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市场经济越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越要加强
发行时间:1995-02-20
网站编辑:陈海涛
来源:研究所

经验交流

市场经济越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越要加强

——对克服当前“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上海嘉定工业总公司党委书记  陈海涛

当前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是带动全局、影响深远的经济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新的历史将赋予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新的责任,这就是要去研究经济变革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去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路,新途径,由此让思想政治工作带给经济工作新的活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性问题。笔者从下基层的所见所闻中,切身感受到当前必须注意克服“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诸种现象。

一、不能以直接参与经济工作替代做思想政治工作

最近,笔者到某基层厂找党支部书记了解情况,结果未找到。原来书记帮助“三产”进货去了。过后,我将他找来问道:怎么要你亲自去进货呢?他自以为是地答道:“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嘛!”诚然,作为支书,帮助“三产”去进几次货也无可非议。但我觉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果都像这位书记,把进货之类具体事务视作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的实践和行动,那就是曲解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原有之义。据我所知,目前持有这一观点的政工人员不乏其人,它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一段时间来,有一些政工人员觉得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无搞头,经济工作是实的,有奔头,以至于一头扎在进货之类的事务中,忘却了自己支部书记的主要职责。

政工人员宁愿从事经济工作,不愿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理解有片面性;二是受社会上重经济工作,轻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三是政工人员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尊重,有失落感。因此,必须注意纠正。

首先,要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混为一谈。我们不能用经济工作冲击或替代思想政治工作,混淆服务与中心的关系,更不能以为政工干部搞经济工作才是为经济中心服务,抓思想政治工作就不是为经济中心服务。我们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围绕经济建设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要结合经济工作任务的要求,必须更灵活更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要精神变物质,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改革深化、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而决不是号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去从事具体的经济工作,放弃党的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放弃对职工的说服教育,放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其次,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但也不能并入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常讲要克服“两张皮”的现象,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寻找两者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决不是将前者纳入后者,硬把“两张皮”并为“一张皮”。如果要求政工干部、支部书记与经济干部都去从事同样工作,那就意味着取消了思想政治工作。

再次,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要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要在经济工作中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掌握职工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保证改革和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把丢开入的思想,直接从事生产经营,说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领域”,那末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很大曲解。

二、不能以物质激励替代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是多样的。就当前来说,离不开思想灌输、行政管理和物质激励等。但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当前普遍重物质激励,轻思想教育,甚至用简单的激励措施,代替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最近,笔者问一位厂长,现在你们是怎样来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这位厂长言简意明地回答了四个字:“物质激励”。于是,他介绍了许多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办法,从企业推行全员合同制说起,一直谈到一线实行计件制,管理人员实行责任考核制,销售人员实行全承包等。当问他还有什么手段时,他答不出来。最后才说:“这些激励措施很管用,已经足够了”。其言外之意是,除了激励措施,已不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了。

这位厂长积极运用物质激励来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探索精神和具体做法颇值赞赏。但这位厂长以为物质激励足以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却是十分错误的,理应给予纠正。

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建设和经济活动中,开始重视物质利益的作用。物质利益的强化也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统天下,孤军作战的局面,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趋科学化。但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新的思想观念的确立、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决不是激励措施所能单独完成的。物质需求是无止境的,物质激励不可能是万能的,必须同时综合使用思想灌输、物质激励和行政管理诸手段,才能奏效,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言,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

三、不能以企业经济效益好替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好

虽然没有人会直截了当地说经济效益好,可以替代思想政治工作好。但持此观点和倾向者不乏其人。在日常接触中,常可听到这样几种言论。一曰:“企业关键是经济效益要上去、效益上去了,思想工作也上去了”;二曰:“职工讲实惠,多发几张‘老人头’,胜过领导开会作报告”;三曰:“只要企业经济效益好,思想政治工作松点也没关系。”持这些言论者,常会伴之以许多例子来说明他们的观点。

