房。这样三管齐下,一边搬迁,一边生产,一边建新厂,当年不仅没有停工减产,销售额反而又比上年增长了55%。

    华生厂趁势而上扩大生产规模,先后建立两处新厂,形成10个大类、200多个规格品种的“古象牌”家具涂料和内墙彩色涂料系列产品。在两处新厂的外围,第三期工程又已

完毕,华生厂的扩建计划还在升级。

    人们很难相信如此富足的企业,直到1986年才有了一辆接送职工上下班的班车;直到1988年才开始花钱给职工买房分房;直到1991年新厂建成,厂部办公室和会议室才搬出了低矮阴暗、不避风雨的简易工棚;直到1992年,职工收入才高出上海的平均水平,达到人均年收入1万元。

    华生厂“超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高效管理。他们每年用过的上万只油桶,仓库回收以后都要逐个倒置起来,将残油沥干净,每年沥出的残油价值10余万元。以1991年为例,全厂13个小改小革和节约代用项目总共创造价格700万元,其中光改进包装一项,就节约费用50万元。据统计,华生厂每百元销售收入的成本,要低于同行业国有企业的30%。

    用人少,是华生厂效率管理的又一特点。15年来,华生厂生产规模成倍扩大,但职工人数从1988年起,就一直维持在380—400人之间。除了设备的自动化水平高以外,就是十倍、数十倍地发掘管理的能量。如华生每年上万吨的原材料采购量,数万吨的产品销售量,供销人员总共才9人,4名业务人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多个特约经销处,500多个经销网点基本上是华生的编外专职销售人员,通过他们把华生的产品渗透到5万多个零售商店。

    决策快、运转灵,这是李隆铭高效率管理的核心。工厂实行名副其实的厂长负责制,李隆铭对企业的人员进出、资产处置、经营战略、投资决策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工厂的管理层因事设人,层次简单,反应灵敏。工厂每天的生产、质量、销售、财务等运行情况通过8份报表当晚送达李隆铭,发现问题当即作出批示印发到有关负责部门,第二天即可得到处理结果。全厂39名管理干部,占职工人数的11%,比例不到同类企业的一半,但他们却把分散在浦东、浦西三处的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

    华生厂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的特点是时间长、均衡性、稳定性大。15年内,每年递增幅度最高为90%,最低为50%。1982年华生厂2000元起家属上海市最小的企业,现在发展到自有资金近10亿元,增长50万倍,这在上海企业发展史上是少有的。1982年产品销售50万元,1996年上升到15.2亿元,增长3000多倍。如此高的发展速度,是在没有银行贷款的条件下靠自身发展实现的,这也是少有的。1982年华生厂利润为14.5万元,1996年上升到4.4亿元,增长300多倍。华生厂上马快,收效高,保持低投入,高产出。北新泾新厂从开始建设到投产只用一年多时间,1991年投资不仅第二年全部收回,还赚出比投资高2倍的利润。1993年在浦东投资300万元建一个分厂,做到当年建设,当年又收回投资。不到2年时间里这个厂已经年产值超亿元,利润比投资高出5倍。15年来,华生厂共上交国家税收6亿多元,成为上海的利税大户。

    华生厂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991年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先后在上海浦西和浦东征用近200亩土地,第一期建设1992年完成,将老厂迁到新厂;接着又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起目前我国设备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树脂车间和造漆车间。全厂现在共有30余幢崭新的生产厂房、实验楼、办公楼、生活楼、仓库,每幢建筑都标志出华生厂特有的造型图案。在厂内中央大道常年飘扬着庄严的国旗和厂旗,给人以一种中国人同样能办成现代化企业的骄傲。进入车间,立体设备、管道化输料、密封性生产、几十条自动流水灌装线,每天将20多万听五颜六色的油漆在自动包装机上灌装成箱,由铲车输入仓库,再由仓库通过公路、铁路和轮船运到全国各地。

    挑战:世界涂料工业高地

    “没有李隆铭,就没有今天的华生:”职工交口称赞。

    作为集体企业,李隆铭不拥有个人资产,在行政机关还未转轨的二年前,他的工资一直在原机关拿。作为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李隆铭仍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每天“七进八出”(早上7点到厂,晚上8点离厂),十几年如一日。

