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轻工中小企业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发行时间:1996-02-20
网站编辑:于珍
来源:研究所

轻工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

轻工中小企业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于珍同志在轻工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摘要)

一、轻工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指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搞好大中型企业。我们要联系轻工业中小企业数量多的实际,在搞好国有大型企业的同时,还要搞好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这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中小企业在轻工业中数量多,行业分布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始终离不开轻工中小企业。由此可以看出,轻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轻工系统有企业6.3万个,其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98%。从行业分布看,大多数轻工行业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轻工中小企业担负着生产消费品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的任务,为保证供应、繁荣市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是轻工业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还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对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获得长足发展。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也有明显进步,涌现出一些新兴行业,如家电、塑料制品、洗涤用品、化妆品、室内装饰用品等;培育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轻工中小企业决不可妄自菲薄,要坚信,只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就一定能够走出生存之路,发展之路。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无论在行业构成还是产值构成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美国,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的行业构成中所占比例为95%,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36%。在日本,99.1%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50%左右。日本的出口商品中有50—60%是中小企业的产品,日用消费品中60—90%都是中小企业的产品。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小企业情况也大致如此。但是这些国家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我国大不相同,例如在日本,大中小企业形成系列化,几乎每个大企业都直接控制着一大批中小企业。如松下公司经系列化形式所控制的中小企业达1500家。这些中小企业一般生产单一零部件,专业化程度很高,规模经济的水准和技术水平也很高,可以同时为几个大公司配套,已成为社会化大生产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比之下,我国轻工中小企业存在许多差距,企业规模小,生产力水平很低,技术装备水平很差,经济效益低下,企业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很弱。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转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轻工中小企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轻工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市场需要名优产品、更新换代产品,要求轻工业上档次、上水平;农村市场日趋活跃,要求轻工产品高中低档兼顾,长期稳定供应。中国轻工业具有的广阔潜在市场,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轻工中小企业必须加大企业制度改革力度,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专业化水平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立足“改”与“变”

中小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势在必行,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足“改”与“变”。要克服小生产观念的束缚,不能随遇而安,稍富即安,不求进取,遇到困难畏缩不前。这种观念最后只能导致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产品落后,没有市场,失去发展的机会,走到无法生存的困境。轻工中小企业必须立足“改”与“变”,不改不行,不变不行,这是我国国情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如果我们还按照小生产者的方式去组织生产,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起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未来轻工中小企业,是经过脱胎换骨改造、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现代企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旧的传统观念,立足“改”与“变”,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三、要加大改革与发展的力度

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企业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有所突破。从总体来看,轻工企业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1994年对39个厅局所属的30799个企业进行了调查统计,改制的企业占到20%,企业改革的面还比较小。现在集体企业在改革方面已经摸索出一些方法和路子。相比之下,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国有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鉴集体企业的改革办法,搞租赁、联合、国有民营、承包、兼并、嫁接改造、拍卖、破产,也可以转为股份合作制。只要做好资产评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提高职工收入,有利于搞活企业,就应该大胆去闯。不改革,就没有轻工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希望这次会议后,轻工中小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能有较大进展与突破。没有突破,就不能有新的发展。

轻工中小企业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有以下几点:第一,按照《企业法》和转机条例等最基本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求得发展。第二,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经营机制灵活,技术装备先进,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强适应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第三,走联合的道路,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检验企业改革是否成功,主要看企业的实力是否增强了,对国家的贡献是否大了,企业的效益是否提高了,职工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状况是否改善了。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要加大引进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的力度。当前国内资金相当紧张,希望国家对轻工业有较大规模的投入是不现实的。我们要从国外的大财团、世界知名大公司引进资金,引进技术与管理方法,加快发展轻工业。各级轻工主管部门在招商引资中要注重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寻找合作伙伴,上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型项目,使中小企业能上台阶,上水平,实现跳跃式发展。

三要加大联合的力度。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联合,为大企业配套,搞专业化生产,形成系列化结构。特别要积极引导轻上中小企业主动为支柱产业如汽车、电子等行业配套。目前我国的支柱产业正在完善专业化集约生产体系,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很多机会。轻工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敢于去竞争,主动加入为支柱产业配套的行列。在轻工行业内部,大中小企业也可以形成系列化生产。合肥二轻局的一些中小企业为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配套,生产联合,优势互补,收效就很好。还可以搞中小企业间的合并与联合,以联合体的形式组建集团,一些不宜搞大规模生产的行业,应该考虑走这样的联合之路。

