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加大改革力度 实现三个转变 努力提高城镇集体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发行时间:1996-08-20
网站编辑:袁秀芬
来源:研究所

加大改革力度 实现三个转变 努力提高城镇集体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上海市嘉定区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  袁秀芬

上海市嘉定区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拥有集团型行业公司4家,国集联营企业3家,已开业的中外合资企业9家,直属企业16家,职工8655名,总资产5.3亿元。“八五”期间,联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探索途径,着力提高集体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使联社集体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联社实现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12亿元,利润8803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5.57、6.26倍,5年平均递增分别达41%和46.3%,增速和总量均创联社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1995年联社上交税金达9785万元,为支持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联社的发展壮大依赖其经济实力的日益提高,为此联社在提高城镇集体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上,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实行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资产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少年来联社一直沿用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城镇集体企业由政府各级行政部门直接管理,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在经济上实行“统负盈亏”,把企业管得过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自主权,缺少活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联社开始探索并逐步实现了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资产管理为主的转变。

一是精简机构,确立资产管理模式。首先,联社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联社机关由原来的八科一室精简为“四部一室”(经营管理部、科技开发部、劳动人事部、政工部和联社办公室),编制40人,分别比原来减少了44.4%和64.3%。接着,联社组建了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资产管理办公室,委托嘉定工业总公司对所属企业、行业公司,行使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对联社所属集体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添置、转让和报废、重大项目投资、对外联营、中外合资、企业调整、兼并、歇业和破产、资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权利等五大方面18个条款作出了相应规定,从而促进了集体资产的不断增值。

二是赋权经营,增添活力。联社为更好地发挥行业优势和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先后把相关企业划归骨干企业经营管理,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层,其他企业为紧密层或半紧密层,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行业性集团企业。对这些企业,联社赋予其对内部资产有统一调度使用和部分处置的权力,具体体现在“四个自主决定”上:(1)可自主决定原值20万元以内的固定资产报废与转让;(2)可自主决定50万元以下产品的开发,技术改造等专项投资;(3)可自主决定20万元以下的联营、合资、收购外部企业股份等对外投入;(4)可自主决定必要的合同制职工和人才的招收和引进。由于实行了新的管理模式,使企业活力进一步得到增强,经济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是形式多样,抓好分配。联社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配套改革,推行计件、超额工资、效益工资、浮动工资、销售大承包和年薪制等分配形式,使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个人贡献密切挂起钩来。几年来联社特别注重了对企业经营者的管理,从承包经营责任制考核到试行年薪制,在推进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不断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法,1996年起试行年薪制主要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资产增值、销售产值、经济效益等指标测算确定经营者的年薪,同时参照本地区、本系统职工平均收入水平。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经营者的工作责任性和积极性。

二、抓大放小,转换机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近年来,联社上下统一思想,加大了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努力向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汽车齿轮、输配电设备、黑色金属压延、纸箱、普通机械五个工业支柱产业。1995年这五个支柱产业产值占联社工业总产值的75%,利润占94%,成为联社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1991年,联社下属复建纸箱厂的发展势头良好,为把纸制品行业的“蛋糕”做好做大,联社决定成立了上海复建包装(集团)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转,该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充分显示了规模优势,同时带动了划归复包公司经营的3户亏损企业,目前该公司主要产品有瓦楞、牛皮纸,内外销瓦楞纸箱、纸盒、塑料内包装、彩印等。1995年复建包装公司销售产值1.5亿元,利润1122万元,成为联社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在此基础上,联社又相继以嘉定机械厂为核心,由4户普通机械产品生产厂为紧密层组建了嘉定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以天灵开关厂为核心,由电子、电器、电气机械类产品的几个生产厂为紧密、半紧密层组建成天灵输配电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汽车驾驶培训、汽车运输、汽车修理等相关企业组建成培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集团公司的组建,实行联社资产重新配置,进行集约化经营。