    李隆铭热爱职工,把华生厂建成一个十分有凝聚力的大家庭。他深知,华生的亿万财富都是靠全厂职工一缸一缸熬出来的。每当新工人进厂,李隆铭都要谆谆教诲,言传身带,成为华生厂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李隆铭关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拨巨款资助社会文化、教育、慈善事业和“双拥”活动。他先后向上海交响乐团、黄浦区教育局、格致中学、光明中学、六十二中学等机构提供资助,他还向市劳模基金会、帮困基金会、慈善基金会、黄浦华生化学基金会提供大量基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华生人的一份力量。

    这位60多岁的企业家,面对华生厂1996年至2000年的目标,他充满自豪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利用现在这一基础,在本世纪的最后5年,把我厂建设成为世界规模级的大企业。过去15年华生厂已经从2000元资金变成现在10亿元财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有足够的条件,再有6年时间去完成资本主义企业需要30年、50年才走成功的路。

(转自《黄浦时报》1997年6月18日)

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发行时间:1997-1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记冲击“世界级涂料高地”的华生人

    拥有世界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科学技术的国际涂料行业1996年人均利税5万美元,而座落在黄浦江畔的华生化工厂却创造出人均利税73万元,折合美金8.5万元;超过国际同行70%以上!这是一个奇迹!

    华生奇变: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在国内500家按利税排序的最大工业企业中,华生人从1991年跨进这扇大门起已连续6年进入500强,并每年排序以60—80位向前跃进!这就是仅有400名职工的集体合作社性质极具活力的企业——上海华生化工厂。

    华生化工厂靠2000元自筹资金起家。15年来,在没有任何外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艰苦奋斗,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奋勇搏击,发展成为“国家无投资、银行无贷款、原料无分配(渠道)”,而“产品无积压、企业无外债”的“五无企业”。现在的华生,是一座拥有近10亿元自有资金的大型现代化涂料厂;1996年销售额15.2亿元,雄居全国涂料行业之首;华生生产的“古象牌”涂料自1994年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华生在产值、销售额、利润等方面,已经连续15年以50%的发展速度向前挺进,超过了全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中的任何一家企业,其增长幅度是全国罕见的,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拥挤狭小的厂长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一组最新最具权威性数据:据1997年第一季度全国涂料行业重点企业厂际交流汇总表显示,全国29户重点企业中,今年第一季度亏损户至少有10户,占总户数1/3强;亏损的总额为2349万元,盈利企业的利润总额(除华生外)仅为1093.58万元,说明今年以来全国涂料行业效益滑坡现象严重。华生化工厂今年第一季度利润达到11309万元,同比增长44.8%,不仅在涂料行业独占鳌头,与利润为216万元的第二名杭州湾畔一家同行厂相比,超过了50多倍。

    华生奇迹创造者华生化工厂厂长李隆铭,是华生厂前身“华生生产合作社”的创建人,是一位具有东方传统那种韧性、毅力与中华民族跻身世界之林的自信人。他带领华生人,创造了这种辉煌。1982年建厂以来的15年中,由于其对企业的杰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内贸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1993、1995年度劳动模范;被评为“全国经营大师”并任理事会理事;从1991年至1996年,每年受到黄浦区人民政府的嘉奖;荣获1990年度、1996年度黄浦区“十佳个人”称号。

    “369”精神:铸造了华生企业之魂

    1982年大量知青返城,原上海物资局所属化轻总公司的职工子女中,有160多名返城青年在家等待工作。在一没资金,二没厂房设备,三没可干项目的情况下,解决这160人的就业问题,绝非易事。这副重担就压到公司业务科长李隆铭的肩上,公司领导有言在先:“你试着干一年,带着这些小青年凑合着有口饭吃就行,将来还回公司当你的科长”。

    历史的选择就这样简单。在化工物资流通领域干了半辈子的李隆铭,二话没说,一口应允,以自己独特的市场眼光,选择了风险小又懂行的油漆加工作为起点。李隆铭自己拿出2000元积蓄,购置了3口缸、6根搅棒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借用化轻公司一处废泵房,带着9个知青,用原始的生产方式加工腊克,进行最初的原始积累,他们在区工商局申办了营业执照,办起了面向市场的合作企业,当年小胜:赢利14.8万元,还解决了60个知青的就业问题。

    3口缸、6根棒、9个人似乎是华生创业史上不那么恢宏的开始,然而,它就是那么实实在在,这里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成为企业之魂的"369精神”。

