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企业家素质决定企业成败
发行时间:1996-02-20
网站编辑:徐乐勤
来源:研究所

企业家素质决定企业成败

海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乐勤

一、什么是企业家

什么是“企业家”?目前,国内外都没确一个统一、精确的定义。一般概念,企业家是一种社会称谓,是社会公认的一批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带领企业取胜的优秀人才。

从企业家产生的历史来看,企业家有两类:一类,他们是企业的主要出资人,同时是企业最高经营管理者。早先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企业一般是由资本家或资本家家族直接管理的,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类企业家可称“业主型企业家”。另一类企业家只是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者,但不一定是企业的出资人。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生产日益社会化,资本家靠自己和家族难以管理企业,不得不招聘家族以外的经理人员。开始是中层经理人员,其后及至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者。高等学校则适应需要,设置工商管理等专业,培养、输送大量专业管理人才,在社会上形成了专门从事高级经营管理的职业化的“支薪的经理阶层”。随着资本家逐步退出管理岗位,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经营权逐步转移到职业经理的手里。以现代公司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财产制度的确立,企业资本的分散化,以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涉及产业越来越复杂,企业经营管理权不得不交给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从而使经理在企业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类职业化高级经理是现代新型的企业家,他们的才力资本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要素。

在我国,过去传统体制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而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改革开放为企业家提供成长的适宜土壤,开始涌现出一批企业家,有私营企业主、城镇和乡村集体经济企业家、“三资企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家等等,他们的涌现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同时他们也极大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按照西方的概念,企业家和经理并不等同。经理单纯是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者,企业家除了经理的职位以外,还须拥有很多资产,同时是企业的出资者。但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理过去和今后都不可能如西方资本家那样积累巨额的私人资产,我国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企业家阶层的主体也只能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理,在这里,企业家与经理是重合的。

二、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家的素质影响企业的成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一个经营不善频临倒闭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要素没有变化,但换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厂长(经理),情况就迥然不同,企业很快起死回生,扭亏为盈。企业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如前面阐述过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的确立,企业家占有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权,成为企业法人财产的经营主体。他们对企业的资产负责,并承担风险,法人财产的经营过程就必须服从企业家的意志。企业家的行为就是法人企业本身的行为,企业经营能否取得成功,就取决于企业家的行为是否正确,能不能把企业的人才、财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功效,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去获取满意的利润和社会效益。市场竞争,如同打仗,两军相遇;实力强者胜,弱者败,这是常情。但是强弱转化,弱胜强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对这种转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军队,主要是指挥员的素质;在企业,就是企业家的素质。通观改革以来,那些竞争力强、效益好、发展快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必然有精明强干的企业带头人——企业家。

我们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未完成,创建现代企业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不很成熟完善,还存在诸多阻碍企业家发挥作用的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素质与企业成败之间,直接相关性不可能很强,因此,不能把企业成败简单归于企业家的素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换完成,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完备、运行规范有序,影响企业公平竞争的体制性、政策性因素消除,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将会清楚显示出来。

三、企业家的素质

企业家素质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企业家是企业的带头人,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企业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关系企业的成败。国外对优秀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的内涵的研究很重视,研究成果很多,各有见地,不尽相同,但精神实质基本上无大差异。说到底,对企业家素质的要求都是建立在发展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对我们来说,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是,我们的企业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条件的企业家,企业家阶层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企业家。这是我国企业家素质的特色所在。因此,我国对选拔干部提出的德才兼备和“四化”一一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要求,也适用于评价企业家素质。笔者工作中的体会,我们的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

首先,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政治意识的责任感、事业心。这种政治意识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指以发展国家民族经济实力为己任,努力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具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不怕挫折,勇于献身,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把企业搞大搞强,而不仅仅为个人和家庭谋幸福。

第二,善于经营。要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市场经济需要企业家具有市场竞争观、时间效率观、人才信息观、质量效益观等一系列新观念。市场条件越来越严峻,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浮,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急剧变动,新技术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这些都是必然趋势,不要幻想过去低价原材料、低价人工成本、市场商品不充足的情况再会出现。不必牢骚,与其怨天忧人,不如积极主动,找出本企业优势,扬长避短,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加强管理,用战略的眼光去制定发展计划,争取辉煌的经营业绩。

第三,知人善任。作为一个企业家应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道,容才之量,育才之识”。企业靠两个轮子发展,一是技术,一是管理,而车轴是人才,没有轴,两个轮子是转不起来的。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和较高生产技能的人,是社会生产中最有价值的财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人才,也有不足之处,企业家要能用其长避其短,这叫知人善任。人才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通常人们往往只把企业中少数经营干部和技术骨干看作人才,这是一种陕隘的理解。人才是一种群体结构,企业家要注意各种人才的适当组合,克服内耗,避免不协调,使企业成为能团结战斗的群体。

第四,懂法,善于用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运行规则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的。企业家作为企业法人代表,不懂法绝对不行。懂法而且会用法,在经营中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不懂法,一旦违反法律,会使企业遭受损失,甚至“倾家荡产”。企业领导如果是“法盲”,根本不能称为企业家。

目前,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正在加速进行,数以万计的公有制需要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由于历史原因,现实与需要差距很大,培养、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培养、造就企业家离不开市场机制,除了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经理人才之外,要积极采取发展企业家市场(经理市场),建立、完善企业家形成、使用、淘汰制度等措施,尽快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企业家。

最后,还要指出,我们不仅要看到企业家对企业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更要看到,市场主体是企业,从而企业家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应当努力自我培养,提高素质,克尽肩负的光荣历史职责。

