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尊重实践 鼓励探索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发行时间:1997-04-20
网站编辑:山东省经济委员会
来源:研究所

尊重实践  鼓励探索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山东省经济委员会

    1993年以来,我省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的实践,围绕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在深化改革、促进企业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一、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进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中小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95年底,全省县乡工业企业已达20409户,形成固定资产净值652.6亿元,分别占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83.7%和37%,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56.3%。多年来,我省为搞活中小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总的来看,企业的经营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继续存在着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国有、集体资产流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近几年来,全省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深化中小企业改革,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了诸城、阳信、周村等地的经验,通过抓点带面,分类指导,加快了全省中小企业改革的进程。据初步统计,到1993年底,全省44335户县城工商企业(乡及乡以上)中,已有29039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制,占65.5%。

    二、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主要做法

    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中小企业改革是一个认识不断提高、做法不断完善、逐步探索前进的过程。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省委、省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坚持“三放两不放”、四个原则和五条标准。“三放两不放”是:放开生产经营、放开改制形式、下放领导干部管理权限;不放松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不放松对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监督管理。四个原则是;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三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保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四是坚持稳妥推进,配套进行。五条标准是;一是看国有资产是增值了还是流失了;二是看企业机制转换了没有,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更高了还是降低了;三是看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内部管理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四是看生产和效益是发展提高了还是倒退降低了;五是看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和职工收入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具体做法主要是:

    (一)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企业制度创新

    从全省各地来看,虽然改制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多种形式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股份合作制,这是我省中小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我省股份合作制探索是从周村区开始的。主要做法有三种;一是增资扩股。就是原企业的净资产折为国家股和集体股,然后吸收职工入股,改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存量转股。就是将企业的资产以股份的形式全部或部分出售给企业职工,国家和集体收回投资,或在企业中占有一定股份,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三是合股兴办。就是在新办企业时,职工带股入厂,直接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到1995年底,全省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县乡企业已有15216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52.4%。

    2.股份制。各地采取股份制进行改制的,一般都是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到1995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中实行股份制的已有3805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13.1%。在改制过程中,各地都注意对那些规模大、实力强、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组建以产权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发挥其规模效益和带动作用。到去年底,全省县及县以下企业集团已达1502家。

    3.外资嫁接。就是在评估的基础上,将企业原资产折成国家股和集体股,再吸收外资入股,也有的将部分存量资产折股出售给外商,形成多元投资的股份公司。到1995年底,全省县、乡、村三级企业中进行嫁接改造的已达7721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26.6%。

    4.租赁。就是将微利、亏损的小企业或企业闲置的经营性资产出租给单位或个人经营使用。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将小企业租赁给大企业;二是将小企业租赁给合伙人或个人,这种情况多是国合商业;三是将企业的土地、厂房等部分资产进行出租,其他资产采取出售的办法。到1995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中,实行租赁经营的有4391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15.1%。

    5.拍卖。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企业产权部分或全部折卖出售给法人、合伙人。实行这种做法的,一般都是净资产少、盈利水平不高、发展徘徊不前的企业。到1995年,全省共拍卖出售企业1220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4.2%。

    6.破产。实行这种做法的都是资不抵债又无力回天的企业。到1995年底,全省按法定程度实行破产的企业共有587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2.0%。

    7.兼并划转。即由优势企业通过出资购买、承担债务和无偿划转等形式,兼并劣势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使优势企业更优,劣势企业获得新生。全省采取这种形式改制的中小企业共1306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4.5%。

    8.其它形式。各地从实际出发,在企业改革上还采取了其它一些有效的形式,如委托经营、分立等。全省采取这些形式改制的企业共有2514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8.7%。

    (二)推动存量资产流动重组,促进国有、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要改变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存量沉淀、资产负债过高、保值增值难的现状,就必须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对这方面的改革,我们采取了既慎重又积极的态度,突出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规范运作,维护国家、集体的合法权益。在工作中我们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操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具体来说,就是把好“三关”:一是资产评估关。评估工作由具有资格的中介组织负责,评估结果报国资局确认,确保客观真实地核定法人财产占有量,防止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人为地造成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把好产权界定关。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从资产的原始来源入手界定产权归属,维护出资者权益,对有争议的企业产权作待界定资产处理。暂由政府授权部门代管。三是把好产权流转关。企业产权转让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禁低估贱卖。

    2.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国有、集体资产的运营效益。主要采取兼并联合、股权转让、债权转股、股份合作、出售拍卖等形式,使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由死变活,促进了国有、集体资产结构调整,提高了国有、集体资产的运营效益,实现了保值增值。

    (三)搞好配套改革,确保企业改革健康顺利进行

    1.积极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长期以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人负责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省一些地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本着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在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青岛市提出“运用产权关系纽带和经济手段管住资产、放开企业”的思路,将十四个原企业主管部门转体改制,成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受政府委托,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对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实行资产委托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新泰市在34户市直企业中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通过建立考核体系、重奖重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预警式监督机制,堵塞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许多市地在企业改制时,将土地从企业资产中剥离出来,租赁给企业使用,企业按国家规定交纳使用税费。