同时,联社对不能并入行业集团公司的小企业,采取逐步推行股份合作制的办法予以搞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既积极推行,又慎重行事,按照“入股自愿、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的原则,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几年来共建立了股份合作制企业12户,总股金2037.5万元,吸收职工股金874.25万元。通过股份合作制的试行,加强了小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1995年12户股份合作制企业中没有亏损户,其效益的增长幅度高于联社平均增长水平。实践证明,试行股份合作制,是搞活集体小企业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抓住机遇,内联外引,实现经济发展向多元化转变

内联外引是联社经济运行中的又一着好棋。它的获益比重已从1991年度利润占15.08%,上升到1995年的65.02%。联营与三资企业的崛起,又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是抓住机遇实行国集联营。上海汽车齿轮总厂是联社国集联营企业中的代表。联社领导抓住“八五”计划中轿车工业将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这一机遇,利用地理优势和有关方面的支持,本着为发展轿车工业作贡献的意愿,投入1.2亿资金,搬迁一个集体企业,与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联合组建,使之成为联社经济增长的重要一块。

二是抓外向型经济有所突破。1995年,又有一户三资企业建成开业,两户登记注册,引进外资800多万美元。使三资企业产值达4.82亿元,“八五”期间联社打破三资企业“0”的记录,建办了9户三资企业,总投资2310万美元,协议吸收外资1330万美元。特别是与新加坡外商合资的上海嘉良钢铁有限公司,总投资1500万美元,投产后年产量可达30万吨钢,产值3.3亿元。三资企业的建立,成为联社集体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三是着意开拓,稳二进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几年来联社加大了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初步实现了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提高了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安置富余劳力,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先后开办了商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特别是抓住学习汽车驾驶技术这一热点,创办了马陆驾驶员培训学校,继而又以该培训学校、飞跃五金厂和工业运输公司组建集工业、贸易、培训、运输、修理于一体的培通实业(集团)公司。第三产业的发展打破了联社单一搞工业经济的格局,实现了结构调整向多产业方向的转变。

加大改革力度 实现三个转变 努力提高城镇集体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发行时间:1996-08-20
网站编辑:袁秀芬
  
来源:研究所

加大改革力度 实现三个转变 努力提高城镇集体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上海市嘉定区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  袁秀芬

上海市嘉定区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拥有集团型行业公司4家,国集联营企业3家,已开业的中外合资企业9家,直属企业16家,职工8655名,总资产5.3亿元。“八五”期间,联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探索途径,着力提高集体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使联社集体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联社实现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12亿元,利润8803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5.57、6.26倍,5年平均递增分别达41%和46.3%,增速和总量均创联社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1995年联社上交税金达9785万元,为支持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联社的发展壮大依赖其经济实力的日益提高,为此联社在提高城镇集体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上,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实行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资产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少年来联社一直沿用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城镇集体企业由政府各级行政部门直接管理,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在经济上实行“统负盈亏”,把企业管得过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自主权,缺少活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联社开始探索并逐步实现了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资产管理为主的转变。

一是精简机构,确立资产管理模式。首先,联社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联社机关由原来的八科一室精简为“四部一室”(经营管理部、科技开发部、劳动人事部、政工部和联社办公室),编制40人,分别比原来减少了44.4%和64.3%。接着,联社组建了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资产管理办公室,委托嘉定工业总公司对所属企业、行业公司,行使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对联社所属集体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添置、转让和报废、重大项目投资、对外联营、中外合资、企业调整、兼并、歇业和破产、资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权利等五大方面18个条款作出了相应规定,从而促进了集体资产的不断增值。