    跨越: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

    李隆铭开始了一种历史跨越,而这种跨越要从传统的小作坊走向广阔的市场。这种跨越首先是观念上的一种飞越,当然不象97回归“飞车黄河的柯氏”那样轰动,但在十多年前却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年,李隆铭放弃了来料加工的经营方式,开拓直接面对市场,生产自己的产品,开始自产自销。当时国内的油漆市场并不景气,许多大厂的产品也因工业用漆锐减而大量积压。而李隆铭发现,上海许多市民自制家具,小木匠、小漆匠蜂起。由于国营大厂的油漆都是5加仑、10加仑一桶,一家一户买不起也用不完。李隆铭抓住这个市场小空隙,设计了o.5公斤的小包装,面向干家万户的民用油漆市场。

    产品适应市场需要仅仅是“华生”面向市场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市场能够接受“华生”的产品。李隆铭的经营之道是依靠优质周到的服务赢得市场。华生厂几十名职工用大板车、黄鱼车,把华生小包装油漆—车一车地送到全市各个油漆零售点,送到郊区的吴淞、青浦……送货上门,服务周到。服务,使市场认识了“华生”,接纳了“华生”。而适应市场的小包装又进一步刺激了上海市民室内装饰的需求。1983年,华生化工厂的生意出人意料地火红,创利税一下子达到184.5万元,盈利102万元,一年间使“华生”渡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艰难阶段,企业经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小包装”走向了大市场。

    李隆铭又用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再次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1984年,由于日本和美国停止向中国进口腰果油,南方一些城市腰果油大量积压,急需寻找出路;同时,他在上海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科技资料,找到了一则国外用腰果油造漆的简单信息,李隆铭在这两则信息的联系中看出了信息的巨大“含金量”:如果能用积压的腰果油代替桐油造漆,成本可以降低50%一60%,也就是每吨油漆可以多赚2000—2500元!

    欣喜若狂,李隆铭感到牵牛牵到了牛鼻子。他立即南下汕头,用每吨1000元的价格,买下500吨腰果油。他带领5名在油漆生产上有经验的能手,在一个猪舍里埋锅架灶,奋战3个月,终于生产出中国第一的“中国第1号”腰果油漆。这种油漆不仅成本低廉,且漆膜饱满细腻、光亮、耐水、耐热,成为华生厂一个高品位、高效益的独家产品。1985年,华生厂的利润再度翻番,达到261万元。职工增加到230人,不仅解决了全部知青就业,还为化轻公司消化了一批富余人员。

    孙子兵法新篇:李氏品牌战略和双特网络

    1984年,当李隆铭已能独立生产腊克漆,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生存权后,就致力于开发本企业的看家产品作为自己的品牌。他认为,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产品竞争力、市场应变力、科技开发力到职工凝聚力,最终都取决于产品的品牌,质量和效益。在制定和实施产品战略上奋斗了10余年,李隆铭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他的座右铭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新产品一旦在市场上畅销,就等于把产品的技术秘密公开了,人家就会仿效和赶超,所以必须居安思危,把经营开发的目光不断伸向“明天”,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再设计一代,无限循环,做到几代同堂,有备无患,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品牌。

    市场瞬间发生变化,1988年,大批企业效益滑坡。李隆铭处变不惊。

    当时,上海一家家具厂产有一种685树脂漆。李隆铭凭着他的市场目光和企业家智慧,一眼看出它的巨大价值。因此他抓住对方技术转让的机会,来个移花接木,加以改进,形成双组份、单组份不同规格的685树脂家具涂料,然后迅速拿到市场上去推广。他不惜打倒自己创业产品腊克,闯出了销量比腊克增加好几倍的“685”市场。

    常常处于兴奋状态的李隆铭又进入新的状态,一头扎进更高档的聚氨酯彩色涂料上去。他请来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老教授和从大企业退休的老师傅,组织课题组联合攻关.正当他紧锣密鼓、开拓创新时,又碰到了难得的机遇。真是好雨知时节。这一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拨款40万美元,派了一个专家组帮助中国提高出口家具油漆质量。他们走访、调查了全国6大涂料企业,最后被华生厂人拉肩扛、白手起家的企业精神所感动,也为该厂严密的生产管理和旺盛的市场销售所折服,更惊叹的是这家不起眼的小厂竟在开发高档聚氨酯彩色涂料,于是立即确定扶持华生厂,并联络英国著名油漆商格兰特公司对它进行技术指导,试制成功了30余种颜色规格的聚氨酯高级彩色涂料系列产品。就这样,华生厂把“685树脂漆”和“聚氨酯彩色涂料”两大系列产品推向了市场。这一年,他们在沿海地区100多个销售点上推出这一新产品,结果很快变成响当当的拳头产品,产品打到哪里,就轰动到哪里,以至许多地方凡做家具,言必称“685”;搞装饰,指定要“古象牌”聚氨酯高级彩色涂料。聚氨酯高级彩色涂料使华生厂产量、销售额和利润成倍上升,从1988年到1993年,该厂的产量从219吨上升到3万吨,税利也从2136万元猛增到1.6亿元。

