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的发展来自新中精神
范其敏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也如此。企业内在形象的核心是企业精神,这是由企业经营者和全体职工共同培养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上海新中冶金设备厂既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意识、精神的作用,永不满足,进取发展,建功立业。
创业的起点
看了新中的今天,再去了解一下新中的昨天,就会觉得它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并从它发展的轨迹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历史要追溯到八十年代末我国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时期。当时社会上许多企业因产品结构、经营机制等原因,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缺乏应变能力的地区工业首当其冲,亏损、微利企业骤增。如何制止企业效益滑坡,治理亏损企业,成为地区政府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件大事。
在工业局以强带弱,承包、租赁、招聘经营者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下,曾担任过某厂销售科长的邵行茂于1988年来到了亏损企业精艺机修厂,这已是该厂的第十一任厂长了。尽管企业前任领导,走马灯似的频繁更迭,但都缺乏兴厂良策,60多名职工,除少数自谋出路外,一大半职工回家待工。
邵行茂,年富力强,是地区集体企业中土生土长的中层干部,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心的人,还有一股不买账,不服输,敢为人先的闯劲,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把他推上了企业领导岗位。下厂伊始,如何使精艺厂由亏转盈,他没有去找上级,而去找市场,由于认识对头,路也就在脚下,从此使企业走上了一条振兴之路。当过销售科长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才干,而且使他熟悉许多钢厂的情况。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内许多钢厂为了摆脱落后状况,向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引进了不少冶金连铸设备,而这些引进设备的零部件在使用中需要不断地替换和补充,根据国力,不可能再化昂贵的外汇,从国外进口,而且随着我国炼钢连铸化的发展步伐,连铸设备及其备品配件走自力更生、国产化的道路是必然的趋势,这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市场。当然开发、研制引进设备和零部件,都是技术难度高,规格特殊的非标产品,上马不易,但只要开发成功,竞争对手相对就少,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市场就是自己的。全体职工明知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再难啃也敢于啃。敢字当头,知难而上,他们闯进了宝钢的大门,征求为引进的连铸设备开发喷嘴、割枪等配套零部件的意见。当时许多钢厂正为急需引进设备上品种、规格、数量繁多的非标零部件发愁,现在有人送上门来,正是求之不得。为宝钢开发、生产连铸设备零部件的战斗打响了,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战,当试制的螺旋喷嘴、高压喷嘴、落锤喷嘴等送到宝钢试用,竟完全符合引进设备的技术要求,使用效果还优于国外进口产品,而价格只有进口的十分之一。首战告捷,消息不胫自走,武钢、太钢、重钢、马钢等大中型钢厂纷至沓来,要求新中提供引进设备的各种配套零部件。各类喷嘴、割嘴、液压快速接头、钢包滑动水口等零部件一个又一个研制、开发出来,能源介质控制装置、各种气体减压器也先后研制成功,凡是钢厂需要的备品配件,不论有多大难度,总是千方百计试制出来,先给钢厂使用,不理想再改进,一直到用户满意为止。从此,新中厂全心全意进入了“现代钢厂的挚友,连铸设备的助手”的角色。
为钢厂引进设备配套零部件研制、开发成功,当年就使上年亏损六万元的精艺机修厂转为盈利20万元。当时如果到此为止,满足于连铸设备配套零部件生产,维持小康水平,过过太平日子,也无不可。但他们没有满足于小打小闹的生产规模,开发市场的欲望,驱动他们向冶金设备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
但要进一步研制、开发连铸生产线上更大的部件和配套装置,面临着一大堆困难和问题,诸如人才、资金、装备、场地这些生产要素,本来就是制约地区集体企业发展拦路虎,多少企业经营者为之束手无策。精艺厂是一个弄堂小厂,只有十几台陈旧的机加工设备,一名技术员,流动资金不到10万。但领导班子认为:地区集体企业底子薄,基础差、负担重、缺人才、缺资金是客观的事实,但这些共性的困难,并不决定企业的兴衰,成功的企业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劣势到优势的变化过程,关键是看企业的经营者能不能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以自己锐意进取的精神、胆识,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合乎实际的决策、措施,带领群众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走企业振兴发展之路。
为了扩大生产场地.1989年他们兼并了租赁失败,累计亏损29万,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有近百名职工的华林机电塑料厂。从1990年起,正式更名为上海新中冶金设备厂。以前两年只能作为新中厂创业的起点,新中厂的发展史应该从1990年写起。厂长邵行茂深有体会地说:新中厂的发展,第一是找准了市场,第二是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企业振兴的源泉
人们常说:市场竞争是商品竞争,实际是技术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这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资本主义发展如此,社会主义发展也然。
新中厂要开发、研制高科技产品,既要解放思想,有敢想敢为的雄心壮志,又要科学地正视现实,没有人才是不行的。改革开放的大气候,给人才流动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以及人们对所有制观念的淡化,为集体企业吸收、引进人才提供了可能。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陆续引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厂吸引人才,并不是滥用人才,滥竽充数。而是大浪淘沙,沙里淘金,吸收确有真才实学,能适应新中厂技术开发水平、工作环境、工作节奏、严格管理的各类人才。确定录用之后,采取较为特殊的激励政策,做到知识上尊重、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待遇上从优,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有领导能力的委以重任。目前该厂已拥有高工4名,工程师10名,助工7名,形成了一支能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有消化、吸收、创新设计能力,有敬业建功的科技开发和技术管理队伍。
