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小型企业如何获得新生
发行时间:1995-02-20
网站编辑:王杰
来源:研究所

集体企业解困工作

小型企业如何获得新生

王  杰

我国的小型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合作社或手工作坊发展而来的。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这些企业挂靠在行业的大树上,基本上能维持“温饱”的水平。但由于小型企业的内在实力先天不足(厂房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档次不高、品种单一),所以它们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往往难以适应,就像断不了奶的孩子,一旦离开母体,就似乎危在旦夕,随时可能被市场竞争的大潮所吞没。当前,小型企业的出路何在?显然,挂靠行业大树的状况已成为过去,朝后看没有退路;只有朝前看,迈开新的步子,才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得新生。

一、小型企业要获得新生,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要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决心和心理准备

小型企业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以下两点特别要注意:

1.学会独立思考,提高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是上级主管部门的附属物,一切由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只需埋头“推车”,不用抬头“看路”,既没有自主意识,也没有风险意识。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成为一个直接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它将完全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尽管目前政企还没有完全分开,但企业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做好“断奶”的准备,学会自己“看路”、自己“迈步走路”。企业的自主性既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看准了、走对了,企业就生存发展;看错了、迷路了,企业就亏损破产,一切取决于企业自身,谁也无法代替。如果目前看不清这一点,还是幻想依赖上级的帮助来摆脱困境,那就迟早要走上绝路。

2.学会战略研究,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一切大计方针,悉由上级决定,企业自己无需过问。因此,企业只局限于确定“战术步骤”,无需进行“战略研究”和“战略部署”。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不论大小,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不能仅仅着眼于微观的、局部的、眼前的运作,还必须具有宏观的、全面的、长远的思考,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对市场的变化趋势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一无所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或者,照抄照搬其他大中型企业的现代经营方式来维持,亦步亦趋,步入后尘,那势必处处被动,丧失机遇。

二、小型企业要获得新生,必须积极参与竞争,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如果说,在目前企业机制转换时期,小型企业或许还能依赖上级主管部门解决某些困难的话,那么这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最多只能解决几个月的生计。而一旦找到市场,企业就能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解决几年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必须向市场要出路,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而要真正找到市场,站稳脚跟,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1.了解市场,正确确定企业经营的方向。

要学会熟悉和了解市场,看清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必须对市场情况进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调查研究,对企业现有产品可能产生的市场辐射面,以及市场发展的要求和企业产品的发展趋势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市场的过程,是认识企业和市场关系的过程,也是为企业适应市场、理顺企业和市场关系作好准备的过程。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工作,但是从长远考虑,“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肯下功夫、花本钱,那么就可能一步走空,步步被动,使企业和生产经营活动无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适应市场,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动作用。

熟悉和了解市场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理顺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做到扬长避短、开拓经营,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动作用。因此,首先必须分析企业的产业结构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有不少小型企业由于机器设备陈旧,厂房场地狭小,又缺乏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要想改进生产工艺、改善生产环境、扩大生产规模,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但如果维持原有的产业结构,又只能重复落后的无效劳动,使企业不堪负担,难以生存。要摆脱困境就必须突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或向“第三产业”转轨,或向多种经营发展,也可以和外商合作,采用“借鸡生蛋”的形式,多渠道收购产品,扩大货源,然后利用企业原有销售渠道的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经销网络,走出一条获取经营效益的新路。其次,如果企业的产业结构基本适应市场的需求,还必须分析企业的产品类型和档次是否适应市场的竞争要求,凡是适应市场竞争的产品,必须抓住时机,扩大生产,促进销售,力求在同行中领先一步,把握主动。凡是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产品要坚决下马,下大决心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开发新品。另外,有不少小型企业地处市区黄金地段,则可考虑利用级差地租,一方面,把企业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市郊,就地招工;另一方面,把企业原有的市区厂房腾出来,根据市场的需求,或者转让出租,或者从事三产和其他经营项目,企业的原有职工也同时就地向企业三产和经营项目分流。这样,可以使企业达到优化资产存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出高于原有生产率的经营利润。

三、小型企业要获得新生,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身的内在活力

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也是小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只有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小型企业从产权关系上进行重新组合构造,才能使企业真正焕发出经久不衰的活力。

目前,不少单位正在进行企业产权关系重新组合的各种试点。由于小型企业拥有资金不多,有的在尝试组建一种股份合作制性质的民营企业。这种形式要求企业员工投资入股,筹集资金,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由于企业领导干部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最大,相应的承担投资额也最大。企业的每个出资者根据出资额大小享受分利待遇和承担风险。企业经过上述的重新构造以后,产权关系非常明晰,企业全体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命运完全紧紧地联在一起,可以真正达到“投资投心”的目的。企业的每个出资者都由原来的抽象的企业主人变成了真正的企业主人,由原来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

企业进行重新构造以后,原来背靠的大树没有了,大锅饭的退路没有了,企业的每个投资者都被推上了背水一战的第一线。尽管企业内部的每个人的投资额大小不等,但是人人都会感觉到承担的风险,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份压力。这份压力势必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企业摆脱原有的困境,绝路逢生,再展宏图。

(摘自《上海二轻党校校刊》1994年第3期)