    李隆铭终于用两大“拳头产品”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

    1993年,意大利、日本等国把高科技聚氨酯油漆打进中国市场,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李隆铭深感此事不仅事关华生厂的兴衰成败,而且事关中国涂料行业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深知,这种具有耐寒、保光、丰满度好的高科技聚酯漆,尽管价格比聚氨酯漆高1倍以上,原材料却与聚氨酯漆差不多。高技术只高在核心技术固化剂上。为此,他一面与港商、台商、新加坡商进行谈判,出国考察,一面组织力量攻关。然后组织两个班子,对四种聚酯漆固化剂进行反复的分析研究,试制、失败、再试制、再失败……经过长达半年的奋斗,终于试制成功,而且年内已生产出几十吨与国外产品类比毫不逊色的新产品,李隆铭还一鼓作气,凭着他成熟的工艺和管道化的设备,加紧制作1万立升的聚酯反应锅,超过国内同类锅容量1倍,成为“中国之最”。作为战略性储备产品,它们可能是90年代后期以至下个世纪的当家产品。

    李隆铭带领华生人创造了华生奇迹,一方面在于他能领导华生开发出一个又一个好

产品;另一方面,他创造的“双特网络经营法”是他组建区域网络经营成功的奥秘。

    所谓“双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全国选择重点市场,组建特约经销点。华生厂与外省市有实力的经销公司或商场签订销售协议,华生化工厂向销售方提供三大优惠:(一)产品以下浮2%的出厂价价格供货:(二)延缓交款日期25天;(三)实行产品专卖,厂方对一个地区只供货给一家特约经销处,同时也要求销方承担同类产品只销华生产品的义务。由于销方能受到三大优惠,各地踊跃承销;在很短的时间里,特约经销就从华东扩散到全国,达152处,再通过152个点向周围辐射,现已发展到5万多家华生产品销售点,形成了效率极高的市场经营网格。二是特优销售服务。在网络经营中,华生把销售服务放在首位。首先在销售时间上,坚持早8点至晚8点的连续12小时服务,星期天也不休息。新老客户、大小生意一视同仁,服务热情周到。其二在供货方式上,实行市区用户送货上门,卸货直接搬进需方仓库,市外用户送货上火车。24小时服务,主动代客托运,一切从方便用户着想。其三是销前产品示范。售前,为使用户了解产品性能和使用方法,李隆铭派专人上门示范,深受各网点经销单位欢迎。华生奇迹的创造充分显示了网络经营的独特优越性。

    华生经营模式:高积累高投人高效管理

    华生飞起来了。深思熟虑的李隆铭统一全厂意志,坚持华生艰苦创业精神,先积累、后消费;高积累,高投入,使华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羽翼丰满。

    就在华生厂利税直线上升的同时,企业每年留利的85%转化成资本,除了流动资金、生产备用金完全是自有资金以外,每年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坚持不向上伸手,不找银行贷款,全部从企业利润中提取。

    设备厂房太简陋,不符合生产危险品的条件,李隆铭领导华生厂立即更新改造,而且,要换就换最先进的。全密封的贮油罐、全自动的输送管道、烧油烧气两用的反应炉、立体化生产流水线,都是全国涂料行业首屈一指的。

    华生厂在漕河泾开发区的5个车间被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征用,限期在3个月内搬迁完毕。李隆铭一咬牙,干脆投资2300万元建新厂。考虑到建新厂周期长,又建了一处临时过渡厂房。这样三管齐下,一边搬迁,一边生产,一边建新厂,当年不仅没有停工减产,销售额反而又比上年增长了55%。

    华生厂趁势而上扩大生产规模,先后建立两处新厂,形成10个大类、200多个规格品种的“古象牌”家具涂料和内墙彩色涂料系列产品。在两处新厂的外围,第三期工程又已

完毕,华生厂的扩建计划还在升级。

    人们很难相信如此富足的企业,直到1986年才有了一辆接送职工上下班的班车;直到1988年才开始花钱给职工买房分房;直到1991年新厂建成,厂部办公室和会议室才搬出了低矮阴暗、不避风雨的简易工棚;直到1992年,职工收入才高出上海的平均水平,达到人均年收入1万元。

