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王忠禹指出1996年经贸工作要把握四个问题
发行时间:1996-06-20
网站编辑:王忠禹
来源:研究所

王忠禹指出1996年经贸工作要把握四个问题

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最近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指出,1996年经贸工作要实行“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三个机制”;即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1996年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握好四个问题:

第一,必须把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和条件。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原则和要求已经明确,我们工作中也巳取得一些经验,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精心组织,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更大的决心,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各级经贸委牵头组织实施企业改革,要全力以赴,集中力量抓好.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坚持试点,点面结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要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要着跟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加速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职责分开;要积极推进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要把深化企业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企业改革的成果,要充分体现在企业机制的转换、效益的提高、亏损的下降和管理工作的加强上。

第二,必须把企业技术进步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

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长期以来,各级经贸委和企业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企业的技术素质仍然不高,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低;投入多,产出少;引进技术多,自主创新少,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要适应经济发展由资源制约转向资源和市场两个制约,适应国内市场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企业必须从量的追求转向质的.追求,提高企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要充分突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主体地位、先导作用、基础功能,并把技术、资本和劳动三个主要生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改变以资本、劳动投入为主而轻视技术投入,来换取高增长的状况。要在企业机制转换、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技术进步步伐,不是盲目地一味求新,而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有重点地去改造,特别是要在新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要逐步建立起适应“两个转变”要求的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第三,必须进一步加置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

1996年经贸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要完成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尤为重要。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对象,又是经济运行的主体,要始终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开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会议,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重点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培育和扩大国内需求;搞好重要商品的进出口协调和产运销衔接;加强生产与流通,内贸与外贸的结合和协调;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鉴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1996年特别要注意解决好市场问题、资金问题和年度计划平衡三个问题。在调控方式上要坚持微调、小调,不使矛盾积累和激化,防止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要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研究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第四,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多年强调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靠粗放型经营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子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1996年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又不宽松,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依靠提高经济效益渡过难关,走出新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从企业改革、企业管理、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规模经济以及创造良好经济环境,做好综合协调等方面做艰苦的努力。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经贸委和企业要努力实现提高产销率、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努力降低产品成本,紧紧围绕这“三个提高、一个降低”加强工作。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走上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新路;不如此企业就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就不能适应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就不能适应逐步加尉的市场竞争,就可能出现更多的企业停产半停产。因此,各级经贸委和企业一定要努力实现”三个提高、一个降低”,使企业经济效益有进一步改善。

王忠禹指出1996年经贸工作要把握四个问题
发行时间:1996-06-20
网站编辑:王忠禹
  
来源:研究所

王忠禹指出1996年经贸工作要把握四个问题

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最近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指出,1996年经贸工作要实行“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三个机制”;即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1996年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握好四个问题:

第一,必须把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和条件。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原则和要求已经明确,我们工作中也巳取得一些经验,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精心组织,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更大的决心,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各级经贸委牵头组织实施企业改革,要全力以赴,集中力量抓好.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坚持试点,点面结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要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要着跟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加速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职责分开;要积极推进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要把深化企业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企业改革的成果,要充分体现在企业机制的转换、效益的提高、亏损的下降和管理工作的加强上。

第二,必须把企业技术进步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

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长期以来,各级经贸委和企业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企业的技术素质仍然不高,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低;投入多,产出少;引进技术多,自主创新少,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要适应经济发展由资源制约转向资源和市场两个制约,适应国内市场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企业必须从量的追求转向质的.追求,提高企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要充分突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主体地位、先导作用、基础功能,并把技术、资本和劳动三个主要生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改变以资本、劳动投入为主而轻视技术投入,来换取高增长的状况。要在企业机制转换、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技术进步步伐,不是盲目地一味求新,而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有重点地去改造,特别是要在新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要逐步建立起适应“两个转变”要求的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第三,必须进一步加置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

1996年经贸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要完成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尤为重要。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对象,又是经济运行的主体,要始终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开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会议,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重点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培育和扩大国内需求;搞好重要商品的进出口协调和产运销衔接;加强生产与流通,内贸与外贸的结合和协调;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鉴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1996年特别要注意解决好市场问题、资金问题和年度计划平衡三个问题。在调控方式上要坚持微调、小调,不使矛盾积累和激化,防止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要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研究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第四,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多年强调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靠粗放型经营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子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1996年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又不宽松,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依靠提高经济效益渡过难关,走出新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从企业改革、企业管理、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规模经济以及创造良好经济环境,做好综合协调等方面做艰苦的努力。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经贸委和企业要努力实现提高产销率、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努力降低产品成本,紧紧围绕这“三个提高、一个降低”加强工作。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走上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新路;不如此企业就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就不能适应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就不能适应逐步加尉的市场竞争,就可能出现更多的企业停产半停产。因此,各级经贸委和企业一定要努力实现”三个提高、一个降低”,使企业经济效益有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