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效益观
发行时间:1995-08-20
网站编辑:宝钢新事业发展总公司政研会
来源:研究所

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效益观

宝钢新事业发展总公司政研会

效益,就是效果和利益,这是一切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可以说,只要还存在货币、商品、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基础的时期内,企业追求效益的动机和行为就不会停止。

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根据有关法规和章程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组织,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也理所当然地要追求尽可能大的效益。但是,怎样看待效益,特别是在以竞争决定优胜劣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合作制企业应确立什么样的效益观,怎样去追求,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直接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效益是整体性的,也是具体的,它至少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形象效益和发展效益。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经济是基础。在诸多具体效益中,经济效益是最核心、最本质的效益,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理直气壮地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保证。股份合作制企业资产构成及资金投入方式的变化,引发了企业在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和分配机制上的重大转变。无论是公有股、法人股、共有股,还是职工的个人股,都要在企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后,才能按其股值进行红利分配。除确保红利分配外,股份合作制企业还要通过有效的生产经营,使资产不断增值,这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神圣职责。实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没有经济效益是万万不可能的。为此,股份合作制企业要充分利用机制优势,千方百计获得投入的最高产出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效益是凝聚人心,稳定员工队伍的基础。人们常说,精神有着巨大的能动性,有着物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一切精神的效应力,都是在一定的利益欲望和目标追求中产生的。

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活跃,追求升华,职工们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企业,最大的实际问题,就是经济效益。在我们公司有的单位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去年全年职工岗薪工资基数未上台阶,职工情绪波动,士气低落;有的单位今年头几个月经济效益上不来,今年的工资基数尚未能调整,职工收入减少,致使人心涣散,“跳槽”不少。经济效益维系着职工的实际利益,由于低效益或负效益,导致队伍动荡,人心涣散,极有可能引起可怕的恶性循环。

经济效益是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打破了企业负盈不负亏的局面,市场竞争的大势,把企业逼上了要么存,要么亡的抉择境地。股份合作制企业作为“四自”经济组织,能否在竞争的潮头站住脚,关键是看有没有好的经济效益。我们通常所说的危机感、紧迫感、挑战等,指的就是这个核心问题。财大则气粗,“落后要挨打。”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没有经济效益就要遭淘汰。《破产法》的实施,实际是为我们亮出的“何去何从”的警示牌。不是有不少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善而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吞并吗!前车之鉴,后辙莫复。经济效益,实在是股份合作制企业得以支撑、生存的生命线。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主动创造社会效益

像所有企业一样,股份合作制企业扎根于社会之中,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

依法经营,合法竞争,是最本质的社会效益。众所周知,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需要一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细胞,用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来保证。作为经营主体和竞争主体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它的经营就是面向广阔的社会市场,这就存在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义务。那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单位,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公愤,就因为它无视法纪,扰乱了社会的生产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那些用欺诈的手段,或靠行贿、受贿、色情诱惑等不法行为而达到“经营”或“竞争”目的的人,为什么终究要受到法律严惩,就因为他污染了社会,损害了社会。与所有企业一样,在经营和竞争领域,股份合作制企业没有任何特殊的行为特许,一切应循依法和合法的准绳,这就是职业道德,就是社会公理,否则将给社会欠下一笔笔无法偿还的孽债!

创造社会效益,就是主动地服务于全局,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拿我们公司来说,服从服务于宝钢的大局是最起码的。转制二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了无条件地接收宝钢富余人员,无条件地安置富余人员的宗旨。服从社会是个大原则。去年,市有关部门颁布了“规范集资范围”的文件后,我们自觉对集资范围进行了清理整顿,并于今年年初对原先集资中不符合规定的那部分股资进行了清退。虽然退股后对公司的资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我们认为,在经营中可以斤斤计较、分角必争,但在服从服务全局上就不能这样,否则将造成捡芝麻丢西瓜,得小利害大局的后果。

搞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社企分开。企业不能办社会,但应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义务,是主动创造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宝钢是一个特大型企业,她深知社会对宝钢的关注和扶持,也深知应对社会有所回报。因此,除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外,还主动设立支持发展科技教育、高雅艺术的基金,主动向红十字会、福利会、残联以及贫困、受灾地区赠款捐物,可以说,社会是母亲,企业是社会之子,企业在自身生存发展中,参与和承担一些社会义务,实际上是子对母应尽的一份“孝道”。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营造自身的形象效益

如同人的仪容素养,企业形象也是企业的效益源,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精心塑造和十分珍惜自己的形象,并赢获应有的效益。