新中厂是一个制造机械产品的工业企业,光有科技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人才开发的另一方面是培训、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企业也在这方面舍得化学费,请进来,走出去,在建厂的头三年中.68名生产工人和各类管理人员通过了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培训面达到了上班职工的93%。由于产品都是加工精度高,难度大的非标产品,还招聘了多名各工种的中、高级技工,充实第一线,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人才的引进和开发,终于结出了丰硕之果。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断开发出来。1990年研制、开发成功钢厂连铸生产中关键设备——具有快速、高效、节能的钢包烘烤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被评为区科技进步奖,获国家级实用专利,列入市“星火计划”项目。
九一年,新中厂科技人员和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第一台国产特殊钢连铸板坯自动火焰切割机。这是冶金部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该设备开发成功,结束了该机型依赖进口的历史,在技术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年年底,与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发美国罗可普公司专利产品连铸方坯自动火焰切割,其技术性能同样达到该公司同类产品水平。
到1993年,新中厂的产品开发,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列,从纯机械设计制造到机、电、气一体化,形成了各类喷嘴、快速烘烤装置、能源介质控制装置、液压机械、各类火切机等五大类产品系列,100多个品种.200多种规格的各类备品配件的生产规模,而且已过渡到以技术复杂,产品吨位大,产值效益高的各类火切机为主导产品。产品销售全国28个钢厂,占国内市场的63%以上,有的产品已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开发的新产品中,属于冶金部科技重点攻关项目两个,列入市“星火计划”项目三个,获市新产品奖、国家专利和区科技进步奖各一个,而且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属于替代进口产品,对我国冶金设备国产化作出了贡献。
新中厂在扭转、改造亏损企业的起点上创业建厂,可谓艰苦卓绝。到1993年止的四年中,每年利润都是成倍的递增:1990年20万,1991年40万,1992年104万,1993年174万。(如果1993年不是基建,设施的巨额投入和迁厂,利润会超过250万)。是躺在已有成绩上松一口气,悠哉悠哉,大家过得潇洒一点呢,还是继续鼓足劲,力争往前闯,这就决定于企业领导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了。
闯一番事业
货币作为资本,具有天然的无限扩张的属性。而企业经营者的首要职责及其业绩,应足使所经营的企业能保值、增值,始终保持发展的趋势。当前的国际环境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一定会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进行扩张,不断寻求新的发展。
邵行茂说:我非常钦佩许多成功的企业家,要向他们学习。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创一番事业,现在企业的各种自主权都有了,厂长已有了施展才能的宽松余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忧患意识,而最好的办法还是向前闯,只有往前闯,才能争得市场,才有自己立足之地。
1993年8月,新中厂迁到江桥以后,为了顺应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的历史潮流,提出了要把新中厂建设成为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科技先导型的企业发展目标。“争朝夕,抓住机遇求发展;练内功,强化管理创效益”成为全厂职工的实际行动。
新中厂的发展机遇,就是钢厂的连铸炼钢的发展规划。工业发达国家,采用连铸炼钢目前已接近100%.我国通过近几年发展,连铸炼钢还处于34%的落后状态。为此,冶金部提出到本世纪末连铸钢要发展到70-75%奋斗目标,这已成为目前全国200多个钢厂技术改造的具体行动,对新中厂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大发展的机遇。但是新中厂现在开发、生产的各类自动火焰切割机及其他附属装置,仅是连铸机上的一个钢坯切割系统或零部件,和整套连铸生产线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不能同日而语。杭钢三号方坯连铸机总重量近600吨,是一般自动火焰切割机的十倍,光是需要消化的图纸就放了一个房问,而且必须在齐全精密的各种大型加工设备上制造,技术要求高,交货期紧。要不要上连铸机,开始在科技人员中也信心不足,但厂领导班子的态度是坚定的,对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组织生产能力充满了信心。认为不上连铸饥,企业就不能上台阶,产品不能上水平,效益不能上规模,而市场就让给了别人,上连铸机成功了,按照冶金部领导的说法,新中厂的饭就一辈子吃不完了。最后,思想统一,充满信心的向杭钢进行报标,参加报标的只有新中厂是集体小厂,其他都是职工上万、技术装备雄厚的全民大中型企业。
杭钢考察组来到了新中厂,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研究。他们对新中厂承接连铸机的投入、重视程度、高水平的技术开发能力、周密科学的开发计划、严密全面的质保措施,以及高效率的工作节奏,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给新中做,可以放心。
新中厂中标了,拉开了连铸机的战斗帷幕。这对新中厂来说,对地区集体企业来说,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新中厂以科技为依托,以产品为龙头,调动上海飞机制造厂,新建机器厂等这些大中型全民企业的千军万马为自己协作生产,和六、七十年代街道工厂相比,历史颠倒了。新中人自豪地说:我们要为地区集体企业争气,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