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十五大在改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发行时间:1997-12-20
网站编辑:周太彤
来源:研究所

十五大在改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上海市体改委副主任  周太彤

    党的十五大报告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全面深刻,在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党建等领域和诸多理论问题上都有创新。十五大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把它作为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意义深远。邓小平理论是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

的实践中形成的,是被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

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因此,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指导我们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十五大的报告在经济和改革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这些经济和改革理论上的突破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公有经济及其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等方面。

    (一)突破了长期以来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异己成分的偏见。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把公有制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完全对立的,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就是公有制的不断升级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这段时间,我们的认识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但还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仅仅是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它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主与辅的关系。十四大提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对十四大以来的实践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进一步强调的基础上,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二)突破了公有制经济涵盖的范围,第一次准确概括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长期以来,我们对公有制的含义的理解有片面性,认为公有制就是国有制,而国有制的实现形式又是单一国有国营形式。十五大报告消除了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片面性,第一次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保证国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作这样的解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

    (三)突破了在对“公有制主体”和“国有经济主导”问题的认识上,单纯强调数量比重的传统观念,强调公有制经济质的方面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长期以来,“对公有制主体”和“国有经济主导”问题的认识是要在数量上占优势。十五大报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突破。一是,公有制占主体,应体现为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总量中占优势,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导国家经济发展。即要发挥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能力、控制能力。二是,公有制经济不仅要着力保持数量的增长,更应提高自身的质量。三是,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应该有差别。在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在保证国家控制力、主导力、竞争力的前提下,减少一些国有经济的比重。因此,必须全面、辩证地理解“公有制主体”和“国有经济主导”问题,不能简单、抽象、孤立、静止地认识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绝不能仅仅看作是数量的叠加,还要注重质的提高。

    (四)突破了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合而为一的模糊认识,第一次明确指出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概念,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江总书记的报告把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公有制本身明确区分开来,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经营方式和财产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往往把经营方式,财产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和变化,误解是改变了所有制的性质。实际上,所有制是权属问题,讲的是资产的最终归属;所有制实现形式是权能问题,讲的是资产占有、处分和运作的具体形式。分辩这两个不同概念,有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大胆寻找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江总书记的报告还第一次明确提出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片面地把它看作是公有还是私有,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江总书记的报告还对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作了充分肯定,指出这是改革中产生的新事物,要积极加以支持、引导和完善。

    (五)突破了对资本属性的僵化认识,把“资本”的流动范围,活动空间扩大到宽广的领域,明确提出了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改革任务。传统观点认为国有资产的流动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只有实物化的资产才能保全和增值。十五大报告冲破了“资本”即姓“资”、“流动”即“流失”的误区,明确指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优化经济整体结构结合起来,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对国民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体现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即体现国有经济质的优势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在这个基础上,国有经济可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一部分,尤其对国有小企业完全可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出售和租赁、承包经营等形式,加快改制,放开搞活,并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六)突破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在认识上的所有制歧视和发展上的政策限制,第一次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过去我们不顾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片面追求所有制关系上的“一大二公”和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这是一个极大的谬误。现在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发展生产力。离开生产力水平,空谈生产关系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必要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限制”政策,而是要大力鼓励和引导,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有健全的法制监管,完全可以有效地限制非公有制经济消极的一面,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七)突破了以往把劳动作为唯一依据的分配方式,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作为依据参与分配,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由单要素分配方式向全要素分配方式转变。从过去单纯依据活劳动的投入产出进行分配转变为考虑各种物化劳动的投入产出共同参与分配,承认资本、技术是生产要素,是物化的劳动;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改变了单纯按劳分配的传统观念;允许资本和技术作为分配依据,对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国民经济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将强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十五大在理论上的新突破,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工作作风。我们要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学习和领会江总书记报告的精神实质,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大解放,指导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

 

十五大在改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发行时间:1997-12-20
网站编辑:周太彤
  
来源:研究所

十五大在改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上海市体改委副主任  周太彤

    党的十五大报告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全面深刻,在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党建等领域和诸多理论问题上都有创新。十五大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把它作为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意义深远。邓小平理论是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

的实践中形成的,是被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

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因此,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指导我们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十五大的报告在经济和改革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这些经济和改革理论上的突破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公有经济及其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等方面。

    (一)突破了长期以来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异己成分的偏见。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把公有制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完全对立的,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就是公有制的不断升级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这段时间,我们的认识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但还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仅仅是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它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主与辅的关系。十四大提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对十四大以来的实践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进一步强调的基础上,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二)突破了公有制经济涵盖的范围,第一次准确概括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长期以来,我们对公有制的含义的理解有片面性,认为公有制就是国有制,而国有制的实现形式又是单一国有国营形式。十五大报告消除了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片面性,第一次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保证国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作这样的解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

    (三)突破了在对“公有制主体”和“国有经济主导”问题的认识上,单纯强调数量比重的传统观念,强调公有制经济质的方面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长期以来,“对公有制主体”和“国有经济主导”问题的认识是要在数量上占优势。十五大报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突破。一是,公有制占主体,应体现为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总量中占优势,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导国家经济发展。即要发挥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能力、控制能力。二是,公有制经济不仅要着力保持数量的增长,更应提高自身的质量。三是,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应该有差别。在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在保证国家控制力、主导力、竞争力的前提下,减少一些国有经济的比重。因此,必须全面、辩证地理解“公有制主体”和“国有经济主导”问题,不能简单、抽象、孤立、静止地认识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绝不能仅仅看作是数量的叠加,还要注重质的提高。

    (四)突破了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合而为一的模糊认识,第一次明确指出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概念,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江总书记的报告把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公有制本身明确区分开来,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经营方式和财产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往往把经营方式,财产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和变化,误解是改变了所有制的性质。实际上,所有制是权属问题,讲的是资产的最终归属;所有制实现形式是权能问题,讲的是资产占有、处分和运作的具体形式。分辩这两个不同概念,有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大胆寻找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江总书记的报告还第一次明确提出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片面地把它看作是公有还是私有,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江总书记的报告还对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作了充分肯定,指出这是改革中产生的新事物,要积极加以支持、引导和完善。

    (五)突破了对资本属性的僵化认识,把“资本”的流动范围,活动空间扩大到宽广的领域,明确提出了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改革任务。传统观点认为国有资产的流动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只有实物化的资产才能保全和增值。十五大报告冲破了“资本”即姓“资”、“流动”即“流失”的误区,明确指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优化经济整体结构结合起来,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对国民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体现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即体现国有经济质的优势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在这个基础上,国有经济可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一部分,尤其对国有小企业完全可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出售和租赁、承包经营等形式,加快改制,放开搞活,并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六)突破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在认识上的所有制歧视和发展上的政策限制,第一次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过去我们不顾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片面追求所有制关系上的“一大二公”和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这是一个极大的谬误。现在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发展生产力。离开生产力水平,空谈生产关系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必要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限制”政策,而是要大力鼓励和引导,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有健全的法制监管,完全可以有效地限制非公有制经济消极的一面,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七)突破了以往把劳动作为唯一依据的分配方式,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作为依据参与分配,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由单要素分配方式向全要素分配方式转变。从过去单纯依据活劳动的投入产出进行分配转变为考虑各种物化劳动的投入产出共同参与分配,承认资本、技术是生产要素,是物化的劳动;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改变了单纯按劳分配的传统观念;允许资本和技术作为分配依据,对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国民经济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将强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十五大在理论上的新突破,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工作作风。我们要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学习和领会江总书记报告的精神实质,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大解放,指导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