良好的企业信誉是企业立足社会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所谓企业信誉,就是企业行为在社会客户心里驻留的信任度。信誉不是靠钱买来的,也不是自封的,是靠企业优良的产品质量、正确的经营之道和操作行为,与社会客户日常深入交往,广泛传播中树立起来的。我们公司领导十分珍惜企业的信誉,深知信誉效应是巨大的、长远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为了股民切身利益,为了企业更大的发展,一定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决不能搞欺诈或一锤子买卖,更不能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要重合同守信用。我公司经贸部生意做得好,其实真像经理自己所说,我们是靠信誉吃饭的!有几次,上家供货未到,下家客户也未催,但合同快要到期,他就从市场上进高价料,按期送给客户。他说,虽然我们赔了钱,但信誉保牢了。信誉做出后,老客户广泛传播,又引来了新客户,使得客户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红火。

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折射于社会的形象窗口。一个贴切的、符合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精神的提出,不仅能激发本企业员工的巨大精神活力,而且能落地有声似的产生对社会的引力。如宝钢的“创一流”精神和申花的“领先一步”精神,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种企业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企业,可信赖。从本质上说,企业精神曾经激励多少人为宝钢的这片新事业而挥汗拼搏,勤奋创业,也曾经使多少人为之感慨、折服。而今,我们把“自强不息,再展宏图”改成了“自强不息,日新月异”,以揭示发展远景和目前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给人以天天向上的印象。

企业的外在形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效益源。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外在形象能反映出该企业的实力和素养。这是因为企业形象“对内它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员工的集体精神和严密的、标准规范的工作作风,对外,它可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强化企业在用户中的形象,增强企业的知名度”。讲究外在形象,不是豪华的装饰和奢侈的排场,而是企业实力与文明程度的缩影。我们强调机关仪容,整体现代文明修养,体现时代高效率,就是为了以一定的外在形象,跟上时代的节奏和要求,体现企业的时代性,“强化企业在用户中的形象,增强企业的知名度”。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自觉地注重发展效益

人们常说,创业难,守业亦难,发展壮大更难,这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艰难。股份合作制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让它循着现代企业轨道不断发展壮大。

注重发展效益,就要自觉摒弃企业的短期行为。我们觉得,企业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的行为。企业领导要摆正自己现行实绩与企业内在后劲的关系,股份合作制企业尤其如此。自觉摒弃短期行为,就要自觉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我们反对有的偏面理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显示自己的功绩,不论经营好坏,用分光吃光的招术拉拢人心,这种急功好利,鼠目寸光,为了今天而牺牲明天的行为,除了满足私心之外,绝没有光辉的前景。

注重发展效益,就要自觉积蓄发展后劲。企业真正的后劲,存在于不断延伸、扩展适应市场发展和有效的人才培训及队伍建设之中。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至关重要,要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法和拓展产业面,减少风险,创造“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主动权。人才是企业活力中最本质的成份,要从“市场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的高度,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眼睛向内、眼睛向下,善于培养、爱护本企业的各层次人才,同时引进关键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注重发展效益,就要自觉坚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与许多企业一样,目前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普遍采用了经营目标分解承包,放权搞活的方法,这对发挥下属单位职工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是,承包、放权不能取代管理和教育,也不能取代制度,不能一包了事,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管它三七二十一,赚到钞票是一切!”我们认为,作为企业领导,既要提供和鼓励下属为企业多创经济效益的条件和氛围,又要强化管理、教育和各项制度,把下属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到正确轨道上,防止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法,做到放而不散,活而不乱。无数反面教训告诫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物质文明和抓精神文明,这两手都要硬,牺牲管理、教育、制度而求表面“成果”,只能导致企业的人心变态和畸形发展,最终造成企业的衰败毁灭。

自觉营造围绕中心,融为一体的企业领导班子,是形成企业发展效益的保证。股份合作制企业要正确处理好“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按现代企业制度规则,形成决策、管理、监督之间相互统一、制衡的状态。主要党政领导要互尊、互补,在企业“效益与效率”这个中心上融为一体,抱成一拳。企业的党群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都要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要十分重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营销、财务人员这三支队伍的建设,这三支队伍的素质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和方向,心术不正、路子不正、行为不正的坚决不能用,否则必定要坏事。实践已经证明,勤政廉洁,融为一体的领导班子,协同一致,积极有效的党政工作,令行禁止,心诚行正的业务队伍,是企业兴旺的基础,在企业全局上形成的共识和凝成的合力,必将产生生机勃勃的企业活力。

