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卓著成就 巨大贡献
发行时间:1995-08-20
网站编辑:林松华
来源:研究所

卓著成就 巨大贡献

——庆祝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成立四十周年

林松华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自1955年正式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

40年来,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其间,由于“左”的思潮,曾遭受“大跃进”时期折腾和十年动乱时期的摧残,跌宕起伏,风云变幻。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集体企业职工的努力下,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作为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困难中发展,在曲折中成长,成为党和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集体企业之间互助合作的核心,为集体企业直接服务的主要机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影响,集体经济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已发展成为有17个专业联社、200余个成员单位,近10万名职工的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成为上海二轻工业的“半壁江山”。

40年来,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在曲折的发展中,取得了卓著成就,为上海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工业生产稳定发展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在40年的发展中,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商品、传统工艺品和日用工业品为主的生产经营体系,为社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日用消费品,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繁荣市场,保障供给作出了贡献。

近些年来,集体工业不仅保持和发展了工艺美术、家具、文教用品、日用五金等传统行业和产品,保障了市场和人民生活需要,而且发展了塑料制品、家用电器、室内装饰以及与大工业配套的新兴行业和产品。行业面貌发生变化,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总产值从建社初期1957年的3.97亿元,发展到1994年的31.78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了7倍之多。

二、出口创汇,吸引外资,成绩斐然

上海二轻集体企业具有几十年产品出口的历史,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40年来,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贡献。1994年,二轻集体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近3亿元。近些年来,二轻集体企业累计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已达40户,总投资1.13亿美元,直接吸收外资4905万美元。这40户企业,19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7亿元,出口交货值1.42亿元,实现利润2134.9万元。在发展外向经济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技术和设备有很大提高和完善

在40年中,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依靠自身的力量,把一大批分散、落后的手工业作坊逐步改造成为集中的、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乃至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化企业。在五十年代,联社所属集体企业基本上都是简陋的手工业小作坊,许多企业开展了群众性小改小革活动,同时又随着生产发展,积聚了资金,逐步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推进了技术进步,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职工劳动条件明显改善。不少企业已跨进了现代化生产的先进行列。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二轻集体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投入16.5亿元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完成148项百万元以上的项目,竣工288万平方米的土建面积,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通过技术改造,形成了一批在本市以至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强实力的骨干企业,如“双鹿”电器、“水仙”电器等。

四、为国家积累大量建设资金

40年来,在国家基本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上海二轻集体企业通过交纳各种税金等形式,为国家积累大量建设资金。据统计,1980年至1994年的15年中,二轻集体企业累计实现税利为35.72亿元。其中上交税金达27亿元,占利税总额的70.6%,为1994年末二轻集体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4.5倍。

五、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培养和锻炼一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生产队伍,以及一批熟悉集体经济、热爱集体经济、能胜任本职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现在市联社系统拥有各类专业人员在万名以上,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也有明显改观。目前干部文化水平基本达到初中以上,绝大多数厂级领导干部文化水平达到高中以上,平均年龄也下降不少。他们年富力强,富有朝气。市联社系统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工作者以及发明家、改革家和企业家。

六、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40年中,上海市工业所属的集体企业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现有集体企业约有30%是解放初期组织失业工人生产自救及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发展而来,70%是1958年解放妇女劳动力创办的街道工厂。据资料显示,上海为解放妇女劳动力而创办的街道工厂,1958年至1960年共吸纳了40万人。特别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集体企业又大量安置了回城知青、国家征地农民及社会闲散人员。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间,集体企业累计吸纳上述各类人员达25971人,为社会稳定承担了义务,为国家的困难分挑了担子。

七、扶贫济贫,帮助困难企业走出困境

近几年来,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的一些集体企业陷入了严重困境,生产下降,效益严重滑坡,有的企业甚至连工资也发不出,医药费不能报销,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生活。为此,市联社倾心尽力帮助困难企业摆脱困境,除了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争取解困的优惠政策外,千方百计筹措解困资金,用于困难集体企业的贴息贷款,帮助开发新产品及生产自救,给予特困企业职工医药费和生活费的特殊补贴。据统计,1987年至1994年,市、专两级联社用于微利亏损企业开展生产自救,开发新产品的小型技改无息贷款项目共133项总投资2750万元。1991年至1994年的4年中,市专两级联社拨出738万元用于困难企业的职工医药费补贴及给特困职工“送温暖”,为特困企业垫付职工工资674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困企业的尖锐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定。

