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讲
组建企业集团
——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形式之三
刘 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横向经济联合日益广泛,企业集团应运而生。到1994年底,上海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注册的各类企业集团有108户,其中国有集团55户,集体所有制集团40户,股份制集团10户,注册资金126亿元。这些企业集团,都以一定的经济实体为核心,由经济技术有密切联系的若干企业联合组成,具有跨度大、多层次、多功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军。
一、组建企业集团的客观必然性
(一)组建企业集团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
集体工业企业是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的范围越来越广,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在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生产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门和企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离开了整体,任何部门和企业都不能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加强企业彼此之间的协作和经济联合,组建企业集团。通过组建企业集团,使各个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合理组织和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加速工业现代化建设。因此,实行经济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就成为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
(二)组建企业集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有竞争能力者存,无竞争能力者亡。它作为一种外部的强制力量,迫使企业尽可能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成果,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激烈的竞争中,资金雄厚、技术设备先进的大企业,优于技术设备落后的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的各种经济联合体,优于分散独立经营的全能企业;实行系列产品生产、多元经营的企业,优于单一产品、单元经营的企业。因此,在竞争过程中,各个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经济联合。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集体工业企业,大多数是小型企业,经济力量薄弱,技术装备陈旧,竞争能力差。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开展经济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以增强经济实力,形成群体优势,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几个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核心,用资产和契约纽带把众多企业联结在一起的法人联合组织。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都是企业开展经济联合的具体组织形式,但企业集团是更高层次的企业联合,它所包括的企业范围和经营范围要比企业群体大得多、紧密得多。企业集团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集团的群体性。企业集团主要是以资产为纽带联合起来的企业法人集合体。它与以单个企业为特征的总厂或公司不同,总厂、公司都是独立核算的企业组织,而企业集团则是若干独立核算企业的复合组织。
(二)结构的多层次性。企业集团包括一定数量的各自独立的成员单位,根据它们之间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多层结构。一般有三、四个层次:核心层、控股层(紧密层)、参股层(半紧密层)、协议层(松散层)。现在有些经济组织,名曰集团,实际上只有松散的协议关系,而没有资产的结合,这种经济组织只能算是松散的企业群体,不能称为企业集团。
(三)核心的实体性。企业集团的核心,应是具有企业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而且一般应是经济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这种大型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力量,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声望,有能力把资金投入其他企业,进行控股、参股,有能力协助小型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因而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性公司,实质上不是企业组织,不能成为企业集团的核心。有些象征性通过小额集股的方式组建的公司,主要在生产经营的个别领域(销售、采购、技术开发等)采取联合行动,一般说这只是一种联营公司,也不是企业集团。
(四)集团的稳定性。企业群体的联结纽带有三种:一是以资产为联结纽带;二是以契约为联结纽带;三是以行政权力为联结纽带。以行政权力为纽带组成的企业群体,往往靠行政权力无偿划并,与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相违背的。以协议为纽带的企业联合体,虽然可以起到联结的作用,但由于契约往往规定期限,只是在契约期内具有稳定性。企业集团通过资金控股、参股的方式,与一批企业紧密联结起来,在经营上共担风险,利益共享,一般没有期限的规定,因此具有更为长期的稳定性。
三、企业集团的综合优势和作用
(一)企业集团的综合优势
企业集团是企业联合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它汇集了庞大的资本,综合了生产、经营、科研、服务等多种功能,具有很大优势。它的综合优势是:(1)在生产方面,实行专业化协作,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2)在技术进步方面,统一规划,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开展技术改造,加速产品开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3)在产品销售方面,利用产品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统一组织销售,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正因为企业集团有这些综合优势,它就成为我国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企业集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技术进步的中坚,是我国工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希望,它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组建企业集团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当前集体工业经济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造成大量资产长期闲置,发挥不出经济效益。组织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发挥群体优势,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组织生产,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形成大批量生产能力,实现规模效益。
2.企业集团是地区、企业之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重组的组织形式。长期来,集体企业是按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形成部门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式经营,企业的资产不能合理流动,导致资源利用不经济的后果。发展企业集团,可以突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限制,推动企业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不同企业的优势可以互补,从而使现有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生产力发展。
