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搞活集体经济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现有17个专业联社,近200户集体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在五十年代手工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联社的成员单位经过了从合作社——合作工厂——集体企业的过程;资金运行模式也经历了建社初期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职工入股分红——六十年代退回职工股金、取消股金分红、联社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八十年代逐步恢复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过程。由于体制的多次变化和资产的划转归并,集体企业原本清晰的产权关系变得模糊复杂,许多企业已很难追溯初始的出资人,因而有些部门和地方错误地认为集体资产属于部门所有或地方所有。产权不清的集体资产,成了谁都可以随意处置却又不必负责的“公有资产”,流失情况日益严重。为了搞活集体经济,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改革,壮大了联社的整体实力,推动了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清理资产,划分归属,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基础
针对集体企业资产产权不清的现状,1988年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首先在所属基层企业中开展清理资产,划分归属工作,使联社成为集体企业的资产持有人之一。当时本着“尊重历史”、“宜粗不宜细”、“不增加企业经济负担”的原则,对联社和企业之间的资产进行了划分。主要做法是:(1)属于手工业合作社转变为合作工厂的,在合作社时期形成的资产一般划归企业所有;1981年至1987年底之间企业用银行贷款并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划归企业所有;合作工厂税后利润划归企业所有;其余资产划归联社所有。(2)由街道工厂转变为合作工厂的,其资产归属企业所有。(3)属于联社直接投资兴办的企业,其资产全部属于联社所有。按照上述原则划分资产后,对一些联社资产比例较高的企业(不包括联社直接投资企业),我们采取了综合核减联社基金比例的办法进行调整,即联社比例高于75%的核减至65%,60一75%的核减10%,51%一60%的核减至50%,50%以下的不再核减。经过清理划分,联社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为53.7%。划分后的资产归属进行了法律公证,确定了各自的合法地位。
针对行业中存在的侵占、平调、挪用集体资产的情况,我们又在1990年和1993年分别两次对两级联社的资产进行了清理。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增值也归谁”的原则,着重对一些损害集体资产利益的做法进行了纠正。如对一些用集体资金投资,却戴上“国有”帽子的企业恢复了集体的性质;对借用集体资产委托国有公司进行的投资项目,补办了委托投资协议,明确了投资主体;对长期归属不清、即将流失的集体资产逐步收回;等等。
通过多次清理,我们理顺了联社和企业、市联社和专业联社的资产关系,维护了集体企业的利益,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区别不同情况,现有的集体企业“可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合伙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规模大、效益好的,也可以组建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或企业集团。”根据这一精神,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对集体企业的改革作了大胆探索。
1.积极创造条件,将一批班子力量较强、生产任务稳定的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
几年来,我们一直把扩大试行股份合作制作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1992年5月,我们在长江刻字厂进行了上海首家老集体企业的股份合作制试点。目前系统内已有股份合作制企业40户,其中集体企业整体改制的有17户,企业部分转制和新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有23户。为了调动企业改制的积极性,联社多次采用让利于企业、让利于职工的做法。如,去年我们根据上海市体改委有关文件的精神,认真总结所属企业前几年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制定丁《关于在集体企业中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有关联社、企业和职工资产关系的几条关键性规定。一是评估企业资产,挤干“水份”。改制企业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扣除坏帐、产成品损失等不实因素,真实反映企业实有的净资产价值,合理确定联社与企业的资产比捌。二是调整股本结构。联社在企业的股份原则上不高于20—25%,高于这一比例的资产转作借贷资金,在一定时间内低息有偿留给企业使用。三是扶持困难企业改制。微利亏损企业改制,联社股在两三年内只保留股权,不参与分红及其它收益。四是职工集体所有的资产按照“共同共有”、“按份共有”的原则作进一步明晰。部分资产归企业离退休职工持有,其分红收入用于补充养老保险;部分资产归在职职工按份所有,记入职工名下,作为分红依据。五是允许一部分资产规模较小、经营状况较好的集体企业,职工筹资置换联社的资产,办成职工“民有民营”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置换出的联社资金在一定时期低息贷给企业使用。这些措施有力地调动了企业改制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改制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好于面上的一般企业。