八、集体福利事业明显改善,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集体企业职工的收入逐步增加。1994年,二轻集体企业年人均收入为6239元,比1985年1200元,增长近4倍。为改善企业生活设施,市联社在“七五”期间就投入了1690.1万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使70%以上的集体企业达到了生活设施标准。许多企业克服困难,努力办好职工食堂、医务室、托儿所、“职工之家”等职工生活福利设施,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及精神生活需求。市联社还拨出专款扩建了二轻职工医院,投资兴办了在无锡太湖等地的休养院,1986年至1994年累计安排了近4万人次的集体职工到无锡、杭州、黄山、庐山、西安、广州、桂林等地进行短期疗休养。

九、深化改革,初见成效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为恢复和发展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八十年代,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率先在全市二轻系统普遍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调动了集体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九十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了《上海二轻集体企业深化改革方案》,提出了以理顺集体企业产权关系的“股份合作制”为改革突破口,分层次,多模式,全方位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的意见。到目前为止,已有95%的集体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在这些企业中,有的转制为上市股份制公司;有的在全市率先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有的试行以职工筹资置换联社资产方式改制为股份合作制。通过改革,集体企业转换了机制,促进了生产经营的发展。

联社改革逐步推进。八十年代,联社机构设置从过去的联社和二轻“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合署办公”的模式,改为“两块牌子,一套半机构,有分有合”的模式,从实际出发,设置了联社办公室、资产管理部和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等工业部门,为逐步走向政社分开的体制跨出了重要一步。九十年代初,市联社进一步深化改革,选择了“联社办实体”这一改革方案,组建了上海二轻实业总公司。总公司建立的两年来,按照市联社为总公司确定的“控股、投资、管理、经营”四大任务,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对市联社直接投资企业的管理得到明显的加强,确保了联社资产的保值增值。

十、清理资产,界定所有权,保护集体资产的完整

自1988年起,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先后两次开展了集体资产的清理、划分和界定工作,有效地保护了集体资产的完整。

1988年初,为解决企业资产混乱不清的状况,市联社采取由点及面,有计划,分步骤,逐个进行的办法,仅花五个月时间,对集体企业资产进行清划工作,为集体企业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1993年下半年起,市联社又对两级联社的资产进行了清理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清理的基础上对一些明显侵犯集体经济利益的做法进行纠正。对有些用集体资金投资却带着国有“帽子”的企业进行了正本更名;对有些长期归属不清,即将流失的集体资产,通过清理得以收回,对一些专业联社过去以“国有公司”名义投资的企业,有的已补办了委托投资协议。

1994年底,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为进一步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还建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它的主要职责是对市联社系统集体资产进行“维护、协调、审议、监管”。

卓著成就 巨大贡献
发行时间:1995-08-20
网站编辑:林松华
  
来源:研究所

卓著成就 巨大贡献

——庆祝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成立四十周年

林松华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自1955年正式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

40年来,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其间,由于“左”的思潮,曾遭受“大跃进”时期折腾和十年动乱时期的摧残,跌宕起伏,风云变幻。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集体企业职工的努力下,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作为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困难中发展,在曲折中成长,成为党和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集体企业之间互助合作的核心,为集体企业直接服务的主要机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影响,集体经济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已发展成为有17个专业联社、200余个成员单位,近10万名职工的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成为上海二轻工业的“半壁江山”。

40年来,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在曲折的发展中,取得了卓著成就,为上海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工业生产稳定发展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在40年的发展中,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商品、传统工艺品和日用工业品为主的生产经营体系,为社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日用消费品,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繁荣市场,保障供给作出了贡献。

近些年来,集体工业不仅保持和发展了工艺美术、家具、文教用品、日用五金等传统行业和产品,保障了市场和人民生活需要,而且发展了塑料制品、家用电器、室内装饰以及与大工业配套的新兴行业和产品。行业面貌发生变化,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总产值从建社初期1957年的3.97亿元,发展到1994年的31.78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了7倍之多。

二、出口创汇,吸引外资,成绩斐然

上海二轻集体企业具有几十年产品出口的历史,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40年来,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贡献。1994年,二轻集体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近3亿元。近些年来,二轻集体企业累计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已达40户,总投资1.13亿美元,直接吸收外资4905万美元。这40户企业,19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7亿元,出口交货值1.42亿元,实现利润2134.9万元。在发展外向经济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技术和设备有很大提高和完善

在40年中,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依靠自身的力量,把一大批分散、落后的手工业作坊逐步改造成为集中的、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乃至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化企业。在五十年代,联社所属集体企业基本上都是简陋的手工业小作坊,许多企业开展了群众性小改小革活动,同时又随着生产发展,积聚了资金,逐步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推进了技术进步,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职工劳动条件明显改善。不少企业已跨进了现代化生产的先进行列。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二轻集体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投入16.5亿元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完成148项百万元以上的项目,竣工288万平方米的土建面积,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通过技术改造,形成了一批在本市以至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强实力的骨干企业,如“双鹿”电器、“水仙”电器等。