    华生厂“超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高效管理。他们每年用过的上万只油桶,仓库回收以后都要逐个倒置起来,将残油沥干净,每年沥出的残油价值10余万元。以1991年为例,全厂13个小改小革和节约代用项目总共创造价格700万元,其中光改进包装一项,就节约费用50万元。据统计,华生厂每百元销售收入的成本,要低于同行业国有企业的30%。

    用人少,是华生厂效率管理的又一特点。15年来,华生厂生产规模成倍扩大,但职工人数从1988年起,就一直维持在380—400人之间。除了设备的自动化水平高以外,就是十倍、数十倍地发掘管理的能量。如华生每年上万吨的原材料采购量,数万吨的产品销售量,供销人员总共才9人,4名业务人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多个特约经销处,500多个经销网点基本上是华生的编外专职销售人员,通过他们把华生的产品渗透到5万多个零售商店。

    决策快、运转灵,这是李隆铭高效率管理的核心。工厂实行名副其实的厂长负责制,李隆铭对企业的人员进出、资产处置、经营战略、投资决策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工厂的管理层因事设人,层次简单,反应灵敏。工厂每天的生产、质量、销售、财务等运行情况通过8份报表当晚送达李隆铭,发现问题当即作出批示印发到有关负责部门,第二天即可得到处理结果。全厂39名管理干部,占职工人数的11%,比例不到同类企业的一半,但他们却把分散在浦东、浦西三处的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

    华生厂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的特点是时间长、均衡性、稳定性大。15年内,每年递增幅度最高为90%,最低为50%。1982年华生厂2000元起家属上海市最小的企业,现在发展到自有资金近10亿元,增长50万倍,这在上海企业发展史上是少有的。1982年产品销售50万元,1996年上升到15.2亿元,增长3000多倍。如此高的发展速度,是在没有银行贷款的条件下靠自身发展实现的,这也是少有的。1982年华生厂利润为14.5万元,1996年上升到4.4亿元,增长300多倍。华生厂上马快,收效高,保持低投入,高产出。北新泾新厂从开始建设到投产只用一年多时间,1991年投资不仅第二年全部收回,还赚出比投资高2倍的利润。1993年在浦东投资300万元建一个分厂,做到当年建设,当年又收回投资。不到2年时间里这个厂已经年产值超亿元,利润比投资高出5倍。15年来,华生厂共上交国家税收6亿多元,成为上海的利税大户。

    华生厂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991年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先后在上海浦西和浦东征用近200亩土地,第一期建设1992年完成,将老厂迁到新厂;接着又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起目前我国设备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树脂车间和造漆车间。全厂现在共有30余幢崭新的生产厂房、实验楼、办公楼、生活楼、仓库,每幢建筑都标志出华生厂特有的造型图案。在厂内中央大道常年飘扬着庄严的国旗和厂旗,给人以一种中国人同样能办成现代化企业的骄傲。进入车间,立体设备、管道化输料、密封性生产、几十条自动流水灌装线,每天将20多万听五颜六色的油漆在自动包装机上灌装成箱,由铲车输入仓库,再由仓库通过公路、铁路和轮船运到全国各地。

    挑战:世界涂料工业高地

    “没有李隆铭,就没有今天的华生:”职工交口称赞。

    作为集体企业,李隆铭不拥有个人资产,在行政机关还未转轨的二年前,他的工资一直在原机关拿。作为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李隆铭仍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每天“七进八出”(早上7点到厂,晚上8点离厂),十几年如一日。

    李隆铭热爱职工,把华生厂建成一个十分有凝聚力的大家庭。他深知,华生的亿万财富都是靠全厂职工一缸一缸熬出来的。每当新工人进厂,李隆铭都要谆谆教诲,言传身带,成为华生厂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李隆铭关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拨巨款资助社会文化、教育、慈善事业和“双拥”活动。他先后向上海交响乐团、黄浦区教育局、格致中学、光明中学、六十二中学等机构提供资助,他还向市劳模基金会、帮困基金会、慈善基金会、黄浦华生化学基金会提供大量基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华生人的一份力量。

    这位60多岁的企业家,面对华生厂1996年至2000年的目标,他充满自豪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利用现在这一基础,在本世纪的最后5年,把我厂建设成为世界规模级的大企业。过去15年华生厂已经从2000元资金变成现在10亿元财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有足够的条件,再有6年时间去完成资本主义企业需要30年、50年才走成功的路。

(转自《黄浦时报》1997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