    2.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是依法行使管理权限。企业主管部门对改制企业的管理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依法按程序进行。二是适应现阶段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的特点,搞好衔接过渡,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想干却干不了的事情。

    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全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了市地统筹,范围由原来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职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并逐步推行了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办法。目前全省已有30595个企业的471.9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60个企业参加企业补充保险,140个企业实行个人储蓄性保险。全省17个市地普遍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1.建立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但国有企业的“四自”主体地位还远未确立。我省的中小企业改革在这方面前进了一步。通过改制,明确了出资者所有权,落实了企业法人财产权,这就为政企分开,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打下了基础。国家和集体在企业有股份的,以股东身份依法享有资产受益、参与重大决策等权利,对企业负有限责任;国家和集体产权全部转让的,在企业这个层次上,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还有其他各种改制形式,都基本达到了明确权责的目的,建立了自负盈亏机制。从实践上看,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关切度都大为提高,与过去相比有了根本变化。改制企业的职工反映,现在企业盈亏同个人利益紧紧联在了一起。企业搞好了,国家多得,个人多拿工资和奖励,还可以多分红;企业搞糟了,饭碗保不住,股本也会赔进去。

    2.增强了企业加强管理的内在动力。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抓管理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上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不足。企业改制后,摆脱了对政府的依赖,解决了负盈不负亏的问题,效益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企业承受来自市场竞争和股东的双重压力,管理者和职工都有了动力,内部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多年来解决不了的难题迎刃而解。

    3.实现了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企业改革后增强了内在活力,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二是对存量资产的有效运作,实现了公有资产保值增值。通过流动重组,盘活了企业资产存量,使国有资产从劣势企业置换到优势企业,使无效、低效资产变为有效、高效资产并大幅度增值。

    4.实现企业增效、国家多得、职工增收。一是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增加了经济效益。据调查,改制后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有所好转,改制后企业产品产销率平均增长3.2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投入增加。二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据调查,12个市县国内生产总值改制后比改制前平均增长47.5%,财政收入平均增长72.7%。三是职工收入有较大提高。从面上看,改制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有了普遍提高。12个市县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比改制前平均增长8.2%,职工收入由人均3168元增加到4720元,平均增幅为49%。

尊重实践 鼓励探索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发行时间:1997-04-20
网站编辑:山东省经济委员会
  
来源:研究所

尊重实践  鼓励探索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山东省经济委员会

    1993年以来,我省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的实践,围绕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在深化改革、促进企业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一、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进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中小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95年底,全省县乡工业企业已达20409户,形成固定资产净值652.6亿元,分别占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83.7%和37%,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56.3%。多年来,我省为搞活中小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总的来看,企业的经营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继续存在着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国有、集体资产流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近几年来,全省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深化中小企业改革,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了诸城、阳信、周村等地的经验,通过抓点带面,分类指导,加快了全省中小企业改革的进程。据初步统计,到1993年底,全省44335户县城工商企业(乡及乡以上)中,已有29039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制,占65.5%。

    二、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主要做法

    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中小企业改革是一个认识不断提高、做法不断完善、逐步探索前进的过程。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省委、省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坚持“三放两不放”、四个原则和五条标准。“三放两不放”是:放开生产经营、放开改制形式、下放领导干部管理权限;不放松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不放松对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监督管理。四个原则是;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三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保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四是坚持稳妥推进,配套进行。五条标准是;一是看国有资产是增值了还是流失了;二是看企业机制转换了没有,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更高了还是降低了;三是看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内部管理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四是看生产和效益是发展提高了还是倒退降低了;五是看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和职工收入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具体做法主要是:

    (一)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企业制度创新

    从全省各地来看,虽然改制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多种形式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股份合作制,这是我省中小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我省股份合作制探索是从周村区开始的。主要做法有三种;一是增资扩股。就是原企业的净资产折为国家股和集体股,然后吸收职工入股,改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存量转股。就是将企业的资产以股份的形式全部或部分出售给企业职工,国家和集体收回投资,或在企业中占有一定股份,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三是合股兴办。就是在新办企业时,职工带股入厂,直接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到1995年底,全省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县乡企业已有15216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52.4%。

    2.股份制。各地采取股份制进行改制的,一般都是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到1995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中实行股份制的已有3805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13.1%。在改制过程中,各地都注意对那些规模大、实力强、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组建以产权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发挥其规模效益和带动作用。到去年底,全省县及县以下企业集团已达1502家。

    3.外资嫁接。就是在评估的基础上,将企业原资产折成国家股和集体股,再吸收外资入股,也有的将部分存量资产折股出售给外商,形成多元投资的股份公司。到1995年底,全省县、乡、村三级企业中进行嫁接改造的已达7721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26.6%。