四、为国家积累大量建设资金

40年来,在国家基本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上海二轻集体企业通过交纳各种税金等形式,为国家积累大量建设资金。据统计,1980年至1994年的15年中,二轻集体企业累计实现税利为35.72亿元。其中上交税金达27亿元,占利税总额的70.6%,为1994年末二轻集体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4.5倍。

五、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培养和锻炼一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生产队伍,以及一批熟悉集体经济、热爱集体经济、能胜任本职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现在市联社系统拥有各类专业人员在万名以上,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也有明显改观。目前干部文化水平基本达到初中以上,绝大多数厂级领导干部文化水平达到高中以上,平均年龄也下降不少。他们年富力强,富有朝气。市联社系统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工作者以及发明家、改革家和企业家。

六、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40年中,上海市工业所属的集体企业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现有集体企业约有30%是解放初期组织失业工人生产自救及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发展而来,70%是1958年解放妇女劳动力创办的街道工厂。据资料显示,上海为解放妇女劳动力而创办的街道工厂,1958年至1960年共吸纳了40万人。特别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集体企业又大量安置了回城知青、国家征地农民及社会闲散人员。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间,集体企业累计吸纳上述各类人员达25971人,为社会稳定承担了义务,为国家的困难分挑了担子。

七、扶贫济贫,帮助困难企业走出困境

近几年来,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的一些集体企业陷入了严重困境,生产下降,效益严重滑坡,有的企业甚至连工资也发不出,医药费不能报销,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生活。为此,市联社倾心尽力帮助困难企业摆脱困境,除了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争取解困的优惠政策外,千方百计筹措解困资金,用于困难集体企业的贴息贷款,帮助开发新产品及生产自救,给予特困企业职工医药费和生活费的特殊补贴。据统计,1987年至1994年,市、专两级联社用于微利亏损企业开展生产自救,开发新产品的小型技改无息贷款项目共133项总投资2750万元。1991年至1994年的4年中,市专两级联社拨出738万元用于困难企业的职工医药费补贴及给特困职工“送温暖”,为特困企业垫付职工工资674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困企业的尖锐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定。

八、集体福利事业明显改善,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集体企业职工的收入逐步增加。1994年,二轻集体企业年人均收入为6239元,比1985年1200元,增长近4倍。为改善企业生活设施,市联社在“七五”期间就投入了1690.1万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使70%以上的集体企业达到了生活设施标准。许多企业克服困难,努力办好职工食堂、医务室、托儿所、“职工之家”等职工生活福利设施,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及精神生活需求。市联社还拨出专款扩建了二轻职工医院,投资兴办了在无锡太湖等地的休养院,1986年至1994年累计安排了近4万人次的集体职工到无锡、杭州、黄山、庐山、西安、广州、桂林等地进行短期疗休养。

九、深化改革,初见成效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为恢复和发展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八十年代,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率先在全市二轻系统普遍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调动了集体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九十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了《上海二轻集体企业深化改革方案》,提出了以理顺集体企业产权关系的“股份合作制”为改革突破口,分层次,多模式,全方位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的意见。到目前为止,已有95%的集体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在这些企业中,有的转制为上市股份制公司;有的在全市率先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有的试行以职工筹资置换联社资产方式改制为股份合作制。通过改革,集体企业转换了机制,促进了生产经营的发展。

联社改革逐步推进。八十年代,联社机构设置从过去的联社和二轻“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合署办公”的模式,改为“两块牌子,一套半机构,有分有合”的模式,从实际出发,设置了联社办公室、资产管理部和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等工业部门,为逐步走向政社分开的体制跨出了重要一步。九十年代初,市联社进一步深化改革,选择了“联社办实体”这一改革方案,组建了上海二轻实业总公司。总公司建立的两年来,按照市联社为总公司确定的“控股、投资、管理、经营”四大任务,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对市联社直接投资企业的管理得到明显的加强,确保了联社资产的保值增值。

十、清理资产,界定所有权,保护集体资产的完整

自1988年起,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先后两次开展了集体资产的清理、划分和界定工作,有效地保护了集体资产的完整。

1988年初,为解决企业资产混乱不清的状况,市联社采取由点及面,有计划,分步骤,逐个进行的办法,仅花五个月时间,对集体企业资产进行清划工作,为集体企业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1993年下半年起,市联社又对两级联社的资产进行了清理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清理的基础上对一些明显侵犯集体经济利益的做法进行纠正。对有些用集体资金投资却带着国有“帽子”的企业进行了正本更名;对有些长期归属不清,即将流失的集体资产,通过清理得以收回,对一些专业联社过去以“国有公司”名义投资的企业,有的已补办了委托投资协议。

1994年底,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为进一步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还建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它的主要职责是对市联社系统集体资产进行“维护、协调、审议、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