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坚持放开搞活 完善改制运作
发行时间:1997-02-20
网站编辑:上海市轻工业工会
来源:研究所

坚持放开搞活  完善改制运作

——上海市轻工系统股份合作制企业情况调查

上海市轻工业工会

    如何通过股份合作制的途径放活国有、集体小企业?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对轻工系统21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制情况进行了调查,对下一步如何推进和搞好这项工作形成了一点思路。

    一、一条放活小企业的有效途径

    调查情况表明:在深化企业改革、放活小企业中,股份合作制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主要表现为“三个变”:

    1.积极试行改制,变被动为主动。

    改制是为了更好地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上海羽毛球厂改制前,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不景气,效益上不去,迫使企业要增加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发展新产品,结果在1995年8月由227名职工出资107.1万元一举买断国有产权,运转一年不到,效益明显增加。企业积极试行股份合作制,职工出资入股或买断资产,不仅盘活企业的资产存量,而且给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使企业变市场竞争无力的被动方为竞争有力的主动方,实为企业复苏、振兴的明智之举。

    2.勇于探索实践,变担心为信心。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这对困难企业来讲,领导班子的认识统一和广大职工的行动一致是搞好企业改制工作、探索有效运作方式的必要前提。万里塑料厂改制前刚刚兼并一家亏损厂,不仅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而且职工增加,负担加重,职工入股顾虑重重。对此企业领导班子制订了三条吸引职工入股的政策:(1)入股职工可等量配股:(2)分配上经有关方面批准实行税前派息、税后分成;(3)凡认购股份的职工今后将移岗移股,同时企业设立机动股,对有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

    3.竭力盘活资产,变旧貌为新颜。

    通过转换经营机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掌握了经营自主权,形成了劳动与资本结合,盘活了存量资产,有效地激发了经营者的责任感,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国有、

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1)有效地激发了经营者的责任感。群众木器厂改制后,领导班子成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搞活经营的责任意识得到加强。这两年,他们在盘活资产存量、确保固定资产的增值上动足脑筋,企业的三幢厂房不仅分别产生效益,还在扩大生产红木高档家具的基础上,拟办一个维修中心,以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开发多种经营。上海灯具厂在过去几年的承包实践中,经营者还摸索了“五个一”的管理制度,即对外业务经营实行一枚公章、一支笔、一张发票、一本帐和一个帐号,既实行灵活经营,又确保制度管理。

    (2)有效地增强子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人人参股入股,增加了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劳动与资本结合,增强了职工的参与度。有两家企业曾有几次原料出现断档,职工们纷纷找“米”下锅。一家企业改造厂房,不少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献良策。

    企业走向市场,增强了职工的才干。有些企业改制后,不仅让职工竞争内部岗位,还坚持把职工引向市场进行锻炼。一家企业早些年就发动职工经营产品,承包业务,迄今为止,已从当初一个人的承包体发展到有30多名职工参加的18个承包体。他们现在人人能接业务,个个会经营产品,已从昔日单纯的生产者变成了生产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新型工人。

    (3)有效地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产权买断的小企业,效果是明显的。群众木器厂连续6年亏损,改制前累计亏损500万元,买断第二年一举扭亏为盈,实现税利24万元,职工收入也比上年增长20%;上海灯具厂1995年比1994年销售额仅增长6%,但利润却增长50%;上海复写纸厂1995年比1994年销售额只增长6%,但利润竟增长近17倍。6家国有小企业通过产权置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盘活了存量资产,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

    二、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几个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在看到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影响甚至阻碍试点工作健康深入发展的问题 。

    1.改制宣传不够充分,

    其一,没有讲透为什么要改,致使一部分企业的职工不清楚这是改革深化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职工的回答往往是“上面要我们厂长改,厂长要我们职工改”,甚至有的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改。其二,没有讲清改什么,造成职工不了解通过改革企业要成为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而只认为是“现在出钱集资,将来可拿红利”,错把投资当集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特征,很少有人讲得清。其三,没有全面讲。有的企业为了达到改制目的,一味讲股份合作制怎么怎么好,却很少讲风险、讲困难。好象股份合作制象一贴灵丹妙药,一吃便好。因此,难怪现在有些试点企业亏损了,职工大呼:“我们上了当,受了骗。”其四,没有讲清道理,便采取强硬措施。有的企业宣布:不愿出资者,将来增加工资、提高福利一律不得享受;企业将来遇到困难需要裁员时作为首先考虑对象。