3.组建企业集团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目前世界经济日益区域化和集团化,国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形势下,由众多集体小企业各自直接面向国际市场,难以在激烈竞争中打进国际市场,与世界各国的大企业、大集团相抗衡。只有组建一批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才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各国大企业、大集团相角逐,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组织企业集团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固然有种种原因,其中企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太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发展企业集团,以大型企业为核心,把众多相关的中小企业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大大提高集中程度。国家通过控制企业集团,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大量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四、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企业集团
目前有些企业集团是通过契约的方式联合起来的,实行“三不变”(所有制、隶属关系、财政上交渠道不变),在集团内,生产不便于统一规划,生产要素难以重新组合,集团优势难以发挥。这种以契约为纽带联合在一起的方式,日益显示出凝聚力不足。而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企业集团,使成员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紧密结合,集团就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企业集团,可采取几种办法:(1)核心企业向成员企业投资,取得成员企业的股权,实行控股或参股;(2)吸收成员企业集资入股,加强资金联结;(3)实行企业兼并,收购兼并企业的资产;(4)成员企业相互持股,实现资金联合。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企业集团有很多优越性,主要是:
(一)企业集团内部关系稳固。
以资产为纽带,各企业结成共同利益关系,企业间可以相互支持,互通情报,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因此,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企业集团,比其他纽带更为牢固。
(二)有利于全面规划,实现资产最佳配置,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分工,发挥群体优势。
(三)有利于联合开发新产品,发展新技术,加速技术改造,提高竞争能力。
(四)有利于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企业集团,要以企业产权明晰为前提。因此,要改革企业的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归属,以便集团实行股份制,实现资产的联合。
五、不断完善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体制
(一)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集团公司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的制度,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监督者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
1.股东大会。它由全体股东或股东代表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股东大会是股东表达其意志、愿望和要求的主要场所和工具,是股东实现其公司管理权的主要途径。
2.董事会。董事和董事会是行使股东大会职权的常务人员和常设机构。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由选举出的董事组成。董事会作为行使股东大会职权的常设机构,既是执行机关,也是决策机关。
3.总经理。公司的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是公司经营活动的主管人员。在董事会授权下,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实现董事会制定的经营目标。
4.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察机关,其职权是对董事会的活动进行监督。
(二)要按照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管理
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体制,目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核心企业往往把子公司,甚至参股的关联公司都纳入其资产经济一体化轨道。不少企业集团核心企业对子公司的管理,实行所谓六统一,即“人、财、物、产、供、销”的统一。二是分权过度。不少集团是在横向经济联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没有统一的发展战略,没有集中的投资,核心企业没有凝聚力,使集团名存实亡。
为了克服上述两种倾向,使集团获得巩固和发展,必须按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管理,正确处理内部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一方面,集团应根据发展需要,实行适度集中,统一决策,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主导产品,统一技术质量标准,统一进行大的技术改造,统一调整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要适度分权,由成员单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三)集团要合理分配利益
社会主义企业,不论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各企业之间的经济联合,不能不受物质利益原则所支配。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经济利益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集团合理分配利益,是增强集团凝聚力和生命力,使集团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集团利益分配比单个企业复杂得多,要处理好集团与成员企业之间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平等互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集团在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首先,集团各成员之间关系,不是行政上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经济伙伴关系,不论企业大小,应平等对待。其次,企业集团是成员企业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以成员企业互利互惠为基础。只有在经济上互利互惠,才能发挥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2)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集团处理各种经济关系时,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行等价交换,不能一方对另一方无偿调拨和占用。一是集团实现的利润,要按各方投入资财和比例,进行分配。二是主体厂将自己的部分产品转让给协作厂生产,按双方共同商定的协议,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品转让费。三是在成员企业相互支援中,有的企业提供工艺、图纸等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对方应支付技术转让费。四是在专业化协作中,零部件要合理作价,使配套厂有利可得。
(3)遵循集团整体利益与成员企业利益统一的原则。在集团收益分配中,要统筹兼颐,一方面,在分配中力戒短期行为,要提留一部分积累资金,由集团统一调度使用,为增强集团发展后劲提供物质保证。另一方面,要兼顾成员企业的利益,在发展生产、增加收益的基础上,使各方都有利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