四要加大管理的力度。管理出效益,这是经验之谈,是千真万确的。应该看到,轻工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管理水平还不高,不仅与大工业存在差距,就是与轻工一些大企业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我之所以强调加强管理,是因为加强管理是企业的基本功,是企业长期任务,对于轻工中小企业更具紧迫性。各地都要调查了解企业管理的现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向管理要效益,以过硬的管理巩固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五要加大争创名牌的力度。轻工业直接面向市场,创名牌对轻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了形成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轻工业就有了市场,企业加快发展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创名牌对于中小企业更为重要。浙江二轻已经创出了不少名牌,也制定了创名牌的规划。其他省市轻工业怎么办?要认真分析现状,找出优势和差距,面对二十一世纪,提出争创名牌、加快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四、改制、改组与改造紧密结合

中小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轻工业整体素质。应该看到,不少中小企业规模过小,技术装备落后,工艺水平低,经济效益很差,缺乏自我生存的能力,已经影响到轻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有一个明显的例子,1994年轻工经济效益“200强”企业只占全行业企业数的0.7%,利税却占到全行业的一半。这又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一些优秀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还有一批中小企业低效益和严重亏损的现象存在。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同时,对轻工中小企业的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要干篇一律。轻工业要发展,就必须集中实力,形成一批骨干产品,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淘汰一批产品没销路、扭亏无望的企业,让该死的死掉,让活着的活得更好。某些行业要严格控制小企业的发展,比如造纸、制革行业,小企业经济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就必须坚决关、停。当然,在并、转、关、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安排好职工尤其是离退休职工的生活,注意保持稳定。

中小企业在加快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向大企业、优势企业靠拢,甘当配角,做好配套服务。还要注意搞好乡镇企业的联合。

中小企业要加快发展,必须打破“小而全”模式,走专业化协作的道路。中小企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自行车行业,中小企业如果搞整车厂去与中华、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竞争,就没有优势。如果搞某一部件,如前叉、辐条,把产品的质量搞上去,成本降下来,形成经济规模,最好再有些独到的工艺或专有的技术,这样就有自己的优势,就有实力去给名牌厂配套,就成为名牌产品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就有了保证。

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引起各级轻工主管部门的重视。对于基础比较好、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要通过外引内联,帮助他们上一些技改项目,使他们尽快形成合理规模,增实力,上水平。中小企业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加快发展。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还要重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引进他们的成熟技术和科研成果,开发生产新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唐山晶晶链条集团公司搞厂校挂钩,与吉林工大链传动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发生产三大系列八种规格的链条,与凤凰、三枪、飞鸽、斯波兹曼等自行车集团建立起稳固的配套关系,还与多家外商建立供货关系,产品80%出口。大家可以好好研究借鉴。

轻工中小企业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发行时间:1996-02-20
网站编辑:于珍
  
来源:研究所

轻工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

轻工中小企业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于珍同志在轻工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摘要)

一、轻工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指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搞好大中型企业。我们要联系轻工业中小企业数量多的实际,在搞好国有大型企业的同时,还要搞好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这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中小企业在轻工业中数量多,行业分布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始终离不开轻工中小企业。由此可以看出,轻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轻工系统有企业6.3万个,其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98%。从行业分布看,大多数轻工行业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轻工中小企业担负着生产消费品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的任务,为保证供应、繁荣市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是轻工业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还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对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获得长足发展。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也有明显进步,涌现出一些新兴行业,如家电、塑料制品、洗涤用品、化妆品、室内装饰用品等;培育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轻工中小企业决不可妄自菲薄,要坚信,只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就一定能够走出生存之路,发展之路。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无论在行业构成还是产值构成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美国,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的行业构成中所占比例为95%,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36%。在日本,99.1%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50%左右。日本的出口商品中有50—60%是中小企业的产品,日用消费品中60—90%都是中小企业的产品。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小企业情况也大致如此。但是这些国家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我国大不相同,例如在日本,大中小企业形成系列化,几乎每个大企业都直接控制着一大批中小企业。如松下公司经系列化形式所控制的中小企业达1500家。这些中小企业一般生产单一零部件,专业化程度很高,规模经济的水准和技术水平也很高,可以同时为几个大公司配套,已成为社会化大生产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比之下,我国轻工中小企业存在许多差距,企业规模小,生产力水平很低,技术装备水平很差,经济效益低下,企业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很弱。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转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轻工中小企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轻工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市场需要名优产品、更新换代产品,要求轻工业上档次、上水平;农村市场日趋活跃,要求轻工产品高中低档兼顾,长期稳定供应。中国轻工业具有的广阔潜在市场,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轻工中小企业必须加大企业制度改革力度,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专业化水平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立足“改”与“变”

中小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势在必行,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足“改”与“变”。要克服小生产观念的束缚,不能随遇而安,稍富即安,不求进取,遇到困难畏缩不前。这种观念最后只能导致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产品落后,没有市场,失去发展的机会,走到无法生存的困境。轻工中小企业必须立足“改”与“变”,不改不行,不变不行,这是我国国情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如果我们还按照小生产者的方式去组织生产,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起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未来轻工中小企业,是经过脱胎换骨改造、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现代企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旧的传统观念,立足“改”与“变”,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三、要加大改革与发展的力度