    2.管理体制不够科学。

  一些试行企业在管理体制的设置上出现了不应有的偏差,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当家作主感,挫伤了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其表现为:(1)强调了职工入股实行股金合作,淡化了企业职工共同劳动合作的一面;(2)实行的是“一股一票”制,强调了职工成为股东的身份,淡化了职工仍然是社会主义企业劳动者一员的一面;(3)设立董事会为企业的决策机构,强调了企业为股份制的思想,淡化了职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一面。

    3.股金分配不够合理。

    一是初始股金认购比例失当。有的企业出现过份悬殊的现象。某企业领导层13人,占全厂职工231人的5.62%,但认股数却占了职工个人股的32.73%.厂长认股数同职工最低数之比达到80倍。难免职工出言,“厂长是老板,我们为他打工。”二是一度过高的红利分配产生了负面效应,其结果弱化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强化了职工的期望值,淡化了市场的风险意识,软化了职工参股调动起来的积极性。三是出现了无利、甚至亏损照样分红的怪现象,其做法是:不加工资,少发奖金,削减福利,保证分红。

    4.内部机制不够健全。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少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内部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尤其在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有的企业改制后,取消了职代会,没有了职工民主监督;有的企业改制后,不设监事会,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便无从谈起;有的企业经营者集党政于一身,大权在握,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难以监督。监督乏力,权力失控,加上个别经营者自控能力弱,于是出现了滥用权力的现象。

    5.外部条件不够宽松。

    从轻工系统试行股份合作制工作已达4年来看,应该说发展得不多,推进得不快。其原因主要是外部的环境仍不够宽松,经调查反映有:(1)亏损企业改制前的债务利息仍要缴付;(2)符合“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迟迟不兑现;(3)无上级担保向银行贷款得不到认可;(4)集体积累的部分有相当多的企业没有量化给职工;(5)沉重的医疗费负担难以承受;(6)4平方米以下住房解困工作无法进行;(7)上级主管部门缺少指导服务。

    三、对当前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1.牢固树立依靠职工搞改革、转机制的指导思想。

    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同其他任何改革一样,必须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条,才能使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为此,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深入地向职工宣传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加大参与力度。企业改革领导班子、工作班子要有工会组织的代表参加;制订的改革方案、企业章程、初始股金分配比例的实施方案等都要让职工充分讨论,体现民意,最后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三是加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力度,防止在改革转制过程中侵犯职工正当、合法权益。

    2.坚持实行职工(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管理体制。

    (1)实行职工(代表)大会为企业最高权力机构的管理制度。其职权范围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并把股东大会的职权纳入其中,使“两会”职权兼容起来。(2)职代会议案的表决方式实行“一人一票制”。(3)设常设机构以理事会为宜。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利益、风险、约束机制。

    (1)改制后的经营者必须重新经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上级有关部门要把政治素质好、经营能力强、职工信得过的经营者人选推荐到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上进行选举。(2)企业初始股金的股权分配应遵循“基本相同,适当拉开差距,入股自愿”的原则,具体比例方案应有民主程序,但额度的差距必须限制在10倍以内。(3)改制的企业不论效益情况如何,都应当设立对经营者的“风险抵押金”和对职工、经营者的“贡献抵押金”和对职工、经营者的“贡献鼓励股”。(4)企业的股份、红利的多少应视效益的涨落,科学而又合理地自行调节。

    4.努力营造放活小企业的宽松的外部环境。

    就当前困扰试点企业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1)亏损企业的债务应当挂帐停息;(2)督促或限定符合减免优惠政策的兑现期;(3)无上级担保,但具备一定资产证明向银行贷款应当加以认定;(4)集体积累的部分应当依据企业的效益状况,给予适当地量化;(5)亏损企业改制,联社资产可以作适当地让渡;(6)亏损企业改制,医疗统筹费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7)4平方米以下住房解困途径可在资产评估后,视企业状况让一块资产,由企业资金置换出来,进入住房基金用来解困;(8)企业改制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继续提供服务。