小型企业如何获得新生
发行时间:1995-02-20
网站编辑:王杰
  
来源:研究所

集体企业解困工作

小型企业如何获得新生

王  杰

我国的小型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合作社或手工作坊发展而来的。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这些企业挂靠在行业的大树上,基本上能维持“温饱”的水平。但由于小型企业的内在实力先天不足(厂房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档次不高、品种单一),所以它们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往往难以适应,就像断不了奶的孩子,一旦离开母体,就似乎危在旦夕,随时可能被市场竞争的大潮所吞没。当前,小型企业的出路何在?显然,挂靠行业大树的状况已成为过去,朝后看没有退路;只有朝前看,迈开新的步子,才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得新生。

一、小型企业要获得新生,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要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决心和心理准备

小型企业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以下两点特别要注意:

1.学会独立思考,提高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是上级主管部门的附属物,一切由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只需埋头“推车”,不用抬头“看路”,既没有自主意识,也没有风险意识。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成为一个直接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它将完全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尽管目前政企还没有完全分开,但企业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做好“断奶”的准备,学会自己“看路”、自己“迈步走路”。企业的自主性既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看准了、走对了,企业就生存发展;看错了、迷路了,企业就亏损破产,一切取决于企业自身,谁也无法代替。如果目前看不清这一点,还是幻想依赖上级的帮助来摆脱困境,那就迟早要走上绝路。

2.学会战略研究,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一切大计方针,悉由上级决定,企业自己无需过问。因此,企业只局限于确定“战术步骤”,无需进行“战略研究”和“战略部署”。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不论大小,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不能仅仅着眼于微观的、局部的、眼前的运作,还必须具有宏观的、全面的、长远的思考,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对市场的变化趋势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一无所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或者,照抄照搬其他大中型企业的现代经营方式来维持,亦步亦趋,步入后尘,那势必处处被动,丧失机遇。

二、小型企业要获得新生,必须积极参与竞争,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如果说,在目前企业机制转换时期,小型企业或许还能依赖上级主管部门解决某些困难的话,那么这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最多只能解决几个月的生计。而一旦找到市场,企业就能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解决几年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必须向市场要出路,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而要真正找到市场,站稳脚跟,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1.了解市场,正确确定企业经营的方向。

要学会熟悉和了解市场,看清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必须对市场情况进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调查研究,对企业现有产品可能产生的市场辐射面,以及市场发展的要求和企业产品的发展趋势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市场的过程,是认识企业和市场关系的过程,也是为企业适应市场、理顺企业和市场关系作好准备的过程。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工作,但是从长远考虑,“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肯下功夫、花本钱,那么就可能一步走空,步步被动,使企业和生产经营活动无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适应市场,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动作用。

熟悉和了解市场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理顺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做到扬长避短、开拓经营,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动作用。因此,首先必须分析企业的产业结构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有不少小型企业由于机器设备陈旧,厂房场地狭小,又缺乏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要想改进生产工艺、改善生产环境、扩大生产规模,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但如果维持原有的产业结构,又只能重复落后的无效劳动,使企业不堪负担,难以生存。要摆脱困境就必须突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或向“第三产业”转轨,或向多种经营发展,也可以和外商合作,采用“借鸡生蛋”的形式,多渠道收购产品,扩大货源,然后利用企业原有销售渠道的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经销网络,走出一条获取经营效益的新路。其次,如果企业的产业结构基本适应市场的需求,还必须分析企业的产品类型和档次是否适应市场的竞争要求,凡是适应市场竞争的产品,必须抓住时机,扩大生产,促进销售,力求在同行中领先一步,把握主动。凡是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产品要坚决下马,下大决心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开发新品。另外,有不少小型企业地处市区黄金地段,则可考虑利用级差地租,一方面,把企业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市郊,就地招工;另一方面,把企业原有的市区厂房腾出来,根据市场的需求,或者转让出租,或者从事三产和其他经营项目,企业的原有职工也同时就地向企业三产和经营项目分流。这样,可以使企业达到优化资产存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出高于原有生产率的经营利润。

三、小型企业要获得新生,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身的内在活力

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也是小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只有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小型企业从产权关系上进行重新组合构造,才能使企业真正焕发出经久不衰的活力。

目前,不少单位正在进行企业产权关系重新组合的各种试点。由于小型企业拥有资金不多,有的在尝试组建一种股份合作制性质的民营企业。这种形式要求企业员工投资入股,筹集资金,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由于企业领导干部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最大,相应的承担投资额也最大。企业的每个出资者根据出资额大小享受分利待遇和承担风险。企业经过上述的重新构造以后,产权关系非常明晰,企业全体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命运完全紧紧地联在一起,可以真正达到“投资投心”的目的。企业的每个出资者都由原来的抽象的企业主人变成了真正的企业主人,由原来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

企业进行重新构造以后,原来背靠的大树没有了,大锅饭的退路没有了,企业的每个投资者都被推上了背水一战的第一线。尽管企业内部的每个人的投资额大小不等,但是人人都会感觉到承担的风险,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份压力。这份压力势必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企业摆脱原有的困境,绝路逢生,再展宏图。

(摘自《上海二轻党校校刊》1994年第3期)