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效益观
发行时间:1995-08-20
网站编辑:宝钢新事业发展总公司政研会
  
来源:研究所

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效益观

宝钢新事业发展总公司政研会

效益,就是效果和利益,这是一切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可以说,只要还存在货币、商品、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基础的时期内,企业追求效益的动机和行为就不会停止。

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根据有关法规和章程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组织,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也理所当然地要追求尽可能大的效益。但是,怎样看待效益,特别是在以竞争决定优胜劣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合作制企业应确立什么样的效益观,怎样去追求,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直接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效益是整体性的,也是具体的,它至少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形象效益和发展效益。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经济是基础。在诸多具体效益中,经济效益是最核心、最本质的效益,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理直气壮地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保证。股份合作制企业资产构成及资金投入方式的变化,引发了企业在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和分配机制上的重大转变。无论是公有股、法人股、共有股,还是职工的个人股,都要在企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后,才能按其股值进行红利分配。除确保红利分配外,股份合作制企业还要通过有效的生产经营,使资产不断增值,这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神圣职责。实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没有经济效益是万万不可能的。为此,股份合作制企业要充分利用机制优势,千方百计获得投入的最高产出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效益是凝聚人心,稳定员工队伍的基础。人们常说,精神有着巨大的能动性,有着物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一切精神的效应力,都是在一定的利益欲望和目标追求中产生的。

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活跃,追求升华,职工们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企业,最大的实际问题,就是经济效益。在我们公司有的单位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去年全年职工岗薪工资基数未上台阶,职工情绪波动,士气低落;有的单位今年头几个月经济效益上不来,今年的工资基数尚未能调整,职工收入减少,致使人心涣散,“跳槽”不少。经济效益维系着职工的实际利益,由于低效益或负效益,导致队伍动荡,人心涣散,极有可能引起可怕的恶性循环。

经济效益是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打破了企业负盈不负亏的局面,市场竞争的大势,把企业逼上了要么存,要么亡的抉择境地。股份合作制企业作为“四自”经济组织,能否在竞争的潮头站住脚,关键是看有没有好的经济效益。我们通常所说的危机感、紧迫感、挑战等,指的就是这个核心问题。财大则气粗,“落后要挨打。”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没有经济效益就要遭淘汰。《破产法》的实施,实际是为我们亮出的“何去何从”的警示牌。不是有不少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善而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吞并吗!前车之鉴,后辙莫复。经济效益,实在是股份合作制企业得以支撑、生存的生命线。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主动创造社会效益

像所有企业一样,股份合作制企业扎根于社会之中,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

依法经营,合法竞争,是最本质的社会效益。众所周知,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需要一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细胞,用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来保证。作为经营主体和竞争主体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它的经营就是面向广阔的社会市场,这就存在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义务。那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单位,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公愤,就因为它无视法纪,扰乱了社会的生产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那些用欺诈的手段,或靠行贿、受贿、色情诱惑等不法行为而达到“经营”或“竞争”目的的人,为什么终究要受到法律严惩,就因为他污染了社会,损害了社会。与所有企业一样,在经营和竞争领域,股份合作制企业没有任何特殊的行为特许,一切应循依法和合法的准绳,这就是职业道德,就是社会公理,否则将给社会欠下一笔笔无法偿还的孽债!

创造社会效益,就是主动地服务于全局,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拿我们公司来说,服从服务于宝钢的大局是最起码的。转制二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了无条件地接收宝钢富余人员,无条件地安置富余人员的宗旨。服从社会是个大原则。去年,市有关部门颁布了“规范集资范围”的文件后,我们自觉对集资范围进行了清理整顿,并于今年年初对原先集资中不符合规定的那部分股资进行了清退。虽然退股后对公司的资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我们认为,在经营中可以斤斤计较、分角必争,但在服从服务全局上就不能这样,否则将造成捡芝麻丢西瓜,得小利害大局的后果。

搞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社企分开。企业不能办社会,但应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义务,是主动创造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宝钢是一个特大型企业,她深知社会对宝钢的关注和扶持,也深知应对社会有所回报。因此,除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外,还主动设立支持发展科技教育、高雅艺术的基金,主动向红十字会、福利会、残联以及贫困、受灾地区赠款捐物,可以说,社会是母亲,企业是社会之子,企业在自身生存发展中,参与和承担一些社会义务,实际上是子对母应尽的一份“孝道”。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营造自身的形象效益

如同人的仪容素养,企业形象也是企业的效益源,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精心塑造和十分珍惜自己的形象,并赢获应有的效益。