坚持放开搞活 完善改制运作
发行时间:1997-02-20
网站编辑:上海市轻工业工会
  
来源:研究所

坚持放开搞活  完善改制运作

——上海市轻工系统股份合作制企业情况调查

上海市轻工业工会

    如何通过股份合作制的途径放活国有、集体小企业?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对轻工系统21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制情况进行了调查,对下一步如何推进和搞好这项工作形成了一点思路。

    一、一条放活小企业的有效途径

    调查情况表明:在深化企业改革、放活小企业中,股份合作制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主要表现为“三个变”:

    1.积极试行改制,变被动为主动。

    改制是为了更好地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上海羽毛球厂改制前,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不景气,效益上不去,迫使企业要增加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发展新产品,结果在1995年8月由227名职工出资107.1万元一举买断国有产权,运转一年不到,效益明显增加。企业积极试行股份合作制,职工出资入股或买断资产,不仅盘活企业的资产存量,而且给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使企业变市场竞争无力的被动方为竞争有力的主动方,实为企业复苏、振兴的明智之举。

    2.勇于探索实践,变担心为信心。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这对困难企业来讲,领导班子的认识统一和广大职工的行动一致是搞好企业改制工作、探索有效运作方式的必要前提。万里塑料厂改制前刚刚兼并一家亏损厂,不仅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而且职工增加,负担加重,职工入股顾虑重重。对此企业领导班子制订了三条吸引职工入股的政策:(1)入股职工可等量配股:(2)分配上经有关方面批准实行税前派息、税后分成;(3)凡认购股份的职工今后将移岗移股,同时企业设立机动股,对有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

    3.竭力盘活资产,变旧貌为新颜。

    通过转换经营机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掌握了经营自主权,形成了劳动与资本结合,盘活了存量资产,有效地激发了经营者的责任感,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国有、

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1)有效地激发了经营者的责任感。群众木器厂改制后,领导班子成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搞活经营的责任意识得到加强。这两年,他们在盘活资产存量、确保固定资产的增值上动足脑筋,企业的三幢厂房不仅分别产生效益,还在扩大生产红木高档家具的基础上,拟办一个维修中心,以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开发多种经营。上海灯具厂在过去几年的承包实践中,经营者还摸索了“五个一”的管理制度,即对外业务经营实行一枚公章、一支笔、一张发票、一本帐和一个帐号,既实行灵活经营,又确保制度管理。

    (2)有效地增强子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人人参股入股,增加了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劳动与资本结合,增强了职工的参与度。有两家企业曾有几次原料出现断档,职工们纷纷找“米”下锅。一家企业改造厂房,不少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献良策。

    企业走向市场,增强了职工的才干。有些企业改制后,不仅让职工竞争内部岗位,还坚持把职工引向市场进行锻炼。一家企业早些年就发动职工经营产品,承包业务,迄今为止,已从当初一个人的承包体发展到有30多名职工参加的18个承包体。他们现在人人能接业务,个个会经营产品,已从昔日单纯的生产者变成了生产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新型工人。

    (3)有效地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产权买断的小企业,效果是明显的。群众木器厂连续6年亏损,改制前累计亏损500万元,买断第二年一举扭亏为盈,实现税利24万元,职工收入也比上年增长20%;上海灯具厂1995年比1994年销售额仅增长6%,但利润却增长50%;上海复写纸厂1995年比1994年销售额只增长6%,但利润竟增长近17倍。6家国有小企业通过产权置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盘活了存量资产,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

    二、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几个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在看到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影响甚至阻碍试点工作健康深入发展的问题 。

    1.改制宣传不够充分,

    其一,没有讲透为什么要改,致使一部分企业的职工不清楚这是改革深化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职工的回答往往是“上面要我们厂长改,厂长要我们职工改”,甚至有的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改。其二,没有讲清改什么,造成职工不了解通过改革企业要成为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而只认为是“现在出钱集资,将来可拿红利”,错把投资当集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特征,很少有人讲得清。其三,没有全面讲。有的企业为了达到改制目的,一味讲股份合作制怎么怎么好,却很少讲风险、讲困难。好象股份合作制象一贴灵丹妙药,一吃便好。因此,难怪现在有些试点企业亏损了,职工大呼:“我们上了当,受了骗。”其四,没有讲清道理,便采取强硬措施。有的企业宣布:不愿出资者,将来增加工资、提高福利一律不得享受;企业将来遇到困难需要裁员时作为首先考虑对象。