企业家素质决定企业成败
发行时间:1996-02-20
网站编辑:徐乐勤
  
来源:研究所

企业家素质决定企业成败

海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乐勤

一、什么是企业家

什么是“企业家”?目前,国内外都没确一个统一、精确的定义。一般概念,企业家是一种社会称谓,是社会公认的一批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带领企业取胜的优秀人才。

从企业家产生的历史来看,企业家有两类:一类,他们是企业的主要出资人,同时是企业最高经营管理者。早先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企业一般是由资本家或资本家家族直接管理的,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类企业家可称“业主型企业家”。另一类企业家只是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者,但不一定是企业的出资人。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生产日益社会化,资本家靠自己和家族难以管理企业,不得不招聘家族以外的经理人员。开始是中层经理人员,其后及至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者。高等学校则适应需要,设置工商管理等专业,培养、输送大量专业管理人才,在社会上形成了专门从事高级经营管理的职业化的“支薪的经理阶层”。随着资本家逐步退出管理岗位,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经营权逐步转移到职业经理的手里。以现代公司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财产制度的确立,企业资本的分散化,以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涉及产业越来越复杂,企业经营管理权不得不交给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从而使经理在企业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类职业化高级经理是现代新型的企业家,他们的才力资本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要素。

在我国,过去传统体制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而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改革开放为企业家提供成长的适宜土壤,开始涌现出一批企业家,有私营企业主、城镇和乡村集体经济企业家、“三资企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家等等,他们的涌现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同时他们也极大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按照西方的概念,企业家和经理并不等同。经理单纯是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者,企业家除了经理的职位以外,还须拥有很多资产,同时是企业的出资者。但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理过去和今后都不可能如西方资本家那样积累巨额的私人资产,我国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企业家阶层的主体也只能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理,在这里,企业家与经理是重合的。

二、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家的素质影响企业的成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一个经营不善频临倒闭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要素没有变化,但换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厂长(经理),情况就迥然不同,企业很快起死回生,扭亏为盈。企业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如前面阐述过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的确立,企业家占有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权,成为企业法人财产的经营主体。他们对企业的资产负责,并承担风险,法人财产的经营过程就必须服从企业家的意志。企业家的行为就是法人企业本身的行为,企业经营能否取得成功,就取决于企业家的行为是否正确,能不能把企业的人才、财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功效,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去获取满意的利润和社会效益。市场竞争,如同打仗,两军相遇;实力强者胜,弱者败,这是常情。但是强弱转化,弱胜强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对这种转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军队,主要是指挥员的素质;在企业,就是企业家的素质。通观改革以来,那些竞争力强、效益好、发展快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必然有精明强干的企业带头人——企业家。

我们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未完成,创建现代企业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不很成熟完善,还存在诸多阻碍企业家发挥作用的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素质与企业成败之间,直接相关性不可能很强,因此,不能把企业成败简单归于企业家的素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换完成,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完备、运行规范有序,影响企业公平竞争的体制性、政策性因素消除,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将会清楚显示出来。

三、企业家的素质

企业家素质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企业家是企业的带头人,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企业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关系企业的成败。国外对优秀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的内涵的研究很重视,研究成果很多,各有见地,不尽相同,但精神实质基本上无大差异。说到底,对企业家素质的要求都是建立在发展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对我们来说,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是,我们的企业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条件的企业家,企业家阶层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企业家。这是我国企业家素质的特色所在。因此,我国对选拔干部提出的德才兼备和“四化”一一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要求,也适用于评价企业家素质。笔者工作中的体会,我们的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

首先,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政治意识的责任感、事业心。这种政治意识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指以发展国家民族经济实力为己任,努力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具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不怕挫折,勇于献身,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把企业搞大搞强,而不仅仅为个人和家庭谋幸福。

第二,善于经营。要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市场经济需要企业家具有市场竞争观、时间效率观、人才信息观、质量效益观等一系列新观念。市场条件越来越严峻,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浮,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急剧变动,新技术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这些都是必然趋势,不要幻想过去低价原材料、低价人工成本、市场商品不充足的情况再会出现。不必牢骚,与其怨天忧人,不如积极主动,找出本企业优势,扬长避短,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加强管理,用战略的眼光去制定发展计划,争取辉煌的经营业绩。

第三,知人善任。作为一个企业家应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道,容才之量,育才之识”。企业靠两个轮子发展,一是技术,一是管理,而车轴是人才,没有轴,两个轮子是转不起来的。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和较高生产技能的人,是社会生产中最有价值的财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人才,也有不足之处,企业家要能用其长避其短,这叫知人善任。人才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通常人们往往只把企业中少数经营干部和技术骨干看作人才,这是一种陕隘的理解。人才是一种群体结构,企业家要注意各种人才的适当组合,克服内耗,避免不协调,使企业成为能团结战斗的群体。

第四,懂法,善于用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运行规则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的。企业家作为企业法人代表,不懂法绝对不行。懂法而且会用法,在经营中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不懂法,一旦违反法律,会使企业遭受损失,甚至“倾家荡产”。企业领导如果是“法盲”,根本不能称为企业家。

目前,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正在加速进行,数以万计的公有制需要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由于历史原因,现实与需要差距很大,培养、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培养、造就企业家离不开市场机制,除了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经理人才之外,要积极采取发展企业家市场(经理市场),建立、完善企业家形成、使用、淘汰制度等措施,尽快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企业家。

最后,还要指出,我们不仅要看到企业家对企业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更要看到,市场主体是企业,从而企业家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应当努力自我培养,提高素质,克尽肩负的光荣历史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