    4.租赁。就是将微利、亏损的小企业或企业闲置的经营性资产出租给单位或个人经营使用。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将小企业租赁给大企业;二是将小企业租赁给合伙人或个人,这种情况多是国合商业;三是将企业的土地、厂房等部分资产进行出租,其他资产采取出售的办法。到1995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中,实行租赁经营的有4391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15.1%。

    5.拍卖。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企业产权部分或全部折卖出售给法人、合伙人。实行这种做法的,一般都是净资产少、盈利水平不高、发展徘徊不前的企业。到1995年,全省共拍卖出售企业1220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4.2%。

    6.破产。实行这种做法的都是资不抵债又无力回天的企业。到1995年底,全省按法定程度实行破产的企业共有587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2.0%。

    7.兼并划转。即由优势企业通过出资购买、承担债务和无偿划转等形式,兼并劣势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使优势企业更优,劣势企业获得新生。全省采取这种形式改制的中小企业共1306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4.5%。

    8.其它形式。各地从实际出发,在企业改革上还采取了其它一些有效的形式,如委托经营、分立等。全省采取这些形式改制的企业共有2514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8.7%。

    (二)推动存量资产流动重组,促进国有、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要改变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存量沉淀、资产负债过高、保值增值难的现状,就必须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对这方面的改革,我们采取了既慎重又积极的态度,突出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规范运作,维护国家、集体的合法权益。在工作中我们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操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具体来说,就是把好“三关”:一是资产评估关。评估工作由具有资格的中介组织负责,评估结果报国资局确认,确保客观真实地核定法人财产占有量,防止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人为地造成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把好产权界定关。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从资产的原始来源入手界定产权归属,维护出资者权益,对有争议的企业产权作待界定资产处理。暂由政府授权部门代管。三是把好产权流转关。企业产权转让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禁低估贱卖。

    2.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国有、集体资产的运营效益。主要采取兼并联合、股权转让、债权转股、股份合作、出售拍卖等形式,使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由死变活,促进了国有、集体资产结构调整,提高了国有、集体资产的运营效益,实现了保值增值。

    (三)搞好配套改革,确保企业改革健康顺利进行

    1.积极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长期以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人负责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省一些地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本着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在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青岛市提出“运用产权关系纽带和经济手段管住资产、放开企业”的思路,将十四个原企业主管部门转体改制,成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受政府委托,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对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实行资产委托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新泰市在34户市直企业中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通过建立考核体系、重奖重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预警式监督机制,堵塞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许多市地在企业改制时,将土地从企业资产中剥离出来,租赁给企业使用,企业按国家规定交纳使用税费。

    2.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是依法行使管理权限。企业主管部门对改制企业的管理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依法按程序进行。二是适应现阶段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的特点,搞好衔接过渡,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想干却干不了的事情。

    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全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了市地统筹,范围由原来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职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并逐步推行了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办法。目前全省已有30595个企业的471.9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60个企业参加企业补充保险,140个企业实行个人储蓄性保险。全省17个市地普遍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1.建立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但国有企业的“四自”主体地位还远未确立。我省的中小企业改革在这方面前进了一步。通过改制,明确了出资者所有权,落实了企业法人财产权,这就为政企分开,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打下了基础。国家和集体在企业有股份的,以股东身份依法享有资产受益、参与重大决策等权利,对企业负有限责任;国家和集体产权全部转让的,在企业这个层次上,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还有其他各种改制形式,都基本达到了明确权责的目的,建立了自负盈亏机制。从实践上看,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关切度都大为提高,与过去相比有了根本变化。改制企业的职工反映,现在企业盈亏同个人利益紧紧联在了一起。企业搞好了,国家多得,个人多拿工资和奖励,还可以多分红;企业搞糟了,饭碗保不住,股本也会赔进去。

    2.增强了企业加强管理的内在动力。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抓管理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上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不足。企业改制后,摆脱了对政府的依赖,解决了负盈不负亏的问题,效益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企业承受来自市场竞争和股东的双重压力,管理者和职工都有了动力,内部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多年来解决不了的难题迎刃而解。

    3.实现了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企业改革后增强了内在活力,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二是对存量资产的有效运作,实现了公有资产保值增值。通过流动重组,盘活了企业资产存量,使国有资产从劣势企业置换到优势企业,使无效、低效资产变为有效、高效资产并大幅度增值。

    4.实现企业增效、国家多得、职工增收。一是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增加了经济效益。据调查,改制后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有所好转,改制后企业产品产销率平均增长3.2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投入增加。二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据调查,12个市县国内生产总值改制后比改制前平均增长47.5%,财政收入平均增长72.7%。三是职工收入有较大提高。从面上看,改制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有了普遍提高。12个市县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比改制前平均增长8.2%,职工收入由人均3168元增加到4720元,平均增幅为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