    2.管理体制不够科学。

  一些试行企业在管理体制的设置上出现了不应有的偏差,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当家作主感,挫伤了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其表现为:(1)强调了职工入股实行股金合作,淡化了企业职工共同劳动合作的一面;(2)实行的是“一股一票”制,强调了职工成为股东的身份,淡化了职工仍然是社会主义企业劳动者一员的一面;(3)设立董事会为企业的决策机构,强调了企业为股份制的思想,淡化了职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一面。

    3.股金分配不够合理。

    一是初始股金认购比例失当。有的企业出现过份悬殊的现象。某企业领导层13人,占全厂职工231人的5.62%,但认股数却占了职工个人股的32.73%.厂长认股数同职工最低数之比达到80倍。难免职工出言,“厂长是老板,我们为他打工。”二是一度过高的红利分配产生了负面效应,其结果弱化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强化了职工的期望值,淡化了市场的风险意识,软化了职工参股调动起来的积极性。三是出现了无利、甚至亏损照样分红的怪现象,其做法是:不加工资,少发奖金,削减福利,保证分红。

    4.内部机制不够健全。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少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内部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尤其在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有的企业改制后,取消了职代会,没有了职工民主监督;有的企业改制后,不设监事会,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便无从谈起;有的企业经营者集党政于一身,大权在握,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难以监督。监督乏力,权力失控,加上个别经营者自控能力弱,于是出现了滥用权力的现象。

    5.外部条件不够宽松。

    从轻工系统试行股份合作制工作已达4年来看,应该说发展得不多,推进得不快。其原因主要是外部的环境仍不够宽松,经调查反映有:(1)亏损企业改制前的债务利息仍要缴付;(2)符合“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迟迟不兑现;(3)无上级担保向银行贷款得不到认可;(4)集体积累的部分有相当多的企业没有量化给职工;(5)沉重的医疗费负担难以承受;(6)4平方米以下住房解困工作无法进行;(7)上级主管部门缺少指导服务。

    三、对当前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1.牢固树立依靠职工搞改革、转机制的指导思想。

    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同其他任何改革一样,必须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条,才能使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为此,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深入地向职工宣传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加大参与力度。企业改革领导班子、工作班子要有工会组织的代表参加;制订的改革方案、企业章程、初始股金分配比例的实施方案等都要让职工充分讨论,体现民意,最后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三是加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力度,防止在改革转制过程中侵犯职工正当、合法权益。

    2.坚持实行职工(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管理体制。

    (1)实行职工(代表)大会为企业最高权力机构的管理制度。其职权范围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并把股东大会的职权纳入其中,使“两会”职权兼容起来。(2)职代会议案的表决方式实行“一人一票制”。(3)设常设机构以理事会为宜。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利益、风险、约束机制。

    (1)改制后的经营者必须重新经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上级有关部门要把政治素质好、经营能力强、职工信得过的经营者人选推荐到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上进行选举。(2)企业初始股金的股权分配应遵循“基本相同,适当拉开差距,入股自愿”的原则,具体比例方案应有民主程序,但额度的差距必须限制在10倍以内。(3)改制的企业不论效益情况如何,都应当设立对经营者的“风险抵押金”和对职工、经营者的“贡献抵押金”和对职工、经营者的“贡献鼓励股”。(4)企业的股份、红利的多少应视效益的涨落,科学而又合理地自行调节。

    4.努力营造放活小企业的宽松的外部环境。

    就当前困扰试点企业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1)亏损企业的债务应当挂帐停息;(2)督促或限定符合减免优惠政策的兑现期;(3)无上级担保,但具备一定资产证明向银行贷款应当加以认定;(4)集体积累的部分应当依据企业的效益状况,给予适当地量化;(5)亏损企业改制,联社资产可以作适当地让渡;(6)亏损企业改制,医疗统筹费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7)4平方米以下住房解困途径可在资产评估后,视企业状况让一块资产,由企业资金置换出来,进入住房基金用来解困;(8)企业改制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继续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