其实,这种以经济效益好代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好的观点,并不是新鲜东西,而是过去战争时期批判过的“单纯军事观点”和前几年批判过的“一俊遮百丑”的翻版。只不过是市场经济给这些错误思想抹上了新的油彩。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的行为目的发生了变化,这种错误观点在这种气候下就更容易将思想政治工作引入歧途,必须予以纠正。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即使企业经济效益好,也不能放松或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看到,好的经济效益既得益于以前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必须依靠现今和以后强有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维持和保证。经济效益好,职工收入高,福利待遇丰,企业凝聚力相对就强,职工思想相对稳定,劳动热情也高,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决定企业凝聚力强弱和职工思想稳定与否的因素较多,如干部队伍素质、干群关系、组织纪律观念、主人翁意识和企业精神等等,都将反映到职工思想情绪和企业凝聚力上来,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效益。而这些关系的调整和处理,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强有力的思想教育才能实现。所以决不能以为企业效益好了,领导就可以高枕无忧,思想政治工作就可刀枪入库了。

四、不能因发展市场经济,而放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市场经济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可以放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备,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可以走向消亡?带着这些疑虑,笔者请教了好几位老师,也学习了一些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呈正比例关系。市场经济越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越要加强。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接见“纪念中国职工政研会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代表时指出,愈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愈要适应新的形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全党和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也指出,改革开放愈深入,愈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怀疑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去适应、改进和加强的问题。市场经济给我们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一些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同志,对于市场经济的一些现象不甚理解,就需要我们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去研究学习、对干部和职工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解释和疏导工作,使周围的同志全心思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改进,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而改进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是为了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建设服务。因而,不论是搞政治工作的还是搞行政管理的,决不能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淡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可紧可松,更不可全盘否定思想政治工作。

其实,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企业员工的思想情绪。举世闻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公司一级的23个部门,竟设有宣传部、宣传事业部两个机构,其地位和规格与总公司会计部和人事部相同。松下的员工,不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每天早晨8点钟必须列队背诵公司的“精神七则”。即“产业报国之精神;光明正大之精神;团结一致之精神;奋斗向上之精神;礼节谦让之精神;顺应同化之精神;感谢报恩之精神。”公司规定员工每个月必须在小组里作一次时达10分钟的汇报,讲自己对“精神七则”的理解和贯彻。当前在国际管理界和企业界中,掀起了一股“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思想工作的热潮。

因此,从广泛的国际观察和比较来看,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存在着正比关系,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呢?所以,那种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放松、削弱的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市场经济越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越要加强
发行时间:1995-02-20
网站编辑:陈海涛
  
来源:研究所

经验交流

市场经济越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越要加强

——对克服当前“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上海嘉定工业总公司党委书记  陈海涛

当前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是带动全局、影响深远的经济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新的历史将赋予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新的责任,这就是要去研究经济变革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去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路,新途径,由此让思想政治工作带给经济工作新的活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性问题。笔者从下基层的所见所闻中,切身感受到当前必须注意克服“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诸种现象。

一、不能以直接参与经济工作替代做思想政治工作

最近,笔者到某基层厂找党支部书记了解情况,结果未找到。原来书记帮助“三产”进货去了。过后,我将他找来问道:怎么要你亲自去进货呢?他自以为是地答道:“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嘛!”诚然,作为支书,帮助“三产”去进几次货也无可非议。但我觉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果都像这位书记,把进货之类具体事务视作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的实践和行动,那就是曲解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原有之义。据我所知,目前持有这一观点的政工人员不乏其人,它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一段时间来,有一些政工人员觉得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无搞头,经济工作是实的,有奔头,以至于一头扎在进货之类的事务中,忘却了自己支部书记的主要职责。

政工人员宁愿从事经济工作,不愿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理解有片面性;二是受社会上重经济工作,轻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三是政工人员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尊重,有失落感。因此,必须注意纠正。

首先,要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混为一谈。我们不能用经济工作冲击或替代思想政治工作,混淆服务与中心的关系,更不能以为政工干部搞经济工作才是为经济中心服务,抓思想政治工作就不是为经济中心服务。我们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围绕经济建设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要结合经济工作任务的要求,必须更灵活更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要精神变物质,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改革深化、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而决不是号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去从事具体的经济工作,放弃党的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放弃对职工的说服教育,放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其次,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但也不能并入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常讲要克服“两张皮”的现象,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寻找两者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决不是将前者纳入后者,硬把“两张皮”并为“一张皮”。如果要求政工干部、支部书记与经济干部都去从事同样工作,那就意味着取消了思想政治工作。