2.将少数重点骨干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用活集体资金,发展集体经济。
1992年下半年,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下属的两户大型集体企业,上海电冰箱厂和上海洗衣机总厂分别改制成股份制公司。根据改制前对企业资产清理的结果,原上海电冰箱厂5717.1万元资产中,81.5%归企业所有,18.5%属联社所有;原上海洗衣机总厂的6077.8万元资产中,60.4%归企业所有,39.6%届联社所有。市联社和企业共同商量后,决定用两块改制企业的集体资产分别组建两个专业联社,由专业联社持有股份制企业的股份。持股所得的收入,除一部分用于原改制企业职工的福利与生活补助外,大部分用于投资开发,扩大经营和扶贫帮困。由原上海电冰箱厂企业资产组建的上海双联联社,救活了已经资不抵债的集体老企业浦江橡胶厂,并且投资新办了两个制冷配件厂,一年获利两百多万元。经过三年的运作,市联社持有双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分别增长了32%和20%,1993年,市联社从两家股份制公司收益的现金是265万元,1994年增加到807.2万元,已经超过了转制前市联社收取的管理费和资金占用费。由于理顺了联社和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关系,不仅集体资产得以保值增值,而且用活了集体资金,进一步发展了集体经济。
3.依托行业组建的大集团、大公司,重组一批集体企业。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上海轻工系统实施了“大船依托小船求发展,小船依靠大船求生存”的发展战略。即以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经济技术协作为依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资产纽带,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和有限责任公司,以此来促使生产要素和存量资产的“大重组”,构筑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崭新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实现轻工行业的“第二次创业”。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将一批集体企业纳入新组建的集团和公司中去。目前已有一些集体企业进入了以国有资产为主体的上菱集团和室内装饰集团,为名优产品配套,增强了竞争能力。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集团公司也在组建中。二轻集体企业的汽车配件生产,已有悠久历史,但是一直没有捏成一个拳头,没有形成综合优势。这几年,上海汽车工业大发展,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上海机动车辆汽车配件公司的经济情况却十分困难。最近,汽配公司通过以桑塔纳配套产品为主的优势企业的联合,组建责任有限公司,将通过规模经营,提高效益,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办好实体公司,增强联社的经济实力
多年来,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运用积累资金投资兴办一批经济实体,有上海二轻供销公司、开隆投资开发公司、工艺品展销公司等十余户企业。经过长期开拓发展,这些企业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有的资产已达上亿元。但由于联社自身不是企业法人,只能以行政手段维系与这些投资企业的关系,再加上疏于管理,以致这些企业大多只注重自身的发展壮大,较少考虑联社的整体利益,有的甚至多年不向联社交纳一分钱,联社的投资回报率很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93年市联社决定建立上海二轻实业总公司(现改名为上海新工联实业总公司),对市联社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两年多来,总公司按照市联社规定的“投资、控股、管理、经营”四大职能,为增强联社的经济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理顺了对投资企业的产权关系。理顺了16户全资子公司、6户控股公司、13户参股公司,总共101个分支机构的资产关系。按照不同的资产关系,确立了不同的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产权集中、分级管理的资产网络体系。
其次,谨慎选择投资项目。市联社独资在南京东路原机关办公地块建造的“工联大厦”,将在今年三月底投入使用。总公司投资和参股建立了上海二轻销售公司、宝隆国际贸易公司、庆隆物产管理公司等经济实体,使集体资产在卓有成效的经营运转中不断增值,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
再次,通过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加强对于公司的基础管理,使总公司自身、全资子公司以及控股、参股企业的投资效益迅速提高。1994年总公司系统实现的利润比上年增长87.9%,其中,开隆投资开发公司、工艺品展销公司、二轻房产公司等全资子公司,经济效益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1995年,尽管遇到了市场疲软、开支增加等困难,总公司自身的经济效益基本能保持上年水平。
另外,总公司在集体资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联社目前还没有进行法人登记,因而,在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参与企业集团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时,联社难以作为企业的出资人。总公司建立后,接受市联社的委托,以企业法人的资格代表市联社作为企业集体资产的出资人,既维护了市联社的合法权益,又推进了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