良好的企业信誉是企业立足社会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所谓企业信誉,就是企业行为在社会客户心里驻留的信任度。信誉不是靠钱买来的,也不是自封的,是靠企业优良的产品质量、正确的经营之道和操作行为,与社会客户日常深入交往,广泛传播中树立起来的。我们公司领导十分珍惜企业的信誉,深知信誉效应是巨大的、长远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为了股民切身利益,为了企业更大的发展,一定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决不能搞欺诈或一锤子买卖,更不能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要重合同守信用。我公司经贸部生意做得好,其实真像经理自己所说,我们是靠信誉吃饭的!有几次,上家供货未到,下家客户也未催,但合同快要到期,他就从市场上进高价料,按期送给客户。他说,虽然我们赔了钱,但信誉保牢了。信誉做出后,老客户广泛传播,又引来了新客户,使得客户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红火。

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折射于社会的形象窗口。一个贴切的、符合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精神的提出,不仅能激发本企业员工的巨大精神活力,而且能落地有声似的产生对社会的引力。如宝钢的“创一流”精神和申花的“领先一步”精神,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种企业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企业,可信赖。从本质上说,企业精神曾经激励多少人为宝钢的这片新事业而挥汗拼搏,勤奋创业,也曾经使多少人为之感慨、折服。而今,我们把“自强不息,再展宏图”改成了“自强不息,日新月异”,以揭示发展远景和目前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给人以天天向上的印象。

企业的外在形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效益源。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外在形象能反映出该企业的实力和素养。这是因为企业形象“对内它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员工的集体精神和严密的、标准规范的工作作风,对外,它可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强化企业在用户中的形象,增强企业的知名度”。讲究外在形象,不是豪华的装饰和奢侈的排场,而是企业实力与文明程度的缩影。我们强调机关仪容,整体现代文明修养,体现时代高效率,就是为了以一定的外在形象,跟上时代的节奏和要求,体现企业的时代性,“强化企业在用户中的形象,增强企业的知名度”。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自觉地注重发展效益

人们常说,创业难,守业亦难,发展壮大更难,这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艰难。股份合作制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让它循着现代企业轨道不断发展壮大。

注重发展效益,就要自觉摒弃企业的短期行为。我们觉得,企业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的行为。企业领导要摆正自己现行实绩与企业内在后劲的关系,股份合作制企业尤其如此。自觉摒弃短期行为,就要自觉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我们反对有的偏面理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显示自己的功绩,不论经营好坏,用分光吃光的招术拉拢人心,这种急功好利,鼠目寸光,为了今天而牺牲明天的行为,除了满足私心之外,绝没有光辉的前景。

注重发展效益,就要自觉积蓄发展后劲。企业真正的后劲,存在于不断延伸、扩展适应市场发展和有效的人才培训及队伍建设之中。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至关重要,要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法和拓展产业面,减少风险,创造“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主动权。人才是企业活力中最本质的成份,要从“市场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的高度,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眼睛向内、眼睛向下,善于培养、爱护本企业的各层次人才,同时引进关键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注重发展效益,就要自觉坚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与许多企业一样,目前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普遍采用了经营目标分解承包,放权搞活的方法,这对发挥下属单位职工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是,承包、放权不能取代管理和教育,也不能取代制度,不能一包了事,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管它三七二十一,赚到钞票是一切!”我们认为,作为企业领导,既要提供和鼓励下属为企业多创经济效益的条件和氛围,又要强化管理、教育和各项制度,把下属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到正确轨道上,防止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法,做到放而不散,活而不乱。无数反面教训告诫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物质文明和抓精神文明,这两手都要硬,牺牲管理、教育、制度而求表面“成果”,只能导致企业的人心变态和畸形发展,最终造成企业的衰败毁灭。

自觉营造围绕中心,融为一体的企业领导班子,是形成企业发展效益的保证。股份合作制企业要正确处理好“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按现代企业制度规则,形成决策、管理、监督之间相互统一、制衡的状态。主要党政领导要互尊、互补,在企业“效益与效率”这个中心上融为一体,抱成一拳。企业的党群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都要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要十分重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营销、财务人员这三支队伍的建设,这三支队伍的素质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和方向,心术不正、路子不正、行为不正的坚决不能用,否则必定要坏事。实践已经证明,勤政廉洁,融为一体的领导班子,协同一致,积极有效的党政工作,令行禁止,心诚行正的业务队伍,是企业兴旺的基础,在企业全局上形成的共识和凝成的合力,必将产生生机勃勃的企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