再次,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要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要在经济工作中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掌握职工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保证改革和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把丢开入的思想,直接从事生产经营,说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领域”,那末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很大曲解。

二、不能以物质激励替代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是多样的。就当前来说,离不开思想灌输、行政管理和物质激励等。但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当前普遍重物质激励,轻思想教育,甚至用简单的激励措施,代替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最近,笔者问一位厂长,现在你们是怎样来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这位厂长言简意明地回答了四个字:“物质激励”。于是,他介绍了许多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办法,从企业推行全员合同制说起,一直谈到一线实行计件制,管理人员实行责任考核制,销售人员实行全承包等。当问他还有什么手段时,他答不出来。最后才说:“这些激励措施很管用,已经足够了”。其言外之意是,除了激励措施,已不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了。

这位厂长积极运用物质激励来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探索精神和具体做法颇值赞赏。但这位厂长以为物质激励足以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却是十分错误的,理应给予纠正。

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建设和经济活动中,开始重视物质利益的作用。物质利益的强化也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统天下,孤军作战的局面,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趋科学化。但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新的思想观念的确立、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决不是激励措施所能单独完成的。物质需求是无止境的,物质激励不可能是万能的,必须同时综合使用思想灌输、物质激励和行政管理诸手段,才能奏效,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言,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

三、不能以企业经济效益好替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好

虽然没有人会直截了当地说经济效益好,可以替代思想政治工作好。但持此观点和倾向者不乏其人。在日常接触中,常可听到这样几种言论。一曰:“企业关键是经济效益要上去、效益上去了,思想工作也上去了”;二曰:“职工讲实惠,多发几张‘老人头’,胜过领导开会作报告”;三曰:“只要企业经济效益好,思想政治工作松点也没关系。”持这些言论者,常会伴之以许多例子来说明他们的观点。

其实,这种以经济效益好代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好的观点,并不是新鲜东西,而是过去战争时期批判过的“单纯军事观点”和前几年批判过的“一俊遮百丑”的翻版。只不过是市场经济给这些错误思想抹上了新的油彩。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的行为目的发生了变化,这种错误观点在这种气候下就更容易将思想政治工作引入歧途,必须予以纠正。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即使企业经济效益好,也不能放松或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看到,好的经济效益既得益于以前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必须依靠现今和以后强有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维持和保证。经济效益好,职工收入高,福利待遇丰,企业凝聚力相对就强,职工思想相对稳定,劳动热情也高,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决定企业凝聚力强弱和职工思想稳定与否的因素较多,如干部队伍素质、干群关系、组织纪律观念、主人翁意识和企业精神等等,都将反映到职工思想情绪和企业凝聚力上来,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效益。而这些关系的调整和处理,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强有力的思想教育才能实现。所以决不能以为企业效益好了,领导就可以高枕无忧,思想政治工作就可刀枪入库了。

四、不能因发展市场经济,而放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市场经济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可以放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备,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可以走向消亡?带着这些疑虑,笔者请教了好几位老师,也学习了一些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呈正比例关系。市场经济越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越要加强。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接见“纪念中国职工政研会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代表时指出,愈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愈要适应新的形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全党和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也指出,改革开放愈深入,愈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怀疑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去适应、改进和加强的问题。市场经济给我们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一些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同志,对于市场经济的一些现象不甚理解,就需要我们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去研究学习、对干部和职工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解释和疏导工作,使周围的同志全心思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改进,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而改进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是为了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建设服务。因而,不论是搞政治工作的还是搞行政管理的,决不能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淡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可紧可松,更不可全盘否定思想政治工作。

其实,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企业员工的思想情绪。举世闻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公司一级的23个部门,竟设有宣传部、宣传事业部两个机构,其地位和规格与总公司会计部和人事部相同。松下的员工,不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每天早晨8点钟必须列队背诵公司的“精神七则”。即“产业报国之精神;光明正大之精神;团结一致之精神;奋斗向上之精神;礼节谦让之精神;顺应同化之精神;感谢报恩之精神。”公司规定员工每个月必须在小组里作一次时达10分钟的汇报,讲自己对“精神七则”的理解和贯彻。当前在国际管理界和企业界中,掀起了一股“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思想工作的热潮。

因此,从广泛的国际观察和比较来看,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存在着正比关系,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呢?所以,那种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放松、削弱的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