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有私营”给集体小企业带来生机
王一星
青浦县工业局从1993年11月起,先后在青浦精益压铸厂、青浦锚链厂、青浦家具二厂和青浦钢丝绳广等四户地处偏僻,负担沉重,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的集体小企业中,试行“集有私营”的改革。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定额上交,超额归己,欠收自补”为原则,在企业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财税收交渠道不变、原有职工身份不变,财务核算制度不变,退休职工待遇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经营者交纳一定数目的风险抵押金后,享有自主决定企业管理形式、自主决定企业经营方向、自主决定企业用工制度、自主决定企业分配方式等权力。在承包期内,企业经营者必须按国家规定提足、交纳各项费用,按时交纳税收、社会保险基金、退休统筹费等一切费用,必须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职工的平均收入不低于承包前水平。推行一年来,成绩显著,效果明显,四户企业全部实现了扭亏为盈。
一、“集有私营”真正把集体企业推向了市场
城镇集体企业特别是地处偏僻乡镇的集体小企业,由于企业经营者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严重,职工中“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根深蒂固,加上信息闭塞,市场竞争激烈,造成了微利、亏损企业面广量多;“集有私营”使集体企业引进私营经济机制,融集体、私有经济优势为一体,把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较好地落实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从行政“附属物”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真正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较好地解决了承包制中普遍存在的“负盈不负亏”以及“企业窟窿”的现象。
二、“集有私营”真正把企业厂长推向了市场
“集有私营”的改革搬掉了厂长的“铁交椅”,把厂长的经济利益直接与企业效益挂钩,盈了是自己的,亏了要自补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厂长们的经营积极性。首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充分挖掘企业潜力。青浦精益压铸厂以前主要生产铝合金发令枪外壳,是配套产品,利润薄。该厂“集有私营”后,厂长引进人才,制订工艺,开设模具,试制成功了发令枪成品;家具二厂承接了外贸刀壳产品,月产值达到20万元,二家企业均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扩大了销售,降低成本,盘活资金。“集有私营”前,这些企业都是微利亏本企业,库存量大,应收款多,资金严重紧缺,促销压库,筹集资金成了厂长们的首要任务。精益压铸厂长亲自出马销售压库,一次就销出1.5万支发令枪,回笼资金近10万元。第三,加快资金投入,增强企业后劲。厂长们清醒地认识到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需要有较强的企业实力,而增加资金投入,加快老企业的改造是增强企业实力的有效途径。青浦钢丝绳厂“集有私营”以来,投入60万元,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已在1994年收回全部投资。第四,打破“固守一业”思想,充分利用地势优势,出租厂房,消化富余职工,多渠道创收。青浦锚链厂出租二个车间的厂房,消化6名职工,年节支增收近10万元。
三、“集有私营”真正把职工推向了市场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集体企业的职工吃惯了大锅饭,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分配机制养成了职工的懒汉思想。“集有私营”后,首先在四个企业全部打破了铁饭碗,对一线职工都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对二、三线人员也按劳动条件,技术高低,责任大小实行了百分考核,打破了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青浦钢丝绳厂一线职工月收入最高的达1100多元,而最低的才170元。二、三线人员的分值以一线职工的计件收入为基础,按岗位责任大小,技术高低等确定,最高分为130分,最低分为52分,相差78分,真正拉开了差距,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其次是在招聘人才的同时,对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实行发生活费待工,初步形成了职工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职工有了危机感,从而调动了职工学技术,促生产的积极性。第三“集有私营”后,企业分配机制的转换,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捆在了一起,使职工认识到,要增加自己的收入,必须提高企业效益,并懂得了“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关心企业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青浦锚链厂一车间主任主动修复了已损坏的碰焊机,减少了企业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一年来,通过“集有私营”的改革,四家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其中青浦锚链厂产量、产值和销售均创企业的历史之最,到1994年10月份,分别比上年增长169.4%、177.6%和118.34%。职工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1994年1—9月,青浦锚链厂职工人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766元;青浦家具二厂职工人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540元;其它二厂职工收入也比上年有较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