二是赋权经营,增添活力。联社为更好地发挥行业优势和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先后把相关企业划归骨干企业经营管理,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层,其他企业为紧密层或半紧密层,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行业性集团企业。对这些企业,联社赋予其对内部资产有统一调度使用和部分处置的权力,具体体现在“四个自主决定”上:(1)可自主决定原值20万元以内的固定资产报废与转让;(2)可自主决定50万元以下产品的开发,技术改造等专项投资;(3)可自主决定20万元以下的联营、合资、收购外部企业股份等对外投入;(4)可自主决定必要的合同制职工和人才的招收和引进。由于实行了新的管理模式,使企业活力进一步得到增强,经济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是形式多样,抓好分配。联社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配套改革,推行计件、超额工资、效益工资、浮动工资、销售大承包和年薪制等分配形式,使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个人贡献密切挂起钩来。几年来联社特别注重了对企业经营者的管理,从承包经营责任制考核到试行年薪制,在推进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不断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法,1996年起试行年薪制主要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资产增值、销售产值、经济效益等指标测算确定经营者的年薪,同时参照本地区、本系统职工平均收入水平。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经营者的工作责任性和积极性。

二、抓大放小,转换机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近年来,联社上下统一思想,加大了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努力向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汽车齿轮、输配电设备、黑色金属压延、纸箱、普通机械五个工业支柱产业。1995年这五个支柱产业产值占联社工业总产值的75%,利润占94%,成为联社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1991年,联社下属复建纸箱厂的发展势头良好,为把纸制品行业的“蛋糕”做好做大,联社决定成立了上海复建包装(集团)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转,该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充分显示了规模优势,同时带动了划归复包公司经营的3户亏损企业,目前该公司主要产品有瓦楞、牛皮纸,内外销瓦楞纸箱、纸盒、塑料内包装、彩印等。1995年复建包装公司销售产值1.5亿元,利润1122万元,成为联社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在此基础上,联社又相继以嘉定机械厂为核心,由4户普通机械产品生产厂为紧密层组建了嘉定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以天灵开关厂为核心,由电子、电器、电气机械类产品的几个生产厂为紧密、半紧密层组建成天灵输配电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汽车驾驶培训、汽车运输、汽车修理等相关企业组建成培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集团公司的组建,实行联社资产重新配置,进行集约化经营。

同时,联社对不能并入行业集团公司的小企业,采取逐步推行股份合作制的办法予以搞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既积极推行,又慎重行事,按照“入股自愿、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的原则,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几年来共建立了股份合作制企业12户,总股金2037.5万元,吸收职工股金874.25万元。通过股份合作制的试行,加强了小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1995年12户股份合作制企业中没有亏损户,其效益的增长幅度高于联社平均增长水平。实践证明,试行股份合作制,是搞活集体小企业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抓住机遇,内联外引,实现经济发展向多元化转变

内联外引是联社经济运行中的又一着好棋。它的获益比重已从1991年度利润占15.08%,上升到1995年的65.02%。联营与三资企业的崛起,又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是抓住机遇实行国集联营。上海汽车齿轮总厂是联社国集联营企业中的代表。联社领导抓住“八五”计划中轿车工业将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这一机遇,利用地理优势和有关方面的支持,本着为发展轿车工业作贡献的意愿,投入1.2亿资金,搬迁一个集体企业,与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联合组建,使之成为联社经济增长的重要一块。

二是抓外向型经济有所突破。1995年,又有一户三资企业建成开业,两户登记注册,引进外资800多万美元。使三资企业产值达4.82亿元,“八五”期间联社打破三资企业“0”的记录,建办了9户三资企业,总投资2310万美元,协议吸收外资1330万美元。特别是与新加坡外商合资的上海嘉良钢铁有限公司,总投资1500万美元,投产后年产量可达30万吨钢,产值3.3亿元。三资企业的建立,成为联社集体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三是着意开拓,稳二进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几年来联社加大了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初步实现了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提高了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安置富余劳力,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先后开办了商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特别是抓住学习汽车驾驶技术这一热点,创办了马陆驾驶员培训学校,继而又以该培训学校、飞跃五金厂和工业运输公司组建集工业、贸易、培训、运输、修理于一体的培通实业(集团)公司。第三产业的发展打破了联社单一搞工业经济的格局,实现了结构调整向多产业方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