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企业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有所突破。从总体来看,轻工企业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1994年对39个厅局所属的30799个企业进行了调查统计,改制的企业占到20%,企业改革的面还比较小。现在集体企业在改革方面已经摸索出一些方法和路子。相比之下,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国有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鉴集体企业的改革办法,搞租赁、联合、国有民营、承包、兼并、嫁接改造、拍卖、破产,也可以转为股份合作制。只要做好资产评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提高职工收入,有利于搞活企业,就应该大胆去闯。不改革,就没有轻工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希望这次会议后,轻工中小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能有较大进展与突破。没有突破,就不能有新的发展。

轻工中小企业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有以下几点:第一,按照《企业法》和转机条例等最基本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求得发展。第二,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经营机制灵活,技术装备先进,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强适应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第三,走联合的道路,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检验企业改革是否成功,主要看企业的实力是否增强了,对国家的贡献是否大了,企业的效益是否提高了,职工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状况是否改善了。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要加大引进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的力度。当前国内资金相当紧张,希望国家对轻工业有较大规模的投入是不现实的。我们要从国外的大财团、世界知名大公司引进资金,引进技术与管理方法,加快发展轻工业。各级轻工主管部门在招商引资中要注重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寻找合作伙伴,上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型项目,使中小企业能上台阶,上水平,实现跳跃式发展。

三要加大联合的力度。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联合,为大企业配套,搞专业化生产,形成系列化结构。特别要积极引导轻上中小企业主动为支柱产业如汽车、电子等行业配套。目前我国的支柱产业正在完善专业化集约生产体系,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很多机会。轻工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敢于去竞争,主动加入为支柱产业配套的行列。在轻工行业内部,大中小企业也可以形成系列化生产。合肥二轻局的一些中小企业为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配套,生产联合,优势互补,收效就很好。还可以搞中小企业间的合并与联合,以联合体的形式组建集团,一些不宜搞大规模生产的行业,应该考虑走这样的联合之路。

四要加大管理的力度。管理出效益,这是经验之谈,是千真万确的。应该看到,轻工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管理水平还不高,不仅与大工业存在差距,就是与轻工一些大企业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我之所以强调加强管理,是因为加强管理是企业的基本功,是企业长期任务,对于轻工中小企业更具紧迫性。各地都要调查了解企业管理的现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向管理要效益,以过硬的管理巩固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五要加大争创名牌的力度。轻工业直接面向市场,创名牌对轻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了形成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轻工业就有了市场,企业加快发展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创名牌对于中小企业更为重要。浙江二轻已经创出了不少名牌,也制定了创名牌的规划。其他省市轻工业怎么办?要认真分析现状,找出优势和差距,面对二十一世纪,提出争创名牌、加快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四、改制、改组与改造紧密结合

中小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轻工业整体素质。应该看到,不少中小企业规模过小,技术装备落后,工艺水平低,经济效益很差,缺乏自我生存的能力,已经影响到轻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有一个明显的例子,1994年轻工经济效益“200强”企业只占全行业企业数的0.7%,利税却占到全行业的一半。这又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一些优秀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还有一批中小企业低效益和严重亏损的现象存在。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同时,对轻工中小企业的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要干篇一律。轻工业要发展,就必须集中实力,形成一批骨干产品,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淘汰一批产品没销路、扭亏无望的企业,让该死的死掉,让活着的活得更好。某些行业要严格控制小企业的发展,比如造纸、制革行业,小企业经济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就必须坚决关、停。当然,在并、转、关、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安排好职工尤其是离退休职工的生活,注意保持稳定。

中小企业在加快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向大企业、优势企业靠拢,甘当配角,做好配套服务。还要注意搞好乡镇企业的联合。

中小企业要加快发展,必须打破“小而全”模式,走专业化协作的道路。中小企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自行车行业,中小企业如果搞整车厂去与中华、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竞争,就没有优势。如果搞某一部件,如前叉、辐条,把产品的质量搞上去,成本降下来,形成经济规模,最好再有些独到的工艺或专有的技术,这样就有自己的优势,就有实力去给名牌厂配套,就成为名牌产品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就有了保证。

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引起各级轻工主管部门的重视。对于基础比较好、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要通过外引内联,帮助他们上一些技改项目,使他们尽快形成合理规模,增实力,上水平。中小企业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加快发展。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还要重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引进他们的成熟技术和科研成果,开发生产新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唐山晶晶链条集团公司搞厂校挂钩,与吉林工大链传动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发生产三大系列八种规格的链条,与凤凰、三枪、飞鸽、斯波兹曼等自行车集团建立起稳固的配套关系,还与多家外商建立供货关系,产品80%出口。大家可以好好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